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针对亚健康态颈部不适人群,采用红外热成像检查,提供亚健康态颈部不适的红外热图特征。方法:符合条件者,进行健康体检,分健康组、亚健康组、疾病组,共120例进行颈部红外热图对比分析。结果:①亚健康组的颈部不适部位与热图异常区域符合;②各区域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组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颈部红外热图可作为判断亚健康态颈部不适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亚健康态颈部不适人群,采用红外热成像检查,提供亚健康态颈部不适的红外热图特征。方法:符合条件者,进行健康体检,分健康组、亚健康组、疾病组,共120例进行颈部红外热图对比分析。结果:①亚健康组的颈部不适部位与热图异常区域符合;②各区域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组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颈部红外热图可作为判断亚健康态颈部不适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AIDS)患者和健康自愿者五脏六腑募穴红外温度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及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行为学、以及临床特征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揭示MSM人群AIDS患者募穴红外温度的特异性,论证应用募穴理论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科学性。方法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拍摄48例MSM人群AIDS患者(疾病组)和25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的红外热图,在红外热图上采集十二脏腑的募穴温度(6个单穴,6对双穴,共18个穴位),并计算穴位的红外相对温度,进行组间同名穴红外相对温度的比较及统计分析。结果:疾病组小肠募穴关元和膀胱募穴中极红外相对温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01,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1)膀胱募穴中极红外温度的特异性表现,具有揭示艾滋病MSM人群行为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的意义,体现腧穴经络脏腑相关理论的科学性;(2) MSM人群AID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募穴红外温度的差异,体现募穴反映脏腑病症的特异性。关元和中极可作为AIDS患者临床诊疗常用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亚健康状态调理前后人群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亚健康状态调理前后的客户50例,通过专有的远红外技术调理后,进行红外热成像的前后对照观察。(1)选定各观察区域,测出各个区域平均温度值,对调理前后的热像图进行数据对照;(2)记录客户主观感受及局部外观的改善。结果:50例红外热成像图异常区域平均温度值的改善与症状不适的改善基本符合。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无创、安全、直观、自动对比分析清晰明了,红外热成像图可作为判断亚健康状态调理前后效果改善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功能性改变,有关亚健康检测评估技术一直是难点问题。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开辟了以功能学为主的全新医学影像学领域。本文尝试探讨红外热像图在亚健康态功能表征的价值,为亚健康临床功能性判断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卢仙球  张雨童  唐鼎  翟栋  王佳凌  苏芳  陈利芳 《新中医》2022,54(21):188-193
目的:观察阳虚质人群的全身红外热图特征,并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客观评价督脉火龙灸对改善阳虚质的临床疗效。方法:招募60 例阳虚质受试者及30 例平和质健康志愿者,60 例阳虚质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温和灸组及督脉火龙灸组各30 例。温和灸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督脉火龙灸组采用火龙灸治疗。2 组连续治疗8 周。对2 组治疗前后进行体质量表评分和红外热成像检测,观察临床疗效,比较分析其红外热图特征差异。结果:阳虚质患者腹区、膝区体表热值及督脉热图表现为连续性的人数均低于平和质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阳虚体质转化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督脉火龙灸组治疗后的阳虚体质转化分及差值均优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腹区、膝区体表热值均较治疗前升高,督脉热图表现为连续性的人数多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督脉火龙灸组膝区、腹区体表热值高于温和灸组,督脉热图表现为连续性的人数多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成像检测能客观反映阳虚质患者的体表热值特征与变化,督脉火龙灸与传统温和灸相比,对改善阳虚质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表热值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指导作用。方法将1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面部红外热成像检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面部红外热图表现为患侧低温和面部红外热图表现为两侧温度无明显差异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面部红外热图表现为患侧高温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成像检查可以指导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为热敏灸治疗寻找"热敏点"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寒证组45例、热证组45例和118例平和质人群的红外热图,结合中医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方法 观察HIV/AIDS寒证组、热证组和平和质人群(对照组)的督脉、任脉、神阙、肾、命门、三焦、五脏六腑的热差值数据,运用T-test统计学方法进...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红外热成像技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无创、安全性高和无侵入性的检验技术可以对围绝经期患者进行全面的定量(温度)与定位分析,从而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灸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借助红外热成像图的优势探索针刺对该病红外热成像的影响,从红外热成像图表现的特异性探索围绝经期作用机制,促进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的可视化、客观化与针灸影像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健康人群体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及与四季温度变化规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红外热像仪FLIR-SC660采集2年内健康人群的红外热图,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1)人体正面与背面体表温度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与可重复性;2)人的体表温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体温变化具有四时节律性;3)人体温度变化与四季温度变化规律呈现相关性。结论:健康人的体表温度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还随着四季温度变化而呈现出相同的变化,为传统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红外热像图观察100例冠心病患者虚里热态的分布差异,探讨红外热像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热态自动分析系统(ATA)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虚里区体表温度进行检测,观察其热态分布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通过对记录资料的统计及病情观察,发现对照组虚里区温度与胸部均温温差无明显差异,左右胸部温度对称性好。病例组大多有虚里区低温改变,且提示温度越低,心肌缺血程度越严重。结论:红外热像图可以敏感的反映出心肌缺血的程度,可作为冠心病的辅助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的方法,观察健康中年气郁体质人群上半身及头面部共25个区域体表热值特征.方法: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选择气郁质与平和质健康中年(45~59岁)人190例,其中气郁质组与平和质组各95例.运用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获得2组人群三焦、脏腑、督任脉及头面五官区域体表红外热值数据ΔT(ΔT=区域体表平均温度-躯干体表平均温度),并进行组内、组间统计学比较.结果:平和质组三焦Δ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气郁质组中焦、下焦ΔT显著低于上焦(P<0.05);2组督脉ΔT均显著高于任脉(P<0.05),而气郁质组偏离更大(P<0.05).与平和质组比较,气郁质组表现为:督脉热偏离(P<0.05);上焦热偏离(P<0.05),中焦及下焦凉偏离(P<0.05);躯干部胃脘、大腹、小腹、右少腹凉偏离(P<0.05),胸膺、虚里热偏离(P<0.05);头面部左额、右面颊凉偏离(P<0.05),鼻、唇热偏离(P<0.05).总体表现为8个区域呈现为凉偏离,6个区域呈现为热偏离.结论:气郁体质人群红外热图整体表现为上热下寒趋势,符合中年气郁体质人群气机郁滞、阴阳失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红外热成像的特征,为中医辨证治疗PCOS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PCOS患者88例根据中医辨证后分为肾虚型22例,痰湿型25例,肝郁组23例,血瘀组18例。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热图后,用该仪器自带系统对进行测温,最后对各组受试者经穴红外温度及相对温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郁组及痰湿阻患者乳中穴红外温度左右两侧存在差异,且乳中及带脉穴相对温度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肾虚组患者肾俞及神阙穴的相对温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痰湿阻患者中脘穴相对温度低于其他各组,足三里相对温度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红外热像技术能够辅助PCOS中医脏腑及经络辨证,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IRTI)技术探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脏腑功能反射区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内分泌门诊及病房就诊的MS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经严格筛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实验室指标完整者共120例,其中MS组96例,健康对照组24名。分析受试者躯干部位感兴趣区域(ROI)体表平均温度。结果:MS组患者红外热图呈现明显凉偏离,且分布不均匀、不连续、不对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S组青年患者胃脘、大腹、任脉、右腰、左腰及督脉等ROI体表平均温度降低(P<0.01或P<0.05),MS组中年患者ROI体表平均温度降低(P<0.01或P<0.05);不同年龄受试者ROI体表平均温度呈现随代谢异常指标增多而降低的趋势,大腹、右腰明显凉偏离;MS组11例患者ROI体表平均温度与代谢指标腰围负相关(P<0.01或P<0.05)。结论:腰围是MS重要特异指标;MS患者躯干部位脏腑功能反射区红外热图存在凉偏离的特征性表现,尤其在大腹及右腰,提示脾肾阳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代谢障碍是MS红外特征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412-1413
目的:探索阳虚不孕的红外热成像人体代谢热值特点。方法:门诊收集不孕症患者及女性体检人群,对自愿进行红外热成像扫描且无禁忌者,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调查表》,按疾病及体质分为阳虚不孕组(97例)、非阳虚不孕组(16例)、健康组(29例)。对以上人群进行红外热成像全身扫描,测量前额、足部、督脉、神阙、下腹、子宫六个区位热值,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结果:阳虚不孕组在督脉、神阙、下腹、子宫、前额五个区位热值较非阳虚不孕组低(P<0.05),在足部、督脉、神阙、下腹、子宫五个区位热值较健康人组低(P<0.01);非阳虚不孕组和健康人组间六个区位热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虚不孕具有督脉、神阙、下腹、子宫等区位热值低下,即肾阳亏虚的代谢热值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妇女背部督脉红外热图的特征。方法:选取20岁及以上的269例女性志愿者,采集其背部督脉红外热图,按年龄分成A、B、C 3组,A组为绝经前整个生理期组,20~44岁妇女67例;B组为围绝经期组,45~55岁妇女112例;C组为绝经后期组,56岁及以上妇女90例。分别对背部督脉温度最高值、最低值以及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温度最高值比较,A组高于B组、B组低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温度最低值比较,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温度平均值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女背部大椎穴至长强穴段督脉红外热图在温度表现上围绝经期整体要低于绝经前整个生理期以及绝经后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候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双侧大腿后侧、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底的体表温度,并于健侧和患侧之间进行比较。对6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分析临床疗效与红外热成像图温差的关系,并对红外热像图温差值与证候积分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健侧与患侧下肢温度的比较。60例患者大腿后侧、大腿后外侧、小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底部的健、患侧温度分别为(34.46±1.08)℃、(31.87±1.10)℃,(34.45±1.07)℃、(31.79±1.07)℃,(33.43±1.05)℃、(31.1±1.06)℃;(32.65±1.08)℃、(30.20±1.06)℃,(30.75±1.08)℃、(28.36±1.07)℃。患侧温度明显低于健侧(P<0.05)。2临床疗效与红外热成像图温差的关系。60例患者临床控制8例、显效28例、有效24例。红外热成像显示,不同临床疗效下的患肢温差变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好的患者,其患肢温差变化大。3红外热像图温差值与证候积分差值的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红外热像图温差值与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差值呈正相关(r=0.584,P=0.001)。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候疗效评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198-201,封3
目的通过患者背俞穴、募穴、原穴等特定穴位红外温度的组间比较研究与自身对照研究,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法对冠心病的红外热成像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的温度特异性穴位;再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1)与健康组相比,发现治疗组体表温度特异性穴位心俞(左)、心俞(右)、大陵(左)、大陵(右)、膻中(P0.05);(2)在治疗后进行红外热成像的前后对照研究发现膻中、心俞穴有体表温度变化(P0.05);(3)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表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背俞穴、募穴、原穴有红外温度低温表现。该研究的贴敷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穴位的刺激可以影响心区体表代谢;贴敷方法还可以缓解胸痹心痛患者中医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足底筋膜炎的红外热像图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67只足)临床最终诊断为足底筋膜炎患者的足底红外热像图及临床资料,以30例健康志愿者的健足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资料的足底温度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60只健足足底红外热像图显示双侧基本对称,平均温度(32.90±1.31)℃.43例患者67只患足红外热像图可分为3类,高温21只,平均温度(34.21±0.89)℃;混杂温度22只,平均温度(32.30±1.21)℃;低温24只,平均温度(30.54±0.89)℃;三类总体之间及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温组、混杂温度组、低温组的病程分别为(1.25±0.78)个月、(15.88±3.56)个月及(65.56±8.89)个月,三者及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温组、混杂温度组、低温组的病灶区疼痛程度分别为(6.89±0.56),(7.01±0.67)及(6.98±0.74),三者间及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像图可诊断足底筋膜炎,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双侧胸部穴位温度差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人1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2组人躯干正面的红外热像图,并测定双侧胸部穴位(步廊、神封、灵墟、乳根、乳中、膺窗)的温度,得出双侧穴位温度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双侧胸部穴位的平均温度差为(0.25±0.06)℃,观察组双侧胸部穴位的平均温度差为(2.53±0.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此温度差随着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而逐渐增大。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双侧胸部穴位的温度差,可作为冠心病诊断及疗效判定的辅助参考,具有方便、无创、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