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对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征象,术后13例行CT随访.结果肿瘤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以中鼻道为中心,同时侵犯同侧鼻腔及副鼻窦21例,单纯累及上颌窦2例;所致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术后肿瘤复发率高(85%),3例恶性变.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术后有无肿瘤复发,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原发恶性黑色素瘤CT及 MR 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或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CT、MR特征及临床资料,均行 CT 平扫及增强,其中9例行 MR 平扫及增强。结果16例CT表现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鼻腔8例,鼻窦4例,同时累及鼻腔、鼻窦4例;形态欠规整,呈软组织密度,其内未见钙化和囊变;周围组织均受侵;增强后不均匀中-重度强化。9例 MR表现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鼻腔4例,鼻窦3例,同时受累鼻腔、鼻窦2例;形态欠规则,1例呈T1 WI高信号,T2 WI低信号,3例呈T1 WI等信号,T2 WI等/稍高信号,5例呈混杂信号。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周围组织均有侵犯。结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黑色素瘤 CT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恶性黑色素瘤有 MR 特征性表现,但罕见,以非色素及混合型常见。CT联合 MRI能准确显示肿瘤部位及与周围组织、邻近骨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附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探讨其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未做细胞学分类。病变发生于鼻前庭5例,鼻前部、鼻前庭上方16例,占据整个鼻腔5例。左侧鼻腔11例,右侧鼻腔9例,双侧鼻腔6例;肿瘤呈结节肿块型19例,黏膜增厚型7例。7例伴有相邻骨质呈虫蚀样破坏。病变累及鼻背皮肤致其增厚13例,其中有4例皮下脂肪消失。10例手术治疗,20例放射治疗(包括4例术后复发,局部放疗) 化学治疗。结论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鼻腔前部肿物无明显骨质破坏,多并存限局性鼻背皮肤增厚,对放疗敏感,应考虑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4.
作者使用硅酮放射性氡或铱携带器,治疗6例原发于鼻腔的恶性肿瘤。其中4例肿瘤已消失3至60个月,2例由于肿瘤复发作了根治性切除。追究放疗失败的原因,可能与对原发肿瘤范围估计不足有关。经放疗治疗的4例,除有鼻腔粘膜干燥外,无任何其它症状。尤其放射接触部位未发现有畸形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肿块性病变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左右,占鼻腔鼻窦肿瘤的25%-50%。邻近结构的恶性肿瘤也可侵及鼻腔鼻窦,其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因此正确认识鼻腔鼻窦良恶性病的CT表现。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现将本院收集组CT检查鼻腔鼻窦肿块性病变100例,做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6.
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6例鼻腔鼻窦少见肿瘤的CT表现 ,并与同期 9例鼻腔鼻窦癌相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呈实质性肿块 ,2 7 3 5例伴有单侧或双侧鼻窦炎。良性 11例 ,除血管瘤有强化及脑膜瘤钙化特征外 ,余具备良性肿瘤的一般特点 ,各类型不易区分 ;恶性 15例 ,恶性黑色素瘤体积小 ,恶性肉芽肿呈弥漫浸润 ,其余同一般恶性表现。结论 鼻腔鼻窦少见肿瘤多数类型较相同部位常见肿瘤无特征性差异 ;良恶性主要鉴别点为病变外形 ,骨质改变及病变范围 ,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增强扫描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鼻腔及副鼻窦病变骨质改变的CT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所见骨质改变对鼻腔和副鼻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良、恶性病变131例,在CT图像上盲法观察各种骨质改变的类型、范围和部位.结果良、恶性病变有骨质破坏者分别占65.2%和84.7%;66.7%,恶性病变的骨质破坏呈多发性,良性组以单发为主(73.3%);良、恶性病变突破窦壁的发生率分别是21.7%和52.9%;上颌窦内侧壁、筛窦间隔和鼻甲骨质破坏的发生率良、恶性组相似,其他骨壁骨质破坏恶性组多于良性组.骨膨胀的发生率两组相近,而良性组的骨质硬化多于恶性组,神经孔、裂扩大恶性组多于良性组.结论根据骨质破坏的不同类型、部位和范围,CT对鼻腔和副鼻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可提供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CT检查方法和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破坏、周围脂肪层侵犯、窦腔外软组织肿块等征象在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32例和良性肿物139例的CT表现.结果CT冠状位扫描显示15例恶性肿瘤破坏25个窦腔骨壁,20例腔外软组织肿块累及23个相邻部位.轴位扫描发现骨壁受累12例,有20个侧壁骨质显示破坏,15个腔外肿块累及18个相邻结构.恶性组和良性组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分别为71.9%和5.0%、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59.4%和14.4%、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56.3%和13.7%,而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和密度不均匀,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鼻腔副鼻窦腔外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和窦壁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是诊断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冠状扫描观察解剖内容和病变侵犯范围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9.
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咽部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鼻腔、鼻窦和咽部的结外淋巴瘤。组织学类型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初期常表现为类似“感冒”或“鼻窦炎”的症状,主要体征有:咽和鼻黏膜充血、扁桃体肿大、分泌物增多、出血。手术、化疗和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相似,而远期疗效以放疗最佳,主张首选放疗,其次综合治疗,不主张单用手术或化疗。对早期病例多采用单一放疗或联合化疗加放疗,进展期用联合化疗加或不加放疗。  相似文献   

10.
1963-80年Mallinckrodt放射学研究所放射肿瘤科收治了腺样囊性癌71例。因病变复发再次治疗24例,初次单纯放疗或放疗加手术47例。男性29例,女性42例。发病高峰年龄在50-65岁占45%。肿瘤原发部位在主唾液腺占1/3以上:腮腺25%,颌下腺13%;次唾液腺占,2/3最常见的部位是鼻腔或鼻窦。3/4的肿瘤位于:腮腺,颌下腺,腭和鼻腔鼻窦。治疗方法有三种,即早期单纯手术者19例,以后由于局部易于复发而作术前和术后放疗者36例,单纯放疗者16例,皆为晚期或由于一般情况差不能手术,故单纯放疗组病情较差。就诊时肺有转移者  相似文献   

11.
放射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放射性副鼻炎为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国内有关文献报道较少 ,本文报告 40例 ,并对其CT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资料 :本组病例原发病为鼻咽癌 31例 ,鼻腔淋巴瘤 2例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1例 ,左侧或右侧上颌窦癌 5例 ,右乳突癌 1例。其中男性 2 7例 ,女性 13例。年龄 8~ 82岁 ,平均年龄 47.9岁。以 40~ 6 0岁发病率最高 ,本组病例中有 2 7例 (占 6 7.5 % )。全组病例放疗前均行副鼻窦CT扫描 ,各副鼻窦表现正常。全组病例放疗后均出现副鼻窦炎的临床改变及CT表现。1.2 CT扫描…  相似文献   

12.
罗自勉  楼方定 《武警医学》1999,10(7):383-385
目的提高对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987年~1998年收治的3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25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生化、病理、治疗和预后分析。结果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鼻腔检查表现为肿物堵塞、粘膜溃疡和隆起不平,易累及上颌窦和颈部淋巴结。X线平片显示上颌窦密度增高、粘膜肥厚,CT显示鼻窦软组织密度影、粘膜肥厚和骨质破坏,大部分病例血沉、乳酸脱氢酶、血清铜/锌比值升高,确诊依靠病理活检。单纯化疗、放疗易复发,化疗联合放疗效果较好。结论重视鼻腔鼻窦病变和颈淋巴结活检,注意取材,可提高早期诊断率。X线平片和CT检查相结合,有利于诊断和临床分期。血沉、乳酸脱氢酶、血清铜/锌比值可作为预示病变进展和观察疗效的指标。治疗以CHOP方案化疗联合局部放疗为宜,APBSCT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患者于2000年7月因右侧鼻阻及反复右侧鼻出血就诊,行鼻窦CT、MRI检查示:右侧鼻腔鼻窦软组织影,周围骨质无破坏。取活检病理报告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当时建议其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遂带瘤生存。2007年9月患者因全身多处严重骨质疏松再次住院,查体发现右侧鼻腔肿物。再次取病理活检,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上皮样,无明显核分裂象;其组织结构多样,呈单个细胞条索、实性巢状及管腔样结构排列。鼻腔鼻窦原发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特征性病理表现包括:细胞原始管腔结构;玻璃样间质;网状纤维染色显示血管腔隙结构;瘤细胞表达Vim、CD31、FVⅢRAg,少数细胞表达CD34。结论鼻腔鼻窦原发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极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应注意与转移性癌、黑色素瘤、上皮样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瘤等鉴别,可行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或鼻内窥镜下肿物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鼻腔、副鼻窦原发性肿瘤70例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回顾分析了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副鼻窦原发性良恶性肿瘤的临床和CT表现。讨论了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不典型的CT表现及CT的检查价值,认为CT检查可做为鼻腔、副鼻窦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恶性黑色素瘤(SMM)的MRI表现,并提出T 1WI和T 2WI信号分型方法,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63例SMM的MRI表现,并根据肿瘤最大层面内T 1W...  相似文献   

16.
CT对鼻腔与副鼻窦病变的蔓延方式和病变范围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53例鼻腔与副鼻窦的良恶性病变向周围蔓延的三种方式,包括穿骨性蔓延、沿神经孔、裂的蔓延及经淋巴系统的转移。并就病变对邻近结构的侵犯范围及骨改变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蔓延方式及邻近侵犯范围,CT可以对鼻腔及副鼻窦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帮助。笔者按照病变范围的大小推荐了一种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17.
鼻腔鼻窦病变CT扫描与鼻内窥镜检查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比较CT和鼻内窥镜 (nasalendoscope ,NE)对鼻腔和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 ,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80例同一时期内具有鼻腔鼻窦区CT和鼻内窥镜检查结果 ,并得到病理证实的病例 ,对两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NE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 ,鼻窦炎、鼻窦肿瘤诊断正确率相似 ,鼻腔、鼻窦息肉、鼻腔肿瘤、鼻甲肥大NE诊断正确率高于CT ,副鼻窦体的解剖变异、鼻窦囊肿CT高于NE。结论 NE可以了解病变的形状、质地、颜色 ,并可在镜下活检 ,有助于病变的定性。CT可以了解病变的大小、形状和病变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 ,两者互补可更全面诊断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诊断鼻腔鼻窦肿块病变的价值。方法100例鼻腔鼻窦肿块,按病变累及部位分3种情况:A,肿块局限于鼻腔;B,肿块累及鼻窦和(或)鼻腔;C,肿块累及鼻腔、鼻窦以外的邻近结构。将鼻腔鼻窦肿块分良性病变组(60例)和恶性病变组(40例),对比分析肿块累及部位情况。结果肿瘤累及部位,良性肿块病变组:A,53例;B,1例;C,6例;恶性肿块性病变组:A,3例;B,9例;C,28例,2组差别显著(Ρ<0.05)。对于肿块骨质结构改变,良性肿块病变组:正常51例,骨质吸收2例,骨质破坏7例;恶性肿块病变组:正常1例,骨质破坏39例,无骨质吸收病例,2组差别显著(Ρ<0.05)。结论根据CT表现,多数可确定鼻腔鼻窦肿块的性质和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CT征象。结果 8例肿瘤均无钙化,注射碘对比剂后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CT冠状位及轴位扫描显示肿块位于单侧鼻、窦腔6例,双侧2例;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前下4例,鼻腔上部及筛窦4例;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包括上颌窦4例,突破筛骨纸板到眶骨膜下间隙7例,向上破坏筛骨水平板和蝶平面,并浸润相应脑膜2例。结论 CT能很好地显示窦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变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尽管这些表现缺乏特征,对该肿瘤的定性诊断帮助不大,但CT对病变的全面评价是必要且较充分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腔外肿块残留或复发的MR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鼻咽癌放疗后鼻咽腔无肿块、腔外肿块存留或复发的 2 0例MR检查资料。结果 :咽旁间隙肿块 11例 ;颅底骨质破坏 17例 ;海绵窦受侵犯 11例、后颅窝肿块 3例 ;眼眶侵犯 2例 ;副鼻窦及鼻腔异常 15例 ;放射性脑病 4例。结论 :MR是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咽旁肿瘤残存或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