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培奇 《上海医药》2011,32(9):462-464
抗血凝药物通过影响血凝级联反应阻止血液凝集,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高危人群发展血栓栓塞相关疾病、特别是预防经历主要整形术后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减少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的中风风险。抗血凝药物50多年来一直主要由华法林和肝素类物质组成,但华法林存在严重、甚或致死性的出血风险,同时药动学性质的个体差异很大并易受到食物的影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又十分复杂,实际中难以正确或适宜剂量用药,须频繁进行凝血功能监测;肝素类物质则因需注射给药,故常被限用于住院患者或短期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因此,临床需要有新的更安全、且用药更简便的口服抗血凝药物。现在临床开发中的口服抗血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Ⅸ因子抑制剂、组织因子抑制剂和新型维生素K拮抗剂等。其中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口服Ⅹa因子抑制剂列伐沙班已经大型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它们能够替代华法林成为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中风和全身栓塞及替代依诺肝素钠成为预防主要整形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首选用药,具有使此两治疗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深厚潜力。  相似文献   

2.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选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Ⅱ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异源性疾病,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之间的动力学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高血糖。在过去的珊年中,已开发了多种口服抗高血糖药物,如磺酷脉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α-葡糖苷酶抑制剂。对患有动脉高压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优选一线治疗药物是非常关键的。选择药物的原则应考虑病人的临床特征,如由血糖高低,以及体重、年龄和肾功能等反映出的糖尿病的病情,也应注意现有各种药物不同的药理性质。对于依靠调节饮食和运动仍无法保持适宜血糖水平的早期n型…  相似文献   

4.
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汤磊  杨玉社  嵇汝运 《药学学报》2001,36(9):711-71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 ,病人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及糖尿。持续的高血糖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产生 ,如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病变及血管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接近正常范围的血糖水平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十分重要。  临床将糖尿病分为两型。 1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 )是由于胰岛 β细胞损害引起胰岛素分泌水平极低而致高血糖 ,约占糖尿病人的 10 %。其治疗只能依赖于外源性给予胰岛素。另一大类为 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 ) ,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及胰岛素作用环节不健全而致血糖水平升高[1] 。对 2…  相似文献   

5.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婕 《海峡药学》2012,24(3):250-251
对2003年-2010年福建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抗糖尿病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发生不良反应比例较高的口服降糖药品种432例报告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了解口服降糖药不良反应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刘征 《黑龙江医药》2005,18(4):289-290
近年来,国内外糖尿病患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增加,该病已被列为继心脑血管、癌症之后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目前在世界范围至少有1.71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到3.70亿人吲。糖尿病和与糖尿病有关疾病的费用已占世界卫生预算的4—5%。因此,国内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具有巨大市场。现将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开发应用进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Ⅱ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类分泌及其功能缺陷之间相互影响所引起的异质性疾病。通过常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有磺酰 ,二甲双胍、α-葡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这些药物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  相似文献   

8.
罗红伟 《中国药业》2007,16(24):48-48
目的 对抗糖尿病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分类、排序、统计,计算抗糖尿病药物的用药频度、日治疗费用等。结果与结论 用药结构基本稳定,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双胍类和磺脲类药物,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抗糖尿病合成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糖尿病合成药物研究进展刘仁涌沈阳药科大学制药系沈阳110015王桂清沈阳药科大学图书馆沈阳110015糖尿病是一种常见代谢性疾病,在工业化国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日本糖尿病患者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  相似文献   

10.
赵赛  朱雄  王尔华 《安徽医药》2006,10(3):161-163
文章简要介绍了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结果。同时着重介绍了三大类口服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口服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志梅  阮健 《药品评价》2004,1(2):138-140,143
1糖尿病流行病学及其治疗   糖尿病是世界第三大疾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即IDDM)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即NIDDM)糖尿病,我国约4000万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对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研究方向是开发给药方便、有效的胰岛素制剂及代用品.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抗性,传统治疗药物有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1].……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疾病。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首选。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使用方便,且适用于轻中症患者。目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抑制剂、膜融合抑制剂、RNA聚合酶抑制剂和3CL蛋白酶抑制剂。归纳了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为口服小分子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DM)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难治愈等特点,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长期影响。报道显示[1],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疾病可损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此同时,2型糖尿病病程长,疾病发展过程中,若高血糖现象一直存在,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对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2型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2个方面,一是机体组织对胰岛素  相似文献   

14.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其重组产物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成纤维细胞因子、脂肪细胞因子、肠道细胞因子和表皮细胞因子等相继被报道具有一定的糖尿病治疗作用,且较少产生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因此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更多药物选择。该文对细胞因子类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为2型糖尿病.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重心逐渐从传统致病机制的研究转移到新作用靶点、新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按照作用机制介绍了一些在临床使用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或正在研制的有关药物.预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将成为未来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热点,为抗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特点及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翠宁  高峰 《医药导报》2009,28(11):1393-1398
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进行性、终身性疾病。早期良好控制血糖有助于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迄今为止,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该文就现在应用于临床以及即将应用于临床的各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近年上市的新型口服抗2-型糖尿病药物[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格列奈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胆酸螯合剂(BAS)和溴隐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基于PPAR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在控制脂肪的贮藏和分解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PPARγ参与调节脂质的合成、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脂肪细胞的分化。基于PPARy的结构进行药物设计,开发了噻唑烷二酮(TZD)类抗糖尿病药物,该类药物中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均已上市,并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多种具有PPARα/PPARγ双重激动作用的化合物也合成出来,其中如TZD类的KRP-297,非TZD类的muraglitazar和naveglitazar等均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降糖作用并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但此类化合物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另外,还开发了一些PPARγ部分激动剂和部分拮抗剂,但对此类化合物的研究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它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门诊糖尿病患者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其联合用药情况和处方习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至6月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门诊处方,对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品种、数量及其合理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结果399张糖尿病患者门诊处方中,其中单用占78.9%,两联用药占18.3%,三联用药占2.5%;常用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与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结论依据各类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同特点,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应用是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并提供相应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通过上海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2006至2010年有关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模型及不相称性,对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风险因子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812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结果显示老年人和女性占不良反应发生的多数;不良反应级别以一般为主;2009至2010年间作为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新的不良反应有上升的趋势;双胍类及磺酰脲类(SU)不良反应最为突出;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女性、日服用药频次多、单一用药是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体质量是皮肤损害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患者年龄大是SU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不相称性研究同时也得到一些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信号。结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广泛,像性别、年龄、体质量、用药频次、是否联合用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故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临床使用时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重视和控制其风险因子,以期更合理安全地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