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永文  蒲志孝 《中医杂志》2004,45(8):636-637
温阳法是八法之一,又称温里法、祛寒法.主要用于中焦虚寒、亡阳欲脱、寒凝经脉等证.中医认为,糖尿病与消渴基本一致.如<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又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载方百余首,治疗药物多选择益气养阴之品.到金元时期刘河间等主张治疗消渴当以清热泻火,益气养阴为要.清代黄坤载等认为消渴责之于肝,而治疗亦力主清热养阴.至费伯雄则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唯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主张用理中汤倍白术加天花粉治疗.  相似文献   

2.
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燥为六淫之一,五行属金,在季为秋,五脏关肺.以其自然性质而言,金本燥,为涸,为收,为敛,为劲切,为刚洁.性质类别属于秋阴,却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热火.所致常见病证为转筋、消渴、霍乱、筋急、破伤风、劳嗽、痿证、痫证、暴喑、大便溏秘并见、白痢及带下等.自《内经》将燥邪致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之后,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阐发较多,逐步完善了燥证理论.  相似文献   

3.
"消渴",现代医学又称之为糖尿病.临床上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具有遗传倾象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其结果可引起酮症酸中毒,甚至发生昏迷而危及生命.中医认为其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湿燥药物等因素.其主要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津亏耗以阴蕴为本,燥热为标,病变主要与肺、胃、肾三脏有关.  相似文献   

4.
《四川中医》2021,39(5):8-9
本文通过总结陈修园关于消渴的治疗,其推崇经典学说,总结先贤医家经验,特别提出三消以肾为急,温脾燥脾治疗消渴,为后世治疗消渴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为群  周洲 《河北中医》2008,30(2):156-157
<中医内科学>"消渴"中阐述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理特点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以肾为主,并与肺、胃关系密切.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我们认为,<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消渴的论述难以满足现代糖尿病的中医诊疗需要,现将消渴临床辨证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任继学教授认为消渴发病兼有内外二因,其病位以散膏为核心,燥邪是消渴发病之标,尤其重视虚损在消渴发病中的地位。任老把消渴分为肺胃阴虚、阳虚,肝胃阴虚、阳虚,肝肾阴虚、阳虚六种证候进行治疗,重视调整阴阳水火的平衡协调,善于圆机活法,本文简要介绍其对消渴的理论见解。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辨证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归属于"脾瘅"、"消瘅"、"消渴"范畴,<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致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化燥而发为消渴.本病病机主要责之于阴虚燥热,表现为肺燥、胃热、肾虚证候.治疗以滋阴清热为大法,从上、中、下三消分治,上消主肺燥,中消主胃火,下消主肾阴虚,此"三消论"在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糖尿病尤其是出现慢性并发症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证多虚实夹杂,单一的滋阴清热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 [病因病机] 消渴的病因病机约有三方面。1.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或辛燥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则发为消渴。2.情志失调: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而为消渴。3.劳欲过度:素体阴虚,复因房事不节,劳伤过度,损耗阴精,致肾虚精亏,虚火内生,上蒸肺胃,而发为消渴。  相似文献   

9.
从历代医家对于消渴的认识,阴虚为本,燥实为标;从阳虚论治消渴;二阳结热;当代医学对于消渴的认识,论述了消渴病病因病机。指出消渴病与先天体质、环境因素、饮食结构与情志变化均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乎中医的气、血、痰、瘀,涉及的脏腑以肺、脾(胃)、肾为主。  相似文献   

10.
《圣济总录》是国内现存较早的一部由政府官方编纂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圣济总录》设专篇论述消渴,认为消渴主要病因有饮食不节、房劳过度、少服石药、大病体虚,指出其病机根本为阴虚内燥,心火炽盛、肺燥阴虚、胃火亢盛、肾气亏虚均可引发消渴。《圣济总录》对消渴总结、论述全面,对现代中医药研究及临床治疗消渴病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女性多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西医对其尚无理想治疗方法。本病属中医学"燥证"、"消渴"、"痹证"、"燥痹"范畴。笔者现从脏腑、气血津液与脾关系失调是造成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条件加以阐述,并基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提出应从调理脾胃入手,才能治其本。  相似文献   

12.
消渴证诊治     
消渴证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以及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相似。其病理可概括为阴虚燥热四字。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益盛。而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其病所成,总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使脾胃运化失职,致内热壅盛而化燥伤阴;或情志不  相似文献   

13.
郑德勇 《光明中医》2008,23(10):1486-1486
Ⅱ型糖尿病以“三多一少”为典型症状,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而临床上,往往症状不典型。笔者采用燥润并施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从症状、病机、中药三个方面,探讨燥润并施治疗2型糖尿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燥邪属性辨析--西北燥证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西北燥证"是发生于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感受燥邪为主要病因,以干燥症状为特征的一组中医证候.探讨其主要病因燥邪的属性问题,是西北燥证研究的重要内容.认为燥邪是与风、热、火、湿、寒并列的独立病因,其阴阳属性为阴,五行属金,本阴而标阳,以阳明燥金为名,与风相对而立,于寒热之性而属凉.其气化属性凡八一为干燥,二为清冷,三为收敛,四为滞涩,五为外坚,六为急切,七为肃杀,八为皴揭.  相似文献   

15.
吕教授认为 :消渴病的证候主要表现在渴感和消征 ,并据此提出了“渴消并重 ,重在养阴 ;渴而不消 ,气阴兼治 ;消而不渴 ,重在治肾 ;迁延调理 ,重当益气”。在古人辨证的基础上 ,结合四十余年个人临床体会 ,总结出了治疗消渴病的四大要则。1 消渴并重 ,重在养阴  消渴并重 ,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易饥且瘦 ,多见于久病失治者 ,其人皮肤枯燥 ,全身肢体如有针刺样疼痛或麻木 ,咽燥唇干 ,四肢困乏 ,甚至发生痈疡 ,视力减退等症 ,舌暗赤 ,苔干黄 ,脉细数。其病机为阳明热盛 ,蕴结化燥 ,消烁肺胃津液 ,或肾燥精虚所致。治宜养阴润燥。方用自…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属当今难治之病,近来有发病年轻化倾向。关于中医消渴的病因病机研究甚多,但仍处于完善之中,其实证多倾向于燥、热、瘀、痰、毒等,尤以毒邪毒证祸害最重,最难控制,每发毒证多危及生命,现就消渴络中毒邪发展传变进行浅析,以期为消渴毒证的临床分期治疗提供一点裨益。  相似文献   

17.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消渴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且并发症多,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颜正华教授为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他尤擅长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诊治[1].笔者依据多年来跟随颜教授应诊之体会,对其诊疗消渴之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分析.1治验简介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消渴病始载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奇病论》[2]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消渴的病机为内热消烁,胃阴不足.《景岳全书》[3]云:"消渴病,其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颜教授认为,消渴病变主要在肺胃肾.  相似文献   

19.
向阳红 《四川中医》1995,13(10):16-16
在消渴的病因病机方面,历代医家均重“火”重“燥”,多认为阴虚燥热是其主要证型,而忽略其气虚阳虚的一面,然“消证有阴阳,不可不察”(《景岳全书·消渴》),“阴消”及“阳消”共同组成消渴证型,才能全面解释消渴病的临床诸多症状.在此,笔者主要探讨脾肾阳气虚衰所致“阴消”证的治疗及其意义.1.温补脾肾法的运用机理消渴,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为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胰岛素绝对不足,即可理解为阴精不足.阴虚内热,热灼伤津,为阳消证型.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可理解为脾肾阳气虚衰,为阴消证型.气虚不能转化敷布,阳虚不能温煦蒸发,血糖代谢障碍,滞留血中,故血糖升高.阴主下降,阳主升发,阴为物质,阳为功能.阴精相对不足,乃是阳气虚衰不能蒸腾之故.在此,阳气虚衰为本.脾气不振,水谷精微失于正常的转输,津液凝聚,积而成痰.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水液排泄过盛,浊物潴留,亦成积痰.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 ,中医学称消渴证 ,其病机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易变证丛生。淫痒 [1]一症 ,在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身上都存在 ,辨证为血虚风燥 ,治疗上或口服降糖药物或针对消渴之主病机 ,标本兼治。近 2年 ,笔者以病变反应理论为指导 ,予针刺治疗消渴之淫痒症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消渴之淫痒症与单纯皮肤瘙痒不同 ,皮肤瘙痒 ,病位在肌表 ,通过手抓则可缓解或消失。而淫痒症则与内部脏腑病变有关。是内脏病变引起卫气营血改变在体表的一种反应 ,其瘙痒并不因抓或加压而减轻 ,以症状加重为主要特点。有的病人可以没有自觉症状 ,而在体检加压时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