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开封市2003-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麻疹控制措施。方法:对2003-2009年开封市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7年间麻疹流行经历了2005年发病高峰至2006年达到了发病新低,于2007年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了发病率的新高。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以散发和暴发并存,病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杞县、开封县和兰考县。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6月;属小年龄发病模式,〈1岁儿童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其病例构成在29.39%~38.28%之间;病例中有75%的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史,19%仅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结论: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扩大适龄儿童年龄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不同人群实施补充接种(如育龄妇女、孕前妇女等)等综合防制措施,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孙龙  黄昌红  陆寒  王勤  李梦秋 《职业与健康》2010,26(17):1924-1926
目的了解开封市2006—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麻疹控制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开封市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7年间麻疹流行趋势经历了2005年发病高峰至2006年达到了发病新低,于2007年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了发病率的新高。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以散发和暴发并存,病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杞县、开封县和兰考县。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6月;属小年龄发病模式,1岁儿童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其病例构成在29.39%~38.28%之间;病例中有75%的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史,19%仅接种1剂麻疹疫苗。结论该市在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应扩大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不同人群实施补充接种(如育龄妇女、孕前妇女等)等综合防制措施,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黄昌红  孙龙  陆寒  王勤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570-1573
目的了解开封市2006—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实现2010年消除麻疹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开封市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8年间麻疹流行趋势呈周期性,每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经历了2005年发病高峰,2006年达到了发病低位,于2007年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了发病率的新高。2009年后发病率降低,于2010年创历年新低。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病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杞县及开封县。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6月;属小年龄发病模式,﹤1岁儿童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其病例构成在29.39%~54.29%之间;病例中有75%的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史,19%仅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结论在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注重对往年疫情数据收集、分析,寻找流行规律,于发病高峰来临前实施强化免疫,查漏补种;扩大适龄儿童年龄段,及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不同人群实施补充接种(如育龄妇女、孕前妇女等)等综合防制措施,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麻疹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进一步了解江西省麻疹流行状况,以达到控制麻疹的目的,对江西省1999年至2000年1~10月的麻疹流行病学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省报告麻疹3!184例,死亡1例。麻疹发病主要在15岁以下儿童,7~10岁为麻疹高发年龄段,有免疫史的麻疹病例集中在4~10岁。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并存,局部麻疹暴发影响了全省麻疹发病强度。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是我省目前控制麻疹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2008年合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合肥市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合肥市麻疹监测系统确诊的604例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8年合肥市麻疹发病率为12.40/10万(604/4 870916),较2007年上升了294.77%。全年共发生学校暴发8起,其他以高度散发形式存在,呈流行态势。发病高峰集中在3~5月份;发病年龄呈双相移位现象。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9.3%,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46.5%和24.2%。结论麻疹初免及加强免疫接种不及时、流动人口增多以及成年人发病上升是造成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和及时接种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降低成年人发病是控制麻疹暴发和流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不同时期麻疹暴发疫情特点,制定有效可行的防制措施.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比较1990-2000年和2001-2007年武隆县麻疹暴发和流行的特征及因素.结果 1990-2000年麻疹暴发病例≤1岁发病占10%、≤15岁发病占56.15%、≥20岁发病占25.38%,2001-2007年≤1岁发病占15.56%、≤15岁发病占82.22%、≥20岁发病占11.11%;1990-2000年暴发病例有免疫史与无免疫史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1-2007年暴发病例有免疫史与元免疫史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接种率地区出现麻疹疫情.结论 两个时期麻疹暴发病例的发病年龄段发生了变化,应根据不同时期麻疹暴发特点制定控制麻疹疫情,加强基础免疫和疫情报告的管理;加强疫苗储存、接种质量管理,提高业务人员素质;控制麻疹暴发疫情的最佳手段是及时开展应急接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获嘉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麻疹疫苗(MV)应急免疫控制麻疹暴发流行的效果,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获嘉县2005年-2007年疫情网络直报和麻疹监测系统麻疹发病资料及2007年MV应急免疫接种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年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150例,2005年-2007年各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4.53/10万、4.74/10万和27.93/10万。疫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2007年3月-4月份出现麻疹暴发流行。暴发疫情病例占总病例的49.33%,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龄段。麻疹发病以散居儿童、小学生、托幼儿童发病为主,〈10岁病例占总病例的74.67%;另外,〈8月龄和〉20岁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的14%和16.67%。8月龄-14岁儿童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祥占63.64%。实施MV应急免疫报告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接种率分别为96.38%、98.10%,应急免疫后麻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无MV免疫史致使易感人群的大量积累,是造成麻疹疫情回升和暴发流行的根本原因。保持高质量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MV复种,同时在3年-4年后开展MV后续免疫,以及敏感的麻疹监测系统是加速控制麻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焦作市麻疹暴发的原因,为今后麻疹控制在较低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年麻疹暴发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暴发病例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42.55%,病例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中,3岁~15岁儿童共占80%;发生麻疹暴发到报告疫情时间平均为5天;暴发病例中无免疫史的占了52.5%,免疫史不详的27.5%。结论暴发地区麻疹基础免疫工作和加强免疫工作薄弱,常规免疫接种率不高,存在免疫空白;麻疹病例的诊治和报告不及时是暴发的主要原因;建议,做好学生入托、入学时的查漏补种工作;加大计划免疫宣传力度;进一步做好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麻疹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85,自引:8,他引:85  
我国自1965年应用麻疹疫苗以来,尤其是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以后,麻疹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报告发病率为4.84/10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发病高峰仍是冬春季节;病例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地理分布广泛,农村为主要流行地区,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共存。各省发病强度和病例的年龄分布存在较大差别,反映了计划免疫工作进展不平衡。建议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加速控制麻疹规划,采取相应免疫策略,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减少暴发或流行,以达到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众  梁强 《中国保健》2008,16(3):118-119
目的:通过分析鸡西市1957~2006年(尤其近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探讨目前的控制现状和今后对策.结果:我市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以后,麻疹的报告发病率显著降低;发病高峰仍然是在每年的冬春季节;病例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各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其中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发病最高,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共存.结论:各县区发病强度和病例年龄分布存在着较大差别,反映了计划免疫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建议各县区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加速控制麻疹规划,采取相应的免疫策略,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减少暴发或流行,以达到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2006-2008年卫东区麻疹的发病情况,掌握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规律,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有效的控制策略。方法对2006-2008年发生在卫东区的来自于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主动监测专报和个案调查资料的165例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6-2008年麻疹的年发病率为9.47/10万,高于2000-2005年的平均发病水平。3月-5月为麻疹高发季节;0~2岁组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占53.94%;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占62.42%;有免疫史者占10.24%,无免疫史者占36.22%,不详者占53.54%。结论应该进一步加强流动人群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减少麻疹发病,控制麻疹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4 -2009年攀枝花市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攀枝花市2004 -2009年麻疹专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麻疹发病呈现为2个高峰,2004年报告麻疹413例,报告发病率38.75/10万,其中225例为暴发病例;2007年麻疹报告643例,报告发病率59.54/10万;2009年发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0.92/10万.以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总体以巧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但小于8月龄和大于15岁病例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的和免疫史不详的占全部麻疹病例的66.32%,流动人口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其病例的10.68%.结论 2004-2009年攀枝花市麻疹发病率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出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济宁市麻疹发病情况,探讨流行因素.方法根据济宁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对济宁市2005~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6年济宁市共发生麻疹1225例,发生麻疹暴发25起,暴发病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46.69%.所有麻疹病例中,<8月龄儿童占11.92%,8月龄~14岁年龄组占40.41%,15岁以上年龄组占46.67%,有免疫史24占20.00%,无免疫史占33.88%,免疫史不详者占46.12%.部分病例调查发现有医院交叉感染和病例接触史.结论要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疫情报告,减少暴露、做好传染源隔离治疗也是重要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黄山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SPSS13.0软件分析、评价。结果黄山市2002-2006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706例,确诊380例,年均发病率5.27/10万。麻疹发病呈散发和暴发共存的流行模式。发病高峰在3-5月和12月,发病年龄以5-39岁人群为主。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9.20%,无免疫史的占32.30%,免疫史不详的占38.50%。结论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考虑对大年龄组人群接种麻疹疫苗,提高麻疹监测质量,是加速控制麻疹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南充市高坪区2001-2005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05年南充市高坪区共报告麻疹病例58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0.30/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4~10岁儿童,占总病例数的72.56%,6岁组发病数最高,发病专率为4.84‰,季节分布呈双峰,分别在4~7月和11~12月,各占总病例数的53.69%,27.44%.在报告病例中,有初针免疫史的占61.51%(2006年前四川省8个月~7岁麻疹接种3针),38.5%免疫史不详.结论 南充市高坪区麻疹存在初免接种率高发病率仍高的现象;为降低发病率,减少麻疹暴发或流行,应进一步提高初始免疫质量,完善加强免疫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宁乡县1975~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加速控制麻疹。方法对宁乡县1975~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麻疹发病有两个明显不同阶段:1975~1986年发病呈高发状态,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2~3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整个流行呈波浪式态势,流行模式以暴发为主。1987~2005年发病呈低发状态,其发病率波动在0.00~9.61/10万,流行模式以散发和暴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局部麻疹暴发影响全县的发病水平;2~5月为麻疹高发季节。不同时期麻疹发病年龄分布提示,发病年龄后移。对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31.33%未接种麻疹疫苗,21.37%免疫史不详。结论加速控制麻疹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提高麻疹疫苗的初种、复种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在全县范围内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和报告;对麻疹疫点应及时处理,防止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合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合肥市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合肥市麻疹监测系统确诊的841例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合肥市麻疹发病率为18.46/10万(841/4 556 978),较2004年上升了720.44%,全年共发生学校暴发5起,其他以高度散发形式存在,呈流行态势。发病高峰集中在3、5两月;发病年龄呈双相移位现象。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9.1%,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25.6%和45.3%;流动人口发病占总病例数的40%左右。结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低,易感人群积累及流动人口比例增多是造成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质量并针对薄弱地区、重点人群进行麻疹疫苗(MV)的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暴发和流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对2000-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0-2006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 34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52/10万.3~6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占总病例数的69.80%.以8月龄~14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4.24%,病例中有免疫史占27.56%,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72.64%.结论 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免疫覆盖率和高质量的监测是控制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2003-2010年麻疹发病率从27.49/10万下降到0.22/10万。3~4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的趋势未改变,麻疹发病仍集中在3~7月。初始强化免疫后,各市(州、地)发病率高低受暴发疫情影响较大;2004、2008年两次实施麻疹强化后,次年麻疹暴发发病例数均显著减少,2004年和2005年暴发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0,P<0.001),2008年和2009年暴发病例占总病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9,P<0.001)。贵州省麻疹发病人群仍以0~6岁低年龄儿童发病为主,该年龄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7.5%,其中流动儿童发病较高,占27.4%;麻疹病例中无麻苗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病例占较高比例,达58.6%。结论通过实施强化免疫能迅速将麻疹发病率降到一个较低水平,但常规免疫基础薄弱,麻苗常规接种率不高,局部地区麻疹暴发是造成疫情回升的主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才能最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温岭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流行原因,指导今后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方法:将2004-2008年发生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08年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8月龄-7岁组和≥20岁组,占发病数的72.6%,发病集中在3-6月份,以流动人口聚集的镇街道发病为多,病例中有免疫史的仅占19.6%。结论:及时有效地开展麻疹常规免疫,加强预防接种尤其是加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是麻疹防控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