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AMI)是否通过调节糖皮质激素代谢影响同种移植物生存。方法 体内应用AMI后,逐日观察同种移植小鼠移植物生存状况;应用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测定脾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位点;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结果 同种移植早期小鼠脾细胞GR结合位点数和血清皮质醇明显升高,此后逐渐下降,在排斥高峰期(第14天)达到最低值。单用AMI(60g/kg)或环磷酰胺(CTX,100mg/kg)及二者联合应用均可显著延长同种移植物的生存时间。AMI单独或与CTX联合应用可以明显上调排斥高峰期受体小鼠脾细胞GR位点数和血清皮质醇水平,AMI可以逆转CTX引起的GR结合位点数的下降(P<0.05)。结论 AMI可明显抑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与CTX联用可明显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GR结合位点数和血清皮质醇水平,促进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发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和黄芪对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法:BALB/c小鼠腹腔接种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为108/ml的柯萨奇B3病毒0.1?ml。干扰素治疗组于接种病毒后24?h起腹腔注射α1b 干扰素104IU/g体重,1次/d,连用5?d。黄芪治疗组于接种病毒后24?h起灌喂黄芪颗粒30?mg/g体重,1次/d,共5?d。接种病毒后第7、14、21天分别处死小鼠,原位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含量。结果: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增高,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含量增加,干扰素和黄芪治疗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百分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含量。结论:α 干扰素和黄芪有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黄芪多糖(APS)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的抑制作用,并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模型组),低、中和高相对分子质量APS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APS组小鼠采用卵白蛋白(OVA)制备哮喘小鼠模型。低、中和高相对分子质量APS治疗组小鼠OVA雾化激发前30min给予腹腔注射0.1mL相对分子质量为4 500、15 000和30 000的APS,正常对照组小鼠采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雾化致敏液和腹腔注射。雾化期间观察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WBC)总数和炎症细胞分类计数,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表现,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CBA)检测小鼠血清和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提取分选脾脏CD4+ T细胞,培养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Th17和Treg细胞比例,CB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打喷嚏、抓口鼻和气促等哮喘样症状,肺组织炎性浸润明显,气道黏膜水肿,平滑肌增厚,血清和BALF中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IFN-γ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Th2和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Th1和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PS组小鼠抓口鼻、气促和烦躁等哮喘样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管壁增厚等明显改善,血清和BALF中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L-17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Th2和Th17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Th1和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不同相对分子质量APS组间比较,低相对分子质量APS组小鼠哮喘症状和肺组织炎症浸润改善最明显,血清和BALF中IL-4水平及Th2和Th17细胞比例降低最明显(P<0.05),血清和BALF中IFN-γ水平及Th1和Treg细胞比例升高最明显(P<0.05)。结论:APS通过调节Th1/Th2及Th17/Treg细胞平衡、降低IL-4和IL-17水平、增加IFN-γ和IL-10水平发挥抗哮喘作用,且低相对分子质量APS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其机理。方法:320只5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8组,感染组腹腔接种柯萨奇B3病毒(CVB3)制成心肌炎动物模型,在接种病毒后3、7 d分别腹腔注射IVIG(500 mg/kg.d-1)5 d和10 d,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与心肌病理组织学积分和病毒滴度进行相关分析,并与中药黄芪疗效对比。结果: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组小鼠心肌内病毒滴度、心肌病理积分和心肌细胞凋亡率与坏死率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和黄芪治疗组,以早期(感染后3 d)长程(10 d)治疗组效果最好。结论:静注免疫球蛋白通过抑制柯萨奇B3病毒,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对病毒性心肌炎发挥疗效,其疗效高于传统中药黄芪。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FIZZ1在小鼠哮喘模型气道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探讨FIZZ1引起哮喘早期气道重塑的机制.方法 随机将BALB/c小鼠分为哮喘模型组(OVA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小鼠气道上皮中FIZZ1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FIZZ1mRNA、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1、E钙粘蛋白的表达,采用小鼠肺上皮细胞(MLE-12)体外原代培养,FIZZ1重组蛋白及FIZZ1-shRNA干预,免疫印迹法检测E钙粘蛋白、Ⅰ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VA组小鼠气道上皮中FIZZ1、FIZZ1mRNA表达显著增强,Ⅰ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1显著增高,E钙粘蛋白明显降低,并且分别与FIZZ1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体外原代培养MLE-12,FIZZ1重组蛋白干预,Ⅰ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1增高,E钙粘蛋白显著降低;FIZZ1-shRNA干预,蛋白表达正常.结论 FIZZ1作为EMT的一个潜在诱导剂,诱导E钙粘蛋白表达减少,而Ⅰ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1表达增加,从而诱导哮喘早期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地磁场对小鼠行为的影响.方法:12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磁屏蔽A组和磁屏蔽B组,均饲养于磁屏蔽室中,屏蔽地磁场来模拟零磁空间;地磁C组和地磁D组,均暴露于地磁环境中.各组饲养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均相同.1 d后,利用UGO-7431行为分析仪定量检测小鼠的行为学指标,每组的测试周期长度设定为10 min/次,实验次数设定为6次(n=6),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磁屏蔽A组和磁屏蔽B组之间比较,水平向活动强度HA(1865.2±92.6 vs 1890.8±130.1)和垂直向活动强度VA(94.0±11.5 vs 95.2±10.8)的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地磁C组和地磁D组之间比较,HA(1427.0±56.3 vs 1389.5±47.4)和VA(70.7±6.2 vs 66.3±5.6)的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磁屏蔽A组和磁屏蔽B组分别与地磁场C组和地磁D组比较,HA和VA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屏蔽地磁场后,小鼠在零磁空间环境下行为学指标变化显著,表现为亢奋、烦躁,证实地磁场与动物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芦荟对小鼠恶性腹水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芦荟对小鼠恶性腹水模型的影响.方法:将S180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腹腔,制备小鼠恶性腹水模型;分别用芦荟全叶汁、凝胶汁、皮汁的不同剂量组灌胃治疗2wk,同时设阳、阴性对照;检测治疗前后小鼠的体质量、腹水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腹水中S180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芦荟全叶汁、凝胶汁、皮汁的高、低剂量组均可使模型小鼠体质量的快速增长减缓(P〈0.05)、腹水中自蛋白含量减少(P〈0.05);S180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与未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芦荟对恶性腹水的治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林蛙油对哮喘缓解期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给予林蛙油小、大剂量组0.05,0.50g/kg林蛙油匀浆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IL)-4,IL-5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观察BALF中炎性细胞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模型组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计数、IL-4,IL-5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哮喘模型组比较,林蛙油小、大剂量组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计数、IL-4,IL-5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IFN-γ水平显著增高(P<0.05).林蛙油小、大剂量组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结论]林蛙油对哮喘模型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平衡失调、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易喘平胶囊(补肾活血法)对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组和易喘平胶囊组(n=8),制备卵蛋白致敏的哮喘模型,高碘酸希夫(PAS)法检测各组小鼠气道黏膜杯状细胞数量及黏液分泌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黏液蛋白MUCSAC mRNA的水平,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粒细胞数及细胞总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中自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BALB/c小鼠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小鼠的血小板表面抗原P-选择素表达的变化。方法随机将雌性BALB/c小鼠2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的阳性率。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P-选择素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23±1.02)%、(4.52±1.45)%,哮喘模型组P-选择素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诱导P-选择素数值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分别为(45.12±4.03)%、(44.68±5.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分别为(6.64±1.86)%、(25.60±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小鼠中存在血小板的活化,活化后的血小板可能参与哮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FasL抗体对小鼠柯萨奇B3(CVB3)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凋亡及病毒滴度的调节作用。方法:随机将80只Balb/c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病毒对照组、IgG对照组及抗FasL抗体治疗组,于感染后第10天每组处死8只并取其心脏,光镜检查的心肌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小鼠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用空斑形成技术(PFU法)测定心肌病毒滴度。结果:抗FasL抗体治疗组小鼠死亡率、心肌病变积分、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病毒滴度均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及IgG对照组(P均〈0.01)。结论:抗FasL抗体可降低小鼠CVB,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内病毒滴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3.
高分辨率CT对慢性哮喘患者肺密度CT值测定的定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CT(HRCT)探讨慢性稳定期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方法:选择7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12例稳定期哮喘患者(哮喘组)和10例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组),对其进行肺功能测定,并在2d内分别在主动脉弓上缘、气管隆突和右膈上2cm水平处作HRCT扫描。HRCT扫描的层厚为2mm。在扫描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处于用力吸气末。在每幅图像的前、中、后胸膜下5mm处选择50mm^2的感兴趣区(ROI),并测其肺密度CT值。此外,对5例稳定期哮喘患者在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前后进行HRCT扫描和肺功能测定。另选择4例急性加重期哮喘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末和出院6周病情稳定后,分别行HR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结果:慢性稳定期哮喘患者肺密度的平均CT值为-904(-826- -958)HU,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密度平均CT值为-943(-908- -992)HU,比哮喘患者低(P〈0.05)。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密度的平均CT值均比正常者(平均-778HU,-760- -796HU)低(P〈0.05)。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密度的平均CT值较为接近。5例慢性稳定期哮喘患者在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前后肺功能有改善,但肺密度平均CT值无变化(P〉0.05)。4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在加重期末和临床稳定6周后的肺功能也有改善,但肺密度平均CT值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部分慢性稳定期哮喘患者肺密度的平均CT值较正常人低,不受气体陷闭的影响,且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气肿相似,从形态学上间接反映了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将肠道病毒71型(EV71)临床分离株接种小鼠观察其致病特点.方法 将6株EV71临床株分别腹腔接种1日龄BALB/c小鼠,观察小鼠表现以及脑、肺脏、骨骼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组织中病毒抗原和基因片段.结果 临床分离的6株EV71(C4亚型)接种1日龄小鼠均出现病症,其中JN200804株实验小鼠症状较重,小鼠脑组织和骨骼肌可观察到细胞空泡变性、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JN200804株感染组小鼠脑内检测到EV71抗原和基因片段.结论 6株EV71临床株均可感染小鼠并致病,重者出现松弛型麻痹并死亡,轻者出现震颤、麻痹但可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抗心肌肌球蛋白抗体(AMA)在慢性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中的表达,比较卡托普利和氧化苦参碱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柯萨奇病毒B_3株(CVB_3)重复增量感染(第0、14、28天,剂量分别为0.20、0.25、0.30mL)BALB/c小鼠建立慢性VMC(n=60)模型,正常对照组(n=8)同期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42d将慢性VMC模型组存活小鼠随机分为慢性VMC对照组(n=8)、卡托普利干预组(n=8)及氧化苦参碱干预组(n=8),干预28d后,即实验第70天杀死各组小鼠.称取小鼠心脏质量,计算心脏与体质量比值;分别以苏木素-伊红(HE)、苦味酸天狼猩红行心肌组织及心肌胶原组织特异性染色,运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心肌组织中胶原容积积分(CVF,%);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实验小鼠血清中AMA的表达,以光密度值(OD值)>(x-)+2s为阳性组,<(x-)+2s为阴性组.结果 慢性VMC组小鼠在实验第70天心脏与体质量比值、CVF及血清中AMA OD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均<0.01).卡托普利及氧化苦参碱干预后心脏与体质量比值、CVF较慢性VMC组降低(P均<0.01),血清中AMA OD值较慢性VMC组降低(P<0.05).AMA阳性组心脏与体质量比值、CVF及OD值均较阴性组增高(P均<0.01).结论 慢性VMC小鼠血清中AMA表达增高,卡托普利及氧化苦参碱可下调AMA的表达,抑制慢性VMC小鼠的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减毒鼠伤寒杆菌疫苗诱导小鼠粘膜免疫应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减毒鼠伤寒杆菌活菌重组疫苗后小鼠的粘膜免疫应答状况。方法:将已构建成功的表达幽门螺杆菌(H.pylori)尿素酶B亚单位(UreB)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杆菌SL3261/pTC01-UreB口服免疫Balb/c小鼠,12周后检测肠液和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反应。结果:疫苗组小鼠的肠液和血清中可分别检测到针对UreB的特异性抗体IgA和IgG,病理学检查显示疫苗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胃粘膜炎症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表达H.pyloriUreB的减毒鼠伤寒杆菌SL3261/pTC01-UreB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H.pylori的粘膜免疫,可用作抗H.pylori感染的口服疫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