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给予骨化三醇和碳酸钙 D3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术后随访24个月,统计和对比分析患者的骨密度、二次骨折发生率和不良反发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个月,观察组患者腰椎部和健侧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髋部二次骨折发生率为16.7%,观察组为10%,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观察组为23.3%,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使用唑来膦酸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患者骨密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风险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52例)和FHR组(19例)。比较2组病人相关临床指标,术后不同时期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对侧髋部骨密度及对侧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结果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小于FHR组,术后负重时间长于FHR组(P < 0.05~P < 0.01)。FHR组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 < 0.05),2组6、12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2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时间因素及时间与手术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一时间2组比较,PFNA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均低于FHR组(P < 0.05~P < 0.01)。结论PFNA和FHR术后病人均有较长时间处于低骨密度水平,应强调持续安全防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质疏松管理。FHR更有利于降低严重骨质疏松病人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陈文明 《中外医疗》2014,(32):71-72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2月—2014年5月间该院接诊的15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2例出现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128例单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对比观察组内不同骨折类型之间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发生几率;根据研究结果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临床特征,并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转子间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几率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骨折后再发对侧骨折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2年,其中在1年内发生再次骨折的比例较大(45.5%);观察组所有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对于患有骨质疏松且属于老年髋部骨折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而言,术后1年内要加强预后以及骨质疏松治疗,手术治疗仍然是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为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骨科接收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0例,将150例骨折侧髋骨定义为骨折组,健侧髋骨定义为非骨折组,并根据年龄分为Ⅰ、Ⅱ、Ⅲ、Ⅳ、Ⅴ、Ⅵ六组,由本院经验丰富的骨科医师采用美国GE-Lunar公司生产的Prodigy型双能骨密度仪,分别对每组患者患侧与健侧骨质进行骨密度测量,对比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骨密度值。结果:非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较骨折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骨质疏松程度与髋骨骨折发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髋部骨折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但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含量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尚不十分明确。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与骨密度及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在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2例。同期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益阳市南县麻河口镇、南洲镇、乌嘴乡、茅草街镇非糖尿病者202例为对照,均于益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使用双能X线检测腰椎、股骨颈、总髋骨密度;使用欧姆龙内脏脂肪检测仪测量皮下、内脏脂肪面积。采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问卷)评估未来10年主要部位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若为糖尿病人群,不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风险因素所得结果用FRAX1表示;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因素则将所得结果用FRAX2表示。结果2型糖尿病男性体质量、体质指数(BMI)高于非糖尿病男性,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男性,FRAX1(主要部位)低于非糖尿病男性(P<0.05)。2型糖尿病女性年龄、内脏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女性,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FRAX1(髋部)、FRAX2(主要部位)、FRAX2(髋部)高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校正年龄、体质量后,2型糖尿病女性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体质量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FRAX1(髋部)、FRAX2(髋部)呈正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有较高的体质量、BMI及内脏脂肪面积。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较低,其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及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且随着内脏脂肪面积增加绝经后女性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体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 PVP)后预测椎体再骨折发生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其中术后12个月相邻椎体再骨折23例(经影像学证实),根据相邻椎体是否再次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病椎相邻椎体和髋部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terminal middle molecular fragment of osteocalcin, N-MID)和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 25(OH)D]检测。结果未骨折组强化椎体的相邻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在术后6、12个月降低(P=0.000),组内两两比较术前至术后12个月BMD持续降低,降低率分别为7.80%和18.50%(P=0.000);术后6、12个月再骨折组髋部BMD低于未骨折组(P<0.001,P=0.000);再骨折组血清N-MID和25(OH)D浓度均低于未骨折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骨折的发生与血清N-MID浓度呈负相关(P=0.033),与25(OH)D的浓度呈负相关(P=0.031)。结论PVP术后相邻椎体和髋部BMD、N-MID、25(OH)D降低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相邻椎体的再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56例,依据术后1年内对侧髋部有无再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无再骨折组324例,比较年龄、体重指数、是否规律日照、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情况、发生第一次髋部骨折后对抗骨质疏松药物依从性、运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的预测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在本院接受诊疗的96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骨折,n=45)及对照组(未骨折,n=51)。每位患者均行FRAX及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评估,并接受骨密度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FRAX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OSTA指数及骨密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3.92为截点值,FRAX指数预测诊断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敏感性为92.16%,特异性为84.44%,曲线下面积为0.94,优于OSTA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FRAX指数与骨密度值呈现显著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538,P<0.01)。结论:FRAX在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脊柱骨折发生中具有一定价值,该工具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与髋部骨密度(BMD)和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 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47例为骨折组,无骨折5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股骨近端骨密度及股骨颈轴长(FNAL)、颈干角( NSA)(髋部骨折组对其健侧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彼此间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股骨近端骨密度明显降低,FNAL长于对照组,NSA较对照组大.结论股骨近端骨密度和FNAL及NSA可以提高对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联合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采用PFNA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6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3例.根据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将患者分为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40例,除行PFNA治疗外,在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的基础上,给予鲑鱼降钙素、唑来膦酸盐序贯治疗;对照组共38例,单纯行PFNA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定期检测髋关节骨密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再骨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经X线片证实均能达到临床骨性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健侧髋关节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再发骨折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疗效满意.PFNA结合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能增加骨密度,同时减少术后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女性糖尿病髋部骨折与骨密度危险阈值.方法 L unari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女性2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健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及大转子的BMD值,并与同期非骨折的女性2型糖尿病相比较.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和骨密度等因素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BMD值与髋部骨折的关系.结果 骨密度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呈下降趋势;骨折组与对照组在不同部位的BMD值相比,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ard三角的骨密度值为骨折易发生的BMD阈值,女性糖尿病患者为0.556 g/cm^2.结论 检测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可预测髋部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计算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时,使用与不使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折概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骨量的因素。方法: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首次就诊的年龄大于40岁RA患者200例,双能X线测定腰椎和左髋部BMD,将使用与不使用BMD或T值计算的FRAX骨折概率进行比较,并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绝经时间、体重指数、病程以及激素应用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0例患者平均年龄(59.4±10.2)岁,77.5%为女性。有77例患者接受了双能X线检查,其中BMD正常和异常组分别为10例(13%)和67例(87%),有32例患者发生骨折。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皮质激素使用(用药时间、累积剂量、目前日平均剂量)、FRAX预测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与不使用BMD、T值计算的未来10年骨折概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合T值得出的FRAX预测骨折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99)。以腰椎及髋部的BMD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患者BMD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疼痛评分(P=0.02)、既往发生骨折(P=0.003)、糖皮质激素的累积剂量(P=0.008)是引起腰椎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患者的年龄(P<0.001)、已绝经(P=0.05)、既往发生骨折(P=0.003)、体重指数(P=0.03)是引起左髋部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骨折发生比例较高,主要部位和髋部骨折风险均增加,结合股骨颈BMD或T值计算FRAX能更有效地预测骨折概率。  相似文献   

13.
吴婉  郦忆文  梁冰  闻婷玉  杨渺  王炜  王涛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0):1751-1754
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于2008年发布,提供针对特定国家的算法,根据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脆性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目前是否抽烟、过量饮酒史、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史、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以及其他继发性骨质疏松病史)及股骨、颈骨密度建立骨折预测模型,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的概率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髋部、前臂或肱骨近端)的概率。在FRAX?刚推出时,只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型号可供选择。随着FRAX?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有71种型号可供66个国家使用,占世界人口的80%以上,并且在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FRAX?最初干预阈值的界定基于9项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其中8个队列均为高加索队列,另外一个队列来自日本人群。然而FRAX?在我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按照目前指南推荐的干预阈值,FRAX?可能低估了我国人群的骨折风险,尤其是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所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FRAX?工具进行改良应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干预阈值。本文分析近年来FRAX?评估国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现状及调整方案,从FRAX?评估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2个方面展开论述,使FRAX?在我国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以便更好地预测骨折风险,及时识别骨折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减少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00例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0~96岁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00例实施不同的方法治疗的(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中,DHS内固定20例,保守治疗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例;股骨颈骨折71例中,人工股骨头置换33例,全髋置换38例)的同时,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果10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内固定物松动滑脱5例,断裂2例;人工股骨头下沉致疼痛5例;84例恢复行走功能。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需要采取积极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髓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采用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固定47例(ASIAN IMHS组),采用InterTan系统内固定31例(InterTan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21个月,平均13.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ASIAN IMHS组为(66.6±13.2)min,InterTan组为(53.7±9.2)min;出血量,ASIAN IMHS组为(149.3±33.6)mL,InterTan组为(103.7±17.7)mL,InterTan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小于ASIAN IM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SIAN IMHS组为(12.6±1.5)周,InterTan组为(12.2±1.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ASIAN IMHS组优良率为90.7%,InterTan组优良率为90.0%;并发症方面,ASIAN IMHS组1例随访时发生股骨头切出,InterTan组1例患者术中主钉置入过程中发生内固定远端股骨干裂纹骨折;两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和InterTan系统均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段,后者操作更为简便,对于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治疗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固定组32例,采用动力髋部螺钉(DHS)12例,重建钉8例,伽玛钉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5例;假体置换术组28例,全部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随访8~24个月.结果 内固定组优良率为62.5%,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肢功能优良率为89.3%,假体置换术组优良率较高.结论 对无手术禁忌证的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应尽可能行人工假体置换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sis,OP)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诊断检查时,测定部位的不同是否造成漏诊。方法:应用DEXA测定了50例70岁以上临床上有明显的骨质疏松症状者(有症状组)以及50例70岁以上无临床症状的健康体检者(无症状组),对同一检查对象同时测定腰椎(L2-4)正位及左股骨(total)、股骨颈(neck)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比较两组不同部位OP的检出率。结果:50例有症状组腰椎(L2-4)测出OP31例(62%),股骨(total)和股骨颈(neck)共测出OP45例(90%)(t=10.638,P<0.01);,50例无症状组腰椎(L2-4)测出OP20例(40%),股骨(total)和股骨颈(neck)共测出OP38例(76%)(t=13.16,P<0.01);结论:70岁以上老年人临床上无论是否合并明显的OP症状,用DEXA诊断检查时,测定部位的不同可能对OP的诊断有影响,髋部OP检出率高于腰椎,最好是同时测定腰椎和髋部的BMD,以防造成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体位下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及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及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PFNA治疗时牵引方式分为A组(侧卧位徒手牵引)和B组(仰卧位牵引床牵引),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术后1年的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都显著优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下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及股骨粗隆下骨折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对患者身心的损伤,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