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识白血病     
李湛 《保健医苑》2006,(6):41-43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无限制地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和脏器,产生不同症状;而正常造血受抑制,周围血液血细胞有量和质的变化。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各自有其特点。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多为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几个月。慢性白血病的细胞多较成熟,病情发展缓慢,自然病程为数年。  相似文献   

2.
丁洁  叶中绿 《现代保健》2013,(8):151-153
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与造血微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骨髓基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主要支柱,它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与血液细胞的直接接触构成骨髓造血微环境在机体造血发育、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骨髓基质细胞及其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本文现就骨髓基质细胞与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苏美云 《健康必读》2008,7(10):53-53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其特点为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浸润破坏各种器官和组织,产生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外周血液中出现幼稚细胞,临床上以发热、贫血、出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白血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至少有400万白血病患者,并且每年至少以3万~4万的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孙芳英 《工企医刊》1995,8(3):115-116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理特点为骨髓内白细胞广泛而无限制增生,并能浸润机体各脏器内。临床主要表现:贫血、发热、出血及白血病细胞浸润,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有质和量的改变。化疗药物的治疗目的是根除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及其所造成的病变。并使造血功能得到充分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发生率、疗效及预后等情况.方法:对331例淋巴瘤分析,33例合并淋巴瘤细胞白血病(LMCL),其中23例为中-高度恶性淋巴瘤.结果:LMCL 91.54%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占69.30%,LMCL治疗缓解率45.5%,1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生存期2~18月,中位生存期5.2月.结论:淋巴瘤患者应常规行骨髓象检查,以尽早诊断LMCL,治疗选择新方案(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标志变化的意义。方法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和直接法G显带分析染色体;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结果22例白血病患者中,12例(CML5,AML7)男性患者allo-PBSCT供者为女性(其姐妹)移植后多次复查染色体核型为46,XX(女性核型);未见Y染色体及其他畸变染色体核型,说明移植后供体造血干细胞取代患者恶性克隆造血干细胞造血,移植成功。本组13例CML患者allo-PBSCT,均在移植成功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查提示得到缓解。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检测可指导后续治疗选择,亦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染色体核型和基因标志是决定移植后微小残留病(MRD)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是血液科的代表性疾病,俗称“血癌“。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是急性白血病呢7急性白血病是指1~3个月里发病,病情发展迅速.且自然病程短暂。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大量的原始细胞或早期阶段的幼稚细胞即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使正常的骨髓造血受到了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9.
高建文  石焱 《现代保健》2010,(27):32-32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一种高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其特点为白血病细胞呈现异常增生伴成熟障碍,临床上一般起病急,发热及出血症状明显,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恶性增殖性疾病,也就是骨髓或淋巴组织等正常的造血细胞恶变成为恶性肿瘤细胞,也就是白血病细胞。这些坏细胞分化、增殖得非常快,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和聚积,使正常的造血细胞受到排挤和破坏并侵犯其他组织器官。因此,常出现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一样,是由一个异常的造血干细胞衍生的恶性克隆发展起来的,使骨髓粒、红及巨三系细胞病态造血和无效造血,并高风险地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  相似文献   

12.
龙继塔  麻福昌 《现代保健》2009,(30):186-186
自血病是造血系统的难治性恶性疾病之,其特点为体内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广泛而无控制的增生,出现于骨髓和其他器官和组织内,并进入外周血液中。这种细胞大多是未成熟和形态异常的白细胞,部分患者也有幼稚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或巨核细胞的异常增生。本病确诊后,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治疗费用昂贵,为此,笔者兹报道1例白血病诊治体会,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次自体造血千细胞移植(D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造血重建及生存情况。方法 对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急性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MM)3例,第一次预处理方案白血病组为CY+TBI,MM组为HDM(马法兰200mg/m^2);第二次预处理方案白血病组为MEC(马法兰140mg/m^2,VP-16,CY120mg/kg),MM组仍为HDM。结果 6/6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9~20d),5例至今仍无进展存活(PFS)14—26m,1例MM除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外,其他病人病情稳定。结论 DAHSCT意者相关死亡率低,无病生存率较高,以此方案行双次自体千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苯中毒致M2b亚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苯中毒致M_2b亚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马兰,夏乐三,乐蓓蓓,董绍琨,龚吉奉苯为造血系统毒物,其引致白血病者并非少见,一般多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与红白血病Mb。本文报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b的特殊亚型1例,并结合国内...  相似文献   

15.
白血病,俗称"血癌"。在很多人看来,白血病基本等同于不治之症。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经过个体化治疗后,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还是很好的,相当一部分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60%患者易出现贫血●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在儿童及35岁以下的人群中高发。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  相似文献   

16.
苯白血病诊断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苯白血病诊断的商榷吴汇川,史大光,蒋仲连,刘金荣,宋虹苯白血病是由于工人在生产环境中长时间接触苯而发生的造血系统的血液肿瘤。苯与白血病的关系早已引起医学工作者的关注,并被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例研究所证实。苯白血病的诊断是复杂的,因为不...  相似文献   

17.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血细胞分析仪又叫血液细胞分析仪、血球仪和血球计数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正交设计分析了40°~42℃、加热30~90分钟合并2~4GyX射线照射等九水平对粒单造血祖细胞(GM-CFU)和白血病祖细胞(L-CFU)存活率的影响,指出温度为上述三因素中影响选择性杀伤白血病细胞作用的主要因素,认为42℃、30分钟加热合并3GyX线照射为最佳净化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 王玲,广东省一七七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血液学博士,广州抗癌协会生物治疗委员会委员。 (一)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或其它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浸润全身各种组织与脏器,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并有周围血中白细胞质和量的变化。白血病细胞有自己的干细胞、祖细胞、前体细胞,呈无限增殖和分化阻滞,失去细胞原有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2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准确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型是制订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基础,其中染色体异常与发病密切相关,是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迄今报道涉及50多种特异的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