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VEGFR2 (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对裸鼠结肠癌新生血管的成像效果.方法 以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将特异性结合VEGF主要受体KDR的小肽K237与脂质微泡耦联构建靶向微泡,用同样方法将对照肽与脂质微泡耦联,构建对照微泡.以KDR阴性表达的人结肠癌LS174T细胞株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2只荷瘤鼠经尾静脉随机先后注射靶向微泡、对照微泡,2种微泡注射间隔30 min.注射靶向微泡后5 min和注射对照微泡后5 min荷瘤鼠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各组微泡在肿瘤组织造影增强情况,测量肿瘤组织的声强度(Ⅵ).另取6只荷瘤鼠预先注射K237肽后再注射靶向微泡,观察微泡的成像效果.靶向微泡组、对照微泡组、小肽预先封闭组肿瘤组织的Ⅵ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t检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KDR在肿瘤组织表达及分布规律.结果 成功制备了靶向微泡.注射超声微泡后5 min超声检查显示靶向微泡组肿瘤组织超声造影明显增强,对照微泡组及小肽预先封闭组仅见轻度的超声造影增强.3组Ⅵ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30,P<0.01).靶向微泡组与对照微泡组Ⅵ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18±9.56与8.28±4.74,t=6.91,P<0.01);小肽预先封闭组Ⅵ值与靶向微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3.44与30.18±9.56,t =4.91,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荷瘤鼠结肠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较正常组织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以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可以与荷瘤鼠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特异性黏附并有效评价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制备针对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BST2)的TMBs造影剂(BST2-TMBs),通过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对小鼠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检测,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抗BST2的抗体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桥接的方式连接于微泡(MBs)表面,获得BST2-TMBs,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TMBs的形态,用粒径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其分布;通过体外细胞黏附实验研究TMB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性能,并对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行超声分子成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BST2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对独立样本行t检验.结果 制备的BST2-TMBs的平均粒径为1.61μm,其中95%的微泡在1~5 μm之间.BST2 -TMBs能够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平均每个视野有(165±25)个TMBs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远高于非靶向微泡(IgG-MBs)对照组的(10±3)个微泡(t=10.662,P<0.01).黏附的TMBs能够明显增强内皮细胞的超声信号强度,TMBs为27.93±5.14(灰度值),非靶向微泡为3.61±1.67(灰度值)(t=7.239,P<0.01).小鼠在体肿瘤超声分子成像表明:BST2-T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min时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为38.79±0.29(灰度值),能保持47.65%的微泡注射30 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1.40±0.37),而IgG-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 min时的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是9.46 ±0.17(灰度值),仅能保持11.39%的微泡注射30 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3.01±0.60).相比之下,TMBs在肿瘤部位的超声信号强度较非靶向微泡提高4.27倍(t=65.587,P<0.01).免疫组织化学证实BST2蛋白在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表达.结论BST2 -TMBs可以用于小鼠前列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声分子成像,这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RGD肽及其衍生物在肿瘤显像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外基质中,能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整合素并与之结合,从而介导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外源性RGD肽与肿瘤细胞表面整合素结合后,可作为体内RGD肽类物质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与迁移、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且具有靶向性标记肿瘤显像以及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基因治疗的靶向性传导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整合素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之间的相互黏附,对细胞的黏附、增殖、分化、转移、凋亡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和绝大多数正常器官系统中,整合素αvβ3受体表达缺乏或几乎不能被探及,但其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有强烈表达,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是整合素αvβ3受体的特异性识别位点,因此,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含有RGD序列的肽类化合物上,用于整合素αvβ3受体显像,对于肿瘤早期和高特异性定位、定量诊断及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RGD肽的标记方法和αvβ3受体显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具有超声和磁场双重响应特性的磁性微泡.方法 采用声振空化法制备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微泡超声造影剂(ST68),用多元醇法制备表面带负电荷的磁性Fe3O4纳米粒子.以微泡为模板,通过静电吸引层层自组装的方法使聚乙烯亚胺和磁性Fe3O4纳米粒子在微泡表面交替沉积,制备磁性微泡.搭建体外超声造影装置,对比注入磁性微泡(3×108个/ml)前后装置中硅胶管的超声图像,并观察对硅胶管施加磁场后磁性微泡的运动情况.对比注入磁性微泡前后新西兰大白兔肾脏的超声图像,以评价磁性微泡的体内超声造影效果.结果 制得的Fe3O4纳米粒子表面带有稳定的负电荷(-24.6±6.7)mV,组装得到的磁性微泡中超过98%的微泡粒径小于8μm,满足对超声造影剂大小的基本要求.注入磁性微泡前,硅胶管无回声信号;注入磁性微泡后,硅胶管内呈实性回声;施加磁场后,磁性微泡向磁场方向定向迁移.兔体内超声造影结果示推注磁性微泡前,超声图像不能显示肾;推注后肾脏影清晰.结论 制备的磁性微泡磁靶向和超声造影效果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的磁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液态氟碳(PFOB)纳米脂质微粒与全氟丙烷气体(C3F8)纳米脂质微泡,比较两者一般理化性质及体外显影效果.方法 分别制备PFOB纳米脂质微粒与C3F8纳米脂质微泡,检测2种造影剂形态、粒径、表面电位、浓度及稳定性,并进行比较.制备生物素化(外膜标记生物素)及空白(外膜未标记生物素)的PFOB脂质微粒及C3F8微泡造影剂.以高频探头观察各组造影剂加入亲和素前后的显影效果,并运用Matlab软件获得图像平均灰度值,再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同一样本多个时间点观察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同一样本加入亲和素前后的显影强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PFOB脂质微粒与C3F8脂质微泡粒径分别为(152.30±35.99) nm和(774.59±108.59)nm,前者明显小于后者(t=-24.327,P<0.001);表面电位分别为(-40.90±6.51)mV和(-14.80±3.97)mV,前者明显大于后者(t=-15.308,P<0.001).(2)PFOB脂质微粒造影剂的浓度及粒径在整个观察期间内无明显改变[C0h:(2.28 ±0.64) ×1011/ml,C1周:(2.06 ±0.53)×1011/ml; D0 h:(152.30±35.99) nm,D1周:(178.80±63.07)nm].C3F8脂质微泡造影剂制备后放置12 h,浓度[C0h:(4.08±0.96) ×1010/ml,C12 h:(3.25±1.02)×1010/ml]尚未发生明显改变,而放置24 h、2d、4d及1周后浓度明显减低[C24h:(2.28 ±0.73)×1010/ml,C2d:(1.56±0.54)×1010/ml,C4d:(1.03±0.37) ×1010/ml,C1周:(0.74±0.24)×1010/ml;F=78.515,P<0.01];C3F8微泡造影剂放置2d内粒径[D0h:(774.59±108.59) nm,D2d:(1020.68 ±223.64) nm]未见明显变化,放置4d及1周后粒径明显增大[D4d:(1391.67 ±268.65) nm,D1周:(1532.41±326.25) nm,F=50.772,P<0.01].(3)加入亲和素前,空白及生物素化PFOB脂质微粒均未见明显显影,而空白及生物素化C3F8脂质微泡均有较高的显影强度(31.34 ±7.03与28.75±7.18);加入亲和素之后,生物素化PFOB脂质微粒造影剂显影明显增强(2.18 ±0.71和82.19±15.68,t=-15.698,P<0.001),而空白PFOB脂质微粒及2组脂质C3F8微泡显影情况无明显改变.结论 与C3F8脂质微泡造影剂相比,以PFOB为核心的纳米脂质微粒造影剂在粒径优化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更好的可控性,且具有独特的显影特性,有利于制备靶向功能的超声造影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携sialyl LewisX靶向超声微泡( MB-SLex)与P-选择素Fc段(PSFc)的结合和解离特征,并与携抗ICAM-1单抗靶向超声微泡(MB-ICAM) 比较.材料与方法构建MB-SLex、MB-ICAM与携同型抗体IgGl微泡(MB-C)后,应用平行极流动腔装置,在结合实验中观测MB-Slex、MB-ICAM及MB-C通过小鼠PSFc、小鼠ICAM-1抗原包被培养皿时,在低剪切应力(0.5dyn/cm2高剪切应力(4.0dyn/cm2)和不同时间点各种微泡的结合数量、滚动数量,以及在解离实验中各测定种微泡达到半数解离的剪切应力.结果 在0.Sdyn/cm2 剪切应力下,MB-Slex和PSFc每分钟微泡的结合数量(结合率)与MB-ICAM和ICAM-I抗原的结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在4.0dyn/cm2剪切 应力下 MB-Slex的结合率明显大于MB-ICAM(P<0.05).结合实验可见MB-Slex每分钟微泡的滚动数量无论在0.5dyn/cm2还是4.0dyn/cm2均明显大于MB-ICAM (P<0.05).而MB-C与PSFc及ICAM-1抗原均未见明显结合,亦未见明显MB-C滚动现象.MB-Slex半数解离的剪切应力小于MB-ICAM( P<0.05).结论 MB-SLex能与PSFc在高剪切应力下结合,应用sialyl LewisX为靶向诱导分子可能构建出在高速血流下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分子特异结合的靶向超声微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和致病性大肠杆菌(ETEC)黏附肠上皮LOVO细胞的竞争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黏附试验计数肠上皮Lovo细胞黏附的细菌数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除黏附素浓度为1μg/ml和5μg/ml时不能明显抑制ETEC和EPEC对Lovo细胞的黏附外,10μg/ml、20μg/ml、30μg/ml浓度组均能明显抑制ETEC和EPEC对Lovo细胞的黏附,且随浓度的逐渐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结论 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能抑制ETEC和EPEC对肠上皮Lovo细胞的黏附且呈剂量依赖效应。  相似文献   

9.
超声微泡自1968年由Gramiak及Shah报道发现至今,已广泛应用于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然而超声微泡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临床超声诊断,近年来,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在分子生物学领域迅速发展,利用微泡在超声介导下的空化效应可以达到靶向给药、靶向治疗的作用。Lawrie等[1]发现使用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剂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质粒DNA转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靶向整合素αvβ3诊疗一体化放射性分子177 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探讨其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来源异种移植瘤(PDX)模型显像及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RGD肽与白蛋白结合基团EB相连接,构建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vβ3的EB-RGD,并经螯合剂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偶联完成靶向分子177 Lu标记.构建68只NSCLC-PDX模型鼠,取28只注射177 Lu-EB-RGD或177 Lu-RGD行microSPECT显像和生物分布研究;另行177 Lu-EB-RGD放射靶向治疗实验:取PDX模型鼠40只,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18.5 MBq ^177Lu-RGD组(B组)、18.5 MBq ^177Lu-EB-RGD组(C组)、29.6 MBq ^177Lu-EB-RGD组(D组),每组10只,观察治疗后50 d内模型鼠肿瘤体积变化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77Lu-EB-RGD的标记率在95%以上,比活度为(55±14) GBq/μmol,其体外稳定性好,放化纯大于95%.注射^177Lu-EB-RGD后4~96 h,NSCLC-PDX模型鼠肿瘤清晰可见,注射后4、24、72、96 h的肿瘤/肌肉摄取比值(T/M)分别为7.34±0.67、14.63±3.82、15.69±3.58及15.99±5.42;生物分布结果示177 Lu-EB-RGD摄取[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与SPECT显像结果一致,且4h时的^177Lu-EB-RGD在肿瘤中的摄取明显高于^177Lu-RGD[(10.15±1.17)与(3.30±1.47) %ID/g;t=18.60,P<0.05].^177Lu-EB-RGD治疗后,A组与B组模型鼠的肿瘤体积均快速增加;而C组与D组肿瘤体积呈持续降低趋势,在第28天时C组与D组肿瘤均已肉眼不可见,且在随后的监测时间内未见复发.结论 ^177Lu-EB-RGD能靶向αvβ3阳性的NSCLC-PDX模型,显像效果好,对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有望为晚期靶向治疗耐药或无效的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整合素αvβ3高表达于肿瘤细胞和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而在正常组织和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呈低水平表达或不表达,整合素αvβ3能够与体内外含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对RGD肽进行结构修饰、多聚化等来构建体内理化性能稳定的RGD肽和RGD-蛙皮素等融合肽,再通过不同的偶联剂介导完成RGD肽的不同放射性核素(^18F、^111In、^64Cu、^68Ga、^125I、^99Tc^m、^123I、^86Y等)标记,成为近年来肿瘤靶向显像的研究热点,部分临床实验正在国内外进行有效开展。通过PET/CT、SPECT/CT和PET/MRI多模态显像定量检测肿瘤整合素αvβ3受体的表达水平,来完成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治疗患者的筛选、疗效预测和实时监测,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和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SPE)对电离辐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抗电离辐射作用机制.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别给予10000、1000、500、250、125、62.5、30、15、5、1μg/ml SPE溶液处理24 h;HUVEC细胞暴露于10 Gy60Co γ射线照射后培养30 h,分别给予125、250、500 μg/ml SPE溶液处理24 h;HUVEC暴露于10 Gy 60Coγ射线照射后培养1h,加入100 μl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U937细胞)溶液,1h后除去未黏附的细胞,分别给予125、250、500 μg/ml SPE溶液处理3h.采用MTS法检测以上溶液细胞活力变化.HUVEC暴露于10 Gy60Coγ射线照射后培养6h,分别给予125、250、500 μg/ml SPE溶液处理3h后,测定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含量,继续培养6h后,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Bcl-2、Bax、THBD、γH2AX、ICAM-1、VCAM-1等蛋白表达.结果 HUVEC可耐受1000 μg/ml以下的SPE溶液.对10000 μg/ml SPE溶液,其细胞活力下降极显著(P<0.0001).与辐射模型组相比,250和500 μg/ml SPE剂量组的辐射HUVEC活力显著升高(P<0.01)、与U937细胞间黏附比例显著降低(P<0.01);SPE各组的ROS、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SOD、GSH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效应强度与剂量均呈正相关.SPE各组Bcl-2、THBD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ax、γH2AX、ICAM-1及VCAM-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SPE可通过调节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凋亡能力和细胞活力,通过抑制单核细胞黏附、降低脂质过氧化、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等机制,对电离辐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携带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单克隆抗体的超声微泡造影剂(microbubble,MB)在评价小鼠原位胶质瘤血管新生和边界识别中的作用。方法:以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构建靶向微泡(MBv),体外鉴定其性质。建立小鼠GL261胶质瘤模型,分别注射MBv和普通微泡(MBc)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成功构建偶联抗小鼠VEGFR2单克隆抗体的MBv,造影结果表明MBv较MBc能更好地评价小鼠胶质瘤血管新生和肿瘤边界。结论:MBv是良好的肿瘤靶向造影剂,应用MBv可较好地实现术中评价小鼠胶质瘤血管新生,更好地辅助术中超声导航。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肿瘤生长中活体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评价分子靶向微泡(MB)和超声的应用在无创性评估3种血管源性标记物αvβ3整合蛋白、endogl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电吸附方法制备携带抗αvβ3单克隆抗体的靶向微泡的可能性,并初步评价该靶向微泡在体外的寻靶能力.方法 将适量的负电荷脂质微泡造影剂与抗αvβ3单克隆抗体混合,利用静电吸附方法,制备亲黑色素瘤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并通过观察与黑色素瘤细胞的结合情况,验证该靶向微泡的靶向性.结果 静电吸附方法能够使抗体与微泡结合.携带抗αvβ3单克隆抗体的靶向微泡粘附在黑色素瘤细胞表面的靶向微泡数目明显多于普通对照微泡.结论 静电吸附法能够制备脂质靶向超声微泡,体外亲肿瘤细胞的寻靶试验验证了携带抗αvβ3单克隆抗体的靶向超声微泡具有一定的寻靶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恒磁场对脂多糖(LPS)诱导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及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于0·05、0·1、1mT的磁场中曝磁,用LPS刺激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用细胞计数法评估,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用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的黏附率为58%;0·05、0·1mT磁场条件下中性粒细胞黏附率下降为40%及38%,与单纯LPS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而1mT组中性粒细胞黏附率为65%,与单纯LPS组相近。单纯LPS组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为10·34±0·33/0·89±0·16;0·05、0·1mT磁场条件下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为6·61±0·17/0·53±0·18、6·98±0·15/0·46±0·10,与单纯LPS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1mT组为10·99±0·41/0·78±0·15,与单纯LPS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0·05、0·1mT可以抑制LPS刺激下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及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作用下脂质超声微泡对反向硫代磷酸酯寡核苷酸(TFO)的细胞吸收率及内皮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方法 合成针对切应力反应元性基因序列的GT21-apsTFO),并构建携带TFO的脂质超声微泡.将ECV304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SSRE)组,仅接受切应力作用6h;TFO超声辐照(TFO+U)组,取60μl TFO(终浓度0.2μmol/L)加入细胞,同时给予超声辐照30s;TFO-脂质微泡(TFO-M)组,取60μl携带TFO脂质超声微泡(终浓度0.2μmol/L)加入细胞;TFO-脂质微泡+超声辐照(TFOM+U)组,取60μl携带TFO脂质超声微泡(终浓度0.2μmol/L)加入细胞,同时给予超声辐照30s.后三组进行TFO转染后24h接受切应力(压强1.2Pa)作用6h.荧光显微镜观察TFO的细胞吸收率,免疫荧光法和RT-PCR分别检测T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TFO-M+U组的TFO转染效率(38.83%±6.52%)高于TFO-M组(9.50%±2.88%)和TFO+U组(12.66%±3.01%,P<0.01),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与SSRE组比较,TFO+U组、TFO-M组和TFO-M+U组中TF蛋白和mRNA的表达降低(P<0.01);TFO-M+U组明显低于TFO+U组和TFO-M组(P<0.01),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超声介导下,TFO脂质超声微泡可明显增加细胞对TFD的吸收率,从而增强TFO对TF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藜芦醇对氧化型LDL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在铜离子诱发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修饰的基础上,建立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7组,即正常对照组,溶剂(DMSO)对照组,oxLDL氧化损伤组,oxLDL加槲皮素阳性对照组,oxLDL加白藜芦醇低剂量(0.5μmol/L)、中剂量(5μmol/L)、高剂量(50μmol/L)组,其中后4组将200μg/ml的oxLDL作用于以槲皮素及不同浓度白藜芦醇预培养24h的内皮细胞,然后继续培养18h。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oxLDL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明显,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匀浆中MDA含量升高,SOD、GSH-Px活性下降,凋亡率可达41.4%±2.3%,而加入白藜芦醇预培养可明显减轻oxLDL对抗氧化酶SOD、GSH-Px的影响,降低MDA含量,并显著减少凋亡细胞数量,ox-LDL加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内皮细胞凋亡率降至13.0%±1.5%,各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保护和修复ox-LDL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微泡造影剂联合超声对胶质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化疗药物疗效的影响.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脑组织伊文蓝染色检测并确认影响Wistar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最佳造影剂浓度及最佳超声模式.采用大鼠胶质瘤细胞系9L脑纹状体注射建立Wistar大鼠胶质瘤模型,予以替莫唑胺化疗(50mg/kg,连用5d)后,计算瘤体大小,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浓度.结果 微泡造影剂联合超声可使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松弛,最佳造影剂浓度为1ml/kg,最佳超声模式为间隙触发(间隙400ms)10min;声空效应组大鼠中伊文蓝通过血脑屏障的含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替莫唑胺化疗后,声空效应组肿瘤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G FA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泡造影剂联合超声可提高胶质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化疗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携紫杉醇(Pac)和注射用曲妥珠单克隆抗体(Herceptin)高分子造影剂(Pac-PLGA-HER)联合超声体外寻靶能力及显影效果.方法 通过双乳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制备载Pac靶向高分子造影剂.将MCF-7细胞种植于12个培养皿中,培养24 h,分为4组,每组3个:非靶向造影剂组(Pac-PLGA组)、靶向造影剂组(Pac-PLGA-HER组)、靶向造影剂+超声组(Pac-PLGA-HER+超声组)和抗体封闭组.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比观察高分子造影剂与细胞的结合能力.观察体外显影效果,并用DFY型定量仪进行定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靶向载Pac高分子造影剂平均粒径为(596±12) nm,体外寻靶能力实验显示靶向载Pac高分子造影剂可与MCF-7细胞大量结合.体外显影实验示靶向与非靶向载Pac高分子造影剂平均声强分别为(134.50±10.19)和(135.11±11.49) dB,平均灰阶分别为147.83±11.12和148.50±12.63,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均为-0.097,P均>0.05).结论 携Pac和Herceptin的高分子造影剂对高表达HER2的人乳腺癌MCF-7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在体外显影实验中有较好的显影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