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背景:体外分离培养出生长状态好、高纯度、增殖能力强和数量充足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将其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和细胞移植的重要前提。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有效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将SD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贴壁接种法进行细胞纯化、传代。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及特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采用体外诱导剂诱导细胞分别向成骨、成软骨、成脂方向分化。 结果与结论:全骨髓贴壁接种法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旺盛、纯度高,细胞生长形态呈长梭形,极性排列,细胞生长呈S形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为29 h,细胞在连续传10代后仍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物CD44、CD29、CD90均呈阳性表达,CD45、CD34、CD11b则呈阴性表达。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成骨、成软骨、成脂诱导剂诱导后,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von-kossa矿化结节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结果验证全骨髓贴壁接种法是一种简便可靠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能获得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实验鉴定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最佳,且具有多向诱导分化能力,适合作为后续实验的种子细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成骨诱导分化研究手段、测定指标均不够全面。 目的:建立并完善一整套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探讨其体外成骨分化能力。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表型。传至第3代时更换成骨诱导培养基进行成骨分化诱导。 结果与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旺盛,传代后增殖旺盛,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型CD44、CD73、CD90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诱导后的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Gomori、Von kossa、茜素红染色均阳性。RT-PCR检测诱导后细胞有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唾液酸蛋白、骨桥蛋白及骨连接蛋白基因的表达,证明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向成骨方向分化。表明实验建立了一整套稳定、成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扩增方案。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国内外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两种主要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全骨髓贴壁法,前者步骤较复杂,后者简单易操作,但纯化效果不理想。目的:在全骨髓贴壁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上,并用差速传代消化法,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纯化方法。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并差速消化传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间充质干细胞在消化传代过程中较其他骨髓细胞消化悬浮速度快,以及贴壁快的特点,代替密度梯度离心操作来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并与密度梯度离心法比较两种分离培养法的细胞生长增殖情况;观察碱性磷酸酶及油红染色情况,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验证免疫特性及检测其纯度。结果与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并差速传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鉴定、成骨成脂肪培养结果显示其细胞免疫特性、纯度、分化能力与密度梯度离心法无显著差异,但细胞活力,增殖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培养,增殖能力强,体外培养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其以自身多方面的特点已成为血管组织工程又一种可选择的种子细胞,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进一步体外成血管的条件尚需深入研究。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培养、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条件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切应力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及其在流体剪切力条件下向内皮细胞(EC)定向分化能力。方法选用GFP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进行细胞的扩增和传代。应用流体剪切力刺激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并观测其对GFP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的积极作用,对其结果进行免疫荧光检测,计算阳性细胞比例,统计分析。结果GFP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扩增一代,细胞数量增加5-8倍。检测诱导后MSCs,结果显示在诱导3 d时出现vWF表达阳性细胞。结论GFP小鼠MSCs在体外的培养扩增能力强,MSCs在流体剪切应力的作用下可以转化成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兔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和多系统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及生物治疗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目的: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兔骨髓,分别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差速贴壁原理对细胞进行纯化扩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及生长规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物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时间短,增殖快,经过细胞传代后能够获得进一步纯化的细胞,杂质细胞减少。原代细胞形态即呈现三角形、长梭形、纺锤形的贴壁细胞特征。第 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极性漩涡状生长,形态单一均匀,不具有表达造血前体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34和白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45的表面标记物功能,但是具有能够表达出整合素家族的成员 CD29 及黏附分子CD44的特点。说明经全骨髓贴壁法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体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和多向分化能力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流式细胞分析鉴定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中胚层,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有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心肌梗死后心脏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心肌修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内皮样细胞分化的特点,以及体外模拟心肌梗死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骨髓取自SD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对其形态学、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8 h、3 d、1周、2周、4周梗死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组织的匀浆,分别加入到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成的内皮细胞诱导体系中,共同诱导2周后,观察不同时间的心肌组织匀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内皮分化的影响,检测vWF特异性抗原及表达的阳性率。 结果与结论:通过对培养细胞的形态学及功能鉴定,证明其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具有成骨、成脂肪细胞、成内皮样细胞分化的能力。加入生长因子诱导体系诱导后的细胞部分表达vWF,梗死心肌匀浆与生长因子共同作用,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vWF阳性率提高(P < 0.05)。RT-PCR显示加入梗死1周心肌组织匀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vWF阳性表达率最高。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有别于造血干细胞的另一种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内皮分化的能力,且加入梗死心肌组织匀浆的诱导体系在体外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的分化。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最佳时机在1周为宜。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培养,增殖能力强,体外培养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多向分化潜能其以自身多方面的特点已成为血管组织工程又一种可选择的种子细胞,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进一步体外成血管的条件尚需深入研究。综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培养、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条件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背景: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取材灵活性及快捷性,对已掌握的培养技术及成骨诱导进一步探索性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法,探讨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特征以及多项分化潜能。 方法:利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扩增,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29、CD44、CD45的表达。分别采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和成脂诱导培养液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 结果与结论:原代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接种后96 h贴壁,细胞形态为椭圆形,多角形及短梭形,8 d时细胞呈长梭形并达到90%单层融合。经传代扩增,细胞进一步纯化,细胞形态为均一的长梭形并呈漩涡状排列,而且生长速率加快。流式细胞检测 CD29、CD44阳性率分别为95.7%和65.7%。不同诱导剂定向诱导后,经油红O、茜素红S、碱性磷酸酶染色、免疫组织化学Ι型胶原酶鉴定,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结果表明,通过贴壁筛选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的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并保持稳定的表型特征及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但是不同年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特点有很大差异,有关年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数量的关系目前尚缺少系统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鼠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活性的差异。 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纯化、扩增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特点,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并鉴定。取第3代2,4,6,8,12周龄和10,12月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1,2,3周,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骨钙素含量。 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贴壁生长,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可增殖形成克隆;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90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CD44部分表达;经成骨分化诱导,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茜素红染色阳性;经成软骨分化诱导,阿利辛蓝染色阳性,可见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可成功地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不同鼠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分化后骨钙素含量测定得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随鼠龄的增长而下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王启伟  王万山  路艳蒙  朴英杰 《解剖学杂志》2004,27(2):114-116,F002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方法,并检测其细胞周期及端粒酶活性。方法:无菌抽取恒河猴胫骨骨髓,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MSCs;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培养的骨髓MSCs呈梭形,平行排列或成集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呈阳性反应;细胞周期中G1、S、G2期的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9.5%、7.8%、7.7%。结论:培养的骨髓间MSCs处于未分化阶段,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2.
祝建中  赵基栋  苗宗宁  钱寒光 《中国微循环》2005,9(6):409-411,i0002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用含2%胎牛血清以及50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通过内皮细胞标志物KDR、FLT-1以及v-WF染色鉴定。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内皮细胞标志物KDR、FLT-1以及v-wF染色结果阳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可以作为干细胞治疗的一种有效来源。  相似文献   

13.
Yu XX  Shi YA  Xin Y  Zhang LH  Li YL  Wu S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8):550-554
目的观察成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体大鼠骨髓MSC的分离培养,流式细胞仪观察MSC免疫表型及细胞周期,检测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以及细胞的生长曲线,TRAP—ELISA方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体外培养的成体大鼠MSC,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长梭形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第4代时免疫表型阳性细胞率分别为CD29:(94.75±3.68)%,CD71:(95.43±2.23)%,CD90:(98.08±3.88)%;当传到第7代时,阳性细胞率仅为CD29:(50.00±3.35)%,CD71:(50.70±2.43)%,CD90:(48.60±2.83)%;第9代时MSC检测不到任何阳性免疫表型。前5代MSC增殖较快,第3代时处于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为(38.36±2.01)%,处于G0/G1期细胞为(61.64±2.13)%;第7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第12代时处于S期和G2/M期的细胞为(10.83±1.63)%,而G0/G1期的细胞为(89.17±1.96)%,此时MSC已经基本停止增长。当体外培养的MSC传到第9代以后,在成骨和成脂肪诱导体系作用下,细胞丧失了分化为Von Kossa法染色和油红O染色阳性细胞的能力;同时其端粒酶活性也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由最初的(52.7±0.78)%逐渐降低为阴性。结论体外培养的成体大鼠骨髓MSC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生物学特性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诱导分化内皮细胞的方法及条件。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体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EGF)等诱导后,分化形成内皮样细胞。结果表明:光镜下细胞单层融合生长,呈铺路石样形态,单个核位于中央。电镜下可见到Weibel-Palade小体,在细胞胞浆vWF染色阳性。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成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5.
人骨髓胚胎样干细胞向多核肌纤维诱导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骨髓来源的胚胎样干细胞(ELSCs)与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成肌分化能力。方法:采用胚胎干细胞扩增用的无血清Knockout-DMEM培养基在明胶包被过的培养瓶中培养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以分离ELSCs,传统方法从相同骨髓中分离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多潜能抗原标志的表达。成肌分化液分别培养ELSCs和MSCs,采用免疫染色法检测肌纤维特异性抗原标志肌球蛋白重链(MHC)、成肌素(myogenin)和MyoD蛋白的表达, RT-PCR检测MHC、myogenin和MyoD mRNA的表达,计算MHC阳性肌纤维的比例以比较ELSCs与MSCs的体外成肌分化能力。结果:无血清培养基可从骨髓中分离到弱表达多潜能抗原标志Oct-4、Nanog-3和Sox-2的ELSCs,体积较小,形态纤细均一,在形态方面不同于相同骨髓来源的MSCs,后者不表达多潜能抗原标志。在成肌分化液中培养,ELSCs和MSCs均可被诱导为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MHC和myogenin的多核肌纤维,但诱导培养10 d时,ELSCs的MHC蛋白阳性肌纤维的比例为(25.7±4.1)%,MSCs为(15.8±7.6)%,ELSCs的成肌分化能力明显高于MSCs(P<0.05)。 结论:骨髓ELSCs能被诱导为多核肌纤维,并具有比来自相同骨髓的MSCs更强的成肌分化能力,ELSCs是肌病治疗更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We compared the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ir follicle-derived dermal stem cells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Follicular dermal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whisker hairs of Wistar rats and bone marrow MSCs were isolated from femora of the same animals. The adherent hair follicle dermal cells showed a fibroblastic morphology in serum-containing culture medium, were CD44(+), CD73(+), CD90(+), and CD34(), and had a 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of 27 h. MSCs isolated from the bone marrow showed a similar morphology and 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and expressed the same cell-surface markers. Following exposure to appropriate induction stimuli, both cell populations had the capacity to differentiate into various mesenchymal lineages, such as osteoblasts, adipocytes, chondrocytes, and myocytes and expressed neuroprogenitor cell markers. The rate and extent of differentiation were remarkably similar for both hair follicleand bone marrow-derived cells, whereas interfollicular dermal cells failed to differentiate. We identified telomerase activity in follicle dermal stem cells and marrow MSCs and demonstrated that they were capable of clonal expansion. In ex vivo analyses, we identified the presence of putative dermal stem cells in the dermal sheath and dermal papillae of the hair follicle. Consequently, the hair follicle may represent a suitable, accessible source for MSCs.  相似文献   

17.
背景:端粒酶在细胞分化及活化过程起重要作用。 目的: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过程中端粒酶的表达。 方法:采用PCR-ELISA端粒酶检测方法检测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前6代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将传代培养的第3代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传代培养至第6代,检测各代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以人胚肾细胞系293细胞蛋白提取物作为阳性对照,以灭活细胞蛋白提取物为阴性对照。 结果与结论:端粒酶在传代培养的前6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呈阳性表达,为阳性对照组的9.4%~30.9%,第3代表达最高;在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传代培养的前5代呈阳性表达,为阳性对照组的5.4%~33.1%,第3代和第4代表达最高。说明端粒酶是细胞分化、增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HT5"SS〗研究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端粒长度的调控机制。方法:以贴壁培养法从人骨髓中分离MSCs并用MSCs及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抗体作表型鉴定,用Southern blotting检测MSCs的端粒长度;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小体(PML)的定位;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传代及分化成脂肪细胞的MSCs和经同步化处理被阻断在S期的MSCs的端粒酶表达。结果:与端粒酶阴性ALT细胞株WI-38-2RA细胞相比,MSCs的端粒长度较短并且端粒长度变异度不大;端粒调控相关蛋白TRF1和PML在MSCs中的定位则与端粒酶阳性细胞HeLa细胞相同,两者呈非共定位,而在端粒酶阴性WI-38-2RA细胞中两者呈共定位状态。MSCs中不存在有染色体外端粒重复序列DNA(ECTR DNA)。TRAP法检测传代培养的MSCs端粒酶呈阴性表达,但分化成脂肪的MSCs端粒酶呈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 检测同步化处理前MSCs端粒酶呈微弱表达,经同步化处理被阻断在S期时,MSCs的端粒酶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S期的细胞比例呈正相关。结论:MSCs中不存在ALT相关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小体(APBs)、染色体外端粒重复序列DNA(ECTR DNA)和端粒长度较长、端粒长度变异度大等ALT机制相关分子特征;非同步化在S期处理的MSCs,端粒酶呈微弱表达,但诱导向脂肪细胞分化或处在S期时,MSCs的端粒酶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S期的细胞比例呈正相关。本研究提示MSCs是通过端粒酶机制而不是端粒延长旁路途径(ALT)机制调控其端粒末端。  相似文献   

19.
Telomerase activ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continued growth and survival of malignant cells, therefore inhibition of this activity presents an attractive target for anti-cancer therapy. The telomerase inhibitor GRN163L, was shown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cancer cell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lso show telomerase activity in maintaining their self-renewal; therefore the effects of telomerase inhibitors on MSCs may be an issue of concern. MSCs are multipotent cells and are important for the homeostasis of the organism. In this study, we sought to demonstrate in vitro effects of GRN163L on rat MSCs. When MSCs were treated with 1 μM GRN163L, their phenotype changed from spindle-shaped cells to rounded ones and detached from the plate surface, similar to cancer cells. Quantitative-RT-PCR and immunoblotting results revealed that GRN163L holds MSCs at the G1 state of the cell cycle, with a drastic decrease in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of cyclin D1 and its cdk counterparts, cdk4 and cdk6. This effect was not observed when MSCs were treated with a mismatch control oligonucleotide. One week after GRN163L was removed,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the genes, as well as the phenotype of MSCs returned to those of untreated cells. Therefore, we concluded that GRN163L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self-renewal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SCs under short term in vitro culture conditions. Our study provides additional support for treating cancers by administrating GRN163L without depleting the body’s stem cell pools.  相似文献   

20.
端粒酶在小儿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小儿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作为预测病情,判断预后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杂交法(TRAP-Kyb),检测1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对照组为10例非白血病血液病患儿的骨髓及5例正常健康小儿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结果 1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表达阳性率83.1%);10例非白血病血液病患儿有2例呈低度阳性表达,5例正常健康小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未见阳性表达。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明显升高,表明端粒酶的活性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可能有着密切关系。检测其活性可能成为一种评估急性白血病病情及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