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分析国内不同种植及野生薄荷的质量,为薄荷的标准提高和质量控制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40批次不同产地薄荷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薄层色谱方法,分析薄荷及其混淆品的薄层色谱行为;观察植物花序类型,茎、叶、花萼的特征及气味特点。结果:根据挥发油中所含主要成分、薄层色谱行为及植物形态,进行了分类,分为三大类:薄荷类、留兰香类及其他类。薄荷较稳定的特征为轮伞花序腋生,茎、叶、花萼有毛,辛凉味足,挥发油中主成分为薄荷脑、薄荷酮。结论:大多数地区种植的薄荷与药典规定基原相符,个别地区存在留兰香类及同属其他植物当薄荷错种、误种的问题,部分地区野生品植物形态与药典品相近,挥发油主成分为胡薄荷酮、薄荷酮,而薄荷脑含量较低或无,不应作为药用薄荷使用;薄荷的质量控制应采取性状与化学成分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及江苏等五个产地薄荷饮片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为薄荷饮片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产地薄荷饮片挥发油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五个产地薄荷饮片中挥发油提取量存在明显差异,安徽产挥发油含量最高,广西产挥发油含量最低。五个产地挥发油中共计检出49种化学成分,其中16种为共有成分,11种为产地特有成分。在16种共有成分中,薄荷醇、薄荷酮、胡薄荷酮及乙酸薄荷酯是四种主要成分,其相对含量之和介于51.51~81.73%之间,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结论:不同产地薄荷饮片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存在的地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中药市场薄荷饮片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出鼻渊灵颗粒中薄荷与辛夷等挥发油最佳提取和包合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挥发油的提取率和包合率作为指标,考察药材的浸泡时间、加水量和提取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以及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对挥发油包合效果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薄荷与辛夷混合加12倍纯化水,浸泡1 h,水蒸气蒸馏提取6 h;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体积质量比为1∶6,在45 ℃的条件下用饱和水溶液法包合2.5 h。结论:该工艺条件优选出的提取工艺得油率高,且制得的包合物稳定,包合率高。  相似文献   

4.
日本榧叶挥发油成分抗菌抗真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虹  王洪泉  陈振德 《中国药师》2002,5(9):549-549
红豆杉科植物日本榧Torreya nucifera(L.)Sieb.et Zucc.原产日本,我国的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引种栽培。近年来,自从红豆杉科植物中发现抗癌紫杉醇(paclitaxel)后,国内外学者对红豆杉科植物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为了对榧属植物进行系统研究,作者对我国引种栽培的日本榧叶挥发油进行提取,并对挥发油进行抗菌抗真菌体外试验,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薄荷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介绍薄荷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方法分析薄荷属植物近年来的研究资料。结果薄荷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类等,具有保肝利胆、镇痛、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结论可进一步加强薄荷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新疆野生薄荷的研究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形态、挥发油含量、挥发油的物理常数、理化鉴定等方面对分布在新疆石河子地区的三种薄荷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期为开发和利用新疆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颈瘤康贴膏中川芎和薄荷的挥发油提取工艺,以及β-环糊精包合最佳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川芎、薄荷挥发油重量为评价指标,优选其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包合物收率、油转移率为指标,优选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不粉碎,混合提取,加5倍量水,浸泡1 h,加热回流提取6 h。包合适宜用研磨法,β-环糊精与挥发油投料比为4∶1,加6倍量的水,研磨40 min。结论本法确定的最佳提取与包合工艺,可有效地提取与保留该处方的活性成分挥发油,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壳聚糖(chitosan,CS)和凹凸棒(attapulgite,ATP)为原料,制备适宜于固化薄荷挥发油的复合辅料。方法 以3%冰醋酸为分散介质分散CS和ATP,薄荷挥发油为模型药物,薄荷挥发油保留率为考察指标,复合辅料改性比例、搅拌时间及搅拌温度为考察因素,通过响应面法优选CS/ATP复合辅料固化薄荷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对该工艺条件下复合辅料的粉体性能及固化挥发油后的湿、热稳定性进行测试,同时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征分析。结果 复合辅料CS/ATP固化薄荷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参数:CS与ATP比例为1∶9,搅拌时间为16 h,搅拌温度为55℃。在CS/ATP复合辅料制备工艺优选条件下,50℃放置3 d后,薄荷挥发油的保留率为78.02%,较同等条件下未用CS/ATP固化的薄荷挥发油保留率提高了90.45%;CS/ATP复合辅料粉体性能测试表明,复合辅料阻湿性较好,复合后流动性良好。结论 CS/ATP复合辅料制备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在固化薄荷挥发油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薄荷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祥  邢文峰 《中南药学》2011,9(5):362-365
薄荷为唇型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凉味辛,归肺、肝经。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民间很早就将鲜薄荷作为蔬菜食用,后有人将薄荷叶晒干后泡茶,自唐代始作为药用。薄荷全草入药,具有发汗、  相似文献   

10.
苏、荆芥、薄荷既是香料又可入药,皆为唇形科植物,具有一定相似性。为厘清苏、荆芥、薄荷古今关系,本文以历代本草文献为基础,对三者进行本草学研究。经考证,发现苏有紫苏、白苏、水苏、假苏等。紫苏是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及其变种;白苏是紫苏的栽培变异;水苏又名鸡苏,为唇形科植物水苏Stachys japonica之类;假苏似苏而非苏,为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之类,与今药用荆芥相同。荆芥又名姜芥、假苏,有反鱼蟹河豚之说。薄荷即现今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而“薄荷醉猫”中的“薄荷”应该是拟荆芥Nepeta cataria。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新塔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不同产地采集6批新塔花样品,对新塔花原植物进行鉴定,并对其性状进行描述;对新塔花的茎、叶、粉末进行显微鉴别;以胡薄荷酮对照品对新塔花药材进行薄层鉴别;测定了6批新塔花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对新塔花挥发油测定方法进行考察,并测定了6批新塔花药材的挥发油含量;采用HPLC测定新塔花药材中胡薄荷酮含量。结果对新塔花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鉴别进行了描述,制订了新塔花中胡薄荷酮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检查项中暂订新塔花药材水分不得过9%,总灰分不得过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确定了新塔花中挥发油和胡薄荷酮含量测定方法,并根据测定结果暂订本品含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0.60%(mL·g-1),含胡薄荷酮不得少于0.30%。结论通过研究制定了新塔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2.
真空浓缩罐由浓缩罐、第1冷凝器,汽液分离器,第2冷凝器、冷凝器,受液槽筒6个部分组成。它具有提取挥发油,回收乙醇,回流提取,浓缩药液的功能。 在中药制剂使用真空浓缩罐回流提取或提取挥发油时,薄荷、荆芥、金银花等一类质地较轻的叶片或碎末药材往往  相似文献   

13.
GC-MS鉴别感冒清热颗粒中荆芥穗和薄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GC MS同时鉴别感冒清热颗粒中的荆芥穗和薄荷。方法采用HP -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 ,程序升温 ,以EI离子源和四极杆质量分析器进行分析。以感冒清热颗粒与荆芥穗、薄荷的挥发油的TIC图谱相比较。结果从感冒清热颗粒中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别出来自荆芥穗的胡薄荷酮和来自薄荷中的薄荷醇等主要挥发性成分。结论GC MS可同时鉴别复方中药制剂感冒清热颗粒中含挥发性成分的组成药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功效和毒性的薄荷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与薄荷的功效、毒性相关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明确薄荷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薄荷功效与毒性的相关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历史古籍和近些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薄荷挥发油既是薄荷的功效物质基础也是毒性物质基础。目前针对薄荷的功效、毒性和物质基础研究都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缺少关联性,毒性机制还不完善。针对药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物质基础的提取、分离工艺优化研究与质量控制研究也鲜有报道。结论作为临床常用药薄荷,亟待需要进行基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为临床安全、可控、有效使用薄荷提供试验依据和文献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9,(6):813-81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荆芥与连翘混合挥发油中β-蒎烯、胡薄荷酮含量的方法,并优化其混合挥发油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β-蒎烯、胡薄荷酮的含量,色谱柱为Hp-5毛细管色谱柱,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检测器,程序升温,进样量为0.5μL,分流比为70∶1,载气为氮气,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80℃,空气流速为390 mL/min,氢气流速为36 mL/min,尾吹流速为15 mL/min,氮气流速为1 m L/min。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混合挥发油,以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加水量、连翘粉碎粒度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提取量、β-蒎烯含量、胡薄荷酮含量及其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结合信息熵法优化混合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结果:β-蒎烯、胡薄荷酮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1.575~7.875μg(r=0.999 9)、1.892~9.46μg(r=0.999 7);定量限分别为0.10、0.25μg,检测限分别为0.03、0.08μ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n=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7%~100.01%(RSD=0.93%,n=9)、96.47%~99.00%(RSD=0.89%,n=9)。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浸泡2 h、提取6 h、加入10倍量水(mL/g)、连翘粒度半瓣。在此条件下,挥发油提取量、β-蒎烯含量、胡薄荷酮含量分别为3.6 mL、1 450.4 mg、127.6 mg,RSD分别为1.62%、0.20%、1.42%。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优化所得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莪术油(zedoary turmeric oil)是从莪术干燥根茎中提取的挥发油,具有多种功能,人们对莪术油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资料,从植物的栽培、莪术油的提取、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学、临床应用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薄荷油是从辣薄荷Mentha piperita L.叶中提取的挥发油。作者对薄荷油的体外抗HSV-1和HSV-2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宾  郭淑珍  赵丹 《首都医药》2012,(13):47-47
薄荷因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而分布于世界很多地方,野生与栽培均有,且以栽培为主,栽培品种又有变型、变种等,故其品种已超500个。以江苏产者质量最优,为"道地药材"。薄荷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在历史传说中薄荷又名蕃荷、苏薄荷、家薄荷,为常用中药。薄荷的产地与性状  相似文献   

19.
陕西野生薄荷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采自陕西省的野生薄荷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取适量配制成溶液,用GC-MS进行分析。色谱柱为HP-FFAP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μm),进样口温度为220℃,柱温为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65℃,保持3 min,以5℃/min的速率升温至230℃,保持5 min,载气为N2,流速为1.5 mL/min,分流比为10∶1。质谱条件,接口温度为230℃,离子源温度为220℃。结果 共鉴定了5批野生薄荷挥发油中的67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薄荷醇、左旋香芹酮和乙酸松油酯。结论 生长环境、居群和采收时间不同,陕西野生薄荷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包装工艺对薄荷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普通包装和真空包装的薄荷在37℃和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保存三个月,每月考察其挥发油含量。结果真空包装的薄荷挥发油含量较普通包装高。结论真空包装更有利于薄荷贮存质量稳定性,是一种较好的保质贮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