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形态学的角度观察和测量癌旁粘膜的各种变化,试图在常规临床病理检查条件下找到癌旁粘膜变化的“移行”规律、范围和数据,从而为大肠癌的组织发生和早期诊断的病理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基本事实。材料与方法选择我院外科近期手术送检的150例大肠癌标本(结肠癌15例,直肠癌35例)分别在“近癌”(Adjacent to Carcinoma)及“远癌”(Remote from Carcinoma)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化和显微分光光度技术观察,结果表明正常大肠粘膜无论从组织学还是从组织化学上看来均为近二倍体(2 N),其核DNA含量变异甚小,但癌细胞核内DNA含量则明显高于正常和癌旁粘膜。高、中分化大肠腺癌之间的DNA含量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差异,提示DNA含量与肿瘤的分化有关。在移行粘膜中可见典型增生和异常粘液分泌,与正常粘膜相比,它的二倍体细胞较少而三、四倍体细胞较多,有少数细胞核DNA含量超过四倍体,提示有与其细胞增生周期不一致的异常增生存在。鉴于移行粘膜不典型增生程度与DNA含量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作者等支持大肠的移行粘膜可能是一种癌前期变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224例结石与无结石胆囊粘膜病理形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性观察224例胆囊粘膜病变,对其组织形态、粘液染色及CEA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进行研究,发现183例有胆囊结石,占81.69%,在粘膜变化中,结石线以不全肠化为主(61%)。无结石胆囊粘膜变化以单纯性增生为主(28/41)。经X^2检验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24.49,P<0.001)。对照回顾分析30例胆囊癌的癌旁粘膜,发现不典型增生及癌内有杯状细胞残留,粘液腺化生上皮向不典型增生移行过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病理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12例癌旁粘膜标本及8例正常膀胱粘膜标本中一氧化氮合酶三种亚型的表达情况.结果 35例肿瘤标本中nNOS、iNOS、eNOS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3%、85.7%、42.9%,膀胱移行细胞癌中iNOS表达较正常膀胱粘膜增高.但移行细胞癌、癌旁粘膜、正常粘膜三组间nNOS及eNOS表达无差别.nNOS、iNOS、eNOS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期分级可能无相关性.结论 iNO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增高,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移行粘膜扫描电镜观察及其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5例大肠癌移行粘膜的扫描电镜与光镜观察显示有不同形式改变。电镜发现所有病例移行粘膜均有明显异常改变,距癌灶2cm以内异常者占88.0%(22/25)。而光镜下该区无非典型性增生,仅见杯状细胞数量及体积增加,肠腺凹形态有不同程度改变。因此,移行粘膜的扫描电镜改要虽然不能确切反映肠粘膜内部组织学变化性质,但可提供异常三维结构的粘膜范围,为大肠癌癌旁粘膜切除范围的选择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胃印戒细胞癌癌旁粘膜球样异型增生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使用粘液组织化学和AgNOR银染色方法,观察了胃印戒细胞癌癌旁粘膜的球样异型增生。从110例(34例印戒细胞癌,76例含印戒细胞的其他类型癌)中检出28例存在球样异型增生(25.5%),其中4例可见球样异型增生与癌移行。认为球样异型增生是胃印戒细胞癌发生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旁移行粘膜的增殖活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大肠癌“移行粘膜”(TM)的性质及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通过连续观察25例大肠癌癌旁10cm范围内粘膜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与正常结肠粘膜进行比较,发现TM在癌旁两边6cm范围内和近切端多春唾液酸粘蛋白反应、AgNORs核均数、PCNA 率、P53蛋白阳性等增殖活性均介于癌和正常结肠粘膜之间。结论:TM是腺体粘蛋白合成异常、增殖活性较高的一种癌前病变。手术切除肠段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三重染色技术在同一切片上应用,其中用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_3,显示结肠癌细胞内的肿瘤相应抗原;用AB或AB/PAS法显示结肠癌组织内的酸性、中性及混合性粘蛋白对32例原发性结肠癌的观察结果,三染阳性率达96.87%,证实MC_3-McAb原发性结肠癌的特异性强。MC_3染色在各型结肠癌阳性细胞浆内及腺腔缘处可见到棕黄色颗粒及弥漫性阳性物质,同时可见到大量PAS染色呈红色的中性粘液物质,这些细胞多位于细胞底2/3位置,正常少见。AB染色显示蓝色酸性粘液,在癌组织间质及癌旁间质混合性粘液呈紫色片状、糊状及正规则型,正常结肠组织中未见到此现象。 本文建立三重染色法,对结肠癌的研究提供免疫组化及组化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双PAP法),采用三种人结肠癌相关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C_5、CL—2、CL—4),对205例大肠癌及癌旁粘膜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癌旁移行粘膜相关抗原阳性率介于正常粘膜与不典型增生之间。此结果可能提示癌旁移行粘膜具有癌前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0.
自从Filipe提出大肠癌旁移行粘膜的粘液性质异于正常以后,人们对移行粘膜及炎性大肠疾病异型增生上皮的粘液改变,从临床和病理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大肠腺瘤属癌前病变,为观察腺瘤与大肠癌的关系,我们选择85例(共91个)伴明确异型增生或早期癌变的大肠腺瘤,着重探讨腺瘤粘液含量、粘液性质改变与异型增生及癌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应用粘液组化方法AB—PAS、HID—AB、OR—AB、PAT—KOH—PAS、PATB—KOH—PAS显示大肠上皮分泌粘液的类型。结果发现:大肠慢性炎、大肠克隆病及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分泌粘液类型与正常粘膜相似(P>0.05),而伴有异型增生的溃疡性结肠炎、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家族性息肉、腺瘤癌变、大肠癌及癌旁粘膜粘液分泌性质与量均有变化。在这些病变中氮乙酰化及含有邻位羟基的氧乙酰化粘液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粘膜(P<0.05)。其检出阳性率与异型增生的程度有关。笔者认为应用粘液组化方法分析大肠癌前病变粘液性质对于判断粘膜上皮恶性倾向提供了有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手术中取得的新鲜结肠癌组织免疫Balb/c小鼠。制得5株能持续、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其中HC6株杂交瘤细胞经过180天连续培养,单克隆抗体MC6分泌稳定,选择性强,效价高。免疫组化检测发现,MC6相应抗原在结肠癌组织及结肠癌细胞系高度表达(90%~100%),显著高于其它癌组织,癌旁和正常粘膜及癌细胞系(0%~44.4%);中度以上染色者占阳性者总数80%以上,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上,且除癌细胞膜和胞浆呈阳性反应外,腺腔内粘液亦可见不同程度着色。表明MC6相应抗原是一种在结肠癌细胞膜上占优势的抗原,并可脱落至腺腔。此单克隆抗体的成功研制为发现新的结肠癌生化标志,为结肠癌早期诊断及术后病情监测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抗人结肠癌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及单克隆抗体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手术中取得的新鲜结肠癌组织免疫BALB/c小鼠,制得5株能持续、稳定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其中HC6株杂交瘤细胞经过180d连续培养,单克隆抗体MC6分泌稳定、选择性强、效价高。免疫组化检测发现,MC6相应抗原在结肠癌组织及结肠癌细胞系呈高度表达(90~100%),显著高于其它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癌细胞系(0~44.4%);中度以上染色者占阳性总数的80%以上;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上。除癌细胞膜和胞浆呈阳性反应外,腺腔内粘液亦可见不同程度的着色,表明MC6相应抗原是一种在结肠癌细胞膜上占优势的抗原,并可脱落至腺腔。此单克隆抗体的成功研制为发现新的结肠癌生化标志,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后病情的监测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ollip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结肠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Tollip及相关因子TGF-β1、Smad、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结果:Tollip在结肠癌及癌旁肠黏膜组织上呈弥漫或颗粒状分布于细胞膜与细胞质上,细胞核上无表达。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结肠癌组Tollip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1.630±0.397 vs 0.651±0.170);RTqPCR结果显示结肠癌组Tollip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3.306±0.528vs0.999±0.005);Tollip的mRNA表达与TGF-β1、Smad2、Smad3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Tollip的mRNA表达与Vimentin及E-cadherin的表达无相关性。Tollip的mRNA在结肠癌TNM分期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癌组织中Tollip的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结肠肿瘤的病理过程,Tollip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着重观察的4例残胃癌和14例残胃再发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癌变发生在吻合口部者占38.9%;再发癌病例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等两次手术后所见多相同或近似;两组病例的癌旁粘膜除多见萎缩性或萎缩增生性胃炎,中、重度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甚至有的移行到癌之外,可见吻合口附近粘膜呈息肉状增生,粘膜深层腺管囊状扩张或粘膜下异位腺体。文章对残胃癌与再发癌的概念、病因及早期发现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用生物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PNA)、菜豆凝集素(PHA)及抗CEA抗体对良恶性结、直肠组织作组化染色研究,发现:PNA主要标记结、直肠癌(21/25);PHA主要与正常结、直肠杯状细胞粘液相结合(21/22);而癌旁粘膜的结合情况介于二者之间。上述凝集素能显示细胞糖结合物糖化的紊乱,因而有助于结肠癌的诊断。抗CEA抗体可帮助临床决定哪些病人需定期随访检查血中CEA水平,以便监测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癌旁粘膜内常可见到微癌灶,对于这一现象提及者甚多,详细讨论者则极少。本文拟通过对癌旁粘膜内微癌灶的观察与测量,并对其与主癌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它在大肠癌发生学上的意义。材料与方法本文收集手术切除的完整大肠癌标本50例,分别在四个方位取癌旁粘膜3~4cm(其中包括癌体边缘)。取材组织块全部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人FGFR-1基因变化与结肠癌发生的关系。采用RT-PCR法从人肺成纤维细胞中钓取FGFR-1全编码区cDNA,用此cDNA探针与人肠癌及癌旁组织DNA进行Southern印迹分析。结果表明:与癌旁组织相比结肠癌组织Southern印迹图谱发生了改变。提示PGFR-1基因变化与肠癌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检测胃癌细胞中Fas基因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对39例胃癌细胞和癌旁粘膜中Fas抗原的表达进行检测。胃癌细胞和癌旁粘膜组织中均有Fas基因表达,而其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t=1.526,P〉0.05)。胃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细胞中Fas基因表达明显低于粘液癌和低分化癌(P〈0.05)。胃癌细胞中Fas基因表达低。采用特异性改变凋亡阈限的治疗方案可能有利于改变胃癌的自然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胃癌发病与胃溃疡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进行组织病理学、~3H—TdR标记和粘液组化染色,观察了胃溃疡旁粘膜腺体细胞的增殖动力学变化和粘液分泌状况,结果表明:大鼠胃粘膜形成溃疡之后溃疡旁胃腺细胞增生十分活跃,其机能和结构呈现各种异常。胃粘膜在机能上的肠化现象可先于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