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继承传统中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的关键是要创新与完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除了必须发展微观辨证,实行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以外,还必须发展辨病论治,实行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辨病论治有利于对疾病的性质与预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辨病论治应根据病情实行阶段论治,注意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无论是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都必须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都必须坚持整体观念、系统思维、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中医学辨病论治源流的梳理 ,对中医学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以及辨病论治的特点进行阐述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医辨病论治的误区 ,明确了中医学辨病论治的内涵及其与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 ,强调了中医学辨病与辨证结合决非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论辨病论治在肾脏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都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方法,是中医的精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医诊断治疗学的发展。然而,由于一些医家对辨证论治的片面强调使人们忽视辨病论治的发展.将中医学术带人只辨证不辨病的思想误区。随着医学的发展.不难看出辨证论治亦有其局限之所、不足之处。在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以辨病为基础.在辨病的基础上病证合参。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6.
论治:辨证乎?辨病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有别于其他医学且最具特色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提出,有人提出论治首要在于辨病,病是第一层次,证是第二层次,证从属于病,辨病重于辨证。今笔者不揣鄙陋,认为唯有坚持辨证的思维才能提高论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文君 《福建中医药》2009,40(4):59-59,62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沿用数千年,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辨证论治的理念逐渐暴露出缺点与不足。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使整个辨证体系日臻完善。疗效是检验治疗方法的唯一标准,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辨证论治与辨痛论治相结合的大量医疗实践成绩显著,两者的结合给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从《黄帝内经》对病、脉、症的全面认识和论述,到《伤寒论》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的两次里程碑式的跨越。辨证论治是当代对中医学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中医临床思辨模式归于五个方面:基于疾病认识的中医思辨模式,基于人体的中医思辨模式,应时辨证,应地辨证,应天辨证。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以阴阳五行等为说理工具,天人相应、整体观念、唯物唯象、理法方药、经脉针灸、辨病脉证论治、辨证论治,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的主要方法。随着医学的日益发展,中医学亦需要与时俱进应用深层次的强化思维将辨证辨病的运用现代化。临床上将辨证辨病巧妙结合运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现代化的辨病辨证相结合,既不失中医特色,又能更好指导临床,达到相得益彰之效。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3):514-515
随着西医与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古已有之的中医辨病与辨证关系受到冲击。通过对中医学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特点的阐述分析,认识到中医辨病的缺陷。在肯定中医病证结合的基础上,医者需探索辨病与辨证新模式,即辨"西医病"与辨"中医证"。这不仅是弥补中医与西医各自的不足,优势互补,促进其各自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现代医疗水平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利弊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芝兰 《中医教育》2001,20(2):57-58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是当今中医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研习中医学者必须了解和非常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中医学的特点应是整体观念与辨病辨证论治,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其理由有7:1、辨病辨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本意;2、辨病辨证论治源于《内经》;3、辨病与辨证是《诸病源候论》探求病源和归纳证候的方法;4、温病学运用和发展了辨病辨证论治;5、辨病辨证论治是临床实践的需要;6、辨病辨证论治能促进中医对病的认识;7、辨病辨证论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3.
辨证论治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质;辨病论治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可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辨症论治不仅不是违反辨证论治原则的方法,而且是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益补充。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应是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辨症论治三种方法的结合,以辨病为先导,以辨证为主题,以辨症为补充。  相似文献   

14.
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临床上倾向于把病证结合理解为以西医诊病与中医治证的结合,并视作病证结合的基本模式,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系统地回顾中医学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表明:《内经》时期确立辨病论治原则并产生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东汉张仲景奠定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基础;晋唐时期辨病论治是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宋金元明清时期确立辨证论治的核心地位;近现代医家对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作出重视审视。  相似文献   

15.
林宗广 《中医杂志》2002,43(12):946-946
答:在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所谓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无容置疑。但单讲西医辨病是不全面的,因为中医不仅强调辨证论治,在某些情况下也讲辨病论治,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但长期以来中医界一直是重辨证而轻辨病,导致了许多病名不明确甚至病名与症名相同,加之近年来随着西医诊断学的发展和中西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提出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可以借鉴,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为了避免形面上学的思维误区,本文将从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现状、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首次提出辨机论治的观点,从辨证论治的沿革与证、病、症的概念及其关系、中医辨证与病机分析、病机认识与辨病、辨证的一致性和辨机论治是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但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实际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一直是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且“辨病”早于“辨证”。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确定了观察和处理疾病时,证和病必须结合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因“病”的含义不同,病证结合可分为古典(或传统)病证结合与现代病证结合。前者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后者指西医辨病(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论中医病理学证,病概念的同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野 《中医杂志》1997,38(8):499-501
中医病理学是现阶段中医学的核心。目前普遍的认识是:1.中医病理学(或其他医学病理学)存在着(或理论上存在着)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两种体系,即:存在两种并列的病理概念(证,病)和相应的认识方式(辨证,辨病);2.这两种体系的矛盾是中医病理学的基本矛盾。这种观点已成为提出中医病理学和中医病理学相关学科如中医治疗学,中医病理学史,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多种命题的出发点。如在中医病理学上,证、病概念的形成机制,各自内涵、特点和优劣,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中医治疗学上,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在中医病理学史上,证、病关系的发展;在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上,证和病的结合等等,都成为主要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光明中医》2021,36(9)
对于肿瘤这类病程长病情复杂的慢性病,目前中医只是强调辨证论治,而忽视了辨病论治。从辨病渊源、理论基础、病机本质特点、辨证论治不足、辨病辨证统一等方面,阐述加强辨病论治的必要性,如何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做到辨病与辨证的统一,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