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学标志物在重症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评估中的效能及价值。方法选择张家口市第一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CAP患者140例,根据病情轻重分为重症CAP组62例与普通型CAP组78例,患者入院后完成性别、年龄、病史等基础资料收集,记录入院24 h内患者体征、血常规等,进行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评分,并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学标志物与PSI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曲线)分析血清学标志物对老年重症CAP的诊断效能。结果重症CAP组患者PCT、IL-6、TNF-α、CRP、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型CAP组(P均0.05);老年CAP患者PCT、IL-6、TNF-α、CRP及D-二聚体水平与PSI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NT-proBNP水平与PSI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血清中PCT、IL-6、TNF-α、CRP及血浆D-二聚体诊断老年重症CAP的效能较高,其中血清PCT水平诊断老年重症CAP的特异度最佳。结论老年重症CAP患者病情程度与血清PCT及部分炎性介质密切相关,在临床诊断老年重症CAP过程中,结合PCT、IL-6、TNF-α、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准确判断病情严重度、调整治疗方案、指导用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心功能Ⅱ级者41例,心功能Ⅲ级者25例及心功能Ⅳ级者21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血浆标本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受检者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PT—Der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心功能不同分级血浆D-二聚体存在差异,心功能受损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呈正相关(b=6.24,t=2.58,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以及了解患者心功能受损状况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浆D-二聚体与肺癌临床分期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分期、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324例肺癌患者按TNM分期标准分为Ⅰ+Ⅱ23例,ⅢA期32例,ⅢB期92例,Ⅳ期177例;按辨证分型分为5型阴虚内热78例,气阴两虚63例,瘀热互结33例,肺脾气虚78例,瘀浊壅肺72例。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Ⅰ+Ⅱ)期明显低于ⅢB期和Ⅳ期(P0.05或P0.01),Ⅳ期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ⅢA期(P0.05);肺脾气虚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阴虚内热组(P0.05)和痰浊壅肺组(P0.01),其他各组之间无统计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肺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中医分型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D-二聚体有助于中医辨证论治及分期的判断,是肺癌的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与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自我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接受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7例为冠心病组。选自我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正常组。其中冠心病按照不同病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组)40例。比较各组血清sd-LDL、Hcy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观察sd-LDL、Hcy和D-二聚体联合诊断效能及sd-LDL与Hcy和D-二聚体相关性。结果:冠心病各组血清sd-LDL含量高于正常组(P 0.05);冠心病各组中,AMI组血清sd-LDL含量高于UA组和SA组(t=5.194、14.894,P 0.05),UA组血清sd-LDL含量高于SA组(t=8.547,P 0.05)。冠心病各组血清Hcy和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组(P 0.05);冠心病各组中,AMI组血清Hcy和D-二聚体含量高于UA组和SA组(UA组:t=5.868、15.564,SA组:t=49.885、15.453,P 0.05),UA组血清Hcy和D-二聚体含量高于SA组(t=10.467、42.300,P 0.05)。老年冠心病患者sd-LDL、Hcy和D-二聚体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单项。老年冠心病患者sd-LDL与Hcy和D-二聚体呈线性正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sd-LDL与Hcy和D-二聚体异常升高,且sd-LDL与Hcy和D-二聚体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结肠癌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的D-二聚体水平。研究发生转移的结肠癌和未发生转移结肠癌患者之间的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和临床分期与D-二聚体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中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为52.00%,而对照组检出率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转移结肠癌患者(P0.05)。结肠癌Ⅱ、Ⅲ、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依次递增,各分期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结肠癌患者病情相关,病情越严重,D-二聚体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乳酸(LAC)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合并脓毒症患者外周血水平的变化,探讨PCT、CRP、LAC评估CAP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选择CAP患者100例作为患者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SI、脓毒症评分系统对CAP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组间PCT、CRP、LAC水平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PCT、CRP、PSI评分对CAP合并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用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PCT、CRP、LAC、PSI评分的关系。结果 PCT、CRP、LAC、PSI评分随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PCT、CRP及PSI评分诊断CAP合并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0.728,0.838。PCT、CRP及PSI评分诊断CAP合并脓毒症灵敏度为88.4%,82.6%,83.7%,特异度为71.4%,50.0%,78.6%。相关分析显示CAP患者中PCT、CRP、LAC水平与PS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外周血PCT、CRP、LAC水平与C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动态监测以上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祛风清热饮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D-二聚体及抗热休克蛋白70(HSP70)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例CSU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疗;治疗组32例予祛风清热饮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另选志愿者3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比较3组外周血D-二聚体、抗HSP70抗体表达水平,并比较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疗程结束后1个月统计复发率。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D-二聚体、抗HSP70抗体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D-二聚体、抗HSP70抗体表达水平及UAS7评分均降低(P 0. 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 0. 05)。D-二聚体、抗HSP70抗体与UAS7评分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UAS7评分始终呈中等强度相关(r 0. 7,P 0. 05),抗HSP70抗体表达水平与UAS7评分呈弱相关(r 0. 4,P 0. 05)。治疗组疗程结束后1个月复发率及UAS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祛风清热饮能改善CSU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抗HSP70抗体表达水平及UAS7评分,且能降低复发率。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CSU患者临床特征呈中等强度相关性,抗HSP70抗体与患者临床特征仅呈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汤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将7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化痰活血汤.治疗前后测定神经功能评分、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3.81%,对照组为51.3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化痰活血汤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im-2)、纤维蛋白原量(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评价其在恶性肿瘤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7000血凝分析仪对56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血浆D-二聚体(Dim-2)、纤维蛋白原量(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各组肿瘤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肿瘤早期组(Ⅰ Ⅱ期)和晚期组(Ⅲ Ⅳ期)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较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中药 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有所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Fib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可考虑作为判断患者转移、恶化及评估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可作为一种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治疗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围手术期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诊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统计其术前及术后第3d血清D-二聚体及FIB的实验室数据,并根据多普勒彩色超声的回示结果将病人分为DVT组及非DVT组,比较两组之间D-二聚体及FIB水平。结果:手术前DVT组与非DVT组组间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d DVT组与非DVT组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DVT组与非DVT组组内术前同术后第3d FIB、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DVT组FIB、D-二聚体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DVT组FIB、D-二聚体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围手术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FIB和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以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2010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11例脓毒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实热证(14例)、肝胆湿热证(57例)、瘀血内阻证(53例)、腑气不通证(13例)、痰热壅肺证(57例)、阴虚内热证(6例)、脱证(4例);在入院后第1、4、7天进行凝血指标检测,进行凝血指标变化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脓毒症患者第1、4、7天的中医证候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中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INR(国际标准化率)、PLT(血小板)与中医证候均无相关性(P0.05),D-二聚体与瘀血内阻证有显著相关性(P=0,021),且呈正相关(r=0.218),D-二聚体越高者有瘀血内阻证的可能性越大。结论: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中D-二聚体与中医瘀血内阻证显著相关,临床可以根据D-二聚体水平进行相应中医辨证,给予活血化瘀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养阴通络方辅助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120例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按患者意愿将自愿采用常规西医疗法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自愿采用养阴通络方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浆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水平,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最终纳入统计病例56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 86%,高于对照组的79. 31%(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血浆PC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 0. 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LT水平升高(P 0. 01),对照组D-二聚体、P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治疗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养阴通络方辅助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疗效优于西医常规疗法,可改善患者炎症反应、凝血功能及胃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脉活血方联合西医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140例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抗生素预防感染、营养支持、镇痛、功能锻炼等,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 100 IU/次,2次/d。观察组7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脉活血方。记录2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观察2组入院时及术后第1,7天时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中医证候变化、下肢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时,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时,2组APTT、PT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FIB、D-二聚体水平较入院时升高(P均0.05);术后第7天时,2组APTT、PT、FIB、D-二聚体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APTT、P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7天时,2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和术后第1天时(P均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部周围骨折术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通脉活血方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机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急性脑梗死相关指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颗粒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D-clime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两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而观察组的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血瘀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依诺肝素钠4 000 IU皮下注射,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观察2组发热、咳嗽、气喘持续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住EICU时间、住院时间,2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改良英国呼吸困难指数(mMRC)分级、中医证候评分、氧合指数、p(CO_2)、平均肺动脉压及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统计2组出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发热、咳嗽、气喘持续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住EICU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mMR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p(CO_2)、平均肺动脉压及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能显著降低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血瘀证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平均肺动脉压及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改善氧合,且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0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其中Child-Pugh A级23例,B级56例,C级26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Child-Pugh各分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根据有无腹水和随访期内生存情况,分别将10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分为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及死亡组和生存组,分析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组中Child-Pugh A级、B级、C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分别为(1.570±0.046)μg/L、(1.647±0.047)μg/L、(1.727±0.05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67±0.3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水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910±0.404)μg/L,无腹水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890±0.036)μg/L,腹水组显著高于无腹水组(P0.05);死亡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561±0.372)μg/L,生存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97±0.548)μg/L,死亡组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并对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脓毒血症患者72例为观察组,根据患者入院时病症严重程度分为2组,非严重脓毒症患者49例为观察A组,严重脓毒症患者23例为观察B组;再根据患者预后分为2组,存活患者53例为观察C组,死亡患者19例为观察D组。选取本院同期非脓毒血症患者47例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于入院时、住院第3天及第5天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并给予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结果入院时,观察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清降钙素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依入院时、住院第3天及第5天的顺序,观察A组与观察C组血清降钙素原均显著下降(P均0.05),观察B组与观察D组血清降钙素原均显著升高(P均0.05)。各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在各时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B组血清降钙素原在各时点均明显高于观察A组(P均0.05)。观察D组血清降钙素原在各时点均明显高于观察C组(P均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会显著升高;病症越严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危重症患儿D-二聚体的监测和小剂量肝素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危重症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观察组早期予以小剂量肝素治疗,另选取40例非危重症患儿为非危重症组,监测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比较危重症评分。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危重症患儿)D-二聚体水平较非危重症组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危重症评分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D-二聚体有助于观察小儿危重症病情,予以小剂量肝素对患儿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的改善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肺栓塞危险因素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住院患者发生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5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空腹抽血,进行凝血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沉、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等检测,同时进行顺行静脉造影或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15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32例发生PE,发生率为20.9%。PE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PE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凝血时间、血沉、抗心磷脂抗体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示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是造成DVT住院患者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可能是造成DVT住院患者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