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查阅及整理.分析中医药分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常用中药的药性特点和功效主治。方法借鉴循证医学的思路与方法,对RA按活动期用药和稳定期用药进行分类,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主库,检索词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药”,收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RA临床资料。将药物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有毒无毒以及功效。结果①活动期用药特点: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率占43.2%,其次是寒性药占30.7%,平性药占18.2%。五味方面,苦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4.9%,其次是辛味药占30.1%,甘味药占25.7%。归经方面,归肝经最多,占23.3%,归脾经占16.8%,归肺经占13.4%,归胃经占12-4%。毒性方面,有毒中药占11.4%,无毒中药占88.6%。功效方面,祛风湿药使用频率最高,占21.5%,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占16.8%,清热药占13.6%,补虚药占12.5%,解表药占11.4%。②稳定期用药特点:四气方面,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占45.6%;其次是平性药占25.1%,寒性药占23-3%。五味方面,甘味药使用频率最高,占33.8%,其次是辛味药占29.5%,苦味药占25.4%。归经方面,归肝经最多,占26.1%,归脾经占15.4%,归肺经占14.8%,归肾经占13.2%。毒性方面,有毒中药占12.1%,无毒中药占87.9%。功效方面,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占22.7%,其次是祛风湿药占20.8%,活血化瘀药占16.1%,解表药占13.2%,清热药占10.7%。结论治疗RA活动期用药多辛温祛风湿、活血化瘀,稳定期多用甘温补益、活血,分阶段使用、分期治疗反映了中医药治疗RA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和用药宜忌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筛选最终选取了162篇1990~2016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相关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学分析来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的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用药以温性为主,平性和寒性次之;缓解期用药以温性为主,平性次之,微寒再次之,热性药物偶涉之,大寒、凉性药物使用极少.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用药主要以辛、苦、甘为主,这3种药味占据了发作期用药的91.05%,其中以辛味为最,苦、甘次之;缓解期用药以甘味为主,辛、苦次之.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用药以归肺经药物为主,其次是归脾经、归胃经、归心经、归肝经药物;缓解期也是以归肺经为主,其次是归脾经、归心经、归肾经、归肝经药物.结论: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用药以温性、辛味、归肺经药物为主,这一用药规律体现了发作期注重“培土生金”培补“后天之本”,缓解期注重培补“先天之本”的中医治疗思想,值得我们在临床用药中进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中药外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以"过敏性鼻炎"或"变应性鼻炎"、"外用"、"中药"为检索关键词,检索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卫生部药品标准》等数据库和文献,纳入分析55首处方,对其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归纳和分析。结果:中药外用治疗过敏性鼻炎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分别为:辛夷、细辛、白芷,苍耳子等;性味上,温性最高,寒性次之,辛味最高,苦味次之,再者为甘味;归经上,入肺经最高;药物分类上,解表药最高,清热药与补虚药次之。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解表药、开窍药。结论:中药外用治疗过敏性鼻炎用药较为规律,但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以探讨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相关性,为归肺经中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国药典》所载归肺经中药进行统计,从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50味归肺经中药中寒凉性药物占50.4%,温热性占28.4%;五味中以苦味居多,其次是甘味和辛味;功效以清热、祛湿、化痰为主;化学成分以苷类最多,其次是黄酮类、糖类、挥发油类;药理作用主要是抗菌、抗病毒、祛痰、镇咳、平喘。结论:归肺经中药多苦寒、含苷类成分,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抗菌、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T2DM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自建库以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T2DM的临床研究文献,将筛选出的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对中医证型、中医治法、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中医药治疗T2DM的中药处方792首,涉及中药328味。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证,最常见的中医治法为益气养阴。黄芪是用药频次最高的药物,其次为丹参、茯苓、生地黄、山药、黄连、甘草、葛根、白术、麦冬等。药性以平性、温性、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丹参 黄芪、山药 黄芪、生地黄 黄芪、葛根 黄芪、茯苓 黄芪5个核心药对。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方。结论 治疗T2DM用药丰富,以补益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多性平、温、寒,味甘、苦、辛,入肺、脾经,功擅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常用中药处方规律,总结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特点。方法: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CFDA)批准上市生产的中成药数据库中,以糖尿病、消渴为关键词检索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运用SPSS19.0软件对各处方中药的用药频率、功效分类、四气、五味、归经频次与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目前已上市且功能主治有明确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品种有184个,涉及中药饮片204种,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平性、微温、寒性和微寒居多,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归肾、肺、脾、肝经。结论:目前已上市治疗糖尿病中成药用药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反映了糖尿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因病机特点和攻补兼施的用药规律,对临床医生治疗糖尿病遣药组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石志超教授应用中药治疗结肠癌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收集石志超教授应用中药治疗结肠癌的医案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所有处方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0首,涉及中药32味,其中用药频次≥10的中药有15味,其中排名前5的中药分别为白术、山药、茯苓、炙甘草、蜈蚣。药物分类中,补虚药使用最多,频率高达43.48%;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等。四气分布中,温性药使用最多,频率高达31.18%;其次为平性药、寒性药等。五味分布中,甘味药使用最多,频率高达39.72%;其次为苦味药、辛味药等。归经分布中,前5位分别为脾、胃、肝、肾、肺经,共占全部药物归经的78.20%。将支持度个数设为10,得到使用频数≥15的药物组合62组,排名前5位的药物组合分别为白术-山药、白术-茯苓、山药-茯苓、白术-山药-茯苓、炙甘草-白术。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演化出3味药的核心组合26个,4味药的核心组合共5个,同时得出“丹参、白芍、薏苡仁、半边莲、砂仁、半夏”“党参、蒲公英、白芍、炮姜”“白花蛇舌草、半边莲、黄连、半夏”“蜈蚣、白芍、薏苡仁、黄芪”“丹参、五味子、黄芩、地榆、淫羊藿”等5个新方组合。结论石志超教授临床治疗结肠癌恪守扶正祛邪之大原则,善于从络病角度采用补益脾胃而温养肠络、化瘀散结而祛邪通络之中药,同时尤为重视清热解毒药和虫类药的灵活应用,以增强全方祛邪之功。  相似文献   

8.
以白术为切入点,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篇"第一卷至第八卷中所载含有白术的22首方剂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3味中药,用药总频次达159次,方剂剂型多以汤剂为主,治疗最多病证为妇科疾病,其次为癃闭.白术的使用品种以浙地之于术居多,用量多为三钱,但张氏强调临证酌情使用.在药物功效分类上补虚药配伍率最高,占43.40%,且配伍最多的药物为白芍,中药药性配伍频率最高的为温性药52.20%,药味配伍频率最高为甘味药34.62%,归经配伍频率最高的为脾经25.92%.由此可知,张锡纯对白术的药性和临床运用甚为谙熟,常用以温补中焦、健脾化湿、调和肝脾,可为临床用药和其学术思想继承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144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中寒温性药物、苦辛甘味药物、归肝肺经药物居多,有肝毒性中药也有这种趋势,肝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在四气五味归经方面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结论:提示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传统师承临床抄方和病例采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李秋贵主任医师门诊治疗糖尿病所用中草药数据,总结和探讨其运用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的学术见解、临证思路、用药特点和规律。研究发现,李老师在临床上处方用药以小方为主,药少力专;莪术使用频率最高;前25味频次最高中药中有14味具有明确降糖作用,有10味在古代文献中用于治疗消渴;"四气"统计寒性中药使用最多,"五味"统计苦味与甘味药较多,"归经"统计以肺经药居首。同时李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宜突出辨证论治,注重功效药理结合;提倡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方案的优化提供佐证。方法:以"类风湿关节炎"、"历节"、"久痹"、"尪痹"及"rheumatoid arthritis"、"arthritis"、"rheumatic dis-eases"为检索词,从重庆维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CMCC整合版)以及MEDLINE、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最新版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优势比作为效应合并指标。结果:共12篇文献纳入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人数分别为488/540(90.37%)和354/475(74.52%)。OR值为3.33,95%CI为2.32、4.76,整体效果检验Z=6.57(P〈0.000 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明显减轻了单纯西药治疗的毒副作用,增强了用药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疗脾胃病用药进行数据挖掘,探讨旴江医家危氏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方法:选用Excel软件建立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23.0"、"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频数、关联分析。结果:按纳入标准后获418首方剂,频率较高的中药类别是:补益药(24%),理气药(13%),温里药(11%),解表药(11%),温性药所占比例达43%。药味以辛(36%)、甘(24%)、苦(23%)为主,药物归经排名前三的是脾(24%),胃(19%),肺(16%)。置信度在90%以上的关联药物组合模式有大枣、甘草+生姜;厚朴、陈皮+甘草;白术、人参+甘草。结论:危亦林治疗脾胃病重视补虚、散寒、除湿、理气。用药以补气药为主,常用理气药、解表药、化湿药。性味多辛甘苦而温。归经重脏轻腑,突出脾胃肺经。常用药组功效偏于调和脾胃、理气和中、益气健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121-123
目的研究具有明目作用的子类药物的中药性能,总结其作用规律。方法收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中所有子类中药共93味,所有具有"明目"功效的药物共54味,将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味具有"明目"作用的中药中,子类中药共32味,占59.26%;子类药四气多为寒,占43.75%,其次为平性,占28.13%,五味中以甘味为主,占65.62%,归肝经者最多,占59.38%,归肾经者次之,占43.75%。结论具有明目作用的子类药物四气以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居多,归经多归肝、肾经。  相似文献   

14.
中药“性味归经”之间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中关联分析在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可行性。方法:采用WEKA软件对《中药学》中的全部481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Apriori算法的关联分析。结果:传统"淡附于甘"、"涩附于酸"、"热"性与"辛"味具有联系的认识与关联分析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涩"味、"酸"味与"归大肠经"有较大的关联,"寒"性作用与"归小肠经"的关联较大,"归小肠经"与"归大肠经"的关联,"凉"与"甘、苦"之间的联系;温性和归心经结合与部分归脾经的联系;辛味和归胃经结合与部分归脾经;归小肠经、归膀胱经、归肺经等作用在没有归肝经作用的前提下,与"寒"或"凉"有关等,均暗含了中药性、味、归经等药性属性之间的正性或负性的交互作用。结论:应用数据挖掘研究中药药性相互关系具有可行性,也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治疗肺积、息贲以及息积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其所反映的病机特点,为肺癌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电子检索的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根据,对中医文献中关于肺积、息贲及息积治疗的文献进行搜集并整理,摘录其治疗的方药,录入数据库,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药物进行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解表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是治疗的主要药类;补虚药中以补气药物为主,所有药物以苦辛甘及归脾胃肺经之品为常用。温热之品较寒凉药物应用较多。结论:中医文献中肺积、息贲及息积治疗以补虚扶正、化痰祛湿、活血祛瘀、兼理气解表为主;方药性味主要为苦辛甘及温热,主要归肺脾胃经。通过药物分析可以初步推论民国及其以前的医家认为肺积、息贲及息积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湿为主,兼夹血瘀。  相似文献   

16.
田望望  王至婉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6):4633-4639
背景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是某些慢性肺部疾病的终末阶段。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该病的复杂性导致中医辨证分型不统一,方药复杂多变,因此进一步挖掘肺源性心脏病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意义重大。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现代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关于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2020年。严格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建立Excel规范化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的使用、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66篇,包括197首方剂药物,202味中药,累计药物使用频次2 944次。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为茯苓(60.41%)、甘草(59.39%)、黄芪(58.84%)、丹参(49.23%)、葶苈子(44.67%)、半夏(41.12%)、白术(41.12%),常用的药物类型为补虚药(25.79%)、止咳平喘药(15.35%)、活血化瘀药(13.71%)、化痰药(9.28%)、利水渗湿药(8.23%),药性以温(38.40%)、平(22.73%)为主,药味以苦(31.84%)、甘(30.13%)、辛(28.11%)为主,药物归经以肺经(27.47%)、脾经(18.52%)、心经(16.15%)为主。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对关联规则19条,3味中药配伍关联规则227条,4味中药配伍关联规则160条,基本以补气药,止咳平喘化痰药和理气健脾药物之间相配伍。聚类分析挖掘出7个核心组方。结论 中医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主要以补肺健脾强心为主,辨证予以止咳、平喘、化痰、祛瘀、祛邪等。数据挖掘得出的用药和组方规律对临床中医药辨证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新药开发和新方组合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417种植物类药与其中101种降压中药药性的比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植物类中药与所含降压中药药性的比较分析。方法:从《中国药典》所载417种性味、归经记载齐全的植物类中药中选取具有降低血压药理作用的中药101种,对其四气、五味、归经和主要功能与417种中药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五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植物类降低血压中药以性辛者多、味苦者多,多归肝胆经,提示可依此类药的化学成分在植物中筛选有效的植化成分、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主要治疗方法有:(1)非甾体抗炎药,(2)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3)糖皮质激素(GS),(4)植物药,(5)中西医结合治疗。尽管RA治疗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但是可以预言,随着基因调控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对RA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借鉴推广,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将揭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清热活血方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中药、中西药结合、西药三种治疗方案治疗湿热瘀阻证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远期疗效、安全性及各方案的优势与不足,探寻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队列试验研究,将78例湿热瘀阻证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9例和中药加甲氨蝶呤组39例,并与单用甲氨蝶呤组25例进行队列研究,疗程6个月。结果在疾病疗效方面中西药组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相对较差;疾病活动度改善方面,中药组和中西药组均优于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改善方面,中药组和中西药组对ESR的改善效果较好,其中对CRP的改善,中西药组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且起效最快;药物安全性方面,中药组较中西药组及西药组更为安全。结论中药治疗方案治疗活动期RA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地改善活动期病情,而治疗早期根据病情需要亦可酌情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联合治疗,以尽早控制活动期症状,但治疗第3个月后单纯应用中药也可很好地缓解活动期RA症状,与联合应用西药M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