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密闭舱室内爆炸致实验兔损伤的伤情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 按1∶1比例建造多舱室船舶模型并模拟内部典型结构,舱室内实验动物共计76只兔.按照先实弹后裸弹、先小口径后大口径的顺序分为4组,然后实验动物按不同舱室以及机柜前后(按相对爆源位置定义前后)随机分为5个亚组.采用两种口径实/裸弹分别于舱室内部引爆,观察实验动物死伤情况.结果 整体死亡率为59.2%.实弹组死亡率(63.2%)与裸弹组死亡率(55.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4);大口径组死亡率(73.7%)高于小口径组死亡率(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小口径弹药爆炸中各舱室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8);大口径弹药爆炸中,各舱室死亡率不全相等(P =0.000),其中当舱死亡率最高,之后分别是邻舱和隔舱.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冲击波和爆炸破片导致的重要脏器的损伤.结论 船舶多舱室结构中,舱室整体结构及内部机柜在一定范围内对舱室内人员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大口径弹药爆炸的伤亡率明显大于小口径弹药爆炸,实弹与裸弹的致伤类型及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异.以上伤情特点为密闭舱室爆炸时内部人员的防护及救治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模拟舰船内爆炸后生物体的损伤情况,探索典型多舱室内爆炸后比格犬在爆炸冲击波、准静态压力作用下的颅脑损伤伤情特点.方法 在等比例舰艇舱室模型中,使用0.65 kg TNT裸药模拟舰船内爆炸,其中炸药安放舱为当舱,相邻舱室为邻舱.采用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将24只比格犬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分别置于当舱和邻舱中接受爆炸损伤.观察爆炸后犬存活情况、基本生命体征变化、神经功能评分以及颅脑大体和形态学改变.结果 爆炸后舱室内会出现两次较大的反射冲击波,邻舱的冲击波压力峰值约为当舱的0.39倍.比格犬在爆炸后即刻死亡7只,24 h内死亡4只,死亡率为45.83%(11/24),其中当舱动物死亡率为66.67%(8/12),邻舱动物死亡率为25.0%(3/12).存活比格犬的基本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在爆后即刻有较大的改变,24 h后基本恢复.即刻死亡的比格犬脑组织有明显的挫裂伤,爆炸后24 h内死亡的比格犬脑组织可见脑出血和脑水肿;爆炸后存活比格犬的脑组织在光镜下也可见部分形态结构和神经元结构的异常,部分神经元出现核囤缩深染、核溶解或核仁消失,细胞界限模糊.结论 舰船多舱室爆炸后,当舱的冲击波压力明显高于邻舱,并且舱室内会出现二次反射冲击波,加重了对生物体的损伤;当舱比格犬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邻舱;比格犬在爆后即刻急性损伤最为严重,且脑组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胸部撞击时胸壁的动力学响应及心脏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撞击条件下胸壁的动力学响应过程,心脏病理改变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可能机制,分析胸壁的粘弹性运动过程及其与伤情间的关系。方法:用BIM-Ⅱ型生物撞击机,以准静态和动态撞击方式进行兔胸部正、侧向撞击致伤,观察心脏损伤的病理特点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致伤物理参数和胸壁动力学响应与伤情间的量效关系。结果:粘性标准相同时,准静态正向胸部撞击时心脏损伤最重,其次是动态正向撞击组,准静态侧向  相似文献   

4.
安长青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1):666-668
瓦斯爆炸烧伤常发生于煤矿矿井和坑道内,伤情严重、复杂,多为复合伤,矿井内瓦斯爆炸可产生10个左右大气压的冲击波,人体站立时对头及胸部可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容易发生烧冲复合伤,如颅脑伤、胸腹爆震伤、骨折等,由于吸入热气气浪和火焰,常造成吸人性损伤”。若是大面积烧伤复合重度脑损伤及呼吸道损伤,则属于特重度烧伤,病情十分危重,往往出现呼吸、循环障碍,给治疗和护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抢救成功率十分低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坦克武器攻击坦克后,坦克舱室内动物眼创伤的伤情特点,为眼创伤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8只绵羊随机分成3组分批布放于坦克舱内,分别用大(Ⅰ组)、中(Ⅱ组)、小(Ⅲ组)3种不同口径的反坦克武器射击坦克前甲板.武器爆炸后,测量舱室内有害气体、温度和冲击波超压值,对舱室内动物的眼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各弹种击中目标后,舱室内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含量增加,冲击波超压值不同程度的增高,温度无明显变化;眼部出现了显著的葡萄膜和视网膜血管扩张、血细胞淤积,以及视网膜水肿、变性和超微结构改变,Ⅰ、Ⅱ、Ⅲ组动物的眼部伤情依次减轻.结论坦克内乘员的眼创伤包括结膜充血、角膜穿通伤、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眶骨骨折、眼球破裂等.这些伤情与武器的类型、致伤效应有关.闭合性眼外伤有外轻内重、葡萄膜和视网膜血管反应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研究舱室内外爆炸伤后复合失血致休克大鼠不同的伤情特点。方法模拟战时装甲车密闭舱室,将200~220g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舱内组、舱外组、纯失血性休克组3组。观察时间均为致伤后270min。用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压力变化并通过Origin7.0进行滤波和分析处理。观察各组死亡率、平均动脉压变化和病理改变。于爆炸后30、90、150、210min检测动脉血气,计算肺含水率。结果与舱外组相比,舱室内爆炸冲击波压力持续时间达3倍以上,压力峰值高,反射波高,具有复杂波的特点。舱内组死亡率为53.8%,高于舱外组死亡率38.5%,而舱外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大鼠爆炸伤同时放血致休克后,舱内组平均动脉压一直低于40mmHg,舱外组于爆炸后210min以前平均动脉压高于60mmHg,之后迅速下降,2组平均动脉压在爆炸后30、150、210min存在显著差异(P0.05)。舱内组肺含水率在炸后270min明显高于舱外组(P0.05),病理观察见舱内组肺组织损伤重,肺泡萎陷,组织间隙大量红细胞堆积,炎性细胞浸润,肺间隔增宽。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氧分压[p(O2)]在舱内组低于舱外组,而红细胞压积(Hct)及乳酸(LAC)在舱内组高于舱外组(P0.05)。结论复杂冲击波作用下,舱室内爆炸伤大鼠脏器损伤程度重,代偿能力较开阔地爆炸伤后失血休克大鼠弱,休克发生时间早,程度重,大鼠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部爆震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 报道3例胸部爆震伤患者临床资料,并检索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和结论 3例患者均为青年男性,因“爆炸致伤3小时”入院,诊断为胸部爆震伤,经正确的外科处置、合理的综合治疗及积极的多发伤、复合伤救治,3例患者胸部损伤完全康复。文献复习显示,根据冲击波、弹片等致伤因素的不同,爆震伤可分类为四级。胸部爆震伤损伤严重、伤情复杂,可表现为“外轻内重”、全身反应严重,需从现场急救、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多发伤及复合伤救治等方面开展合理救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颌面部破冲复合伤模型 ,并初步研究颌面部爆炸伤的特点 .方法 :采用雷管作爆炸源 ,滑膛枪发射钢珠模拟破片 ,同步测速及测压系统检测致伤参数 ,建立致伤模型 .整个致伤模型为一同步控制系统 ,由破片发射触发 .由破片对犬颌面部致伤 ,雷管悬于弹着点上方 ,爆距设计为 5 ,10 ,15cm .记录致伤参数 (撞击速度、能量吸收、体表压力 ) ,观察动物伤情 .结果 :该模型能稳定地模拟犬颌面部的爆炸伤 ,爆炸冲击波压力随爆距减少而急升高 .犬颌面部伤情严重 .损伤范围广 ,并有心、肺、脑等脏器的损伤 ,损伤程度随能量吸收与冲击波压力的升高…  相似文献   

9.
爆炸冲击波载荷下的人体胸部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爆炸冲击波载荷下的人体胸部周围压力的分布、肺脏的应力分布规律,为冲击波致伤机制、损伤评估的研究提供帮助。方法对正常国人进行CT扫描,在Mimics中完成人体胸部三维表面模型的重建,通过Icem CFD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在Ls-Dyna中完成爆炸冲击波的加载与求解。结果构建了冲击波载荷下的人体胸部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由肌肉、肩胛骨、胸肋骨、心脏和肺脏五部分组成,单元类型为四节点四面体单元,单元总数为129543个,节点总数为32267个。当加载100kPa冲击波压力时,胸腔两侧冲击波峰压大小相近,为55~80kPa;胸腔前表面冲击波压力峰值最高,达到175kPa;胸腔后面是峰压为70kPa绕射冲击波;肺脏中产生应力最大的部位为肺部的边缘部位。结论构建的人体胸部有限元模型能够满足爆炸冲击波加载的要求;人体胸部有限元模型在爆炸冲击波载荷下的数值模拟研究可以模拟冲击波的加载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制一种密闭舱室烟雾吸入染毒装置.方法 自行设计烟雾发生箱、染毒箱和循环管道,集成为一套完整的烟雾吸入染毒装置,实现燃烧与染毒的分离.选用某种军用密闭舱室内9种非金属材料,按照实际用量比燃烧产生炯雾后,经循环管道引至染毒箱中染毒动物.42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止常对照组(n=7)及3个染毒组,染毒时间依次为5 min(n=7)、10 min(n=21)及15 min(n=7).检测混合烟雾中CO和O2浓度及酸性气体含量,测定10 min组大鼠染毒后即刻尾静脉血中COHb%,并观察染毒后动物人体情况及7 d内死亡率.结果 烟雾浓度随着燃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重复检测各时间点的烟雾浓度恒定,动物中毒程度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染毒10 min组大鼠COHb%显著升高,且3批次动物COHb%重复性好.结论 本装置能成功模拟密闭舱室内烟雾发生及中毒情况,且动物染毒损伤的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肺冲击伤中的过牵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揭示肺冲击伤中过牵效应的含义和发生机制。方法:作用60只家兔和20只大鼠进行冲击波分段模拟实验。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模拟压缩段的压缩波不睦接造成明显的肺损伤,但模拟减压段的减压波根据减压幅度和减压时间的不同可对肺造成不同的肺损伤,模拟负段的负压波对肺具有一定的致伤能力。结论:肺冲击伤中的过牵效应可能包含两个效应,一是肺组织过度扩张,超出其强度极限而破裂,即发生过度扩张效应;二是肺扩张过快面  相似文献   

12.
StudyonmyocardialpathologicalchangesafterinstantdeathduetoblastoverpressureinratsLinYuan(林远);ChengTianmin(程天民);ZhengHuaien(郑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新西兰兔心肌坏死动物模型复制前后Q波在体表位置的变迁探讨病理性Q波的形成原因。方法30只新西兰兔采用Wilson导联记录其胸背部预定点的心电图,与经定量化学损伤法复制的高侧壁心肌坏死动物模型相同体表测试点记录的心电图进行比较,统计相关位点出现病理性Q波的例数。结果在坏死区域正对的体表部位出现了病理性Q波,而对应区域的病理性Q波消失。经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理性Q波可能是负性的心室腔电位通过该坏死“窗口”传到体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pathological Q-wave generation in light of Q-wave alteration recorded on body surface resulting from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left ventricular lateral wall of New Zealand rabbits. METHOD: Electrocardiogram (ECG) was recorded with Wilson lead system at the surface points of chest and back in 30 normal rabbits. The myocardiac infarction models were prepared with quantitative chemical damaging method, and the ECG was recorded at the same points.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the recorded ECG in normal animals, cases with pathological Q-wave at the recorded sites were identified and counted. RESULT: Pathological Q waves appeared at the point toward the infarction region, which was not observed in the area of right ventricular lateral wall opposite to the infarction region,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Negative potential transmitting from the ventricular chamber to the body surface through the window of infarction region may be involved in the generation of pathological Q waves.  相似文献   

15.
A generator to induce simulated underpressure of blast waves has been designed andapplied for the study of underpressure injuries in animals.The generator consists of a vacuumchamber,a vacuum pump,an experimental chamber,a membrane-rupturing device,and apressure-measuring system.When the pressure in the vacuum chamber is reduced with the suc-tion of the vacuum pump to a given level,the membrane separating the vacuum chamber andthe experimental chamber,in which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is fixed,is ruptured instantly by asharp pointer.Underpressure occurs in the experimental chamber as soon as its pressure is re-duced rapidly.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simulated underpressure of blast waves rangefrom-13 to-90 kPa for the peak level,1 to 90 ms for the decreasing time and 14 to 2000 msfor the duration.Animal experimentation with the generator verified that underpressure can in-flict injuries on living bodies as well.  相似文献   

16.
引流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长路 《黑龙江医学》2008,32(6):419-420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方法6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均采用Stewart横切口,术后随机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引流。A组采用单纯闭式持续负压引流+胸壁绷带加压包扎;B组采用双管闭式持续负压引流+胸壁绷带加压包扎。结果A组30例患者中,8例发生皮下积液,积液发生率26.7%;皮瓣坏死3例,坏死率10%。B组30例患者中,2例发生皮下积液,积液发生率6.7%;皮瓣坏死1例,坏死率3.3%。比较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皮瓣坏死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双管闭式持续负压引流+胸壁绷带加压包扎,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大鼠闭胸式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大鼠体外循环(CPB)模型,为CPB脑、肺、肝及肾等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研究提供经济、实用的模型。方法雄性大鼠,采用尾动脉灌注、腔静脉心房引流、中低温闭胸式CPB,转流时间2h,术中及停机后进行有创动脉压、ECG监测和血气分析。结果9只大鼠顺利建立CPB模型,CPB期间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90mmHg,动脉血气指标正常,停CPB后,心血管和呼吸功能顺利恢复。结论本实验建立大鼠闭胸式CPB模型是切实可行的,对CPB术后多脏器损伤的病理生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海洛因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颞叶联络皮层(temporal association cortex,TeA)脑电变化与觅药行为产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大鼠脑立体定位技术对TeA区进行电极埋藏,通 过CPP视频系统结合脑电无线遥测技术,分别实时记录手术对照组(n=10)、海洛因诱导CPP组(n=20)大鼠TeA区黑、白 箱停留状态、黑-白箱穿梭和白-黑箱穿梭时脑电变化,分析其各脑电波百分比差异。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海洛 因诱导CPP组大鼠在黑、白箱停留状态,左、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增加(P<0.05,P<0.01);大鼠黑-白箱、白-黑箱 穿梭时,海洛因诱导CPP组左、右侧TeA区δ波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β波百分比显著增加(P<0.01),尤其表现为β2 波显著增加(P<0.05,P<0.01)。与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黑箱停留状态比较,黑-白箱穿梭时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 减少,β波百分比显著增加,尤其以β2波增加明显(P<0.01);与海洛因诱导CPP组大鼠白箱停留状态比较,白-黑箱穿 梭时右侧TeA区θ波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但β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洛因诱导CPP大鼠右侧TeA 区快波(β,β2)频率增加,伴有θ波频率的相应减少,可能与海洛因诱导CPP大鼠觅药行为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数量侧孔的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的引流效果。方法将360例患者分成三组:A组用单侧孔引流管;B组用双侧孔引流管;C组用三侧孔引流管;术后观察三组的引流时间、引流量、引流液性状、引流管阻塞、引流管顶压肺脏、引流管侧孔外露或侧孑L脱至胸壁内、有否包裹性液气胸。结果三组患者的引流量和引流带管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单侧孔组为22.5%,双侧孔组为10.0%,三侧孔组为20.O%。A组与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与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A-B<O.05,P_B-C〈O.05)。结论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用双侧孔引流管并发症少,较适合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但气胸患者锁中线第二肋间置管用单侧孔胸引管较好,可以减少顶压肺脏,侧孔外露或脱至胸壁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成年雄性杂种狗52只,体重12.3±1.8kg。BST-Ⅰ型生物激波管致伤。结果表明,生物激波管具有激波稳定、参数测试准确、重复性好、伤后早期即可进行各种功能性指标测定等优点。实验动物均见有不同程度的冲击伤,损伤程度与压力峰值有密切关系。提示生物激波管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小型核武器、化爆产生的冲击波,造成典型的冲击伤,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冲击伤致伤设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