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4—12月期间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检测结果阳性患者21例划入A组,阴性患者21例划入B组。A组患者中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0例划入C组,未接受交叉配型患者11例划入D组,比较AB组的输注成功率和CD组的24 h CCI水平、实验时间和费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输注成功率61.9%低于B组(90.5%,P0.05)。C组平均输血后24 h CCI水平[(8.5±0.8)×109/L]高于D组[(2.3±0.5)×109/L,P0.05)C组实验时间、费用[(60.3±2.6)min、(713.5±50.9)元/次]与D组[(59.2±2.4 min)、(715.7±52.3)元/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密切相关,交叉配型能够提高患者24 h CCI水平。  相似文献   

2.
3.
杨志超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79-1580
目的探讨抗体检测技术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5例肿瘤化疗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血小板ABO同型条件下依据血小板抗体类型进行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未经血小板配型直接输注同型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95例肿瘤化疗患者经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4.21%(42例),阳性者均有>1次输血史,随着输注次数增多,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提高;研究组输注血小板1 h、24 h后的CC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输注后1 h PPR<30%和24 h PPR<20%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化疗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后输注,能够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应用.方法:采取固相红细胞法对进行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在血小板输注前同时进行交叉配型实验,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评价阳性及阴性患者1h和24h的血小板输注成效,综合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中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37例,抗体阳性率为37%,其中包括HLA-I+HPA抗体5例,HPA抗体2例;HLA-I抗体30例;血小板抗体阴性63例,抗体阴性率为63%.阳性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21例,其输注无效率为56.76%;阴性组患者出现输注无效19例,其输注无效率为3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配为未配型和配型组,分析对比两组输注效果,得出配型组有效率为72.22%.结论: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实验干预临床血小板输注手段,发现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关系密切,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也可以进一步减少同种免疫反应,对于有效科学地利用血小板输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对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0例经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同种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血小板抗体(HPA)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并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输入血液成分的关系。结果输血次数为2~3次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4~5次患者与>5次患者(P<0.05)。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与输注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患者(P<0.05)。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同种HLA抗体阳性率为46.15%,同种HPA抗体阳性率为25.38%,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3.85%。结论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同种HLA抗体最多,其次为HPA抗体,最少的是血小板自身抗体;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且与输入血液成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依据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及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问题更为科学的血小板输注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以筛选阴性的供者血小板;依据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的报告,给165名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23例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输注随机选取的ABO同型的供者血小板,作为对照组;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 h和24 h计数血小板,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165名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541人次,阳性率为58.41%(316/541),阴性为41.59%(225/541);输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血小板的有效率为83.56%(122/146),输注阳性的供者血小板的有效率10.53%(2/19),对照组的有效率为30.43%(7/23);比较输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血小板的有效率和输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阳性的供者血小板有效率,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应尽可能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筛选阴性的供者血小板以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应进行输注后效果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和输注后效果的评估是临床解决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236例血液病患者的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血小板输注效果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1.95%;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8.13%;③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输注无效率为75.56%,抗体阴性组输注无效率为21.2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1 h和24 h CC I值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ANLL)常采用HOAP、DOAP、HA方案联合化疗、治疗2-4个疗程未缓解者列入难治性ANLL,治疗缓解后6个月内再复发患者及难治性患者,目前治疗均较为困难。我院血研所应用国产米托蒽醌(MX)与阿糖胞苷(Ara-C)组成MXA方案并用脐血输注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急非淋白血病取得一定疗效,现将临床用药、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肖玲 《智慧健康》2022,(18):44-47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100例(157人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对输血前后血小板数值进行监测,通过计算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及24h血小板回收率(PPR),将其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并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输注前后有无发热、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否产生血小板抗体、有无感染、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脾大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57例次血小板输注治疗中,输注有效98例次,无效59例次;总有效率为62.4%,无效率为37.6%。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数据,性别、年龄、输注次数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热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等因素是影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免疫性因素,也有非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研究手工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两种制品质量及输注效果.方法 对临床肿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工组与单采组各53例,分别进行手工分离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输注,并血小板制品质量及输注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 手工血小板含量Plt显著高于单采血小板制品且具备统计学差异;手工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果较单采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秉好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副反应方面单采组优于手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临床治疗可以选用手工血小板,但需要对其免疫反应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未来有效规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 P L T) 、血小板压积( P C T) 、平均血小板体积( M P V) 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 D W) 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55 例初诊急性白血病( A L) ,化疗后骨髓抑制、完全缓解( C R) 患者及27 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参数 P L T、 P C T、 M P V 及 P D W。结果:初诊组 P L T、 P C T、 M P V 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 均为 P< 0 .01 , P< 0 .01 , P< 0 .05) ,但显著高于骨髓抑制组( P< 0 .05 , P< 0 .01 . P< 0 .01) ,初诊组 P D W 亦显著高于骨髓抑制组,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 P> 0 .05) 。 C R 组血小板四项参数与对照组比亦无明显差异( P> 0 .05) 。结论:血小板四项参数的测定有利于预示病程及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杨颖  陆莹 《职业与健康》2001,17(1):71-72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又称慧星试验(Comet assa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简便、快速、敏感性很高的检测单细胞DNA断裂损伤的方法。将少量细胞悬浮于载玻片上的一薄层凝胶内,裂解后在碱性条件下电泳,损伤的DNA从核中溢出,经溴乙锭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慧星状图案,移出核外的受损DNA形成慧星尾部,未损伤的DNA仍在核中保持球形构成慧星头部。细胞凋亡时,DNA在质膜损伤前断裂,这种断裂很容易被这种方法显示,称之为“凋亡慧星”,凋亡慧星的数量代表凋亡细胞的数量。体外实验证明,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都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快速而敏感的早期检测细胞凋亡的慧星试验是评价化疗药物敏感性和早期判断白血病化疗疗效的很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及患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血小板纠正指数(CCI)分为有效组(62例)和无效组(29例),分别收集2组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的各项血小板参数,以及输注后5 d的血小板计数,对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前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24 h,有效组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输注后5 d血小板计数升高到正常范围的比例高于无效组,且血小板升高的患者输注后24 h的MPV、PDW高于输注前。结论血小板参数尤其是MPV和PDW的变化情况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预后判断有显著相关性,血小板参数可为临床制定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贾春媛  张楠  庞桂芝  张趁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3967-3968,3971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66例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通过ELISA法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评价其临床输注效果。[结果]6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CCI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4.35±9.21和103.29±76.20;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3.3%;108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4次(28例),阳性率为31.5%(34/108),其中HLA抗体19次,HPA抗体3次,HLA+HPA抗体12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无效输注率(76.5%或26/34)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的无效输注率(13.5%或10/74)。[结论]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有利于临床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杨小强 《现代医院》2007,7(6):72-72
目的观察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方法95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94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输注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输注后1h和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情况。结果95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后1h计数(12.57±4.99)×109/L,24h计数(28.18±11.33)×109/L;94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后1h计数(12.32±5.01)×109/L,24h计数(29.38±13.34)×109/L。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新鲜、冰冻两种类型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30倒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A组),另外3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B组),并于输注前检测及输注后24h检测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分别为(27.67±18.27)×109/L、(25.34±23.6)×109/L,输注后分别为(75.73±62.53)×109/L、(55.42±42.33)×109/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MPV输注前后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出血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36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8例,治疗组基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未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后4天血小板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化疗8、12、24天后患者血小板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患者在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引发生。结论:重组人血小板能够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速度以及程度,且对患者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18.
8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璐 《现代医院》2008,8(2):72-73
目的为了解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方法对83例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感染与非感染、免疫与非免疫因素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均有影响脾肿大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无影响结论在保证血小板制剂质量的前提下,应避免减少输注过程中血小板破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对输注无效者应重点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诊断对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的意义越来越引起关注.我院2001年6月~2008年6月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对5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MPV变化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未行血运重建术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ACS患者根据血小板功能分为四组予相应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随访1年,比较四组患者血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高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组及加用西洛他唑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比标准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但四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未获得预期临床获益,其应用价值仍需大规模、前瞻性及更严谨的研究去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