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自1979年9月至1983年10月采用脑立体定向杏仁核毁损、扣带回破坏治疗癫痫伴精神障碍36例,经长期临床随访(5~9.5年),失掉联系8例,死亡2例,26例(手术28次)获得随访。现将26例(手术28次)手术及随访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摘译     
伽玛刀治疗无功能垂体腺瘤术后残留的作用Losa M, Valle M, Mortini P, etal. Gamma knife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residual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 after surgical debulking. J Neurosurg, 2004; 100(3): 438-444.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对无功能垂体腺瘤次全切除后复发作用。方法研究γ-刀手术治疗54例无功能垂体腺瘤术后残留的效果和安全性,其中男性26例,女性28例;年龄29~72岁。术后6个月和1年随访,此后每年随访1次,平均随访时间(41.1 ±3.1)个月;52例获长期随访,随访资料包括MRI、激素检查和神经眼科检查。结果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手术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5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其分为神经内镜治疗组和开颅手术治疗组,其中神经内镜组28例,开颅手术组26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ADL评分Ⅰ~Ⅲ级为预后良好,ADL评分Ⅳ~Ⅴ级及死亡患者为预后不良.结果 神经内镜治疗组死亡1例,开颅手术治疗组死亡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价神经内镜治疗组良好率82.1% (23/28),开颅手术治疗组53.9%(14/26),神经内镜治疗组疗效优于开颅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44例切除致癫痫病变持续恢复(无发作)10年并随访了15~30年的病例.男29例,女15例,37例行一次手术,术后随访了11~26年.7例在第一次手术后第5年内有复发,需行第二次手术,这些病人在第二次手术后的第11年至17年之间又得到了随访.这44例病人,经过一次或二次手术似乎痊愈了10年,其中32例持续恢复达15~27年.有12例复发,9例在第11年,另3例分别在等14、15和19年间复发,这些晚期的复发并不需手术治疗,因癫痫发作较少,又能用药物控制,只1例经过10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SCIWORA)颈椎前路手术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53例SCIWORA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接受颈椎前路手术(颈前路手术组),19例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所有病人出院后随访15~60个月,平均26个月。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入院时、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颈前路手术组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后ASI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SCIWORA采用颈前路手术与保守治疗均有效,但颈前路手术对脊髓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更满意,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的2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并评价术后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随访情况。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有26例成功完成球囊扩张术,手术成功率为92.86%,术后即刻狭窄远端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均≥2b级;另外2例应用支架成形术。28例患者术后及随访30 d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的相关并发症。术后30d 10例患者mRS评分为1分,其余18例患者mRS评分为0分。结论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相对安全,支架成形术是球囊扩张术效果欠佳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脑海绵状血管瘤选择性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选择手术切除及伽玛刀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探讨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6~2005年手术10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4个月~9年。对癫痫、出血、病灶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控制、变化、改善观察和评估。结果手术10例,8例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限局神经功能障碍,可做轻工作。CT、MRI复查:9例病灶消失,1例疑有病灶部分残留行伽玛刀治疗,无再出血及癫痫发作病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21例。随访时间4个月~28个月。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观察:治疗前4例有锥体束征,治疗后3例恢复,1例无变化。癫痫发作观察:治疗前发作者19例,16例治疗后半年无发作而停药始无发作。3例治疗后偶有发作,服药半年停药,再未发作。CT及MRI复查:治疗后2~28个月,复查1~3次。病灶消失1例,4例无变化,缩小16例,其中2例灶周水肿、1例水肿伴灶内出血症状加重,经治疗逐好转。结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切除是首选根治方法。对病灶位于难以手术部位,多发灶难以一次切除,病人难以承受手术或不接受手术症状显著者,伽玛刀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对降低出血率、癫痫及病灶控制、改善症状是有效的。对病灶缩小或消失、降低出血率的机制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30例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侧脑室脑膜瘤26例中,19例采用顶枕入路,2例经颞中部入路,5例经胼胝体入路;4例第四脑室脑膜瘤采用枕骨下入路。结果 28例(93.3%)肿瘤全切除,2例(6.7%)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前头痛18例中,术后仅2例有头痛;术前神经功能缺损20例中,术后18例基本治愈;术前视力下降的3例术后均明显改善。术后发生脑积水4例、癫痫5例。术后随访9~226个月,平均65.2个月。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表明5例(16.7%)复发,再次手术治疗;术后2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为84.6%,随访期间保持在78.2以上。结论对于脑室内脑膜瘤,手术入路需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肿瘤偏向来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天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总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天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切除程度及21例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9.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83.8%)、步态不稳(35.1%)和偏盲(21.6%).根据肿瘤附着于天幕的位置分为5型.直接手术36例,11例幕上入路,25例幕下入路.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和Ⅱ级)28例(77.8%),次全切除8例(22.2%),死亡1例.随访21例,14例(66.7%)恢复正常生活,3例(14.3%)生活不能自理.8例次全切除者随访4年,未见肿瘤的生长,未再次手术.结论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周围结构受累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切除方式,对天幕裂孔处的肿瘤切除困难时,可采取次全切除以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6年手术治疗的44例JFSs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3例,远外侧入路3例,颞下窝A型入路2例,颈前入路1例,颈-乳突联合入路2例,乙状窦后-岩骨联合入路2例,乙状窦后-颈前联合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16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后组颅神经近期和远期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3%(19/44)和28%(11/39)。出院时KPS评分[(71.6±13.9)分]较术前[(75.9±12.7)]显著降低(P0.05)。39例随访5~85个月,平均(47.1±20.7)个月;肿瘤复发3例;随访KPS评分[(82.3±14.1)]较出院时显著增高(P0.05)。结论手术治疗JFSs近期后组颅神经症状可能加重,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偶发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效果及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手术治疗的75例成人大脑半球偶发低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5例中,出现临床症状之前手术49例(无症状组),出现症状之后手术26例(症状组)。肿瘤全切除59例(78.7%),次全切除13例(17.3%),部分切除3例(4%);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44例(58.7%),少突胶质细胞瘤31例(41.3%)。症状组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11.5%,2/26)明显高于无症状组(0%;P<0.05)。59例(无症状组33例,症状组26例)术前接受MRI随访12~60个月,平均(30±10)个月;其中症状组术前随访18~60个月,平均(35±10)个月;无症状组术前随访12~38个月,平均(25±7)个月。59例肿瘤生长速率1~5 mm/年,平均(2.7±0.9)mm/年;无症状组生长速率1~5 mm/年,平均(2.9±0.9)mm/年;症状组生长速率1~4 mm/年,平均(2.5±0.7)mm/年;两组肿瘤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别(P>0.05)。多因素Co...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胶质瘤的神经导航手术治疗(附28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复发性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及神经导航系统在手术中的作用。方法总结28例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手术的复发性胶质瘤病人的病例资料。位于大脑半球深部者18例,浅部者8例,位于小脑者2例。手术经原切口进入者20例,改变切口者8例。结果导航平均注册误差小于2 mm。全切除22例(78.6%),次全切除4例(14.3%),大部切除2例(7.1%)。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25例(89.3%),加重3例(10.7%)。术后对21例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17例随访1年,复发2例;9例随访3年,复发5例。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复发性胶质瘤手术治疗,有助于肿瘤的术中定位和切除范围的实时判断,从而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延缓肿瘤再复发。  相似文献   

13.
光动力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观察血啉甲醚介导光动力辅助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和随访效果。方法1999年至2001年期间,34例恶性脑胶质瘤病人给予光动力辅助手术治疗。暴露肿瘤前3h,静脉推注光敏剂,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应用光动力治疗仪对肿瘤残腔进行激光照射(200J/cm2)以杀伤残存肿瘤细胞。术后避光3d,观察近期临床表现,出院后定期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近期效果满意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出院时Karnofsky记分升高者28例,Karnofsky记分无变化者6例,Karnofsky记分改善率82%(28/34);全部病例无皮肤光敏反应;术后1年生存率为77%(26/34);术后2年生存率为53%。结论激光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有效的脑胶质瘤辅助治疗方法近期临床效果满意,有利于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Rathke囊肿的疗效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9例)和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9例)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的28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个体化清除囊内容物, 并行鞍底多层次修补。通过患者症状有无缓解、激素水平有无改善及鞍区MRI复查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8例患者的Rathke囊肿均达全切除。14例头痛患者中, 13例术后头痛缓解;9例视力、视野障碍的患者中, 7例术后改善;6例内分泌功能异常的患者中, 5例术后改善。5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皮质醇或甲状腺功能低下, 6例出现尿崩症, 1例出现明显脑脊液漏。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28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18.5±8.8)个月(3~36个月)。至末次随访, 所有患者复查头颅MRI均未见Rathke囊肿复发。结论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Rathke囊肿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术中予以个体化清除囊内容物、多层次鞍底修补, 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作初步分析.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获得随访信息的病例共109例,病人术前状态采用Hunt-Hess分级评分,其中采用显微神经外科开颅手术79例,Ⅰ-Ⅱ级69例(87.3%),Ⅲ-Ⅴ级10例(12.7%),血管内介入治疗30例,Ⅰ-Ⅱ级26例(86.7%),Ⅲ-Ⅴ级4例(13.3%).出院时手术夹闭组Hunt-Hess分级Ⅰ-Ⅱ级69例全部预后良好,Ⅲ-Ⅴ级10例,6例预后良好,4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平均住院恢复时间(22.7±3.2)天;介入栓塞组Hunt-Hess分级Ⅰ-Ⅱ级26例全部预后良好,Ⅲ-Ⅴ级4例,2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平均住院恢复时间(13.4±3.4)天.随访时间3个月~2年.结果 手术夹闭组预后良好76例(96.2%),不良3例(3.8%),其中死亡2例(2.5%),瘫痪1例(1.3%);介入栓塞组预后良好28例(93 3%),不良2例(6.7%),其中死亡1例(3.4%),瘫痪1例(3.4%).影像学上,手术夹闭组79例随访63例(79.7%),其中稳定59例(93.7%);介入栓塞组30例病例随访21例(70%),其中稳定19例(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结论 本研究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两种治疗方法间近期临床效果及随访结果统计学均无显著差异.手术治疗组的完全夹闭率较介入栓塞组的完全栓塞率高,而介入栓塞组平均住院恢复时间明显低于手术夹闭组.  相似文献   

16.
26例松果体区肿瘤显微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26例中19例采用Poppen入路,7例采用Krause入路。全切1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6例。随访3个月~7年,肿瘤未见复发17例,复发2例(1例再手术),植物状态生存1例,死亡2例(术后因瘤卒中死亡1例,术后2年死亡1例),4例失随访。结论显微手术是松果体区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Poppen入路是一种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7.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以改善病人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1年10月至2002年9月共收治未破裂颅内动脉瘤58例,全部病人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可分为三类(1)症状性动脉瘤32例;(2)偶然性动脉瘤7例;(3)多发性动脉瘤中未破裂的动脉瘤19例.采用手术夹闭、血管内治疗或观察三种方式处理.结果手术夹闭治疗20例,出院时优良者14例(70.0%);血管内治疗28例,出院时优良者26例(92.9%);二组病人治疗优良率经x2检验(P>0.05),无明显差异.随访观察处理11例,无变化10例,再出血1例.结论医生应根据UIAs的自然病程,揣度手术或介入的难度和自身能力来确定选择观察、手术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7例手术治疗的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评价.结果 27例患者共出血48次,术前KPS评分为(64.1±9.7)分.经三角区入路18例,胼胝体入路4例,其他入路5例.病灶全切26例,近全切1例.平均随访(48.7±43.2)个月,肢体力弱(53%)、肢体麻木(61%)、行走困难(25%)和视力(67%)等症状较术前改善,而言语表达无明显改善.随访KPS评分为(81.1±15.8)分,其中22例改善,5例稳定.术前KPS评分>70分(P=0.04)和女性(P=0.028)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手术治疗丘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可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膜瘤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无症状性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取保守观察31例(观察组),显微外科手术6例(手术组),伽玛刀治疗28例(伽玛刀组)。结果随访截止时,失访9例,其中观察组5例,手术组1例,伽玛刀组3例。观察组发现肿瘤体积增大4例,分别在随访18、24、26、30个月时发现,其中1例出现临床症状选择手术治疗,3例无临床症状予继续随访观察。手术组肿瘤均达SimpsonⅠ级切除,随访36个月,未出现新增神经功能障碍。伽玛刀组放疗后随访6~36个月,肿瘤体积无明显变化20例,体积减小8例。结论无症状性脑膜瘤应根据病人情况个体化治疗,结合病人及家属意愿并综合考虑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瘤周水肿等因素后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不同显微手术入路的应用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2006年3月~2013年4月行显微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入路、结果及预后情况等。42例患者年龄1.25~67岁,平均35.8岁。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7例经额中回、2例经纵裂-胼胝体前、18例经顶上小叶、15例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结果本组28例(66.7%)全切除,11例(26.2%)次全切除,3例(7.1%)大部分切除。术后死亡2例(4.8%)。随访38例患者,随访时间39~97月,平均70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分8例,3分2例,4分3例,5分25例。结论侧脑室肿瘤位置深在,局部解剖关系复杂,需综合考虑肿瘤位置、大小、生长方向等因素以确定手术入路。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及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可以使大部分侧脑室肿瘤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