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利用药物诱发玻璃体后脱离是一种能够辅助或者取代传统机械性玻璃体手术,从而防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新方法.其中,利用纤溶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已成为眼科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诱导猪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诱导猪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两种酶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15只小型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只,随机选取一只眼为实验眼,对侧眼为对照眼,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50U/0.1ml透明质酸酶,B组实验眼注射0.5U/0.1ml纤溶酶,C组实验眼注射0.5U/0.05ml纤溶酶和50U/0.05ml透明质酸酶,对照眼均注射平衡盐溶液(BSS)0.1ml。注药后进行裂隙灯、直、间接检眼镜、眼B超、视网膜电图(ERG)等检查,7d后摘除眼球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检查。结果B超检查显示A组有一只实验眼、B组有两只实验眼于注药后1d观察到部分性PVD,C组有一只实验眼于注药后1h观察到部分性PVD。B超、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显示注药后7dA组和B组实验眼均见部分性PVD,C组实验眼均见完全性PVD,对照眼未见PVD。实验及对照眼注药前、后ERGa波、b波波幅均无显著性差异,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未见视网膜损害。结论0.5U纤溶酶和50U透明质酸酶单独及联合应用均可快速、安全、有效地诱导猪眼玻璃体后脱离,且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诱导PVD更快速、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郝静  刘武 《国际眼科纵览》2009,34(5):165-168
目前利用药物诱发玻璃体后脱离是一种能够辅助或者取代传统机械性玻璃体手术,从而防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新方法.其中,利用纤溶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已成为眼科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郝静  刘武 《国际眼科纵览》2010,34(1):165-168
目前利用药物诱发玻璃体后脱离是一种能够辅助或者取代传统机械性玻璃体手术,从而防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新方法.其中,利用纤溶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已成为眼科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诱导猪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两种酶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的效果。 方法:小型猪15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只,随机选取1只眼为实验眼,对侧眼为对照眼。三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50U(0.1mL)透明质酸酶、0.5U(0.1mL)纤溶酶和0.5U(0.05mL)纤溶酶加50U(0.05mL)透明质酸酶,对照眼均注射平衡盐溶液(BSS)0.1ml。注药后进行裂隙灯、直、间接检眼镜、眼B超、视网膜电图(ERG)等检查,7d后摘除眼球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检查。 结果:B超检查显示A组有1只实验眼、B组有两只实验眼于注药后1d观察到部分性PVD,C组有1只实验眼于注药后1h观察到部分性PVD。B超、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显示注药后7dA组和B组实验眼均见部分性PVD,C组实验眼均见完全性PVD,对照眼未见PVD。实验及对照眼注药前、后ERGa波、b波波幅均无显著性差异,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未见视网膜损害。 结论:0.5U纤溶酶和50U透明质酸酶单独及联合应用均可快速、安全、有效地诱导猪眼玻璃体后脱离,且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诱导PVD更快速、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郝静  刘武  李彬  李倩  莫宾  袁爽  李翔 《眼科研究》2010,28(10):921-925
目的观察蛇毒纤溶酶是否可以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PVD),并评价其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A、B、C、D组,每组6只。左眼玻璃体腔注射0.1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入1000U/mL(商品单位)的蛇毒纤溶酶0.04、0.05、0.08、0.1mL,术后1、3、7d通过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观察眼前后节的变化。术后7d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药物注入后是否诱发PVD,并评价其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结果术后7d对照眼无PVD形成,光学显微镜下见各实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部分性PVD形成。A、B、C组的视网膜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D组可见局限性视网膜内界膜溶解破坏,局部视网膜隆起变薄及脉络膜下渗出的毒性改变。A组和D组的扫描电镜结果与光学显微镜一致。随着玻璃体腔蛇毒纤溶酶注射剂量的增加,玻璃体液化程度加大,PVD的范围也加大。结论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适当剂量的蛇毒纤溶酶,在术后7d可以诱导部分性PVD的形成,且视网膜形态无明显改变。大剂量应用时可见视网膜结构的毒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产生的酶辅助的玻璃体切割术,即应用酶化学作用液化玻璃体并分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诱导产生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可用于辅助玻璃体切割术,简化手术,减少并发症,也为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甚至可以替代玻璃体切割术,用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相似文献   

8.
机械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将玻璃体皮质完全从视网膜上分离较困难,且容易引起医源性并发症。在玻璃体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前能否应用一些生物酶或其他药物使玻璃体液化,并沿着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分离玻璃体,从而增加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成为眼科医生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以贵州小型猪为研究对象,观察了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对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辅助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后皮质从视网膜内表面分离称为玻璃体后脱离(PVD)。PVD可以改善部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预后,缩短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药物性PVD是临床关注的问题。现就纤维蛋白溶解酶诱导产生PVD的组织结构基础、药物作用机制、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343-34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PVD).方法 16只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各8、4、4只,均右眼为实验眼,左眼对照.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 U和透明质酸酶20 U,B组纤溶酶1 U,C组透明质酸酶20 U,对照眼均注射BSS液.术后7天内行B超、ERG、扫描及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扫描电镜确诊A组实验眼完全性PVD 100%,B组实验眼部分性PVD 75%,C组实验眼及对照眼无PVD.实验及对照眼ERG振幅无明显下降(P>0.05),透射电镜等检查无眼内毒性.结论纤溶酶1 U联合透明质酸酶20 U兔玻璃体腔内注射能诱导出完全性PVD,且无眼内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溶解酶分别联合透明质酸酶和气体六氟化硫(SF-6)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效果。 方法 18只健康成年青紫兰兔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6只兔。右眼均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B、C 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纤溶酶1 U(浓度10 U/ml)、纤溶酶1 U和透明质酸酶20 U(浓度200 U/ml)、纤溶酶1 U和SF6 0.5 ml;对照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眼用平衡盐溶液(BSS)0.1ml。注药前后行间接检眼镜、裂隙灯和VOLK+90D前置镜及B型超声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最后取所有兔眼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A组实验眼中有2只眼后极部发生不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3.3%;B、C两组实验眼中分别各有4只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66.7%;B、C两组实验眼出现PVD的阳性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实验眼注药后ERG振幅与手术前及对照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视网膜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改变。 结论 纤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或SF6较单独采用纤溶酶更能迅速有效的诱发完全性PVD且对视网膜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 21: 388-390)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溶解酶和dispase蛋白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作用。方法24只健康成年的青紫兰兔随机分为4组,右眼均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U,B组纤溶酶2 U,C组dispase蛋白酶0.0125U和D组dispase蛋白酶0.025U,对照眼均为眼用平衡盐BSS液0.1 ml。注药前后行眼底镜、裂隙灯和VOLK 90D前置镜以及B超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最后取眼球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电镜结果A组2只实验眼后极部发生不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3.3%;B、C两组实验眼中各有4只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66.7%;D组实验眼有5只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83.3%。纤溶酶各组实验眼注药后ERG振幅与术前及对照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正常,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而Dispase蛋白酶各组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细胞和细胞器出现水肿和变性。ERG检测Dispase两组实验眼术后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玻璃体腔注射纤溶酶2U较注射1U更能有效的诱导PVD且对视网膜无明显的毒性作用。而Dispase蛋白酶虽然可迅速有效的诱导PVD,但对视网膜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兔眼玻璃体腔联合注射赖氨酸-纤溶酶原和瑞替普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只健康新两兰白兔分为3组,每组5只兔,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1250μg/ml赖氨酸-纤溶酶原0.10 ml和不同剂量瑞替普酶0.05 ml,3组剂量分别为104、3× 104、105 U;对照眼玻璃体腔注射平衡盐溶液0.15 ml.采用裂隙灯显微镜、+120 D前置镜检查结膜、前房、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了解视网膜功能.结果 3个实验组均发生了PVD.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眼及104U瑞替普酶组视网膜结构无改变,3×104 U瑞替普酶组视网膜结构层次清晰,但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和内核层细胞减少,105 U瑞替普酶组视网膜未见正常结构,只能见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ERG检查结果显示,最大混合反应a、b波振幅104 U瑞替普酶组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波:t=0.881,-1.776,0.809;b波:t=-0.223,-0.441,1.400;P>0.05);3×104 U瑞替普酶组(a波:t=-3.20,b波:t=-4.182,-4.103)、105 U瑞替普酶组(a波:t=-0.737;b 波:t=-15.150,6.597)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眼未发生PVD.结论 兔眼玻璃体腔联合注射赖氨酸-纤溶酶原和104 U瑞替普酶可以诱导完全性PVD,并且对视网膜结构无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药物性玻璃体后脱离(PVD)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影响。方法 24只有色成年家兔,左眼为实验眼。兔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玻璃体腔注射建立兔眼PVR模型,同时随机将实验兔分为A、B组及对照组,每组各8只眼。建模后3 h A组玻璃体腔内注入1 U纤溶酶(0.05 ml)+20 U透明质酸酶(0.05 ml)共0.1 ml、B组玻璃体腔内注入纤溶酶0.1 ml、对照组玻璃体腔内注入等量的平衡盐溶液。给药后1、7、28 d记录实验眼PVR级别,进行各组PVR等级评分,并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眼部B型超声检查及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PVR模型成功建立,并在注药后7 d,A组发生完全性PVD 5只眼,不完全性PVD3只眼;B组不完全性PVD 5只眼,未见完全性PVD,另3只及对照组无PVD发生。A、B组在注药后28 d PVR等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75.6, 98.9;P=0.003,P=0.011);注药后7、28 d,A、B 两组F-ERG b 波波幅均高于对照组;产生PVD的眼中PVR级别均较无PVD的眼级别低,其中完全性PVD眼中PVR级别仅为0~1级。结论 在兔眼PVR建模后3 h,纤溶酶与透明质酸酶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诱导的完全性PV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兔眼PVR的发生和发展,纤溶酶单独或联合透明质酸酶玻璃体腔注射诱导的不完全 性PVD对PVR的发展有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积血的形态结构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图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eng N  Wei W  Zh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6):425-427
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的形态结构和治疗特点.方法对74例(79只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玻璃体积血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术前超声检查、术中手术显微镜观察患者的玻璃体形态特点,分析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后脱离,根据图像的形态特征可归纳为完全后脱离和部分后脱离两种.部分后脱离又分为"V"型、"L"型及后部玻璃体劈裂型,劈裂型多见于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增生期.结论了解和掌握玻璃体后脱离及玻璃体劈裂的形态特点,可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B型超声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在玻璃体后脱离(PVD)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50岁以上、无明显内眼疾患和手术史、屈光度在±3D以下的患者102例204只眼纳入研究.受检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及B型超声、SD-OCT检查.其中10例患者10只眼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不同检查方法的PVD检测结果,并将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10例10只眼手术中观察的PVD情况与手术前的B型超声、SD-O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04只眼中,OCT检查结果显示,不同分期的PVD 56只眼,占27.5%;B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98只眼有PVD,占48.0%;B型超声联合SD-OCT检查发现,145只眼显示不同分期的PVD,占71.1%.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中,7只眼手术前SD-OCT检查没有显示玻璃体后皮质信息,手术中证实有完全PVD;3只眼手术前SD-OCT检查显示PVD,手术中得到证实.5只眼手术前B型超声检查未发现PVD,4只眼手术中发现有PVD,1只眼手术证实无PVD;5只眼B型超声显示PVD,手术中均得到证实有PVD;其中1只眼手术前B型超声、SD-OCT及手术中结果一致显示PVD存在.结论 B型超声检查对PVD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D-OCT检查;SD-OCT检查对早期PVD的显示明显优于B型超声检查.联合B型超声和SD-OCT检查可以显著提高PVD的临床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Induction of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 during vitrectomy helps to prevent proliferative complications, but can be traumatic to the retina, particularly in young patients. Adjunct enzym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facilitate PVD. We 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enzymes in creating PVD as an adjunct to vitrectomy in the pig. Methods Five groups of 8 pigs received a masked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chondroitinase (1 IU), human (0.4 or 1.3 activity units [AU]) or porcine plasmin (0.18 AU or 0.47 AU) into one eye, and osmolarity adjusted control into the other. After incubation, a core vitrectomy was performed on each eye at low suction, without vitreous peeling. The occurrence of spontaneous PVD and its extent were graded. Ey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Vitreous remnants on the retina were quantified in SEM.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McNemar’s test for paired observations and Wilcoxon paired signed rank test. Results Spontaneous PVD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human plasmin-treated eyes (p<0.025) and all plasmin eyes (p<0.025) than in placebo controls. The extent of PVD appeared larger in human plasmin (p<0.025) and all plasmin-treated eyes (p<0.025). In plasmin-treated eyes, SEM morphometry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vitreous-covered retina areas. Chondroitinase failed to produce an effect. Conclusions Plasmin may prove a useful adjunct to conventional vitrectomy. The results were presented in part at the ARVO Annual Meeting, 2001.  相似文献   

18.
急性玻璃体后脱离导致视网膜裂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玻璃体后脱离所致视网膜裂孔的确诊时间及不同处理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2001年10月~2002年8月对95例(95只眼)由急性玻璃体后脱离所致视网膜裂孔眼进行临床分析,裂孔已导致视网膜脱离的行视网膜复位手术,干性视网膜裂孔行532激光封闭裂孔术。结果 59例伴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明确诊断时间长,经手术治疗(部分为玻璃体手术)后视功能有一定的恢复。但有些病人需多次手术。35例视网膜干性裂孔患者诊断及时,经光凝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改变。结论 玻璃体后脱离导致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及时光凝是为患眼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玻璃体胶原纤维的空间结构及纤溶酶对其空间结构的影响。 方法 取新鲜猪眼玻璃体20个,随机分2组,一组的10个玻璃体中分别加入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配制的浓度为3 U/ml的人纤溶酶消化液1 ml, 另一组的10个玻璃体中分别加入等量的PBS作为对照。均置于密闭的容器,在37oC的细胞培养箱中孵育24 h, 固定剂固定。分别取玻璃体基底部、皮质和中央区的标本进行冷冻断裂、深度蚀刻联合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结果 玻璃体的胶原纤维形成有机的网状结构,具有稳定的空间构像。各部位纤维密度不均,基底部最密集,皮质部次之,中央区胶原纤维稀疏。纤维之间具有更加细小的纤维丝相连,以纤维交汇处为著。经过纤溶酶消化后,玻璃体胶原纤维的网状结构破坏。 结论 玻璃体内胶原纤维呈三维空间结构,纤溶酶能够破坏玻璃体胶原纤维的网状结构。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79-1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