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女性,60岁。患者因口腔无痛性肿物2年在门诊口腔科就诊。查体:营养较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肝、脾正常。口腔右侧上腭硬腭部粘膜面局部隆起形成扁平肿物,可见约4cm×3cm×0 4cm黑褐灰蓝色不规则形斑块状肿物突出于皮面,境界清,质较硬,表面不规则、不光滑,局部活检易出血。病理检查:镜下被覆鳞状上皮粘膜内及粘膜下可见肿瘤组织表现明显的多样性,由富有胞浆的多边形上皮样细胞构成。核浓染畸形,大小不一,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增大,病理性核分裂相易见。瘤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黑色素颗粒。上皮样瘤细胞多呈巢状、条索状及弥漫分…  相似文献   

2.
恶性黑色素瘤的手术治疗以及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常有其不足之处,而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留下的瑰宝,因其不易产生耐药性及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起来。近年来,随着对中药治疗肿瘤的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中药成分能够有效杀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转移。因此,笔者综述了目前中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情况,以期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并为未来在临床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卢帆  邓晓明 《四川医学》2012,33(4):630-631
目的 总结治疗足跟与足跖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了自2005年以来,采用病灶彻底切除岛状皮瓣修复和免疫治疗等方法收治的15例足跟与足跖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区外形和功能良好.结论 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彻底切除足跟与足跖部部当快恶性黑色素瘤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皮辩修复有助于术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起病隐袭,误诊率高,预后很差,临床上比较少见。常发生在皮肤和邻近皮肤的粘膜、眼球的色素膜和脑膜的脉络膜丛,亦可见于消化道粘膜及手足等处。近年来,皮肤恶性黑素瘤(cutanous malignantmelanoma,CM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网上数据表明:美国白人CMM发病率从1973年的7.5/100000上升到2001年的22.5/100000,CMM占美国皮肤肿瘤致死率的75%。由于人种不同,我国CMM发病率较低约为0.3/100000。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均最常见于浅肤色人种和长期受紫外线照射的皮肤。受紫外线照射的强度与发病率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胡露  郑德义  李伟人 《医学综述》2022,(9):1695-1700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临床及病理表现复杂,早期难以诊断。CMM早期可发生血液和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CMM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目前在手术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方面还存在一定争议。此外,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修复也应兼顾功能与外观,需要根据创面情况选择个性化的修复方案。相信未来随着临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结合分子靶向、免疫治疗等有效治疗手段可取得更好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以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生物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树突细胞(DC)是体内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占重要地位。DC具有加工、提呈抗原的功能,同时DC在启动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抗原修饰的DC可增强其抗肿瘤的免疫原性。就DC疫苗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3/Prominin-1的功能对人脑胶质瘤及恶性黑色素瘤肿瘤细胞体外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及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57为对象,采用脂质体介导CD133/Prominin-1反义寡核苷酸(ASODN)及无关寡核苷酸(NSODN)分别转染细胞.转染后采用RT-PCR检测CD133/Prom-inin-1 mRNA水平,同时接种各组细胞,转染后第14天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在A357细胞中,CD133/Prominin-1ASDON转染组的CD133/Prominin-1 mRNA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及NSODN转染组(P<0.05),但其细胞集落形成率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在U251细胞中,CD133/Prominin-1 ASDON转染组的CD133/Prominin-1mRNA水平亦低于空白对照组及NSODN转染组,其第14天细胞数量也较其它两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通过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下调CD133/Prominin-1表达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显著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增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防治已成为临床医学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miRNA)主要通过RAS/MAPK、p53及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控黑色素瘤。同时,发现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可通过以上3种通路靶向调控黑色素瘤的发生和发展。miRNA靶向调控黑色素瘤的信号通路可为临床上防治恶性黑色素瘤提供新的视角和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Cx43表达水平,根据癌组织Cx43的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状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癌组织Cx43相对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2,P<0.05)。低表达组原发灶-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为Ⅲ~Ⅳ期、Clark分级为Ⅴ级的比例高于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高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76、5.793、16.875,P<0.05)。癌组织Cx43低表达、TNM分期为Ⅲ~Ⅳ期、发病部位为非肢端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2.156、3.156、1.896,P<0.05)。结论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癌组织Cx4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癌组织Cx43低表达、TNM分期晚、非肢端发病是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白藜芦醇对恶性黑色素瘤生长抑制作用的体外及体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在体外和体内对恶性黑色素瘤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白藜芦醇对小鼠B16及人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白藜芦醇对B16细胞中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建立B16皮下种植瘤小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对小鼠皮下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体外实验发现在白藜芦醇对B16及A375细胞均显示了良好的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显示了不M浓度的白藜芦醇有效的抑制了p-Akt蛋白的表达,提示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此有关;体内实验证实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白藜芦醇有效的抑制了恶性黑色素瘤的生长,并且发现其抗肿瘤机制可能通过抑制p-Akt蛋白的表达来实现.这为白藜芦醇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的可能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也为我国中草药的抗肿瘤效果的开发提供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原发上颌窦黏膜2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病较少,预后很不理想。由于解剖学特点,手术根治非常困难。现将我中心1例左侧上颌窦黏膜2恶性黑色素瘤行伽玛刀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肢端型皮肤黑色素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2006年共收治的25例肢端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采取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对临床资料和随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5~8年,平均6.5年.按照AJCC外科分期,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15例,Ⅳ期2例.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80%,53%,0%.术后皮瓣和植皮均成活,均无复发和继发性溃疡发生.皮瓣感觉功能良好.结论 手术是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规范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郎中亮  王明刚 《安徽医学》2018,39(1):120-122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 ,MM)是来源于皮肤和其他组织黑色素细胞高度恶化、发病隐匿的肿瘤. 近年来,MM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MM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浅色皮肤人群中更为高发[1]. 据美国统计数据[2-3]显示,在MM的发病率和临床特征(如病理、原发部位及疾病预后等)上,种族人群间存在较大差异. 本综述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预后几个方面阐述我国MM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杨丽 《中国伤残医学》2014,(11):298-298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可以发生于全身许多器官及组织,但以皮肤最常见,高峰发病年龄为40岁-69岁。现我院发现胃体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镜特征、病理结果、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65.36±10.69)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29±1.10)kg/m2;发病时间2个月~2年,中位发病时间6个月;病变部位在肢端15例(65.22%),四肢5例(21.74%),腹部2例(8.70%),腋下1例(4.35%);黑色素瘤直径0.3~3.5cm,最大直径≤2cm 15例,>2cm 8例;TNM分期Ⅰ期3例(13.04%),Ⅱ期10例(43.48%),Ⅲ期9例(39.13%),Ⅳ期1例(4.34%)。23例患者共70处皮损,其中溃疡14处(20.00%),不规则色素球13处(18.57%),蓝白幕12处(17.14%),不典型血管11处(15.71%),不规则色素条纹9处(12.86%),多种色调9处(12.86%),粉红色无结构2处(2.86%)。病理结果显示,镜下可见大量的癌细胞,癌细胞体积大,呈圆形、椭圆、异型、梭形,边界清楚,核仁明显,胞质丰富,腺泡状或片状结构,核大深染,细胞可见色素,其中结节性黑色素瘤17例(73.91%),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6例(26.09%)。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18个月,无死亡或复发病例。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起病隐匿,病理特征复杂,皮肤镜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罕见,约占食管原发肿瘤的0.1%~0.2%,2007年3月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治疗足跟与足跖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自1994年以来,采用病灶彻底切除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和免疫治疗等方法收治的7例足跟与足跖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区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术区局部无复发.结论在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彻底切除足跟与足跖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皮瓣修复有助于术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陈柯君  叶茜  方圣 《医学综述》2022,(2):279-284
热激蛋白(HSPs)作为一种高度保守的伴侣蛋白,在调控细胞增殖和迁移、血管形成、信号转导、适应环境压力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生存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也可成为抗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是最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的皮肤肿瘤,一旦发生转移,病死率较高.目前,虽然手术切除、干扰素注射、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AGE-3、Tyrosinase、MART-1、Gp-100等4种多肽负载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Cs)治疗恶性黑素素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体外诱导DCs,MAGE-3、tyrosinase、MART-1、Gp-100等4种多肽负载自体DCs,对10例HLA-A2阳性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4次DCs免疫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免疫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血清中IL-2、IL-12和IFN-γ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6例患者的DTH检测阳性;7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2例淋巴结转移消失,2例淋巴结肿大减小,3例淋巴结肿大稳定。结论多肽负载的自体DCs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缓解病情,且不良反应少,为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进一步提高治愈率。方法:对25例鼻腔—副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回顾性分析总结,25例实行了原发灶扩大切除术,其中3例临床N1和12例临床N0患接受了上颈部淋巴清扫:术后免疫治疗25例;放疗20例;化疗16例。结果:12例临床N0患术后病检发现有颈淋巴结转移3例(25%),随访中已死亡20例,分别为1年生存10例(40%);2年生存6例(24%);3年生存4例(16%),现存活5例均健在,其中1例4年;3例2年;1例1年,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首选,原发于鼻腔—副鼻窦宜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广泛彻底的手术切除可望提高本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