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覃骊兰 《吉林中医药》2008,28(6):399-400
对中药配伍理论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科学实质进行探讨,分析中药配伍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 发现中医阴阳学说是中药配伍规律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中药配伍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与精神.  相似文献   

2.
对中药配伍理论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科学实质进行探讨,分析中药配伍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发现中医阴阳学说是中药配伍规律的理论指导和依据,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中药配伍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与精神。  相似文献   

3.
自噬是机体应对外界刺激的自我保护过程,是真核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代谢途径,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噬的动态调节性与中医学阴阳自和理论相契合,是阴阳动态平衡的微观体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阴阳失和密切相关,调和阴阳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状态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自噬与阴阳自和的相关性,从阴阳自和的角度讨论细胞自噬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中药复方通过调节自噬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规律,可为明确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讨论五脏阴阳与阴阳学说之关系,必须对五脏阴阳的基本概念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关于五脏阴阳的概念,目前中医界尚有不同看法,如说“五脏之阴为物质,五脏之阳为功能”,把本来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类物质说成是一回事,这对初学者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也有碍对脏象本质的探讨。对五脏阴阳概念的认识,首先要确认五脏阴阳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之阴是物质,五脏之阳也是物质,是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类物质。五脏的形态结构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而五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药性味功效及阴阳学说构建的中医辨证论治、平衡阴阳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探讨,认为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阴阳平衡学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利用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中医平衡阴阳、疗病祛疾、康复人体机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系统论与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峰  康廷国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79-1480,1526
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对中药复方的多层次性、多因素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研究,探讨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了解中药复方的作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其要点是强调用系统论的分析观,分层次、分部分地认识复方中各因素、各层次问对系统整体的影响。目的在于提出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不应仅仅停留于理论的“说明”上,而应突出“开发”性应用研究,最终实现中药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药的升降、寒热、阴阳、补泻、利涩、燥润、活血敛血、散收等8个方面,论述了中药的双向作用。并认为其具有双向作用的原因,与中药含有多种成分、配伍、炮制以及中药的浓度和服法不同有关。因而提出有关中药的双向作用是目前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这一理论得以阐明,必将对中医药治疗原理,甚至现代药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源于中药活性成分的新药创制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特色和优势领域,但目前仍然存在药效物质基础不清、作用靶标和机制不明确等问题,极大阻碍了中药活性成分向新药物的临床转化。该文在分析整理当前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现状及进展的基础上,针对中药活性成分发展前景及面临的困境,探讨实现中药活性成分高效发现,获得化学结构新颖、作用靶标/机制独特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药物,以期为中国特色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新策略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从大川芎方看中药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是当前中药研究的热点,也是国家973计划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大川方为例,对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作用机理研究,方剂组方理论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复方的功效代表了复方的整体效应,该效应是中药复方特定化学成分在特定病理条件下对机体发生作用进行调整和整合后的生物效应表达,而这些化学成分就是中药复方功效的物质基础。受多种条件限制,开展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较少,多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这就造成与中医药理论的脱节,很难对中药复方的功能主治进行科学阐释。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进,力争通过多学科、多技术的有机结合,构建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技术体系,进而阐释中药复方功效的产生的化学成分,为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李小娜  张兰桐  殷玮 《中草药》2006,37(6):801-805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即利用拆方、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指纹图谱、药物动力学和代谢物组学等方法,对单体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研究,为探讨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 ,对中药复方的多层次性、多因素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研究 ,探讨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了解中药复方的作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其要点是强调用系统论的分析观 ,分层次、分部分地认识复方中各因素、各层次间对系统整体的影响。目的在于提出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不应仅仅停留于理论的“说明”上 ,而应突出“开发”性应用研究 ,最终实现中药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属于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各种生理或心理应激均可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细胞因子异常分泌。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驱使着具有保护自身细胞功能的抗炎性细胞因子同时被激活,制衡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通过调节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氧化应激、神经凋亡等途径,进而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医阴阳自和理论从阴阳双方面的动态变化、调整疾病自愈机制和调整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入探讨抑郁症与免疫失衡细胞因子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阴阳自和”理论是阴阳学说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医健康状态包含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病后态,当人体“阴阳自和”机制稳定发挥时,人体处于未病态,当“阴阳自和”机制发挥失常,则处于欲病态和已病态,在病后态时人体“阴阳自和”机制则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从“阴阳自和”理论出发认识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状态,并在“阴阳自和”理论指导下对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状态进行调整,提出在未病态时需守“自和”以未病先防,在欲病态时需顺“自和”以防微杜渐,在已病态时需调“自和”以既病防变,在病后态时需助“自和”以防故疾再起,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内经>药物阴阳分类法对后世药性理论的形成具有引领与规范作用.药物阴阳分类法的核心是"寒热",并以此为基点,勾画出中药寒热药性序列的轮廓.为中医药理论由博返约,提高临床疗效,加速现代化进程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杨丽敏  陆阳 《中草药》2004,35(8):956-959
RT-PCR是近10年内在中药及其活性部位、活性成分药用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它对于研究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可能的物质基础、建立分子水平上的中药活性检测系统,或以受体和基因为靶点寻找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RT-PCR技术在中草药复方、单味药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和临床药用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传统中药的开发和寻找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分子印迹技术与实验研究现状探讨中药分子印迹现象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影响.方法:结合分子印迹理论基本原理,分析中药分子产生印迹现象的物质基础,结合中医药学科基础理论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寻找更直接的中药作用物质基础.结果:与单成分结构相比,中药及复方成分可以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自组装、化学反应形成超分子化合物,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包括了单成分群在内的超分子体的混合物,超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印迹现象,因此在进行中药药性、质量控制、炮制、药物制剂制备、药理学研究时,应特别重视中药超分子之间的印迹作用,中药复方配伍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作用形式.结论: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单分子群的超分子混合物,超分子与分子群之间按印迹规律形成作用,这是中药复方区别于单分子药物又一显著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寻找物质基础非当前中药现代化关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蒋文跃 《中草药》2003,34(1):1-3,22
从寻找药效物质基础是否可能是必要以及成分不明能否实行中药质控三方面论述了寻找物质基础非当前中药现代化关键。指出成分清楚,机制明确及高效,速效等并非是现代中药所必需的特征,分离寻找药效物质基础不是当前中药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在成分未完全明了的基础上进行中药质控和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药效评估体系是中药现代化关键,中药质控应强调多环节,多手段和整体特征性模糊识别,而药效评估应在方法学符合现代科学基础上,注重体现中药整体多系统调整,温和缓效,证效相关的作用特点,并与质控相联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关键,通过调和阴阳使"阴阳自和"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目标。认为阴阳失调的部分现代生物学基础在于DNA甲基化的失控(包括异常的高甲基化与低甲基化)。从中医阴阳的"自和"角度出发,调节疾病异常的高甲基化基因与异常的低甲基化基因,使其恢复正常,对于上述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提出在进行中药干预疾病异常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相关研究时,不仅要关注其去甲基化效应,同时还应关注其促甲基化作用,即中药的双向甲基化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枕:中医诊病切脉时所用的脉枕。 二气: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二气。 三物:中药来源主要是植物、矿物和动物。 四气:中药的药性是寒、热、温、凉,称四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