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赏识教育在静脉输液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名护生按实习进科次序分为干预组28名和对照组28名,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带教法,干预组实施赏识教育法,比较两组护生干预前后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出科考核成绩。结果干预组干预后一次穿刺成功率达75.0%,患者满意率达90.7%,出科考核成绩达93分。结论赏识教育能有效地提高护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护生静脉穿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付志萍 《江西医药》2012,47(4):376-376
学龄前儿童对自身情感的控制及疼痛耐受力较弱,对任何有创护理操作都十分恐惧,害怕输液治疗,因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在输液前和治疗中进行了系统护理干预,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增加患儿家属满意度,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0年6月-12月在我院门诊输液室行静脉输液的年龄为3-6岁患儿399例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178例,男114例,女64例;对照组221例,男128例,女9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情景游戏干预在学龄前门诊患儿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重庆佑佑宝贝妇儿医院门诊注射室接受输液治疗的114例学龄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情景游戏干预,比较2组患儿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治疗依从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静脉输液心理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儿童静脉输液患者100例进行加强心理护理。结果 100例患儿经过规范用药、精心细致的护理病情治愈,儿童在静脉输液时护士测重小儿的心理护理,使患儿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降低,并提高了护士一针见血率,患儿家属满意率提高。结论儿童静脉输液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常导致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在加强儿童静脉输液的心理护理后,不但缓解了患儿的生理、心理压力,而且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矛盾,心理护理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5.
韦丹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372-373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门诊输液护理的有效途径。方法对我院2010年2~9月门诊输液室接待的学龄前儿童患者400例,根据患者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满足特定群体的护理要求,为患者积极治疗创造优异的康复条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患者及其家属对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非常支持并表示满意。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学龄前儿童门诊输液的护理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院输液儿童发生静脉输液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为儿童合理用药、保障输液安全及临床遴选安全有效的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从患儿性别、年龄、发生时间、药品分类以及临床表现等各方面,对我院门诊静脉配置中心2015年01月至12月上报的47例11岁以下儿童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ADR报告中,男30例(64%)多于女17例(36%),年龄0~3岁儿童30例(64%);用药后30min内即发生ADR有30例(64%);ADR涉及5大类共计18个品种,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的头孢唑肟、头孢呋辛、五水头孢唑林和头孢西丁为主;ADR累计的器官和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84%).结论 加强儿童静脉输液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加强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心理护理,提高我科护理质量。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我科200例儿童静脉输液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后观察效果。结果患儿静脉输液时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减少,依从性增高,本组统计200例患儿护士静脉输液时一针见血率由82%上升到97%,患者满意率提高。结论护士在儿童静脉输液中全程进行心理护理,使儿童负性反应减少并缓解了心理压力,患儿依从性增高的同时也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护理质量的提高减少了医患矛盾促进了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背无痛静脉输液技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改进组和传统组,各100例。改进组采用改进的穿刺法,传统组采用传统法进行穿刺。对比2组接受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感受及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改进组患者疼痛感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2.0%高于传统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背无痛静脉输液技术优于传统穿刺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手背无痛静脉输液技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改进组和传统组,各100例.改进组采用改进的穿刺法,传统组采用传统法进行穿刺.对比2组接受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感受及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 改进组患者疼痛感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2.0%高于传统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背无痛静脉输液技术优于传统穿刺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分析浅静脉留置针在门诊小儿输液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儿科门诊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静脉输液的患儿25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127例。研究组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患儿采用钢针静脉输液。记录两组患儿首次输液穿刺用时、次日输液穿刺或接管用时以及输液结束时处置用时,比较两组患儿输液穿刺或接管所耗费时间。结果研究组护理耗费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门诊工作中对小儿输液应用静脉留置针,能有效减少再次输液时的穿刺时间,减少重复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贾茜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139-140,143
目的:评价儿童与成人患者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了解的差异,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儿童与成人患者门诊输液室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800例6~14岁儿童患者和1200例18-60岁成人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照组不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并进行问卷调查和口头调查结合了解两类群体患者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了解、接受程度、以及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重要的是也提高了护士的业务素质。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在儿童和成人门诊输液室的实施效果明显,可以提高他们对输液知识的了解,增强成人患者和儿童家长的保健意识,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静脉滴注患者1328例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统计分析我院住院部患者静脉滴注的使用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从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2010年1~6月住院500例患者中静脉滴注医嘱共1 328份.找出使用不合理的医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 328份医嘱中,共有不合理医嘱224份,占全部抽查医嘱的16.9%,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溶媒的选择、药物的配伍、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滴速等方面.结论 我院住院部静脉滴注的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管理、规范使用,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职责,在静脉滴注医嘱审查方面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田疄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30-223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 方法 205例静脉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5例,观察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方法,输液过程中按常规每半小时巡视一次;观察组采取"无痛穿刺安全输液"方法,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静脉输液的影响. 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8%(χ^2=8.14,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采用"无痛穿刺安全输液"方法可以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58例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减少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本院近2年来发生的58例静脉输液反应从致热源、细菌、药物因素、输液器具、季节、患者年龄、环境、消毒剂浓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对静脉输液发生反应的药液进行热源检测,共有5例阳性;血培养7例阳性;药液细菌培养2例阳性;同一批号未开封药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输液器及头皮针细菌培养和热源检测全部阴性;引起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药物以中药制剂、大分子物质、血液制品及含钾离子的药物为主;夏季为高发季节;发生率高的为老年人。结论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因素是复杂的,它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有效降低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该院住院病人静脉滴注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滴注时间和序贯滴注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部分科室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共532例护理执行单,对其给药间隔、滴注时间和序贯滴注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结果 给药间隔合格率37.06%,滴注时间合格率81.90%,序贯滴注的合格率86.80%.结论 该院住院病人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在给药间隔、滴注时间和序贯滴注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可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对抗菌药物基本知识的培训,在高峰时间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和优化配置中心的工作方式,加强病人的用药宣教等方法,达到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和滴注时间,避免配伍禁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isosorbide dinitrate have been measured after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drug at a rate of 5·0 mg h?1 for 150 min and after single equal oral doses of 12·5 mg of drug in solution to two normal human subjects. During the infusion, uneven plateau concentrations were approached after 30 min. The calculated average steady-state plasma levels were 258 ng ml?1 and 514 ng ml?1 in the two subjects respectively. The half-life of elimination of isosorbide dinitrate after termination of the infusion was 9–10 min. After oral doses, peak plasma levels of 26·6 ng ml?1 and 12·7 ng ml?1 occurred at 10 min and 20 min in the two subjects respectively. The terminal half-life of drug after the oral doses was much longer than the elimination half-life (about 10 min),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bsorption phase. Fairly good agreement was obtained between the observed concentrations and those predicted by a one-compartment open model. The systemic availability of isosorbide dinitrate after the oral doses was up to only 3 per cent of the equal doses infused, indicating that presystemic elimination processes accounted for very large proportions of the oral doses. The systemic clearances of drug after infusion of 0·32 1 min?1 and 0·161 min?1 were unexpectedly low for a drug of reported high liver extraction ratio.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德洲 《中国医药》2011,6(10):1245-1246
目的 分析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安全输液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门诊和急诊上报的83例静脉输液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静脉输液ADR的83例患者中,女性[44例(53.0%)]和老年患者[40例(48.2%)]较多见;发生率在前3位的药物依次为抗微生物药[45例(54.2%)]、中药注射剂[16例(19.3%)]和血制品及血浆代用品[9例(10.8%)];主要累及器官为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结论 需重视门急诊静脉输液ADR,加强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静脉输液ADR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循证护理在PICU静脉滴注多巴胺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平  李宇  凌其英  钟敏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42-3243
目的:探讨患儿多巴胺静脉滴注安全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组30例患儿静脉滴注多巴胺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照组30例输注多巴胺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多巴胺输注过程中两组患儿血管刺激和损伤状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刺激和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循证护理方法可减少多巴胺输注过程中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循证护理增加了护理预见性,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护理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静脉输注化疗药物进行风险管理,并观察管理的效果.方法 分析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存在的风险,制订强化护士风险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改进静脉穿刺方法、强化化疗巡视工作等措施,并且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差错、化疗发生外渗、静脉炎、局部组织坏死病例数量,并且对化疗患者的护理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风险管理实施后,护理差错、化疗药物外渗、静脉炎、局部组织坏死发生率明显较实施风险管理实施前显著减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实施风险管理前显著增加,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风险管理提高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20.
Intravenous infusions were used to produce physical dependence upon ethanol in rats. The procedure proved to be safe, rapid, and reliable. Ethanol (30% v/v) was administered over a 7-day period. The mean daily dose ranged from 10–14 g/kg/day. Control rats were exposed to a comparable procedure except that saline, rather than ethanol, was infused. All ethanol treated rats that survived the intoxication period (n=11) showed signs of physical dependence (moderate to severe3 n=8; mild, n=3) following ethanol withdrawal. Saline treated rats (n=8) did not show any of these symptoms. The most reliable ethanol withdrawal signs observed were: spontaneous seizure (n=7), audiogenic seizure (n=7), tremors (n=6), tail stiffening (n=10) and body rigidity (n=9). These symptom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ir hour of onset and hour of maximum intensity following ethanol withdrawal. Application of the intravenous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ethanol self-administra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