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动态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监测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伤后72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非监护组和监护组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非监护组采取常规治疗;监护组中伤后〈24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PP≥9.33kPa)和B组(CPP〈9.33kPa),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MABP.PaO2、体温、PaCO2等)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伤后24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为(8.33±1.08)kPa、血液PaO2为(7.88±2.78)kPa,明显低于A组的MABP(12.68±1.13)kPa和Pa02(12.22±2.33)kPa,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CP)为(4.04±0.12)kPa,较A组(2.55±0.09)kPa明显增高(P〈0.05)。监护组与非监护组疗效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动态CPP监护有助于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其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单纯PN,且PN时间超过2周;C组早期单纯给予EN。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A组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与C组(P<0.05),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P<0.05),预后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EN和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随机分为ICP监测组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组,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①ICP监测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CP监测组疗效优于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应及早动态观察颅内压有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余莉  曾劲松 《护理研究》2002,16(3):134-136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及其护理,将98例颅脑损伤病人(GCS评分3分-8分)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入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B组(58例)则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时才使用机械通气,监测机械通气前后呼吸指标(PaO2,R,PaCO2,SaO2)变化及两组预后情况。结果:B组有48例(82.8%)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GOS预后判断,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高,早期机械通气能较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缺氧症状,正确合理地应用呼吸机,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早期气管插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急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在入院2h内行气管插管,对照组则根据病情进展按常规行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颅内压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预后差异。结果入院后24、72h时,观察组患者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CO2和颅内压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为Ⅰ级和Ⅱ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Ⅳ级和Ⅴ级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气管插管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有利于预后,在重型颅脑损伤急诊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达  陈梦  刘胜  蔡志明 《医学临床研究》2014,(11):2149-2152
目的 探讨对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无创监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9例保守治疗的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监护组:15例,伤后依据病情每6 h进行颅内压监测以及平均动脉压监测,了解脑灌注压(CPP)的变化,并按颅内压监测情况给予甘露醇治疗以及控制CPP在60~80 mmHg之间。记录监护组的颅内压动态变化。对照组:14例,按常规治疗,静脉输注20%甘露醇125~250 mL ,6~8 h 1次,根据临床症状停止使用甘露醇或者依据临床症状及瞳孔变化行CT或进一步治疗。结果 监护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6±2.10)d,甘露醇使用天数为(7.6±1.59)d,用量为(5713.3±1291.75) mL ;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71±1.33)d ,甘露醇使用天数(15±1.22)d ,甘露醇用量为(9653.57±1371.75)mL ,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监护组中度残疾率为6.67%,对照组中度残疾率为28.57%,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 ,两组均无严重残疾以下的转归。监护组肾功能异常率为13.30%,对照组为21.40%,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颅内压无创监护有利于指导医师合理应用甘露醇。利用颅内压无创监护来维持CPP在60~80mmHg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并缩短住院时间。对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进行持续无创监护,对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等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选择性脑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脑外伤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重型脑外伤颅内血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采用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B组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C组患者采用选择性脑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3组患者住院前及治疗6个月后颅内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评价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0 d后,C组患者的平均颅内压改善情况优于A组和B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恢复情况也显著优于A组和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测量结果表明,C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A组和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脑外伤颅内血肿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选择性脑亚低温联合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中乳酸和心肌酶含量变化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排除心源性疾病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重型组)根据治疗效果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在0、24、48、72、96 h 抽血,连续5次动态监测乳酸和心肌酶的变化,统计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重型组患者血清平均乳酸和心肌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乳酸和心肌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乳酸与心肌酶联合动态检查能更有效地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盐酸纳洛酮进行治疗,而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15 d后,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6 d、8 d、11 d、15 d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大大降低了伤残率和病死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氧利用率(O2Ucc)对重症颅脑外伤预后的意义及甘露醇和甘油果糖两种脱水剂对(O2Ucc)的影响。方法重症颅脑外伤病人共60例,随机分两组:A组和B组,分别应用甘露醇和甘油果糖脱水,并以同期32例中度颅脑外伤应用甘露醇作为C组设对照。其余治疗相同。监测颈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气分析,根据氧利用率公式O2Ucc=(Sa—vO2)/SaO2,计算O2Ucc。结果A、B两组颈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与C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颈内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Sa—vO2)及O2Ucc高于正常,与C组差异显著(P〈0.01),而A、B两组间颈内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Sa—vO2)及O2Ucc无明显差异。A、B两组共计死亡11例,C组死亡者。死亡病人与存活病人之颈动脉血氧饱和度(Sa02)亦无明显差异,但颈内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Sa—vO2)及脑氧利用率差别更大。结论重症颅脑外伤常存在严重脑氧利用障碍.颈内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Sa—vO2)及脑氧利用率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两种脱水剂对重症颅脑外伤O2Ucc的干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酒石酸美托洛尔联合盐酸可乐定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对血压控制的效果,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观察组),在以往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酒石酸美托洛尔12.5mg 2次/d鼻饲和盐酸可乐定0.1mg 2次/d鼻饲,并与既往应用常规治疗的30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对照组)作比较(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严重颅脑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7.5%高渗盐水治疗;B组50例,采用20%甘露醇治疗,监测两组入院后用药4h内各患者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和血钠浓度等的变化及评估患者远期的转归。结果 A组和B组比较,用药即时、0.5h、1h时I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92、1.32、0.28,P均>0.05),但A组用药2h和4h时ICP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79、-9.32,P均<0.05),且A组患者CPP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08、7.60,P均<0.05)。两组用药2h内的血钠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86、0.50、0.43、1.83、1.20,P均>0.05)。在远期转归上,两组在6h内死亡率、28d存活率、院内感染率及需处理的高钠血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54、1.09、0.02、0.12,P均>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休克患者早期应用7.5%高渗盐水,不仅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ICP,还能够提高患者CPP,有利于休克病人的复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家犬实验颅脑爆震致伤动物模型,静脉输注甘露醇并连续观测犬血流变、颅内压、脑组织病理及生存变化.方法 实验家犬20只,制作成新型颅脑震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及实验组(n=12),观察每一组血流变、颅内压、脑组织病理及死亡率.结果 实验家犬爆震伤后,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黏度(ηb)、颅内压指标(ICP)均出现持续升高,白细胞(WBC)先下降后升高,血小板(PLT )则持续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HCT、ηb、WBC、PLT 、ICP指标明显改善(P<0.05),受伤部位的成活神经元也明显增多(P<0.01),实验组死亡率(2/12) 明显低于对照组(6/8)(P<0.05).结论 静脉输注甘露醇可改善血液流变特性,进一步改善脑部微循环,颅内压较快回降,减轻实验家犬爆震伤后神经元的缺血性损害,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压疮伤口适宜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按入选标准选择45例50处Ⅲ期、Ⅳ期压疮伤口病人,分为3组,A组采用蜂蜜敷料,B组采用现代敷料,C组采用传统敷料治疗,并结合整体干预至压疮愈合或创面达到手术修复适应证时。记录3组压疮愈合计分、伤口红期演进时间、压疮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并分析比较3组的结果。[结果]压疮愈合计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B组低于C组,且评分累计改进超过100%;红期演进时间和伤口治疗时间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明显短于B组和C组,B组短于C组;治疗费用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最少,B组最多。[结论]采用蜂蜜敷料治疗压疮是较适宜的方法,能有效地清除伤口感染和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5.
黄梅  刘金芝  丁玉红 《全科护理》2013,11(5):387-389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应用方法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我科41例重症MAS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入院后即予NCPAP吸氧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PS(珂立苏),按70mg/kg经气管内给药。[结果]用药后观察组患儿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氧分压(PaO2)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所需氧浓度(FiO2)明显降低,患儿呼吸功能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上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与NCPAP联合应用能有效治疗MAS。  相似文献   

16.
李妍妍 《新医学》2009,40(10):656-65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脉压测量结果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A组36例,动态脉压小于60mmHg(10mmHg=1.33kPa),B组36例,动态脉压等于或大于60mm—Hg。2组患者均采用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进行踝动脉和肱动脉血压测量,计算踝臂指数,并采用HP-5500型超声诊断仪行颈部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分析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A组动态脉压为(50±8)mm-Hg,B组为(70±10)mmHg,A组的踝臂指数明显高于B组(P〈0.05),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9,P〈0.05),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负相关(r=0.38,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相关,监测脉压和踝臂指数可早期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病理状态下颅内静脉窦压与颅内压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收集其颅内静脉窦压及颅内压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颅脑损伤早期,颅内压低于4.0kPa时,颅内压与颅内静脉窦压呈正相关(r=0.577,P〈0.001)。随着颅内压的逐步升高,颅内静脉窦压增加并不明显,出现一相对的平台期,当颅内压上升至6.25kPa时。颅内静脉窦压反较平台期略有下降。结论在颅脑损伤早期,颅内压与颅内静脉窦压存在一压力梯度,保持颅内静脉的通畅对控制颅内压的升高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3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施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仅行单纯病灶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64例(A组),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66例(B组),将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组较单纯病灶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组颅内压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GOS治疗结果,B组良好率较A组提高了17.2%,B组病死率较A组下降13.2%(P<0.05)。结论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急性脑膨出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对改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