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逍遥散治疗郁证临证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 ,气机郁结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 ,胁肋胀痛 ,太息或心烦易怒善哭 ,失眠等。《丹溪心法·六郁》中云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临床中笔者常以逍遥散为基本方治之 ,效果满意。郁证与情志怫郁的关系极为密切 ,首先是气机失调 ,然后影响至血 ,气血失调与肝的疏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郁证的病理基础是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肝性喜条达 ,主疏泄。肝以愉悦舒畅为德 ,忧愁恼怒为病。七情的变化 ,首先肝失条达之性 ,疏泄失职 ,气机郁结不畅。所谓“当升不升…  相似文献   

2.
郁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情志因素是郁证 主要的致病原因,同时还和机体本身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病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 其本源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脏气 弱”即是人体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疗法治疗郁证,在临床 上十分重要,现分虚实浅述之。  相似文献   

3.
郁证,是由于情志拂郁,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其主要的病机是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  相似文献   

4.
肝气郁结证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气郁结“简称“肝郁”,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此证多与情志有关,属实证、郁证的范畴。关于郁证,《素问》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之说。后世朱丹溪根据病因将其划为气郁、热郁、湿郁、痰郁、血郁、食郁六类。张景岳又提出了情志三郁:怒郁、思郁、忧郁。肝气郁结系属《内经》中的木郁,与张景岳的情志之郁也相吻合。 本证的病因多为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使肝的疏泄功能受到抑制,升发受阻,导致肝经经气阻滞而产生,当然也有因其它病邪侵扰而发病的。  相似文献   

5.
轩岐精言(5)     
<正>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元代医家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还提出气、血、痰、热、湿、食之"六郁"理论,分别进行系统阐发。对于郁证脉象的特点,提出郁脉多沉;对于病因,提出六气及情志皆可致郁;在证候方面总结了"六郁"的病位、各自主证及预后转归。中医治郁的方药多端,但当首推逍遥散方,临证根据虚实寒热可进行适  相似文献   

6.
<正> 郁证,是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总称。所谓郁,滞而不通之义也。祖国医学对郁证的记述颇多。《内经》中早有关于情志变化引起人体气机失调可出现多种病证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故凡人情绪不宁,心志不舒,精神不爽,气郁不伸者均可导致气滞、血滞、痰结、食积、热郁、食郁等“六滞”。气机郁滞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乃至脏腑不和,引起种种病症,均属郁证范畴,临床以妇女尤为多见。朱丹溪说:“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王安道指出:“凡病之起,多由于郁”。故前人有  相似文献   

7.
肝气郁结即属“郁症”之范畴,多因情志不舒,气郁不畅,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种病证,朱丹溪说: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笔者以柴胡疏肝汤加减治验本病,效果满意,现将典型的一例报告如下。患者,女,60岁,农民,患者开始因心情不愉快等原因,出现胸闷、两胁胀满刺痛、呃逆等证,每当生气恼怒时加重,而来院就诊。检查体征:两胁及胃脘饱满有触痛感,叩诊呈鼓音,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辨属:肝气郁结,治宜:疏肝理气。投宜: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赤芍、香附、枳壳、苏梗、青皮、郁金、川芎、苍术、厚朴、陈皮…  相似文献   

8.
1 社会与情志社会是人类聚居、生活、生产和团体组织的一个整体和场所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工作生活、社交等问题 ,直接影响到人的相互关系、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与生命健康 ,因此也渗透到医学方面来。拿“七情”做例子 ,如暴怒伤肝 ,过喜伤心 ,悲哀伤肺 ,忧思伤脾 ,惊恐伤肾 ,由于七情内伤 ,情志不舒 ,气机郁滞则可致睡眠障碍。《丹溪心法》分六郁之后 ,更进一步指出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一身诸病多生于郁 ,如在旧社会 ,因七情所伤致发各种疾病 ,不能尽终其天年者 ,比比皆是。因此 ,气滞则出现胁胀、眩晕、心悸、…  相似文献   

9.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没有抑郁证之名,但历代文献中可以见到与本病相似的描述,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众疾病与郁证相似,相关内容散见于郁症、百合病、脏燥、癫症等,当代医家大多将郁证等同于抑郁症,因而将抑郁症基本病机归结于肝气郁结,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脏。病理性质起初为属实,日久属虚,或虚实夹杂。郁证初期,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