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与脑电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选择32例蛛网膜下出血(SAH)患者进行脑血流量与脑功能研究,同时检查脑电图(EEG)及^133Xe吸入法测定脑血流量,并对9例进行了复查。结果发现SAH大脑平均脑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EEG异常率91%,对照组13%,脑血流量越低则EEG异常越严重,两者呈正相关,EEGrCBF的好转而改善,有良好一致性。认为SAH患者脑血流降低与EEG异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电图与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电图(EEG)所见及与临床的关系。SAH的EEG异常率83%,异常EEG主要有三种形式:以普遍性改变为主(65%);广泛性异常伴局灶慢波;局灶性改变。EEG中、重度异常以病后24h ̄10天居多(89%)。EEG异常与高血压及腰穿压力增高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意识障碍及预后明显相关(P〈0.05),提示EEG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另外EE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缺血性脑损害的关系和银杏叶制剂(GBE)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大鼠模型,对SAH组和GBE组测量基底动脉(BA)管径并观察24h内微区脑血流量(CBF)和颅内血清NO水平动态改变,3d后对海马CA1区行病理检查。结果SAH后CBF和血清NO降低,BA痉挛,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受损。GBE使上述改变减轻。结论SAH时血清NO减少是导致缺血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GBE通过影响NO病理性改变而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引起类似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梗)或心内膜下心梗的心电图(ECG)改变。但该类病人无器质性心脏病史,病理学检查心脏与冠状动脉正常,无心肌梗塞的动态心电图改变,血清心肌酶不升高,故称之为假性心梗。我们最近遇到了3例,现介绍如下。例1男,男,34岁。因头痛、呕吐半天,抽搐、意识不清半小时入院。体检:血压28/16kPa,浅昏迷。眼底视网膜多处出血灶。颈硬,双侧巴氏征(+)。腰穿脑脊液(CSF)压力3.72kPa,均匀血性。ECG示Ⅱ、Ⅲ、aVF异常Q波,T1、II、V4~6…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白细胞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周血白细胞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魏向东孔德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情变化及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对我科近年来收治的84例SAH患者就外周血白细胞(WBC)在SAH中的变化以及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发生发生机制,增强和提高认识以指...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1含量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对照研究了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CSF)内皮素-1(ET-1)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浆与CSF、ET-1含量均增高;单纯脑血肿者以血浆含量增高为主;脑实质出血伴有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血浆及CSF含量均显著升高;小量出血与中大量出血比较血浆含量无显著性,而大量出血者CSF、ET-1含量增高。提示脑出血者血浆ET-1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有关,而CSF、ET-1升高可  相似文献   

7.
腰穿脑脊液置换和引流治疗SAH并发CVS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腰穿脑脊液置换和引流治疗SAH并发CVS的对照观察陶志敏,郑启平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并不少见,我们于1988~1991年间对63例SAH患者进行了腰穿脑脊液(CSF)置换和引流治疗CVS的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  相似文献   

8.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及线粒体中Ca~(2+)变化(摘要)王中,周岱本研究直接提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大鼠脑组织中的线粒体,并测定了线粒体及脑组织中总Ca2+含量。一、材料与方法1.SAH模型的制作:参照季鹰的方法(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梗死患者血清,脑脊液(CSF)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特点,探讨IL-6与SAH和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0例SAH患者,38例脑梗死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CSF的IL-6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SAH组血清,CSF的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SAH组CS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照研究了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CSF)内皮素-1(ET-1)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浆与CSF、ET-1含量均增高;单纯脑血肿者以血浆含量增高为主;脑实质出血伴有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血浆及CSF含量均显著升高;小量出血与中大量出血比较血浆含量无显著性,而大量出血者CSF、ET-1含量增高。提示脑出血者血浆ET-1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有关,而CSF、ET-1升高可能与血脑屏障(BBB)被破坏及损害或刺激室周组织、下丘脑、脉络丛脑膜,引起分泌释放增加有关。CSF、ET-1增高者应警惕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孙中武,高宗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过去被认为仅为一种病理性收缩状态[1]。新近研究表明:DCVS还存有SAH后多种因素造成血管壁器质性狭窄,一旦发生泪前使用的血管活性...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SAH后CVS大鼠脑组织CGRP mRNA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大鼠SAH 后CVS脑组织、血管CGRP m RNA 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CGRPm RNA 表达水平依次为基底节区、海马、大脑皮层和脑血管;注血后3d 各脑区、血管CGRPm RNA 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注血后30m in、注血后7d 显著下调(P< 0.01)。结论 CGRP m RNA 表达下调、舒缩血管物质失衡是SAH 后CVS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S A 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 C V S)的新途径。方法 利用大鼠 S A H 模型,设立对照组、 S A H 组、放线菌素酮治疗组( C H X 组)。经 D I G R T P C R 对不同时间大鼠脑组织 P53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 C H X 组 P53基因表达相近, S A H 组 P53基因表达增高。显微镜下见 C H X 组病理形态学变化近似正常, S A H 组神经细胞损伤严重。结论 大鼠 S A H 后 C V S所致的脑缺血,脑组织 P53基因表达明显增高。大鼠 S A H 模型 P53基因表达与脑神经元细胞损伤明显相关。放线菌素酮通过抑制 P53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其诱导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孙中武,陈竞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呈异常的(非生理性供血调节)收缩状态[1]。出血后立即发生,而在1小时内结束者为急性痉挛(ACVS),仅在动物实验中见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合并肥厚心肌病(HCM)的经颅多普勒(TCD)局部脑血流量(cCBF),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心电图(ECG)的变化。方法,对一家三代HMSN合并HCM12例患者和1例无症状者常规进行了这四项检查,结果TCD,rCBF,BAEP和ECG的异常率分别为85%,76%,92%和92%。结论绝大多烽HMSN合并HCM患者的TCD,rCBF,BAEP和EC  相似文献   

16.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环磷鸟苷(cGMP)的含量变化。方法用单次杭大地注血法制成兔SAH模型。采用生物化学法和放射免疫法,对免SAH后1~4d血浆中ET、NO、cGMP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兔SAH后2、3、4dET的含量升高,第3天达峰值。NO含量在SAH后第3、4天下降。SAH后第4天CGMP含量与正常相比相差显著。结论ET、NO、cGMP的含量在SAH后发生变化,它们可能参与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附57例报告)王红锋,宋大菊,路军英,贾四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为常见的并发症,是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来,报道了尼莫地平等对CVS的治疗作用,但对CVS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放免法动态观察了25只实验性犬SAH后CVS动物模型的血浆、CSF中ET及CGRP含量变化及巴曲酶的保护作用。结果:单纯注血组及巴曲酶治疗组的血浆、CSF中ET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单纯注血组在注血后30min血浆、CSF中ET含量开始升高,CGRP含量开始下降,至第7dET达最高值,CGRP达最低值。经蛛网膜下腔及静脉注入巴曲酶0.4BU/kg/d组,血浆及CSF中ET含量均较同期单纯注血组明显降低(P<0.01),而CGRP则明显升高(P<0.01)。提示血浆、CSF中ET、CGRP失衡是SAH后CVS的原因之一。巴曲酶可防止ET升高和CGRP降低。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的心电图改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引起心电图改变首先由Byer于 1947年报道 ,其后SAH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国内外亦有较多报道 ,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对心脏的影响 ,现对我院神经科 1991年 1月~ 2 0 0 0年6月收治的 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病例组 72例SAH患者 (既往有心脏病史者除外 ) ,其中男 30例 ,女 42例 ,年龄 13~ 78岁 ,平均年龄 5 2 .11岁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病史和体检诊断和脑脊液检测或CT扫描证实。对照组 6 2例 ,为随机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 ,其中男 2 8例 ,女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别及联合使用对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时脑血流(CBF)的作用。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A组:假手术+盐水,B组:SAH+盐水;C组:SAH+SOD;D组:SAH+NOC12;E组:SAH+SOD、NOC12。模拟制成48h后,通过Lase-Doppler血液仪观察各种药物持续静脉注射1h内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