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TWA)是指在规整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的逐搏交替变化。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波电交替是人类及动物缺血心肌发生室速、室颤的标志,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力预测指标。现就T波电交替的溯源与发展、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钟琳玲  廖芳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51-152
目的对T波电交替(TWA)恶性心律失常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60例TWA的患者作为交替组;无…T’波交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动态心电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交替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7例,对照组2例。结论TWA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翔 《医学综述》2012,18(11):1677-1679
T波电交替(TWA)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极性的逐搏交替变化。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WA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力预测指标,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之一,已写入2008年《心脏性猝死的无创性危险分层共识》。现结合文献对TWA的发展历史、机制、检测方法、研究现状、适应证及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T波电交替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范影  黄织春 《医学综述》2008,14(1):130-133
T波电交替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逐搏交替变化,与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心肌活动不稳定的指标。在现有的检测手段及检测仪器条件下,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是一种价廉、方便且无创的检查形式的代表,但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其对于发生各种致死性心脏病危险分级的作用仍需要临床实验进一步研究证实,现就T波电交替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庞雅楠 《医学综述》2011,17(8):1151-1153
心源性猝死(SCD)是临床常见急重症,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病率较高。SCD发生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主要机制为心律失常。由于SCD病死率高,早期发现和预防在临床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关于SCD预警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实验证明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率变异性、T波交替及多种血清学指标均对SCD的预防具有指导意义,也进一步为SCD的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T波交替是指心电图T波的形态、幅度和/或极性交替变化的现象,长时期来一直被认为是器质性或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先兆。因此,认识T波交替的机制,对防止或减少折反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1 T波交替发生的机制 曾经有两个假说来解释T波交替的现象:①冲动传  相似文献   

7.
唐康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291-4292
目的:探讨T波电交替与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密切联系。方法:回顾我院262例患者的心电图,104例T波电交替和158例(但无T电交)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T电交替引发室性心律失常更险恶、易猝死。结论:(1)T电交替组更恶的各型VT和VF、Vf例数(63例占60.6%)多于同组各型Vp(41例占39.4%);对照组相反,较好的VP多于较恶的VT(117例占74%>23例占14.4%)。(2)T电交替组VT、VF、Vf及死亡例数(75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6例)即60.6%和11.5%>14.4%和1.9%。  相似文献   

8.
窦性心律震荡(HRT)是自主神经对于室性期前收缩这种刺激出现的快速调节反应,是窦房结对于室性期前收缩的敏感性反应,反映窦房结双向变时功能。T波电交替(TWA)反映心肌复极变化,其主要的发生机制是心肌缺血缺氧,是心肌电活动不稳定的标志。近年来,HRT和TWA多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发生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对于冠心病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TWA)与心肌细胞复极的空间离散、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及离子通道的改变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已被公认为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检测指标.TWA可见于多种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及长QT间期综合征等.现结合文献对TWA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判定标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居世界各国之首.SCD不仅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健康,而且救治成功率低,绝大部分在院外就已经死亡.因此,对处于猝死高危状态的人群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减少SCD发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无创性检查技术领域不断发展,预测SCD发生的指标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综述预测SCD的心电指标,如反映心室复极水平的Tp-e、Tp-e/QT、TWA、缺血性J波;反映心室除极水平的QRS波时限、碎裂QRS波、窄而高QRS波,通过这些无创指标在时限、比值、形态方面的变化,来评价心脏电活动,以预防心脏恶性事件,最终避免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方法 募集205例ICM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回顾性调查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收集并检测患者心电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尿钠肽(BNP)水平,出院后随访调查患者0.5 ~4年内心源性猝死(SCD)发生情况,分析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LVEF值、BNP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SCD发生的关系.另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心电图QTc分布情况.结果 病例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9%(125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 27例(13.2%),与健康对照比较,病例组心电图QTc明显延长(P<0.05).随访结果标明,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患者(≥120 ms) SCD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20 ms患者(35.1%和17.5%,P<0.05);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组SCD发生率亦较BNP正常组高(24.8%和11.0%,P<0.05).随着LVEF值降低,SCD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M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和血浆BNP明显升高与SCD发生相关,可作为预测SCD发生的高危因素,但与恶性心律失常(VT/VF)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陈东  严激 《广东医学》2012,33(10):1503-1505
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TWA)是指在规整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同一导联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的逐搏交替变化[1],逐搏T波振幅相差大于1 mm(伴有QT或不伴有QT间期的延长).这种心电现象主要存在于长QT综合征、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患者中.TWA在临床中与室性心律失常联系较常见,被预测其独立因子[2].由于心室的心律失常极易致生命危险,故倍受重视,特别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的不断成熟,TWA成为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者的预先筛选重要指标之一[3].本文就TWA的形成机制,与临床疾病和心律失常药物之间的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上激动起源于同一起搏点,与心外因素无关的各波段振幅、形态、时间发生交替性改变的电学活动现象,称为心脏电交替,伴有或不伴有QRS波的T波电交替为最常见的电交替类型。较少见的单纯P波电交替、u波电交替、QRS波阶梯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含缺血性J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J波发生的导联与心肌梗死的导联基本相同;J波振幅增高、持续时间长,预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大;STEMI、顿挫型J波、心律失常之间存在相关性;J波与ST段抬高同时出现12例,在广泛前壁6例中,有3例形成类似Brugada波样的心电图改变,另3例出现弓背样抬高改变;J波与T波电交替同时出现6例,其中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例。结论缺血性J波与ST段抬高,或与T波电交替同时出现时均是心脏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应紧急采取措施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T波电交替(TWA)是一种心电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肉眼所见的TWA与室性心律失常有着肯定的关系, 已被公认.但肉眼所见的、振幅高低改变≥1mm的TWA发生率极低,数十年来一直未引起重视.本文现报道3例.  相似文献   

16.
大部分心脏性猝死(SCD)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占多数,其他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患者等也是SCD的高危人群。5%~10%的SCD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包括遗传性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患者等。SCD之后幸存的患者随访1年有30%再发。因此,对高危患者进行SCD危险的分层评估是临床研究的重大课题。临床用于危险分层的方法包括非介入方法和介入方法。介入方法主要指心内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是预测SCD的金指标,但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而且是有创性检查,限制了它的应用。无创性预测方法是临床普遍应用的危险分层方法。无创性预测方法目的是发现启动和维持致心律失常的因子,导致室速、室颤的心室肌损伤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持续存在。这些致心律失常的因子包括:心肌缺血、自主神经活性的改变、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急慢性容量和压力负荷增高、离子通道异常、药物等。它们通过改变心室的结构,形成心律失常的基质或者成为心律失常的触发因子,最终引起室速室颤。因此,无创性预测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这些因子,缓慢传导(QRS波增宽、信号平均心电图)、心室复极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波电交替(TWA)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6例TWA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从体检人员中随机选出健康者56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影响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采用胸部导联在窦性心律测量Q-T间期和R-R间期,计算Q-T/R-R比值,用TWA指数作为定量指标,TWA指数>3为TWA阳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率、Q-T/R-R、Q-T间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Q-T问期变化、TWA与窦性心律无关.观察组T波形态和TWA指数较对照组改变明显(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6例,对照组2例.发生TWA的导联与心肌缺血的导联相同.结论 TWA发生与恶性心律失常有显著关系,已成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T波电交替是指在规则心律时,体表心电图T波振幅、形态逐搏交替变化。用现代仪器监测出的微伏级T波电交替,作为一种无创的心电检测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现结合文献对近些年来微伏级T波电交替最新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为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个现代化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随身携带的记录仪,对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窦性心律震荡(HRT)技术是动态心电图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微伏级T波电交替(T-wave alternans,TWA)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独立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国际公认的重要预测指标。动态心电图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领域中实用、无创、安全、准确、重复性强的重要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以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探讨其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117例AMI患者(AMI组),男性86例,女性31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61±11)岁.分析其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有无室速或室颤,将11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37例)和非恶性心律失常组(80例).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MWA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MTWA≥25 μV为截点,MTWA预测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0%、80.28%、54.84%、77.03%.MTWA以及SDNN (SDANN)联合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0.59%(20.59%)、94.37%( 95.77%)、63.64%( 70.00%)、71.28%( 71.58%).结论:MTWA及HRV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可用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