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秀梅  李乃霞 《天津护理》2007,15(5):300-300
安痛定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其解热作用是使发热病人的体温下降或恢复正常,但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解热镇痛药在治疗浓度下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使体温中枢兴奋性降低,同时伴有血管扩张和出汗,增加散热而发挥解热作用。2007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1例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发热的患者,肌肉注射安痛定2mL,约2min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经过医护人员积极抢救、精心护理.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抢救护理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以解热或镇痛为目的的一类非处方药.它能使发热患者的体温降至正常,而对正常人的体温无明显影响,有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环氧化酶,从而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1].为了减少此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现将常见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退热和减轻慢性钝痛作用的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以解热或镇痛为目的一类非处方药。它能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而对正常人的体温无明显影响。一般镇痛作用中等程度。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环氧化酶,从而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目前解热镇痛药滥用现象非常严重,对人机体的损害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4.
安痛定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解热镇痛药物,其对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有较好的疗效[1]。安痛定注射液每支2 mL,含氨基比林100 mg、安替比林40 mg、巴比妥18 mg,为一复方制剂,其中氨基比林可使体内蛋白质乙酰化,进而诱发过敏反应。有文献报道,安痛定可引起各种过  相似文献   

5.
复方氨基比林致晕针的原因浅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琴霞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16-2216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又名安痛定注射液或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本品为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和巴比妥的复方制剂,其解热作用快而强,用后体温下降速度快,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但在注射过程中容易发生晕厥现象[1]。笔者甚至发现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较其他药物更容易发生晕针反应,  相似文献   

6.
扑热息痛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不良反应有皮疹、发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当服用过量(10~15)时可引起急性肝功能损害,亦可引起肾乳头坏死,高铁血红蛋白等。我院于1999年成功地抢救1例20分钟内共服70余片扑热息痛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高热、头痛伴黑褐色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4岁.在非洲尼日利亚工作3个月,当地流行疟疾,2007年9月1日回国. 患者9月5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9~40℃,服用解热镇痛药后,退热至37%左右,但3~4 h后体温又上升至39~40℃,伴头痛、头晕,肌肉酸痛,乏力嗜睡,偶伴寒战.  相似文献   

8.
<正>1病例资料男,46岁。羊场养殖员。因发热、乏力、出汗1年,伴腰部酸痛2个月入院。有高血压病5年,自行服药控制良好。定时发热、乏力、多汗,发热时间17:00至次日3:00,体温最高39.2℃,予解热镇痛药及物理降温,体温可降至37.6℃。查体:体温38.6℃,脉搏86/min,呼吸19/min,血压134/  相似文献   

9.
例1 男,16岁。发热4天,皮肤发红、起脓疱2天于1994年8月25日入院。4天前因发热、腹痛、腹泻曾用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安痛定),48小时后皮肤发红、瘙痒,双上肢起脓疱。后又用青霉素加庆大霉素静脉滴注治疗2天,原有脓疱开始吸收,但前胸、背部和双下肢又出现大量脓疱,多次检测白细胞均明显升高。无个人和家族银屑病史。体检:体温37.5℃,各系  相似文献   

10.
消炎痛系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具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 ,临床常用作消炎镇痛。据报道 ,过敏反应仅有皮肤瘙痒、荨麻疹、红斑等 ,很少发生严重过敏反应[1] 。我科于 2 0 0 1年 12月为 1例发热患者用消炎痛抢救后 ,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 ,经及时抢救转危为安 ,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女 ,39岁 ,因胸闷、乏力、全身关节疼痛 1年半 ,以结缔组织病于2 0 0 1年 12月 18日收入院。神志清 ,精神可 ,呼吸平稳。T 36 8℃ ,P 78次 /min ,R 19次 /min ,BP 14 / 10kPa ,全身肌肉触痛、压痛 ,自述无过敏史。住院第 4天 ,患者感冒 ,体温高 ,19…  相似文献   

11.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系指一类使升高的体温降至正常,并能解除某些躯体痛的药物。近年来对发热和疼痛的本质有了进一步了解,合成了很多具有抗炎作用的解热镇痛药,因此有人把这类药物也叫做“镇痛性抗炎药”或“消炎镇痛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主要分为三类:即水杨酸类  相似文献   

12.
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是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该药是治疗感冒的常用药物,尤其常用于“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和疼痛的治疗。为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本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比较观察了300例患者分别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吲哚美辛栓即消炎痛栓 ,系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 ,由于它吸收快 ,使用方便 ,维持疗效时间较长 ,近年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已确诊的发热患者的降温。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们对 132例老年发热患者用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降温 ,效果较好。现将护理观察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32例发热患者中男10 3例 ,女 2 9例 ,5 8~ 94岁 ,平均 71岁 ,体温 38 0~ 40 2℃。发热原因 :癌性热和癌症合并感染 5 4例 ,单纯呼吸系统感染 2 7例 ,脑血管病后遗症合并感染 39例 ,褥疮感染 6例 ,糖尿病合并感染 2例 ,泌尿系统感染 2例 ,双下肢动脉…  相似文献   

14.
王庆蕊 《医学临床研究》2012,(7):1424-1424,F0003
1病历患者,男,51岁,以左腋窝肿物10余天伴发热来本院就诊。10余天前于洗澡时发现左腋窝散在数个米粒大小肿物,无明显疼痛,未予注意。后肿物逐渐增大,并出现明显疼痛感,触之尤著。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9.8℃,口服解热镇痛药效果差。遂来本院门诊行腋窝浅表组织彩超检查,考虑淋巴结炎。查血常规、胸片均未见异常。为行抗炎治疗来本科。查体:体温38.2℃,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  相似文献   

15.
1病例介绍患者,女,18岁。因反复发热、咳嗽、痰中带血一年余,气短、腹胀、双下肢水肿3个月,于2006-08-07入院。患者于2005-07无诱因出现间断发热、咳嗽(咳嗽以早晨为剧),咯白色泡沫样痰,痰中夹有血丝,伴乏力、食欲缺乏。未规律监测体温,自以为“感冒”,口服解热镇痛药,症状有所好转,未进一步诊治。2006-02患者以上症状加重,体温高达  相似文献   

16.
疟疾是疟原虫感染所致传染病,外周血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查找疟原虫是确诊疟疾、鉴别虫种的主要方法。现将骨髓中发现疟原虫1例患者资料报道如下。1患者资料中年男性患者,发热1周,发热时畏寒、寒战,最高体温38.5℃,于他院经"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安痛定"治疗,体温降至正常,2~3d后再次发热,伴关节酸痛。3年前曾在非洲工作,有疟疾病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伴或不伴自发性骨折的临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检测血钙、血磷正常,肌酐清除率(Ccr)>35mL·min-1,补充足够的钙剂、维生素D3或活性维生素D,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mg,给药前静脉或口服补水500~1 000mL,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时间必须>15min,其中39例患者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前约1h使用了解热镇痛药(布洛芬胶囊),21例患者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前未使用解热镇痛药。观察患者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1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热、肌肉及关节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39例在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前1h,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后出现低热10例,中热3例,肌肉及关节疼痛的15例,无症状的11例。21例在使用唑来膦酸前未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后出现低热的6例,中热2例,肌肉及关节疼痛的3例,一过性肾功能损害1例,无症状9例。2组患者均未出现高热,发生一过性血肌酐升高的患者1例,经静脉补水治疗后1个月血肌酐恢复正常。结论在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伴或不伴自发性骨折时,在补充足够活性钙剂及维生素D3或活性维生素D后,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较轻;发热及骨骼肌疼痛等不良反应可用解热镇痛药预防或缓解。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36岁,因"间断头痛、发热6个月,加重2周",以"发热待查"收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头痛,为搏动性,枕后为著;有时伴有恶心呕吐,无头晕及视物旋转;伴有寒战、发热,体温最高达39.5℃,服用解热镇痛药体温可降至37℃左右;发热时患者全身肌肉酸痛、乏力.  相似文献   

19.
解热镇痛药一般是指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它们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人类的体温调节在36.7℃~37.7℃(口腔温度)的范围内,当人体受到微生物等的侵害时会引起发热反应,于是体温调节点上移,使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一种保护反应,给微生物造成不利条件。但发热,  相似文献   

20.
徐乐银 《临床医学》2013,33(10):122-123
目的研究使用安痛定降温后测定体温的最佳时间。方法本试验遵循盲法原则。选择体温在38.5~41.0℃患者30例,在未使用任何退热药物及物理降温方法的前提下,使用同一剂量安痛定,肌肉注射后分别于30min、1h,2h进行体温测定。结果使用安痛定降温后1h的降温幅度大于使用后30min、2h的降温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热患者应用各种降温药处理后30min测体温”这一临床通用指标并不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