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胃癌前期病变一般是指中度以上的萎缩性胃炎伴有中度以上的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者 ,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胃癌前期病变 ,是预防胃癌的强有力措施[1,2]。我们自1996年11月开始 ,进行了茶色素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观察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符合胃癌前病变诊断标准 ,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64例 ,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男性39例 ,女性25例 ,年龄在40岁以下者5例。41~50岁者16例 ,51~60岁者2…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中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各种恶性肿瘤的前列,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4左右.胃癌很少直接从正常的胃粘膜发生,而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演变而来,这种发展到胃癌之前的病理变化阶段称为胃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3.
714例各种癌前期病变经3月—10年的临床和内镜活检随访,发现癌变18例(2.5%),病变加重57例(8.0%),无变化354例(49.6%),好转170例(23.8%),治愈115例(16.1%)。其中病变加重及癌变率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伴不典型增生组最高。对18例癌变病例分析表明,单凭临床表现不能识别癌变前后的特异性,对可疑癌变者应在短期内进行内镜活检随访。  相似文献   

4.
益气活血方治疗胃癌前期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光敏剂瘤内注射后的光动力学效应,方法:将高浓度血卟啉衍生物(HPD)直接注入荷瘤小鼠的肿瘤内24h后,对瘤体进行激光照射,16d后将鼠处死,取瘤称重并量取结痂面积及肿瘤体积,将瘤组织制成HE切片后再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瘤内注射后h照射组(IT 24)瘤表面结痂面积最大,与腹腔注后24h照射组(IP24)及瘤内注射后立即照射组(IT0)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形态学观察可见,IT24组多核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李军祥(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中医药;胃癌前期病变;临床研究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一般认为,胃粘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是由正常细胞一跃而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期间出现的病变称之为...  相似文献   

7.
光动力疗法(PDT)是近年来新兴的恶性肿瘤治疗技术,随着国产光敏药物血卟啉衍生物(HpD)产业化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它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院自2004年2月引进该项技术以来,采用国产血卟啉注射液(HpD)介导的光动力疗法(HpD-PDT)治疗多种恶性肿瘤26例,18例随访6个月,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给予维生素C(Vit C)后小鼠肾脏及原代人胚肾上皮细胞的血卟啉光动力学效应,Vit C可以部分地保护碱性磷酸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降低血卟啉光动力学对这些酶的抑制作用,但不能减轻细胞结构的破坏,也不能延缓肾组织坏死出现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自由基可能是血卟啉光动力学中的一种作用形式,但主要作用形式可能是由于单态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敏剂瘤内注射后的光动力学疗效。方法:将高浓度血卟啉衍生物(HPD)直接注入荷瘤小鼠的肿瘤内24h后,对瘤体进行激光照射,16d后将鼠处死,取瘤称重并量取结痂面积及肿瘤体积,将瘤组织制成HE切片后再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瘤内注射后24h照射组(IT24)瘤表面结痂面积最大,与腹腔注射后24h照射组(IP24)及瘤内注射后立即照射组(IT0)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形态学观察可见,IT24组多核瘤巨细胞数明显高于IP24及IT0组。结论:局部注射可提高近期疗效,并可避免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癌光啉静脉滴注后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11例恶性肿瘤病人静脉滴注癌光啉(PSD-007)后的药物动力学特性,药物剂量为4~4.5mg/kg体重,静滴速度每公斤体重0.1mg/min。 根据药-时曲线和Akaike信息判据(AIC)最小准则,确定最佳房室数目为开放三室模型,应用阻尼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计算程序,得:t_1/_2π=0.36±0.05h t_1/_2α=4.52±1.04h t_1/_2β=32.0±5.31h 此外测定了一例病人小剂量(1.82mg/kg)静滴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亦以三室模型拟合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细胞凋亡和增殖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利用DNEL技术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对130例胃粘膜活检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胃癌和癌前病变,其凋亡指数分别低于和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其增殖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凋亡指数明显递减,增殖指数明显递增。结果提示,胃癌前病变粘膜上皮细胞更新加快,不稳定性增加,通过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分离和NDA损伤,可导致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孙霞  倪卫东  许志刚 《中医学报》2021,36(3):638-642
目的:观察健脾化浊通络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120例CAG伴异型增生(dysplasia,Dys)或者CAG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患者...  相似文献   

13.
PTEN基因编码产物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TEN编码产物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探讨PTEN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种胃粘膜病变中PTEN编码产物表达。结果:PTEN编码产物在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无肠化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萎缩性胃炎、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各60例)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8.3,91.6,78.3,75.0,63.3,61.7,43.3%。胃癌中肠型胃癌76例,弥漫型胃癌44例,PTEN表达率分别为60.5%和38.6%。结论:PTEN基因编码蛋白在胃癌发生过程中进行性下调,PTEN蛋白表达可作为判定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活血养阴益气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方法:将61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活血养阴益气法组方中药口服,对照组给予养胃舒常规量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部分中医症状改善,治疗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Ⅱ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养阴益气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16、bcl-2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16、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66.67%、50.00%、37.50%,在胃癌为28.57%;bcl-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28.57%、33.33%、37.50%,在胃癌为68.57%.p16基因蛋白的表达在轻度异型增生组及胃癌组有显著差异(P<0.001);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在轻度异型增生组与胃癌组(P<0.025)、中度异型增生组与胃癌组(P<0.01)均有显著差异.p16与bcl-2基因蛋白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p16基因的失活与bcl-2基因的过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重度异型增生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对胃异型增生粘膜进行p16、bcl-2基因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诱导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结果:中药及复方可诱导胃癌及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结论:中药及其复方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治疗胃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7.
胃癌前病变是近年来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常见病因有饮食劳倦,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病位在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可涉及肝胆肾等脏腑。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临床主要研究方法:①分型论治;②专方加减。实验研究主要涉及模型研究和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PCR-反向点杂交法(PCR-RDB)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9月至12月,收集于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424例妇女宫颈样本,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及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 DNA),TCT≥ASCUS的患者行阴道镜宫颈组织活检及必要时宫颈管诊刮,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病理诊断≥CIN2者为阳性组,病理诊断相似文献   

19.
英连金和胃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证候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英连金和胃方治疗胃癌前病变的证候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英连金和胃方;对照组口服胃复春;治疗前后详细记录临床症状及不同中医证型证候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9%、对照组为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英连金和胃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穴注黄芪、当归注射液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CAG.随机将7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1组(40μg/mLMNNG造模)及模型2组(60μg/mLMNNG造模),不作任何治疗。穴注1组(40μg/mLMNNG造模+穴注)与穴注2组(60μg/mLMNNG造模+穴注),造模10周开始以黄芪、当归注射液等份混合注入足三里穴。31周时,进行胃粘膜常规病理及胃粘膜上皮细胞主要细胞器的定量分析。结果: 1)随造模浓度的增加,胃粘膜损伤及胃粘膜萎缩程度等均相应加重;胃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退变,粘原颗粒减少,细胞间隙增宽(均P<0.05).2)穴注法可明显改善胃粘膜上皮细胞功能,缩小上皮细胞间隙,保护胃粘膜屏障而逆转CAG(均P<0.05).结论: 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与胃壁屏障结构破坏,胃粘膜萎缩发生、进展至癌变密切相关;穴注法可通过改善上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保护胃壁屏障而有效防治C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