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钆喷酸葡胺(Gd-DTPA)在1.5T MR机对正常肝脏、脾脏、肾脏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响.方法:30例健康体检者在1.5T MR机做上腹部MRI.除常规MR平扫和增强外,在增强前和增强后7min采用b值=500 s/mm2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SE- EPI)分别行DWI扫描.测量增强前后肝脏、脾脏、肾脏在DWI上的信噪比(SNR)、脾脏-肝脏对比噪声比(CNR)、信号强度值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健康体检者检查结果均正常.正常肝脏、脾脏DWI的SNR、CNR、信号强度值、ADC值增强后7min与增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DWI SNR、信号强度值、ADC值增强后7min较增强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DTPA增强后7min对肝脏、脾脏DWI的图像质量和ADC值无明显影响,而肾脏DWI的图像质量和ADC值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对肝外胆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被DWI检出的5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DWI图像资料,比较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增强前后及不同b值条件下肝外胆管癌病灶信噪比(SNR)、病灶与正常肝脏间对比信噪比(CNR)及ADC值的差异。结果:同一b值条件下,增强前后病灶SNR、CNR、AD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前后肝外胆管癌病灶SNR、CNR及ADC值均随着b值的增大而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外胆管癌病灶的DWI图像质量及ADC值不受Gd-DTPA影响,所以选择合适b值的增强后DWI序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对肝外胆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被DWI检出的5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DWI图像资料,比较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增强前后及不同b值条件下肝外胆管癌病灶信噪比(SNR)、病灶与正常肝脏间对比信噪比(CNR)及ADC值的差异.结果:同一b值条件下,增强前后病灶SNR、CNR、AD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前后肝外胆管癌病灶SNR、CNR及ADC值均随着b值的增大而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外胆管癌病灶的DWI图像质量及ADC值不受Gd-DTPA影响,所以选择合适b值的增强后DWI序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MR DWI质量及正常腺体与癌组织的ADC值是否受到钆类对比剂增强扫描的影响.方法 对25例已经针吸穿刺或粗针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在静脉注射Gd-DTPA前、后行DWI扣描,将R01分别置于癌灶及正常腺体,应用配对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b值=0及1000 s/mm2时增强前后图像中癌灶和正常腺体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ADC值的变化.结果 增强前、后癌灶的SNR(34.56±11.34和33.60±14.34)与正常腺体的SNR(9.88±3.16和10.42±4.18)以及图像CNR(24.16±9.05和22.26±1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癌灶SNR=0.70,P正常腺体SNR=0.11;PCNR=0.17);增强前后癌灶的ADC值分别为(0.96±0.13)×10-3和(0.95±0.14)×10-3mm2/s,正常腺体分别为(1.90±0.47)×10-3 和(1.91±0.61)×10-3mm2/s,两者在增强后ADC值与其增强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0和0.97).结论 乳腺痛组织和正常腺体DWI的质量及ADC测量值不会受到Gd-DTPA的影响,故在乳腺MR扫描中,DWI可以在增强扫描后进行.  相似文献   

5.
张静  王海屹  叶慧义 《武警医学》2013,24(8):699-702
目的探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对正常肝实质及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影响。方法 20例患者共检出肝脏肿瘤性病变灶21个,在静脉注射Gd-EOB-DTPA前、后20 min分别行肝脏容积加速快速成像(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b值=0及800 s/mm2),分别测量增强前后T1WI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肝脏及肿瘤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正常肝实质及肿瘤组织的ADC值,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增强前、后SNR、CNR、ADC值的变化。结果静脉注射Gd-EOB-DTPA 20 min后T1WI图像的SNR(186.67±59.64)显著高于增强前(102.79±2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1,P<0.01);增强后CNR(84.86±46.2)显著高于增强前(33.09±2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8,P<0.01);增强前、后肿瘤的ADC值分别为(1.45±0.57)×10-3mm/s和(1.37±0.48)×10-3m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0,P=0.202);增强后正常肝实质的ADC值(1.27±0.23)×10-3mm/s较增强前(1.34±0.25)×10-3mm/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9,P=0.033)。结论静脉注射Gd-EOB-DTPA 20 min后肝脏T1WI的SNR和CNR均显著高于增强前,故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及检出;增强前、后肝脏肿瘤的ADC值未见显著差异,而正常肝实质的ADC值较增强前降低,静脉注射Gd-EOB-DTPA20 min后会影响正常肝实质的ADC值的测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1.5 T MRI中乳腺肿瘤患者使用钆对比剂是否对弥散加权成像(DWI)有显著性影响。方法行乳腺MRI检查的女性患者40例(共计44个病灶),分别测量增强前后DWI图像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病灶增强前后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及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结果给药前后DWI图像的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给药前后的ADC值(t=-4.023, P=0.001)及eADC值(t=4.082,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肿瘤给药前后的ADC值(t=-1.700, P=0.103)及eADC值(t=1.341, P=0.1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强后行DWI是可行的,并且有助于提高其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乳腺疾病患者中钆对比剂对 MRI 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是否有显著性影响,分析增强前后 ADC 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行乳腺 MRI 检查的35例患者共计38个病灶,所有病灶均经病理证实。笔者对比了增强前后正常乳腺组织及病灶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以及病灶增强前后的 ADC 值。结果(1)增强前后 DWI 的 SNR 及 CNR 无统计学差异;(2)恶性病灶增强前后的 ADC 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增强前后 ADC 值平均降幅11.6%;良性病灶增强前后的 ADC 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增强后 ADC 值能够更好地反映乳腺病变的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8.
肝占位病变扩散加权成像的图像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时,b值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正常志愿者及60例行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行DWI并测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b为100s/mm2、300s/mm2时DWI图像的SNR平均值>5,b为600s/mm2、1100s/mm2时,SNR<5;随着b值的增大,血流灌注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影响逐渐减少,而图像伪影增多,CNR逐渐降低,囊性病变较实性病变的CNR降低明显。结论进行DWI扫描时选取b值为300~600s/mm2时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肺恶性肿瘤和实性良性病变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相控阵线圈联合并行采集空间敏感度编码技术(ASSET) 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检查肺内恶性肿瘤和实性良性病变的可行性,并优化DWI检查扫描参数.方法 12例肺良性病变和50例肺恶性肿瘤(共66个病灶)被纳入研究,其中最初就诊的12例构成不同DWI方案实验组(组1),全部62例病例构成b值实验组(组2).组1采用4种不同DWI扫描方案:A,ASSET+自由呼吸+4NEX;B,ASSET+自由呼吸+1NEX;C,ASSET+屏气+1NEX;D,常规DWI+屏气+1NEX;比较各方案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从中选出最佳扫描方案.组2应用筛选出的最佳扫描方案行不同b值(200、300、500、700和1 000 s/mm2)DWI检查,比较各b值组的SNR、CNR、ADC值以及ADC值对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从中选出最佳b值.结果 组1内4种扫描方案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00),且方案A最大.组2中,不同b值组间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ADC值均随b值增加而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00);从200~1 000 s/mm2不同b值的4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608、0.537、0.785、0.583、0.576,均有诊断意义(Az>0.5),b取500 s/mm2时获得的ADC值的诊断效能最大,此时ADC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最佳阈值为1.400×10-3 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和74.1%.结论 在1.5 T MR设备上,采用相控阵线圈和ASSET技术对肺恶性肿瘤和良性实性病变行DWI检查切实可行;在自由呼吸状态下采用b值为500 s/mm2、激励次数(NEX)为4时能够获得满意的胸部DWI影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3.0 T MR单序列分次屏气与分序列单次屏气在胃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伪影等方面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对经胃镜病理证实的18例胃癌患者行术前MR DWI检查,均行单序列分次屏气与分序列单次屏气两次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SNR、CNR、ADC值及伪影等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以及胃癌与正常胃壁ADC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18例胃癌DWI图像上均显示为高信号,两种检查方法间正常胃壁及癌肿ADC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次屏气DWI的SNR、CNR明显高于分次屏气扫描,单次屏气胃腔内自由水以及背景噪声信号强度明显低于分次屏气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屏气法DWI图像的呼吸运动及并行采集空间敏感性编码技术(ASSET)伪影明显减轻;胃癌ADC值与正常胃壁ADC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167,P<0.001),胃癌组明显低于正常胃壁组ADC值.结论 3.0 T MR胃癌DWI中单次屏气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分次屏气扫描,胃癌ADC值明显低于正常胃壁ADC值,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测量正常成人肾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肾脏病变患者在DWI成像时提供正常对照标准.资料与方法 20例健康志愿者均行MRI常规平扫及DWI成像,DWI成像时b值分别采用0s/mm2、200s/mm2、500s/mm2、800s/mm2、1000s/mm2.结果 不同b值下双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双侧肾脏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863~240.324,P=0.000),双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平均ADC值均高于肝、脾及胰腺ADC值.双侧肾脏皮质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均高于髓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6~20.281,P=0.000).左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平均ADC值在b=500s/mm2、b=800s/mm2及1000s/mm2时均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800s/mm2时t=2.023,P=0.048;其余P=0.000).b=200s/mm2时双侧肾脏皮、髓质ADC值及平均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9,P=0.098;t=0.704,P=0.490;t=-0.314,P=0.757).结论 正常成人肾脏ADC值在不同b值下有差异,双侧肾脏平均ADC值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心电门控技术心率因素对肝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图像质量及参数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接受心电门控IVIM DWI序列扫描的志愿者,设定6个b值(范围0,50,100,150,300,600s/mm2),按受检者心率分为2组,每组10例,实验组受检者心率≤70次/分,对照组受检者心率≥80次/分.由两名从事腹部MR影像诊断5年以上的高年资医师对所得MR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并分析图像SNR、ADC、IVIM各参数值,并对IVIM-DWI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所得图像伪影最少,解剖结构清晰,图像质量较高,不同b值时实验组SNR值均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C、D、D*、f值中,仅肝左叶的ADC值[实验组(1.432±0.299)×10-3mm2/s;对照组(1.945±0.543)×10-3 mm2/s]和D值[实验组(1.372±0.378)×10-3mm2/s;对照组(1.617±0.361)×10-3mm2/s]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3).结论:肝脏IVIM心电门控成像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低心率心电门控IVIM DWI成像可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和稳定可靠的参数值.  相似文献   

13.
陈俊羽  殷江浩  李侠 《放射学实践》2022,(11):1396-1399
【摘要】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在预测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的104例患者,并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了单b值DWI、多b值IVIM及增强扫描。测量HCC患者DW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及IVIM参数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比较MVI阳性组和阴性组DWI和IVIM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顾分析预测MV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对MVI的预测效能。结果:在104例HCC中,MVI阳性57例,MVI阴性47例;MVI阳性组的ADC值和D值均低于MVI阴性组(P<0.05),而两组的D*和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值是预测MVI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其临界值为0.853×10-3mm2/s,预测MVI阳性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26,80.9%和71.2%。结论:D值在预测HCC患者的MVI中优于ADC值,IVIM成像有助于HCC患者的精准治疗及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扩散加权成像的最佳b值及ADC值在预测食管癌恶性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行常规MRI及多b值DWI扫描,分别采用b值500、800和1000s/mm2.结果:随着b值的升高,DWI图像上食管癌病变的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逐渐下降(SNR分别为55.79±27.74、42.05±22.74、30.38±17.30;CNR分别为31.85±19.82、22.35±13.57和17.35±14.49).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b值下病变的ADC值均可作为评估肿瘤分化程度的有效指标,但以选取b值为500 s/mm2时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02),ADC值的最佳阈值为1.72×10 3 mm2/s.结论:使用b值为500 s/mm2的DWI检查有利于食管癌病变的检出.DWI及ADC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肿瘤的分化情况,有助于食管癌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评估肺癌短期重复扫描的ADC值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参数值的测量可重复性.方法:27个肺癌患者(27个病灶)进行2次自由呼吸DWI(b=0,300,800 s/mm2)及IVIM(10个b值,b=0~1000 s/mm2)扫描(间隔30~60min).2名独立测量者分别在ADC图、IVIM图上通过勾勒病灶获得ADC均值和D、D*、f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Wilcoxon检验(非正态分布)比较重复测量、不同测量者和重复扫描的误差.各参数值的测量者内可重复性、测量者间一致性以及两次扫描的测量可重复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组间变异系数(WCV)和Bland-Altman法评价.结果:重复测量和重复扫描所得ADC均值、IVIM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参数显示出好的测量者内可重复性和测量者间一致性,除了D*(WCV>30%).重复扫描D值的可重复性最佳(ICC为0.905、0.883,WCV为7.63%、8.46%),ADC值的可重复性较好(ICC为0.829、0.823,WCV为10.65%、11.13%),而D*和f的可重复性相对较差(ICC为0.639~0.802;WCV为39.50%~58.14%).结论:当运用DWI或IVIM来监测肺癌疗效时,若ADC值、D、D*和f值的变化分别小于21.81%、16.58%、113.95%和84.77%,则很可能是由测量误差引起.需要改进IVIM扫描技术和后处理算法,提高D*和f的测量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扫描2次,分别生成b值为(0、100)、(0、500)、(0、800)、(0、100、500)和(0、100、500、800) s/mm2的ADC图像.分别在左、右肝选取3个层面,然后在每个层面各选3个圆形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分别以左、右肝9个ROI的平均ADC值代表左、右肝的ADC值.结果 b值相同时,左肝ADC值大于右肝(P<0.001).b=0、100 s/mm2时ADC值最大;b=0、100、500、800 s/mm2时ADC值最小.Bland-Altman分析显示,b=0、100、500、800 s/mm2时可重复性最好(右肝:LOA=10.5%;左肝:LOA=13.9%).结论 b值越小,ADC值越大;使用多个b值计算的ADC值可重复性最高,在临床中测量肝脏DWI的ADC值时使用多个b值计算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扩散敏感因子(b值)MR扩散加权成像对眼眶肿块图像质量及ADC值影响。方法:对81例眶内肿块术前行DWI检查和MRI常规扫描。每次取2个扩散敏感因子即b=0和/或400、700、10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进行DWI检查。计算不同b值(400、700、1000s/mm2)下病灶信号-噪声比(SNR)、病灶-对侧颞叶脑白质对比噪声比(CNR)、病灶的ADC值、病灶与对侧颞叶白质ADC的比值(ADCR)。结果:眼眶肿块在DWI400、DWI700、DWI1000的SNR分别为(85.10±48.90)、(61.46±37.00)、(42.92±2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54,P=0.000);CNR分别为(28.36±26.67)、(20.11±17.19)、(16.59±1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19,P=0.000);ADC值分别为(1.42±0.44)×10-3、(1.25±0.43)×10-3和(1.16±0.4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32,P=0.000);ADCR值分别为(1.47±0.45)、(1.39±0.46)、(1.37±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9,P=0.303)。结论:b=700s/mm2是眼眶肿块扩散加权成像的较佳b值,可以得到良好显示眼眶肿块DWI图像。  相似文献   

18.
扩散加权成像在大肠癌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不同b值DWI对大肠癌的显像能力,确定大肠癌DWI成像的合理b值;并探讨ADC值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及T分期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对30例经结肠镜证实的大肠癌患者术前应用1.5T磁共振行MRI常规和多b值(400、600、800、1000、1200s/mm2)扩散加权成像。测量不同b值及T2肿瘤区域组织、正常肠壁的信号强度值及背景噪声的信号强度值,计算不同图像中ADC值、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患者进行病理分级和T分期,比较不同b值时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T分期肿瘤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扩散图像中肿瘤与正常肠壁的对比噪声比(CNR),随着b值的升高而下降,b值400~1200s/mm2时DWI图像的CNR均高于T2图像;b值1000s/mm2时DWI图像的CNR高于b值1200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升高,肿瘤的SNR逐渐下降,b值400~800s/mm2时DWI的SNR与T2图像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200s/mm2时DWI图像的SNR低于T2图像;随着b值的升高,肿瘤区域ADC值逐渐变小,当b值≤800s/mm2时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63,P<0.05)。不同b值时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ADC值比较(F=3.4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于高分化和中分化、低分化间;随着分化程度降低,肿瘤ADC值逐渐降低。不同T分期肿瘤ADC值各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①当b=1000s/mm2,不仅可以得到大肠癌DWI图像的良好显示,而且可以使所测量ADC值更准确。②随着b值升高,肿瘤区域ADC值逐渐降低,大肠癌ADC值与癌组织的恶性度相关,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病灶ADC值越来越小。ADC值可以作为大肠癌诊断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肝脏局灶病变血供对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 研究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对病灶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87例病人 ,共 1 59个肝脏局灶病变 ,采用不同的b值和b值差的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DWI)技术对各病灶及肝脏、脾脏及胆囊进行ADC值的测量。结果小b值和b值差所检测到的ADC值受组织或病变内血流灌注的影响 ,海绵状血管瘤的平均ADC值最高 (7 64× 1 0 - 3mm2 /s) ,富血供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明显高于乏血供恶性肿瘤 (分别为 3 47×1 0 - 3mm2 /s和 2 39× 1 0 - 3mm2 /s,t=2 39,P <0 0 1 ) ,肝囊肿的ADC值几乎不受b值和b值差的影响。结论 当利用小b值和小b值差进行DWI时 ,组织或病变的ADC值受血流灌注的影响较大。DWI及ADC值测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b值对MR扩散加权成像(DWI)时腹部实质性器官和肝脏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29例研究对象行DWI检查,包括正常对照组17例,恶性病变组12例(肝细胞癌6例,胆管细胞癌2例,转移癌4例)。对每例受试者分别采用2种扫描方案行DWI扫描,方案A采用b值为0、500和1000s/mm2,方案B采用b值为0、200和400s/mm2。测量并比较两种方案DWI扫描时腹部各器官及肝脏病灶的ADC值。结果:采用A方案时正常肝脏的ADC值为(1.50±0.11)×10-3mm2/s,采用B方案时为(1.13±0.19)×10-3mm2/s,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6.058,P<0.001)。采用这2种扫描方案其它器官的ADC值测量结果:脾脏分别为(0.94±0.08)×10-3mm2/s和(0.86±0.08)×10-3mm2/s,胰腺分别为(1.43±0.13)×10-3mm2/s和(1.36±0.15)×10-3mm2/s,肾皮质分别为(2.19±0.15)×10-3mm2/s和(2.21±0.19)×10-3mm2/s,肝内恶性病灶分别为(1.11±0.14)×10-3mm2/s和(1.02±0.13)×10-3mm2/s;除肾皮质外,脾脏、胰腺和肝脏病灶的两次ADC值测量结果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值差大时的测量结果均明显高于b值差小者。结论:DWI成像时b值的不同会影响ADC值的测量结果,大b值差时的测量结果较小b值差时更准确且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