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高、低、常温环境分别测定了8名青年受试者负重行走的热能消耗率。结果表明,热能消耗率与行走速度和负荷重量明显相关。计算热能消耗的公式为:M=8.356×0.2721~(log(8-v))十(0.706L/W-0.06785)V,式中M=热能消耗率,kcal/min;V=行走速度,km/h;L=负荷重量,kg;W=体重,kg。用上述公式计算的热能消耗率与实际测定值颇近似,且误差小于Pandolf公式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2.
受试者为7名健康男性青年,观察其穿水冷背心在高温环境下的心率变化。在环境温度为35、40和45℃条件下,分别配以水温24、27和30℃的水冷背心。生理参数观测表明,胸背部体表降温可使心搏增加速度减慢。与对照组相比,高温下有效工作时间明显延长,不适症状减轻,体温升高幅度也较小。实验提示,胸背部体表降温方法可明显提高高温环境下的工作效率,其主要因素可能是减低了机体功心率加速反应。  相似文献   

3.
4.
高温高湿环境对飞行员生理影响的特点及安全耐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0名受试者耐热试验证明。热暴露40min时,热应激足可达到降低工效及加速度耐力的程度。建议炎热季节期间,我国南方歼、强击机飞行员暴露在阳光直接照射、无任何降温设备的座舱内时,地面停留和低空飞行总时间一次不宜超过40min,如穿着高空防护服及其它防护装备,热暴露时间应进一步缩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守岛官兵训练前后脑血流和脑电生理的变化,为临床防治热致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从守岛官兵中随机抽取在常温常湿环境下温度(27.40±1.37)℃,湿度(50.25±6.76)%]新兵100名为常温新兵组,高温高湿环境下(温度≥35℃,湿度≥80%)新兵100名为高温新兵组;高温高湿环境下服役2~3 年的官兵100名为高温老兵组.受试者负重15 kg,分次在3000 m/15 min,5000 m/30 min和10 000 m/45 min内完成跑步训练.10 000 m训练后,根据受试者脑血流高低又分为脑血流增高组(24名)、脑血流降低组(46名)和脑血流正常组(230名).训练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血流诊断仪和脑电图仪检测.结果 (1)3000 m训练后3组受试官兵脑平均血流速度(Vm)较训练前均显著增高(P<0.01),但5000 m和10 000 m训练后,常温新兵组降低6%和16%,高温老兵组降低5%和15%,高温新兵组降低14%和31%,比常温新兵组和高温老兵组低(P<0.01);(2)10 000 m训练前后3组脑电图均在正常范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0 000 m训练后脑血流增高组和降低组脑电图比正常血流组活跃(P<0.01).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10 000 m训练对官兵的脑血流有较大的影响,但对脑电生理无影响,老兵在此环境下则表现出较好的热耐受力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细胞免疫学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的细胞免疫学变化,将1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高温高湿组、热习服组,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犬肢体枪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4^ 、CD8^ 、CDlla^ 、CDllb^ 亚群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lla、CD11b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高温高湿组伤后lh淋巴细胞CD4^ 亚群表达水平短暂升高,随后下降,10h后明显降低;CD8^ 亚群4h后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相应导致CD4^ /CD8^ 比值8h后持续降低;CDlla^ 亚群8h后降低,而CDllb^ 亚群的变化轻微;热习服能够增加CD4^ 的表达值,抑制CD8^ 大量表达。常温常湿组CDlla、CDllb在致伤后即刻以及伤后4h显著增高;与常温常湿组比较,高温高湿组第2峰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但下降时间提前;犬热习服后可以降低第2峰的高度并且延长其平台期。提示高温高湿环境及火器伤等复合因素共同抑制了机体免疫功能,热习服则能减轻这些不利因素造成的损害,提高机体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7.
魏梦凡  安改红  王静 《军事医学》2021,45(4):307-311,315
在高温环境下开展军事作业的女兵不可避免受到高温的影响,其身体健康及生殖功能受到严重威胁,生理周期紊乱是女兵受高温危害的最突出表现.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出现神经内分泌紊乱,影响下丘脑?腺垂体?卵巢(HPO)轴,从而导致生理功能障碍,出现月经异常的现象.该文综述了高温环境对女兵生理周期的影响因素、神经内分泌机制、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湿度高温环境对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名男性大学生为对象,设定环境温度为33℃,相对湿度分别为20%、40%、60%、80%作为模型,实验时间4周,两次测试之间间隔1周。测试时受试者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以8 km/h为起始速度,每分钟增加0.8 km/h到16 km/h为止,然后逐级加坡度,0.5%为起始坡度,每分钟递增0.5%直至受试者不能坚持,运动过程中监测心率、摄氧量、每分钟通气量(VE)以及主观用力感觉指数(RPE),测试前及结束后无名指采血测试血乳酸。结果:不同湿度高温环境下运动VE、最大心率(HRmax)、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显著性差异,60%相对湿度下运动时VO2max(3831.7±313.16 ml/min)、VE(137.5±9.38 L/min)、HRmax(199.1±8.29 beat/min)均较其余相对湿度大。20%相对湿度组运动后3 min及5 min血乳酸较80%湿度组显著升高(P<0.05),60%相对湿度组运动后3 min血乳酸亦显著高于80%湿度组(P<0.05)。80%相对湿度组运动后1 min RPE仍显著高于40%相对湿度组(P<0.05),20%相对湿度组RPE值增加较缓慢,运动至第7和10 min时RPE值显著低于60%相对湿度组(P<0.05)。结论:与其余湿度相比,33℃高温环境下,80%相对湿度中机体有氧运动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采集室温和高温两种不同温度下蟾蜍离体心脏的心电图,分析高温环境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并探讨其神经调节机制。方法制备离体心脏灌流标本,然后置于浴槽系统,并通过导管连与恒温水浴槽。采集两种温度灌流液下离体心脏的心电图。结果高温灌流时的心率比室温时增快。并且,给予阿托品、酚妥拉明和普奈洛尔三种阻滞剂后,用药前后心率没有明显差异。高温时低频与高频比值较室温时升高。结论室温和高温条件下,温度对心率的影响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心脏窦房结实现。高温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高温高湿环境和常温环境中不同运动强度下能量消耗的差异,为高温高湿环境中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方法:10名成年男性分别在湿热环境(温度33±1℃,相对湿度65%±3%)和常温环境(温度23±2℃,相对湿度45%±2%)下,分别完成40%VO2max、60%VO2max、80%VO2max三个强度的跑台运动,运动时间20min。使用固定式气体代谢仪(Cortex Metalyzer 3B)测定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结果:相比常温环境,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同等强度运动中,呼吸频率显著增加,每分通气量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但机体摄氧量,除60%VO2max强度外,增高不显著,呼吸交换率除60%VO2max强度外,显著性降低(P<0.05);机体脂肪的氧化量、供能量均显著性提高(P<0.05),供能比例除60%VO2max强度外,显著性增高(P<0.05);但机体的总能量消耗,除40%VO2max强度外,变化不显著。整个运动过程中,随运动强度的增加糖供能速率逐渐增加,但同等强度运动中,高温高湿环境中的糖供能速率较常温时低,脂肪供能速率较常温时高。结论:脂肪是高温高湿环境下安静和低强度运动中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相比常温环境,高温高湿环境下同等强度运动中脂肪的供能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8名男性青年于常温条件下在跑车上负荷行走的生理反应。跑车速度分别为4.5,5.0和6.0km/h三种,每种速度有六种负荷量(分别为体重的3,14,23,32,41和50%),受试者轮转行走。实验过程观察了通气量((_E)、氧耗量(_(O2))、心率(HR)、血乳酸(La)、热能消耗、血压等变化及主观感觉。结果表明,_E,_(O2),HR,La与负荷量呈非线性相关。在5.0km/h行走时以负荷量占体重的 32%较合适,而4.5km/h时以41%较合适,6.0km/h则以23%较合适,但后者不宜进行长时间行走。  相似文献   

12.
高温环境适宜劳动强度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选用8名男青年作为受试者,年龄20.1±2.0岁。在热暴露前,用直接法测定每个人的o_2max(47.8±2.6ml/kg/min)。然后在高温室内的水平跑步机上负重行走3h,室内干球温度35℃,湿球温度29℃。各个负重行走组的劳动强度为29~52%o_2max。结果表明,生理参数与%o_2max之间呈非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的“转折点”分别为36%和38%o_2max,而且“转折点”前后两条回归线的斜率差别非常显著(P<0.001)。这些变化说明,当劳动强度超过36~38%o_2max时,人体的生理反应急剧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36~38%o_2max作为人在高温环境从事体力劳动的容许上限。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在热环境下运动和劳动,大量排汗是体内无机元素钾、钠、钙、镁等丢失的重要原因,应采取合理的补充措施,否则易导致机体内稳态失调与一系列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热环境下越野锻炼增强抗疲劳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6名青年男子,分为锻炼组和对照组(每组8人)。锻炼组于热宝(34.5℃)平板机上按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模拟5km越野锻炼,二周内共10次(天),前3次徒手,后7次武装,于锻炼期前后两组分别进行高温、常温踏车力竭和五项体力运动作为引致疲劳的标准体力负荷,以评定锻炼对耐热力、体力和疲劳的影响。结果发现:锻炼后锻炼组高温踏车力竭功量较锻炼前显著增加,全血乳酸含量下降,直肠温度和心率明显降低,出汗量增加20%,心每搏量和每分量、肺通气量和氧耗量、血清睾酮和尿香草扁桃酸都呈适应性改善,疲劳症状和PPE大大降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本实验表明,高温越野锻炼对增强耐热力、体力和延缓疲劳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 运动员在热环境训练时,由于体内代谢和外界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可使机体受热致体温增高。外界气温接近人体皮肤温度时,排汗成为散热的主要途径。但大量排汗可引起身体脱水,血容量减少,并加重心脏血管和肾脏的负担。伴随出汗,体内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丢失,还能导致代谢紊乱,运动能力下降,严  相似文献   

16.
受试对象为36名男青年(平均年龄20.8岁).在不同强度劳动中,HR、■、■、V_T与劳动强度%■o_2max呈正相关;疲劳出现时间与HR、■、■及%■o_2max呈负相关.当受试者劳动至疲劳时,尿K~+增加值和尿Na~+减少值与劳动强度呈线性负相关;尿蛋白和马尿酸的增加值与劳动强度呈线性正相关;唾液K~+、Na~+、尿肌酐增加值和尿pH降低值与劳动强度呈二次抛物线相关;BLa(血乳酸)与劳动强度呈双曲线相关.二次抛物线的最大最小值和双曲线的明显"转折点"所对应的劳动强度约为68~70%■o_2max.提示这些指标对劳动强度及疲劳的评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变化的规律,将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热适应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致伤前和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TNF-α与HSP70含量,结果发现,(1)伤道骨骼肌中TNF-α较血浆中升高明显,常温常湿组4h 开始升高,14h达高峰,高温高湿组1h升高,10h达到高峰,其峰值显著高于常温常湿组(P<0.05),热适应组变化基本和高温高湿组一致,只是升高幅度较低(P<0.05),(2)淋巴细胞中HSP70含量在高温高湿组有两个高峰,分别为伤后4h,14-18h,热适应组3h达到高峰,持续高峰至6h,常温常湿组6h达到高峰,且其伤道骨骼肌HSP70含量在伤后14-18h也出现一个增 明显的高峰期,说明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与HSP70含量增高,且有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