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杰芳  靳瑞 《中国针灸》2004,24(4):251-253
目的:了解正常人和病人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情况,以便正确使用电针参数医治病人.方法:测定正常人、虚证病人和实证病人等3组人群的感觉阈和痛阈.结果:正常人的平均感觉阈为1.47 mA,平均痛阈为4.44 mA,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感觉阈和痛阈有一定差别,正常人与病人、虚证病人与实证病人之间的感觉阈和痛阈有明显的差别.结论:不同体质群体有不同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电针强度的运用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针、热灸样刺激"后三里"穴对小鼠痛阈的影响及其感受器受体机制。方法:清洁级小鼠20只,分为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基因敲除(TRPV 1-/-)组和C 57BL/6同源野生型对照组,每组10只。在"后三里"穴进行电针(强度分别为0.3mA、1.0mA或3.0mA,持续20min)或热灸样刺激(强度分别为38℃、43℃或46℃,持续10min)干预,在电针和热灸样刺激干预结束即刻测量小鼠同位和异位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并在0.3mA、3.0mA电针和38℃、46℃热灸样刺激结束5min后再次测量小鼠同位和异位痛阈。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TRPV 1-/-组的基础热痛阈显著升高(P<0.001)。②1.0mA、3.0mA电针和43℃、46℃热灸样刺激干预均可引起C 57BL/6小鼠同位和异位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而0.3mA电针和38℃热灸样刺激干预仅能引起C 57BL/6小鼠同位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升高(P<0.05,P<0.01)。3.0mA电针可显著提高TRPV 1-/-小鼠同位和异位的痛阈(P<0.05,P<0.01)。1.0mA电针可显著提高TRPV 1-/-小鼠同位痛阈和异位机械痛阈(P<0.05,P<0.01)。0.3mA电针和43℃、46℃热灸样刺激干预仅能引起TRPV 1-/-小鼠同位痛阈的显著升高(P<0.05,P<0.01),而38℃热灸样刺激仅可引起TRPV 1-/-小鼠同位机械痛阈的升高(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电针或热灸样刺激预处理对TRPV 1-/-组小鼠痛阈的升高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④电针或热灸样刺激干预结束5min后,两组小鼠痛阈基本恢复至干预前水平。结论:电针和热灸样刺激均可对痛阈有一定的升高效应,说明电针和热灸样刺激具有预防性抗痛效应,而且TRPV 1参与了这一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量健康受试者膝关节相关腧穴的机械痛阈和压痛阈,分析生理状态下穴位的痛阈特征,为构建膝骨性关节炎的穴位痛敏化诊断界值提供正常参考范围。方法 采用Von Frey检测仪和WAGNER压痛仪对120例健康膝关节周围19个相关穴位进行痛阈检测,采集穴位的平均机械痛阈值和压痛阈值,分析膝关节相关穴位的痛阈表现特征。结果 健康人膝关节相关穴位的机械痛阈与压痛阈表现特征一致,总体机械痛阈参考范围为51.33 ~ 53.66 g,总体压痛阈参考范围为2374.24 ~ 2500.38 gf,腰背部穴区的痛阈最高,下肢偏低;三个穴区的压痛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下肢远端穴区与腰背部穴区、膝关节穴区的机械痛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腰背部穴区与膝关节穴区机械痛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膝关节局部足三阴经痛阈明显低于足三阳经(P < 0.05)。结论 健康人膝关节相关腧穴的整体痛阈取值幅度小,痛阈呈现向心性升高的趋势,膝关节局部痛敏化现象呈现循经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复方天麻制剂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疼痛模型大鼠痛阈、皮温、踝关节肿胀度及疼痛级别以验证复方天麻制剂明显提高慢性疼痛模型大鼠痛阈。方法:右后足跖部向踝关节方向注入FCA 0.1ml,制成疼痛模型,然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不同的药物灌胃。结果:与其它治疗提高疼痛模型大鼠的基础痛阈比较复方天麻制剂提高较快;显著降低慢性疼痛模型大鼠局部炎性皮肤温度,但与其它治疗组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明显降低慢性疼痛模型大鼠踝关节的肿胀度,疗效优于速效枣仁安神胶囊、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明显降低疼痛级别。结论:复方天麻制剂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致痛物质的传递,减少神经冲动的传入,激活镇痛系统,释放镇痛物质,抑制疼痛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主要以病理性和实验性感觉分离者为对象,分析电针镇痛与电针感和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电针镇痛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选择头、颈、上腹3个部位(穴位)用K+透入法致痛,以痛阈为指标,取单支裸端绝缘毫针和由电针仪输出的60Hz连续脉冲波,分别刺激感觉机能正常及分离穴区的深部和皮肤组织,观察痛阚变化,检测穴区浅、深感觉机能和针感反应,根据效应--针感--感觉机能关系,分析和识别电针镇痛的穴位物质基础.结果:在感觉机能正常部位,分别电针穴区的深部和皮肤组织,都产生明显镇痛作用.在感觉机能分离部位,电针深痛觉存在、深压觉缺失穴区的深部组织,或痛觉存在、触-压觉缺失穴区的皮肤组织,亦均出现明显镇痛效应;感觉机能反之者,电针则不能改变痛闲水平,即不能引起镇痛反应.结论:电针镇痛的穴位物质基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  相似文献   

6.
王洪蓓  董晓彤 《中国针灸》1999,19(3):170-173
观察两种频率电针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压力-缩肝阈及血浆cAMP、cGMP和皮质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频率电针均能明显升高关节炎大鼠痛阈,但两者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实验性RA大鼠痛阈及脑干NO/NOS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针对刺对慢性痛的镇痛作用。方法 以福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制作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慢性痛模型,电针选取“太溪”和“足三里”,检测其痛阈,脑干NO,NOS的变化,结果和结论 电针明显提高实验性RA大鼠痛阈,降低疼痛级别,具有明显的后效应;电针明显降低脑组织内的NO含量,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阈和背根神经节(DRG)、脊髓微透析液及脊髓组织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EAAs)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模型、假模型、电针、假电针5组,每组10只。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双结扎并切断一侧坐骨神经的分支腓总神经和胫前神经,仅留腓肠神经。于造模前1天,造模次日,第4、7、9、15日,测定大鼠自由状态下损伤侧机械和热痛阈。第9日开始,电针(2Hz,起始1mA,每10min增加1mA,共30min)和假电针组(插针不通电)分别电针和假电针"环跳"和"委中"穴进行干预,1次/d,共7d。第15日收集样品,用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AAs神经递质含量。结果:电针可显著扭转SN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下降(P<0.01);假电针也有显著效果(P<0.05),但与电针仍有差异(P<0.05)。模型组脊髓微透析液中EAAs显著增加(P<0.01);经电针或假电针干预后,透析液中谷氨酸(Glu)显著减少(P<0.01),电针引起的变化大于假电针(P<0.01)。脊髓组织匀浆中Glu含量模型组显著增多(P<0.01);电针可显著降低之(P<0.01),假电针也有类似作用(P<0.05)。脊髓组织匀浆中天门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及电针、假电针干预后的结果与Glu类似。结论: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SNI模型有显著镇痛作用,该作用与电针显著抑制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释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嘌呤类参与大鼠弱电针镇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用电生理学逆向碰撞方法测定了兴奋穴位Aδ类传入神经纤维的模拟电针强度。用弱于此强度的脉冲(50Hz,1~1.5mA),电针大鼠“阳陵泉”和“悬钟”穴,可引起大鼠缩腿痛阈升高,但不引起甩尾痛阈升高。腹腔给予腺苷受体阻断剂茶碱和咖啡因可阻断电针效应,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腹腔注射腺苷释放抑制剂潘生丁可缩短电针的后效应,减弱电针效应。结果提示:弱强度电针可引起节段性的镇痛效应,其中可能有嘌呤类参与。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以大鼠痛阈的时值变化观察分析了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的镇痛效应,并与电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TENS具有较强的镇痛效应,在镇痛作用上与电针无明显差异,但经皮神经电刺激具有更明显的后效应。不同刺激点连接方式的TENS刺激有着相似的镇痛效应。TENS疗法存在与电针相同的镇痛个体差异性,其产生镇病效应的刺激频率和强度也与电针基本一致。本研究为临床上科学地使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提供了确凿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8):15-15
疼痛部位和范围疼痛可来自干原发肿瘤及其周围组织,也可在于受肿瘤转移侵犯的组织如骨骼等。 疼痛特点躯体痛多表现为定位明确,成刀割样、针刺样疼痛。内脏疼痛多表现为钝性或绞榨样痛,且定位不准确,向体表某一部位放散。当神经系统包括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疼痛表现为自发的、烧灼样、触电样疼痛,以及异常痛觉(对不致痛的刺激产生疼痛感觉)。疼痛可为持续性或阵发性;有些患者疼痛程度全天无变化,有些表现为夜间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对腓肠肌急性钝挫伤大鼠痛阈、步态及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24只)和电针组(18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右侧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电针组大鼠于右侧“承山”“阳陵泉”行电针干预,予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每次30 min,每日1次。按取材时间分别干预3、7、14 d。造模后第1、3、7、14天,采用Von Frey法检测各组大鼠后足机械缩足反射痛阈,计算左右足痛阈差值;Cat Walk XTTM动物步态分析仪记录大鼠站立时间及右后足最大接触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侧腓肠肌形态及炎性细胞数;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右侧腓肠肌配对盒基因7 (Pax7)及成肌分化因子(MyoD)阳性表达。结果:造模后右侧腓肠肌肌纤维断裂,可见大量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电针干预后肌纤维组织形态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1、3、7、14天后足机械缩足反射痛阈差值升高(P<0.05),站立时间缩短、右后足最大接触面积减...  相似文献   

13.
电针镇痛对大鼠痛阈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中医学针灸疗法和电物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针疗法.它是将针灸针刺入穴位后,与电刺激器的输出端相连,通过改变电刺激的频率、波宽、强度、脉冲间隔等参数,产生酸、麻、胀、重等"得气"感,从而代替捻、转、提、插等手工行针,达到 "气至而有效"的效果.电针方法的采用,使针刺疗法的刺激量可以定量描述,大大促进了针刺疗法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应用.我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开展了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持召开了一个关于针刺镇痛和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听证会,我国科学家作了大会发言,说明针刺镇痛已经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我们就电针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骨伤患者术后夜间痛是由于麻醉作用消失后机体受创伤组织仍不断释放制痛物质,从而降低了疼痛受体的高阈值产生疼痛。除增加病人的痛苦外,还影响病人的舒适、休息、睡眠,影响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利于机体的康复。因此,对术后疼痛病人的生理、病理会产生多方面不良影响,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高的相关因素之一必须有效解除。尤其是患者夜间疼痛的护理显得尤其重要,作者在临床的长期护理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颖颖  陈华德 《光明中医》2008,23(1):129-130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或情感体验,是人类特有的感觉。西药镇痛疗效差且易成瘾,而针刺因其镇痛效果好,无副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刺治疗疼痛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电针镇痛是在毫针针刺穴位获得针感后,在针柄上通以微量脉冲来兴奋穴位,以达到镇痛效果。大量的研究表明,电针不同的刺激频率对机体可以产生不同的镇痛效应。本文对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痛”是一种极常见的疾病徵候,是病人身体上所感受到的一种自觉症状,我们身体的皮肤肌肉,关节与内脏,都分布有许许多多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当外界的或内在的有害因子很强烈地刺激这些神经末梢时,就引起了痛觉的神经冲动,由向心性神经纤维传达到脊髓,经脊髓到达丘脑,最後传到大脑皮层,经过大脑皮质中枢的分析综合以後,就产生了痛的感觉。尖锐性疼痛所引起的反应,表现交感神经兴奋现象和肾上腺素的分泌,系生理应付危局的措施,迟钝性疼痛的反应,多采取保守的姿势。由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肾俞”对SAMP8小鼠神经元病理损伤的影响及其抗炎效应对神经元修复的促进作用,为研究电针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7月龄的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6只同龄且遗传背景相同的SAMR1小鼠作为正常组。电针组针刺“百会”和双侧“肾俞”,双侧“肾俞”连接韩氏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1 mA,15 min/d, 10 d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 d。疗程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G)抗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阳性表达水平及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海马DG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DG区NeuN平均荧光强度和标记密度降低(P<0.05);海马Ib...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对甲状腺区甲醛致痛大鼠脊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NR2B表达的影响,分析针麻行甲状腺手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合谷-内关组、扶突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10只。给大鼠甲状软骨处皮下注射2.5%甲醛100μL造成局部炎性疼痛模型。各治疗组在造模后10min给予电针(2Hz/100Hz,1mA,30min)。分别在注药前0~5min,注药后5~10min、40~45min、70~75min观察动物的行为学变化。行为学观察结束后立即取C1~C3段脊髓组织,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NMDA受体亚单位NR2B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及NR2B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注射甲醛后大鼠出现典型的二相疼痛反应,动物擦面反射明显增多,注射侧前肢辐射热测痛显示出现痛觉过敏(P<0.05);电针"扶突"合谷"-"内关"30min后,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擦面次数明显减少(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的痛阈和擦面次数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NMDA受体NR2B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模型组NMDA受体亚单位NR2B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能明显逆转这种反应(P<0.05),而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能明显抑制大鼠甲状腺区皮下注射甲醛诱导产生的擦面及缩腿痛反应,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脊髓C1~C3段NMDA受体NR2B亚基磷酸化的水平有关。与"足三里"-"阳陵泉"的作用相比,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的镇痛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Arhdd-Chiari畸形(ACM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为神经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我院自1992~1996年5月共收治了26例ACM病人,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13~45岁,平均年龄29岁。症状持续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12年。1.2症状及体征:颈痛及肩背痛18例,分离性感觉缺失及节段性痛觉减退者10例,眼球震颤及小脑性共济失调9例,头痛、呕吐及眼底视乳头小肿3例。1.3检查方法:其中早期的14例行了颅骨X线平片检查、CT检查,有8例显示有颅底凹陷,后期13例均行了MRI检查,合并脊髓空洞症5例。1.4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电离手术治疗慢性扁桃炎患者56例的疗效;方法:用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输出电压调整至10~14v,短火,用直径0.03~0.05cm电离绝缘探针分别插入扁桃体隐窝及扁桃体组织内约O.5~0.8cm,根据扁桃体大小每侧约5~10点,同时启动脚踏开关,时间1.0s,使扁桃体电离。结果:56例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其中54例扁桃体隐窝内炎性分泌物消失,充血症状消退,治愈率为96.4%。讨论:电离子手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是应用电离产生的高温,使病变组织气化或凝固,改变扁桃体的组织形态;同时坏死的病原体作为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达到既消除炎症又保留免疫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