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民族PON1Q192R等位基因变异频率以及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关联性。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使用氯吡格雷且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27例,患者每日服用氯吡格雷75 mg,5 d后用血栓弹力图测定相关参数,并进行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PON1Q192R基因分型检测。结果:不同民族之间PON1Q192R基因突变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的血栓弹力图参数结果显示,PON1Q192R基突变并不会显著降低氯吡格雷疗效。结论:PON1Q192R基因突变频率与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反应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12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和疏血通,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结果: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7%(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治疗UA安全有效,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人群中CYP2C19*2基因多态性以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抽取11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外周血,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CYP2C19*2基因多态性以及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结果 117例病人的中CYP2C19*2基因多态性分布:突变纯合子10例(8.5%),突变杂合子53例(45.3%),正常纯合子54例(46.2%),正常等位基因频率为0.688,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312.中医证型分布:心血瘀阻证22例(18.8%),气虚血瘀证60例(51.3%),气滞血瘀证11例(9.4%),痰阻心脉证7例(6.0%),阴寒凝滞证3例(2.6%),气阴两虚证6例(5.1%),心肾阴虚证2例(1.7%),阳气虚衰证6例(5.1%).结论 11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氯吡格雷慢代谢型的发生率为31.2%;气虚血瘀证和心血瘀阻证为主要的证表现,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气虚血瘀证型显著高于其余证型;但各证型间基因分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CYP2C19*2、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3月采集229例ACS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扩增及测序,分别进行CYP2C19*2、CYP2C19*3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及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分析,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基因计数法及单样本K-S检验,基因型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1)CYP2C19*2基因多态性分布:CYP2C19*2(A/A,突变纯合子)12例,占总病例数的5.2%;CYP2C19*2(G/A,杂合子)93例,占总病例数的40.6%;CYP2C19*2(G/G,正常纯合子)124例,占总病例数的54.2%。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255。(2)CYP2C19*3基因多态性分布:CYP2C19*3(A/A)0例;CYP2C19*3(G/A)26例,占总病例数的11.4%;CYP2C19*3(G/G)203例,占总病例数的88.6%。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056。(3)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CYP2C19*2基因突变纯合子较杂合子及正常纯合子更易出现氯吡格雷抵抗(R=0.30,P0.01);CYP2C19*3基因杂合子与正常纯合子比较,同样易于出现氯吡格雷抵抗(R=0.34,P0.01)。(4)229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心血瘀阻证33例(14.41%),气虚血瘀证51例(22.27%),气滞血瘀证92例(40.18%),痰阻心脉证17例(7.42%),阴寒凝滞证8例(3.49%),气阴两虚证13例(5.68%),心肾阴虚证5例(2.18%),阳气虚衰证10例(4.37%)。(5)CYP2C19*2基因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呈显著相关(R=0.26,P0.01),突变纯合子和大多数杂合子患者均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结论 229例ACS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临床氯吡格雷抵抗关系密切,其发生率与CYP2C19*2、CYP2C19*3基因突变频次相关。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为ACS的主要表现证型,且气滞血瘀证型显著高于其余证型。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气滞血瘀证患者多数存在CYP2C19*2基因缺陷。  相似文献   

5.
赵莉  张相林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0):1671-1673
 目的 从氯吡格雷的临床使用现状到存在问题,对氯吡格雷CYP2C19基因型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整理和归纳,较为全面的分析氯吡格雷CYP2C19基因型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结论 对高危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的检测仍是有必要的。但由于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差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设计更为全面、严格、前瞻、细分的研究方案,寻找综合的考量指标以解决氯吡格雷低反应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国产氯吡格雷用药方法不同,将2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4组。观察4组患者临床疗效,24 h心肌缺血总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部分活化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国产氯吡格雷组临床疗效观察,加用国产氯吡格雷组均明显优于未加用氯吡格雷组。24 h心肌缺血总时间,加用国产氯吡格雷组均明显短于未加用氯吡格雷组。PTINR及APTT用药前后比较,用药后明显优于用药前,加用国产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组均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代谢综合征临床疗效2、4 h心肌缺血总时间、PTINR、APTT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心可舒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联合心可舒片。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联合肌苷。治疗3个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血液流变学、血脂情况;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程度、硝酸甘油消耗量等。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心可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并且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8.
万元富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100-100,225
目的: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d,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显效53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66.3%,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41例,有效25例,无效14例,显效率为51.3%,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心绞痛缓解与消失时间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出现轻度皮肤紫癜1例,消化道症状2例;对照组出现消化道症状3例。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心绞痛缓解及消失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血瘀证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CR)和经皮冠脉介入(PCI)术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7月连续住院的中国汉族血瘀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患者415例,比较轻重程度不同血瘀证患者CYP2C19*2基因分布情况,不同程度血瘀证、CYP2C19*2(681GA)与实验室CR[LCR,即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在氯吡格雷治疗10天后比用药前下降≤10%]之间的关系,并观察择期PCI治疗术后,常规运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随访患者(180例)的MPA抑制率、LCR、再发心血管事件(CVEs)与血瘀证程度和CYP2C19*2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随访7个月(中位数)。结果 (1)重度血瘀证CAHD和PCI患者681GA基因突变人数均多于轻度血瘀证患者(P0.01);(2)氯吡格雷治疗后LCR发生比率为45.06%(187/415),重度血瘀证患者LCR为61.63%(143/232),携带681A等位基因患者LCR为53.24%(115/216);(3)与轻度血瘀证CAHD患者比较,重度血瘀证CAHD患者MPA下降幅度较少(P0.01),LCR比率高(P0.01);(4)与携带CYP2C19681GG基因型CAHD患者比较,氯吡格雷治疗后,携带681A等位基因患者MPA下降幅度较少(P0.01),LCR比率高(P0.01);(5)对180例PCI术后患者随访表明,重度血瘀证和携带CYP2C19681A等位基因PCI患者不仅MPA抑制率低,LCR比率高,而且CVEs再发率高(均P0.01)。调整各项危险因素后,重度血瘀证PCI术后CVEs的危险比轻度血瘀证高(OR:4.01;95%CI:1.79-8.99);携带CYP2C19681A等位基因PCI术后CVEs的危险比GG基因型高(OR:6.89;95%CI:2.97-15.97)。结论重度血瘀证与CYP2C19*2突变不仅与CAHD患者LCR相关,而且增加PCI术后CVEs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负荷剂量及维持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产生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75 mg组(A组)73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150 mg组(B组)55例,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后每日75 mg组(C组)60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75 mg,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组(D组)52例。予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72 h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 B组、C组CR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D组(P〈0.05);A组、D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B组、C组(P〈0.05),而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低于B组、C组(P〈0.05)。结论高负荷剂量、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观察73例冠心病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在用药前后的变化,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加用氯吡格雷组(32例)与阿司匹林组(24例)。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用氯吡格雷组对高敏C-反应蛋白的降低显著大于阿司匹林组。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降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具有协同作用,加用氯吡格雷可能进一步减轻冠脉血管炎症反应,防止痛变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一组临床常见的心绞痛综合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聚集是UA发病机制中一个关键环节,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导致血栓形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我们观察了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UA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中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是否较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疗效更佳。方法将132例ACS病人随机分为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的心绞痛发作很快被控制,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很快被改善,出院后病人再发心绞痛,再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ACS病人中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较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吡格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6例)。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50mg,每日一次,共用6周,阿司匹林0.1g,每日一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0.1g,每日一次。结果1周内心绞痛有效控制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93.33%比74.13%,P〈0.01),6周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发生,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影响。方法氯吡格雷抵抗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口服氯吡格雷75 mg,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B组40例,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C组为无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35例,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1周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率。结果 3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周后,血小板聚集率A组为(21.5±3.9)%,B组为(28.1±5.7)%,C为组(17.9±4.7)%;血小板抑制率A组为(10.2±2.5)%,B组为(8.8±1.8)%,C组为(14.6±2.3),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小板聚集率C组〈A组〈C组,血小板抑制率C组〉A组〉C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治疗中的效果和不良反应。2011年1月—2011年10月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泰嘉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UA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联合肌苷。治疗3个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变化情况,对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程度、硝酸甘油消耗量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均<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指标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UA临床疗效显著,并且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盐、低分子肝素及β受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 2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均<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单用阿司匹林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15,(5)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参与氯吡格雷代谢酶人源肝羧酸酯酶CES1、细胞色素CYP450 3A4、CYP4502C19、CYP450 1A2、CYP450 2B6的影响,对其作用效应进行整体分析。方法:选择了上述5个氯吡格雷代谢相关靶点,构建组方化学成分分子配体,采用计算药理学方法探讨配体与5个代谢酶间相互作用特征。结果:分别以1MX1(CES1)、3NXU(CYP450 3A4)、4GQS(CYP450 2C19)、2HI4(CYP450 1A2)、3IBD(CYP450 2B6)为受体,THA、RIT、OXU、Chlorzoxazone、CPZ评价得分为阈值,组方中分别有29、8、31、51、44个化合物分子与代谢酶蛋白CES1、CYP450 3A4、CYP450 2C19、CYP450 1A2、CYP450 2B6间存在一定的结合效应,分析对接的结果与文献cocktail法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结论:复方丹参方可在整体层面上抑制氯吡格雷代谢酶CES1、CYP450 3A4、CYP450 2C19、CYP450 1A2、CYP450 2B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