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结膜吸吮线虫生活史的进一步研究(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进一步研究我国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生活史及其中间宿主。 方法 采集自然感染的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Amiota okadai),检出线虫幼虫,分别接种动物;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分别喂饲实验室繁殖的第二代家蝇和冈田氏绕眼果蝇。 结果 自流行区采集冈田氏绕眼果蝇493只,从其体内检获34条幼虫,接种2只家兔和1只家犬眼内,经18~44 d观察,获成虫11条。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在冈田氏绕眼果蝇消化道内脱鞘,钻过肠壁进入血腔,在雄蝇睾丸和雌蝇血腔膜形成虫泡囊。幼虫经2次蜕皮(需14~17 d)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然后经颈部移行至喙。当果蝇吸食人及犬、猫眼部分泌物时进入终宿主眼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后,产出幼虫。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 结论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为冈田氏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2.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及传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和传播机制。方法我们调查了安徽淮北地区的犬、猫和野兔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和变色纵眼果蝇、家蝇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情况,并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喂饲变色纵眼果蝇、家蝇实验感染的观察。结果检查犬305只,阳性234只占76.7%;猫14只阳性4只占28.6%;野兔59只中阳性6只,占10.2%。检查变色纵眼果蝇(Amiotavariegata)737只,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者12只占1.6%。于1989年我们证实变色纵眼果蝇为结膜吸吮线虫中间宿主,而家蝇并不是。幼虫在果蝇体内发育过程为:被食入的初产的24h内脱去鞘膜。第2—3d钻过胃肠壁入血腔,多数幼虫侵入雄果蝇睾丸或雌蝇血腔壁形成“虫泡囊”。在囊内经腊肠期、感染前期和感染期连续发育并蜕二次皮。感染期蚴钻破虫泡囊,移行到头部和口器。当感染的果蝇再次呼吸终宿主(犬、猫及人)泪液时,幼虫进入眼结膜囊内,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感染后35d,雌虫开始产出初产蚴。成虫寿命可达30个月以上。结论结膜吸吮线虫最重要的保虫宿主是犬,其中间宿主是变色纵眼果蝇,在流行区传播媒介为该种果蝇。  相似文献   

3.
冈田氏绕眼果蝇对结膜吸吮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证明河北、河南、安徽三省冈田氏绕眼果蝇对结膜吸吮线虫是否一样具易感性。方法 于 1998年~ 1999年先后对河北、河南及安徽省进行了犬感染结膜吸吮线虫调查 ,同时捕获冈田氏绕眼果蝇并分别繁殖出第二代蝇 ,以安徽的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进行喂饲感染 ,观察三省果蝇对该虫的易感性。结果 三省的第二代果蝇在感染后 ,于 2 2天 ,2 1天和 2 3天检查 ,河北省的 4 5只 ,阳性 2只 ,占 4 4 4 % ;河南省的 5 3只 ,阳性 3只 ,占 5 6 6 % ;安徽省的 76只 ,阳性 3只占 3 94 %。三省果蝇感染的组间差别 ,经统计学处理 (χ2 =0 19,P >0 0 5 )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证明了河北、河南、安徽三省冈田氏绕眼果蝇一样对结膜吸吮线虫均易感  相似文献   

4.
在安徽黄山地区捕捉有绕眼习性的果蝇,将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混于果汁中,实验室喂饲感染果蝇,常温饲养20 d后,检查果蝇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大绕眼果蝇(Amiota magna)和冈田绕眼果蝇(A. okadai)的阳性率分别为30%(30/100)和21.6%(55/255),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4, P>0.05)。将采自大绕眼果蝇的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家兔,35 d后在兔结膜囊内检获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及其初产蚴,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结膜吸吮线虫可感染大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5.
我国结膜吸吧线虫病流行因素及传播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探讨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和传播机制。方法 我们调查了安徽淮北地区的犬、猫和野兔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和变色从眼果蝇、家蝇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幼虫情况,并用结膜吸吧线虫初产蚴喂饲变色纵眼蝇、家蝇实验感染的观察。结果 检测犬305只,阳性234只占76.7%;猫14只阳性4只占28.6%;野兔59只中阳性6只,占10.2%。检查变色纵眼果蝇(Amiota variegata)737只,  相似文献   

6.
结膜吸吮线虫病是由结膜吸吮线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体病例最早在我国北京和福建发现。除我国外,在亚洲的印度、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尼、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均有人体病例报道。犬等动物是结膜吸吮线虫的终宿主和保虫宿主,冈田氏绕眼果蝇是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结膜吸吮线虫不同地区媒介果蝇某些生态习性差异。方法用实验室饲养的媒介果蝇在食物上产卵,以产卵数代表对食物的亲疏的关系;观察和捕获现场媒介果蝇绕眼次数及侵袭人眼的数量,测定侵袭眼的频率和强度;初冬季节用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喂饲感染媒介果蝇,经越冬(150d)后剖检,获得感染期幼虫感染家兔,观察其感染力。结果实验表明媒介果蝇嗜食水果类如苹果、梨、香蕉、油桃等和瓜蔬类如冬瓜、胡萝卜等。厌恶大蒜、韭菜等芳香蔬菜和鸡肠、鱼肠等动物内脏。各地区媒介果蝇绕眼、袭眼特性不同:山区果蝇袭眼更频繁;媒介果蝇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后能越冬,其寿命长达150 d,幼虫在蝇体内能保持完好的感染力。结论各地区的媒介果蝇食性近似;山区的果蝇绕眼、袭眼能力较强;果蝇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后能够越冬至次年仍保持传病能力。本文还讨论了亚欧果蝇的属种名问题。  相似文献   

8.
结膜吸吮线虫感染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 ,男性 ,5 8岁 ,农民。因两年来眼晴疼痛、视力减退而就诊。体检 :患者双眼轻度红肿、流泪及有脓性分泌物。用 2 0 %可卡因溶液滴结膜囊内后 ,见有乳白色线虫从眼结膜爬出 ,用镊子从双眼摘取线虫共 7条。在生物解剖镜下观察 ,鉴定为结膜吸吮线虫。经摘虫后 ,双眼用氯霉素眼药水及醋酸可的松眼药水滴眼对症治疗 ,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 ,未见复发。结膜吸吮线虫寄生于犬、猫和兔等动物的结膜囊及泪管 ,偶然侵入人体而致病。某些蝇类是其中间宿主[1] 。国内已确定的蝇种是变色纵眼果蝇。此线虫幼虫在蝇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后 ,由蝇传播给…  相似文献   

9.
结膜吸吮线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对家兔致病性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结膜吸吮线虫成虫移植在兔眼内后,虫的存活时间长达23个月。在20℃生理盐水内,成虫可存活58小时,但存活48小时的虫体已失去寄生能力。虫卵在子宫内发育为幼虫,并具有由卵壳演变而成的鞘膜,产于宿主眼结膜囊内。本虫植入兔眼后21个月,较移植前有明显增大,并在此期间不断产蚴,表明成虫通过移植,能寄生于家兔眼结膜囊内。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简称 T.c)的中间宿主问题长期来是寄生虫学领域中人们甚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少人曾作过探讨。Faust 曾怀疑蟑螂为本虫中间宿主,经实验未获成功。Roa(1949)和光化县人民医院等(1976)曾在家蝇体内检出线虫幼虫,未经动物实验证明,就认为是结膜吸吮线虫的幼虫,误认为家蝇是其中间  相似文献   

11.
换代犬与阻断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冒的为了探寻控制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对现症病人所在村的传染源犬、传播媒介冈田氏饶眼果蝇(A.o)感染结膜吸吮线虫(T.c)进行调查和实行换代犬后的犬及A.o感染T.c追踪调查,将前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981~1992年安徽淮北地区连续出现T.c病人,这时对宿县芦岭、泗县大庄、五河县城郊病人所在村犬进行了检查,当时感染T.c分别占63.6%(14/22)、75.0%(12/16)和86.1%(19/231)。同时重点检查了五河城郊A.o蝇737只,阳性12只,其感染率为1.6%。其中个别A.o带有T.c感染期幼虫达20余条。于1998年即实行换代犬之后 5年,再查五河城郊及泗县大庄家犬计31只,全部阴性。此期间无新病例。同时查五河城郊A.o果蝇206只,也全部阴性。表明换代犬已失去原先犬群那种强力传染源作用。于 1998~1999年在合肥郊区一新病例居住村,对犬进行检查,犬感染T.c占79.2%(19/24),查犬时即取出虫体,为犬治病。此时进行健康教育,群众易于接受,采用换代大及拴养犬措施,预防该病。于2000年再去检查该村犬12只,阳性8只,占66.7%,犬的感染率及感染度虽较前2年有所降低,但其传染源作用的下降,明显不如其他实行群众性换代犬措施地区的效果好。结论对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区,在健康教育基础上,果断实行换代大措施,是阻断本病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盐水浸出液为抗原,用ELISA方法检测人工感染旋毛虫病兔IgG抗体的反应动态。结果表明:1,特异性抗体水平与感染度呈正相关且重感染组的特异性抗体比轻感染组早3d检出。2.抗体水平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从感染后77d起明显下降但可持续4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13.
The finding of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 rats in New Orlea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wenty of 94 (21.4%) Rattus norvegicus trapped in New Orleans, Louisiana, between April 1986 and February 1987 were infected with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3-62 worms per rat).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parasite from North America. A carnivorous snail, Euglandina rosea, was found experimentally to be able to serve as both an intermediate and a paratenic host. Other locally occurring gastropods that were successfully infected experimentally included Mesodon thyroidus, Anguispira alternata, Bradybaena similaris, Subulina octona, Polygyra triodontoides, Vaginulus ameghini, Philomycus carolinianus, Deroceras laeve, Limax flavus, and Lehmannia poirieri. Laboratory reared, 4- to 5-week-old M. thyroidus and D. laeve were abl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numbers of larvae to the third stage. First stage larvae of A. cantonensis in the feces of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rats were found not to migrate out of the fecal pellet; this behavior favors the infection of feces-consuming gastropods. Twenty heavily infected L. flavus were observed over a period of 2 months, and shedding of third stage larvae of A. cantonensis was never seen. While factors support the spread of A. cantonensis in rats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the probability of human infection is uncertain since the parasite is transmitted primarily by ingestion of raw intermediate and paratenic hos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人工感染大鼠小肠内的成虫, 经研磨和冻融制备成虫可溶性抗原。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从培养液中提取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分别用两种抗原免疫小鼠, 间隔1 周共免疫3 次, 末次免疫后1 周, 每只小鼠攻击感染100 条旋毛虫感染性肌肉幼虫。感染后1 周检查小鼠小肠内成虫数量和雌虫生殖力, 感染后5 周检查肌肉幼虫负荷。结果 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为7955 % 、6225 % 和650 % 。成虫排泄分泌抗原诱导的成虫减虫率、新生幼虫减虫率和肌肉幼虫减虫率分别是9727 % 、8660 % 和900 %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和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均能够诱导宿主产生较强的抗攻击感染的免疫力, 但后者的免疫原性更强。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3种吸吮线虫可感染人体导致吸吮线虫病: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callipaeda)、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T. californiensis)和大口吸吮线虫(T. gulosa)。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和大口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结膜吸吮线虫病主要流行于经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且当地有大量的家养或野生动物感染,虫种鉴定主要依赖口及生殖器官的特征,果蝇为其传播媒介,在亚洲是冈田绕眼果蝇(Phorticaokadai),在欧洲传播媒介则为变色伏绕眼果蝇(P. variegate)。我国是世界上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等也有大量病例报道;欧洲地区病例较少,但在多数国家感染该虫的野生及家养动物较普遍。基于cox1基因,在全球范围内共鉴定出21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Haplotype1)仅在欧洲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之间循环,其他20个单倍型分布于东亚国家(中、韩、日),又以我国的结膜吸吮线虫遗传多态性水平最高。遗传差异性分析表明,亚洲结膜吸吮线虫类群与欧洲类群存在长期地理隔离,且这两个类群在更新世中期已经开始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