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内枯否氏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枯否氏细胞(Kupffer cell.KC)是肝内固有的巨噬细咆(Mφ),也是单核吞噬细咆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首先于1876年由Kupffer进行了完整的描述。它是人和动物体内最大的吞噬细胞群。KC不仅能非特异性地吞噬和清除血流中各种抗原性异物,而且有特异性免疫应答、抗肿瘤免疫、内毒索解毒、抗感染、调节微循环及物质代谢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实现肝脏的生理功能和各种不同情况下保持机体的自然抵抗力方面均起重要作用。 1 KC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KC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有突起,故又称星形细胞(stellate cell)。KC胞体大部分突入肝窦状隙腔内,或完全游离于窦腔内,KC的丝状伪足(filopodia)或板状 相似文献
2.
大鼠枯否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枯否细胞参与多种机体防御机能,尤其近年来许多文章报道在肝移植中与肝脏的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1]。因此,对于枯否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外较多采用Centrifugalelutriation(离心淘析法)方法提取枯否细胞,由于所需设备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3.
<正>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是肝脏常住的巨噬细胞,是巨噬细胞中最大的群体,占总数的80%~90%,占肝脏细胞数的15%。KC是防御抗原经门脉系统进入宿主的第一道防线,可被缺血小肠产生的毒性物质或血栓形成产物激活。KC不但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保护肝细胞行使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KC是肝脏抵抗细菌、内毒素血症及病毒感染的主要屏障。因此,KC的功能状态对肝细胞的功能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同时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和枯否细胞(KC)的方法。方法选用SD大鼠,经胶原酶和蛋白酶灌注肝脏后,用18%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和KC,HSC处在界面,KC处在界面下。常规台盼蓝染色行细胞活力鉴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自发荧光确定HSC的纯度;KC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成功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和枯否细胞,HSC得率为2×107/肝,KC得率为(3~6)×106/肝,活性>90%,纯度>90%。结论该方法建立的HSC和KC同时分离培养的方法,简单、易行、可靠,细胞纯度高,同时获得的细胞可保持良好的生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大鼠肝脏枯否细胞质膜内褶形成的结构做了电镜观察。在灌注固定的枯否细胞中观察到虫样小体,其在胞浆内的数量因细胞不同而异,但在各细胞表面的开口均较多。偶见一些小体贯穿胞浆形成具有两个表面开口的小体通道,对连续切片的观察也证实一些小体具有多个表面开口。虫样小体周围常有许多吞饮泡和有鬃衣小泡。有时可见小体与吞饮泡相延续,并见其中间致密线与吞饮泡的第二膜样层相连。在直接浸润固定的肝脏中未见到虫样小体,但可见由质膜内褶贯通胞浆而形成的通道样结构。 相似文献
6.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肝巨噬细胞又称枯否氏细胞,是肝血窦内的吞噬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具有吞噬、分泌、参与免疫等功能,常用的H-E染色不易显示出细胞的形态,故研究该细胞时一般采用活体注射色素的方法,以观察枯否氏细胞的胞质内有否吞噬的颗粒。 相似文献
7.
枯否细胞在肝细胞再生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枯否细胞在肝细胞再生中作用的实验研究陈平韩本立李昆段恒春陈娟近年来,枯否细胞(KC)在肝脏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部分肝叶切除术后再生肝脏的KC和肝细胞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但KC在肝再生启动的机制中有何重要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枯否细胞及其抗肿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小鼠肝脏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的细胞特征和抗肿瘤功能。方法:用光学和扫描电子 显微镜观察KC的特征,用细胞毒性试验检测抗肿瘤功能。结果:KC具有典型的巨噬细胞的特征,细胞表面的 IgG 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活性,以及吞噬功能都很强。正常昆明种小鼠肝脏分离的KC对同种肿瘤细胞介导低 水平的细胞毒性作用,并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分别用BCG、双歧杆菌或乳杆菌在原位激活后,肝脏KC对相 同的肿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及产生TNF均明显增强。结论:KC对控制肝脏肿瘤细胞生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证实梗阻性黄疸时高浓度的胆盐对肝枯否 (Kupffer)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 ,在分离培养的大鼠高纯度的枯否细胞中加入不同终浓度的胆盐 (GCDC) ,并分别进行MTT(噻唑蓝 )、中性红吞噬及TNF(肿瘤坏死因子 )释放的检测。结果表明 :当GCDC <2 5μmol/L时 ,对枯否细胞的活性及功能无明显影响 ;而当GCDC >50 μmol/L时 ,对枯否细胞的活性、吞噬功能及分泌功能均显示出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提示 ,胆盐对枯否细胞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可能在梗阻性黄疸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活化的Kupffer细胞对肝硬变肝脏细胞再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肝硬变大鼠行肝部分切除术基础上,体外活化Kupffer细胞(KC),观察其对肝细胞再生过程的影响。方法:分为肝硬变大鼠部分肝切除术组(C-PH)、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术组(N-PH)和假手术组(SO)。皮下注射四氯化羰油溶液加口服乙醇制作大鼠肝硬变模型,切除大鼠肝脏的左叶和中叶。观察时相为大鼠术后6h,行^3H-TDR掺合法,^H-亮氨到的测定,用LPS体外活化KC,观察其对肝再生过程的 相似文献
12.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生后至8个月龄大鼠肝(贝宁)脂细胞的超微结构并讨论了其功能。新生鼠的(贝宁)脂细胞呈幼稚状态,核仁不明显;生后1—2个月的大鼠(贝宁)脂细胞核切迹深而多;成鼠(贝宁)脂细胞核质比率减小,核仁明显,粗面内质网发达。(贝宁)脂细胞含较多脂滴和致密小体,在脂滴和致密小体周围有糖元颗粒包绕,这支持了糖元可由吞饮摄取的葡萄糖合成的观点;并认为碳水化合物参与脂肪的合成。在狄氏隙内有大量胶原原纤维,提出(贝宁)脂细胞有合成胶原原纤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肝脏Kupffer细胞(KCs)的分布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通过CD68定位KCs,运用ImageTool 3.0软件进行细胞计数,了解KCs在正常人肝组织、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远癌肝组织的分布,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KCs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KCs呈卵圆形、星形或纺锤形,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远癌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分布数量分别为(21.6±7.8)、(68.8±9.1)、(62.0±1.9)和(36.2±4.1)(P<0.01),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其内KCs数量越少(P<0.05).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肝癌患者癌旁肝组织肝血窦中KCs数量明显增多,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细胞质吞噬体和溶酶体增多.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组织内KCs明显激活,但KCs在癌组织内分布数量明显减少,而且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其内KCs数量越少,而在癌旁肝组织和远癌肝组织内较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显著增多,提示KCs可能通过复杂的途径参与对肝癌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鼠Kupffer细胞自发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及BCG对它的激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正常昆明(KM)小鼠肝脏分离的非实质性细胞(NPC)和 Kupffer 细胞(KC)以及脾巨噬细胞(SMφ)在体外培养上清中能检测到对 YAC-1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的肿瘤坏死因子(TNF),但对L_(929)细胞无细胞毒作用。表明肝和脾的巨噬细胞能自发产生一定水平的 TNF,但它的作用有选择性。用 BCG 和 LPS 给小鼠腹腔注射在原位激活后,KC 和 SMφ所诱生的 TNF 对 YAC—1和 L_(929)细胞都有细胞毒作用。这些结果提示 KC 在肝脏内防御转移的肿瘤细胞生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肝癌及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定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AFP) mRNA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外周血样本(5 ml) 分别采自32例原发性肝癌、23例肝炎肝硬化、6例转移性肝癌、7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及16例健康自愿受试者,外周血有核细胞AFP mRNA采用PCR辅助转录滴定系统(PATTY)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为65.6%(21/32),AFP mRNA水平为(1.6×106±34.4) copy/μg RNA,外周血AFP mRNA水平与门静脉癌栓及是否存在肝外转移明确相关(P<0.05),与肝癌大小、分化程度及血清AFP浓度无关.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为8.7%(2/23),AFP mRNA水平皆为1×103 copy/μg RNA,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癌患者(P<0.01).其余受试者外周血AFP mRNA全部阴性.结论:外周血AFP mRNA定量检测有助于循环肝癌细胞与肝细胞的相对区分,高水平AFP mRNA可作为循环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水平仅与门静脉癌栓及是否存在肝外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氟烷性肝炎免疫应答中Kupffer细胞的抗原递呈作用和MHC限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豚鼠氟烷性肝炎免疫应答中Kupffer细胞的抗原递呈作用。方法:雄性Hartley豚鼠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实验组:每隔42d在40%O2下吸入1%氟烷4h,共3次,对照组,每隔42d吸入40%O24h,共3次,两组在最后一次吸入后21d分离淋巴细胞和肝Kupffer细胞,两组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培养3d,终止培养前18h加入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通过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分析机体吸入氟烷后诱导免疫应答过程中Kuppffer细胞的抗原递呈作用,结果:氟烷诱导豚鼠Kupffer细胞对自体淋巴细胞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P<0.01),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无促增殖作用,而未吸氟烷豚鼠Kupffer细胞对自体/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均无促增殖作用,Kupffer细胞数目与淋巴细胞增殖有显著相关性(r=0.9950),用TFA抗原致敏的Kupffer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促增殖能力作用更强,脾脏巨噬细胞不能增加TFA-GSA抗原促进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Kupffer细胞是氟烷性肝炎免疫机制中重要的抗原递呈作用。能明显促进机体免疫应答,其抗原递呈作用受MHC限制。 相似文献
18.
大鼠肝Kupffer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参照 Smedsrod等方法加以适当的修正 ,建立简便、有效和稳定的大鼠肝 Kupffer细胞分离、纯化和培养方法。 方法 :1联合酶原位循环灌注消化 ;2 Nycodenz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 ;3选择性贴壁纯化 ;经大鼠单核 -巨噬细胞单克隆抗体 ED1( MΦ-Mc Ab ED1)鉴定。 结果 :最终获得大鼠肝 Kupffer细胞产量 ( 2 8.68± 4)× 10 6/鼠肝 ,细胞纯度 96% ,细胞活性大于 95 %。 结论 :本文建立的大鼠肝 Kupffer细胞分离方法 ,操作简便易行、效果稳定 ,同时获得的细胞保持良好的生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19.
由细胞培养和肝硬化模型获得经脾条件(液)处理的Kuppffer、Ito和肝实质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三种细胞DNA与RNA的相对含量,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组间的差异,以判断脾脏对正常肝脏是否具调控作用以及对肝硬化形成促进作用的具体环节。结果发现:①脾脏对Kupffer细胞在生理状态下促进增殖(DNA合成增加),限制Pr等物的产生(RNA转录减少);在肝硬化形成过程即促进增殖又促进其生物合成;②对Ito细胞生理状态下抑制增殖,促进生物合成;在肝硬化过程脾脏的调控方式未变,但作用力更强;③对肝实质细胞在生理状态下促进其增殖与生物合成,但在肝硬化形成过程脾脏对实质细胞本身未见明显影响。提示肝硬化过程脾脏影响Kupffer和Ito细胞的增殖与生物合成是脾脏促进肝硬化形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ObservationsontheContractionandMovementofFat-Storing Cells in CultureWANGXian-en(汪先恩);LIMing-zhen(李鸣真);YEWang-yun(叶望云)(Insti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