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介绍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实践,观察实施效果。方法:贯彻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精神,改革护理分工方式,制定护士的分层管理制度,建立护士能级结构,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施高分险患者风险评估和健康教育,有效利用护理支持系统。结果:实施优质护理后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5。结论:在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精神病科聘用制护士对工作满意度的原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和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对山西省两所三甲医院134名精神科聘用制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满意度得分排名前三位原因分别是:工作条件、选择工作方式的自由性(工作状态)和同事关系;排名后三位原因分别是:工作的稳定性、工作内容的变化性及工作时数。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婚姻状况的聘用制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聘用制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因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婚姻状况等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钟颖  殷勤  王鸿健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32-2033
目的:探究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方法:通过对精神科医护人员与综合医院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的对比分析,探讨其防护措施。结果:精神科医护人员较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具有更广泛的职业危害(P〈0.05)及多种防护措施。结论:精神科医护人员所面对的众多的职业危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应积极采取紧急措施加以防护,从而使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诱发因素及急救预防措施。方法:对住院期间精神科发生的12例噎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噎食以长期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精神发育迟滞伴有抢食暴食患者为高发人群。结论:及时发现、规范噎食应急预案的演练,可提高噎食的急救成功率,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推行护理人文关怀,提高精神科优质护理质量。方法:在精神科护理服务中强化人文关怀理念,营造积极的护理环境、温馨的亲情环境、优质的护理环境,开展特色服务、创新感动服务、深化服务品牌。结果:"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给患者以真切、无微、实在的关怀,使患者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结论:护理人文关怀对提高精神科护理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精神科新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方法 利用循证护理系统性提问对新护士开展精神护理案例学 习,培养识别临床推理的评判性思维技能,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并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回顾性对比,时间为12个月.结果 新护士入医院12个月培训结束,新护士和带教老师双向教学评价、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评分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各值均P<0.05.结论 通过让新护士围绕案例来思考,鼓励和启发她们对案例评判性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起到激发思维、培养质疑和探究精神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教学中"教"的质量和"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精神专科医院实施新护士院内轮转培训的效果。方法:选择新上岗护士68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人。对照组护士为非轮转组,观察组护士为轮转组。比较两组护士入科前后自评及他评结果及两组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护士在入科1年后除自我评价比较无差异(P>0.05)外,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有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3.667、8.964;P值均小于0.01),两组护士对培训满意度有显著差异(x2=10.350;P<0.01)。结论:精神专科医院新护士院内轮转培训后的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均优于未轮转培训的新护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追踪方法学在精神科高风险攻击行为患者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高风险患者入院评估表》、《攻击行为评估表》,按照追踪方法学的基本步骤,对攻击行为护理防范流程进行失效风险评估及根本原因分析,并制定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措施。结果:运用追踪方法学对高风险攻击行为患者进行护理质量改进后,使患者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下降到历年最低(30.7%),减少了患者和医务人员受伤频率及严重度。结论:追踪方法学在精神科攻击行为防范中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精神科暴力行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前馈控制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更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使用前馈控制有助于降低暴力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动作用。 方法 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现阶段推行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缺陷的原因,选定活动主题后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及整改计划并组织实施,开展相关的优质护理服务。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在精神科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使护理质量整体评价合格率明显上升,由干预前的155例(82.45%)上升为干预后的197例(9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01),护理文件整理、健康教育宣传、掌握患者病情、基础护理、规范性专科护理的合格率均显著高于活动前(P<0.001);住院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明显提高,由干预前的满意151例(80.32%)上升至194例(9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5,P<0.001)。与对照组相比,护士服务态度、护士服务主动性、护理技术、病室环境、提供便民服务、健康宣教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提高(P<0.001)。 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明显降低了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陷,改善了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可以有效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焦路炜  喻芳 《海南医学》2013,24(18):2795-2797
目的探讨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在改善精神科患者生存质量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本院的90例精神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组)45例和观察组(持续改进护理模式组)45例,然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4周、8周的SQLS量表、ADLPI量表及PANSS量表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4周、8周的SQLS量表、ADLPI量表及PANSS量表评估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的评估结果均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改进护理模式可明显地在改善精神科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绪状态及生活能力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冯卫红  宋小爱 《海南医学》2014,(7):1087-1089
目的观察家属干预模式对改善精神科患者自知力及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84例精神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模式组)和观察组(家属干预模式组)各42例,然后将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1个月与3个月时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量表)、治疗依从性及自知力评估量表(SAUMD)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与3个月时的ITAQ量表、治疗依从性及SAUMD量表评估结果均优于本组干预前,并且优于对照组干预后1个月与3个月时的评估结果,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结论家属干预模式对精神科患者自知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均较为积极,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态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3):185-188
目的 探讨新形势下“滴滴护士”应用于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 年1~4 月浙江省萧山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三病区精神科80 例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新形势下“滴滴护士”护理管理模式。评价两组护理质量和患者服药依从性,记录护理管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各班护理工作质量、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急救和物品管理、“三基”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服药依从性评分为(86.74±6.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9±3.18)分,且两组护理后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形势下“滴滴护士”应用于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获得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电子病历(EMR)在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应用比较广泛,但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应用甚少。我院于2009年率先在本省开发与应用了电子病历系统。本文就电子病历的开发与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并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19.
高玲  袁燕亭 《中国民康医学》2014,(2):102-103,105
目的:探讨集中管理与健康教育在精神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535例住院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研究组(269例)和对照组(266例),其中研究组输液3 966次,对照组为3 982次,研究组患者采用集中管理静脉输液模式,同时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采用分散管理静脉输液模式,不进行健康教育。采用自制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量表(JSBQ)和输液患者满意度量表(SHMD)于静脉输液完毕后进行评定。结果:输液后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除被伤害因素外其余7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液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在SHMD量表中,两组患者在输液技术和服务态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巡视到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1,P<0.01)。结论:集中管理与健康教育在精神科静脉输液过程中对减少和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减少患者痛苦,防范护理纠纷,进而保证精神科护理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