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比慢性终末期肝病在肝移植后与正常人群肝脏灌注参数的差异 ,评价CT灌注成像在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价值。进一步了解慢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规律。资料与方法 通过单层螺旋CT测得 9例慢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 (术后 12~ 2 0d)和 13例正常人群的肝脏灌注参数 (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总灌注量以及肝动脉灌注指数 )。并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 肝移植组和对照组的灌注参数分别是 :肝动脉灌注量 :(0 .3831± 0 .175 4 )ml·min-1·ml-1和 (0 .2 82 7± 0 .0 971)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 :(1.5 76 3± 0 .4 5 4 0 )ml·min-1·ml-1和 (1.1885± 0 .3899)ml·min-1·ml-1;肝总灌注量 :(1.95 94± 0 .5 72 7)ml·min-1·ml-1和 (1.4 712± 0 .4 4 5 1)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 :HIP 19.5 1%和 18.97%。对比对照组 ,肝移植组门静脉和总灌注量明显上升 (P =0 .0 4 4和 0 .0 36 )。结论 在慢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早期 ,门静脉和总灌注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肝动脉灌注量变化不明显 ,但其个体间变化增大 ,提示在术后早期肝动脉灌注量存在不稳定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血供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原发性肝癌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分别算出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结果: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灌注参数中HBF、MTT、HAF、HA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评价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价值,其中HBF、MTT、HAF、HAP可用于定量评价肝癌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属于一种恶性肿瘤,在我国较为常见.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临床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法.肝动脉栓塞术后肝功能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受到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1].本研究观察了肝动脉栓塞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CT灌注成像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灌注成像测定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价值.方法 对13头实验家猪分别行肝脏CT和MR灌注扫描,计算和比较肝脏各血流动力学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门静脉灌注指数(PVI)、总肝灌注量(THBF)、对比剂分布容积(D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2种方法所得参数的差异,及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3头实验家猪肝脏CT和MR灌注成像所得HAP分别为(37.7±7.38)、(35.8±7.31)ml·min-1·100 ml-1,PVP分别为(123.16±35.89)、(121.40±36.81)ml·min-1·100 m-1,THBF分别为(160.88±37.05)、(157.21±38.71)ml·min-1·100 ml-1,PVI分别为(75.95±5.21)%和(76.63±5.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63、0.926、1.225和-1.115,P值均>0.05);CT和MR灌注成像所得DV分别为(35.10±11.17)%和(41.03±10.06)%,MTT分别为(14.08±1.40)、(14.94±1.3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45和-3.200,P值均<0.01).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种方法测定的PVP、THBF和PVI的相关系数r>0.85,呈高度相关(P<0.01);HAP、DV和MTY相关系数r>0.70,旱中等度相关(P<0.05).结论 肝脏MR灌注成像能准确地测定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CT灌注成像接近.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比较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不同碘油沉积组术前CT/磁共振成像(MR)影像学特征。方法 根据TACE术后碘油沉积情况,将62个病例共71个病灶分为碘油沉积良好组、碘油沉积不佳组,比较其在术前病灶大小、动脉期是否强化、是否“快进快出样”强化、有无假包膜、有无门静脉癌栓方面差异。结果 碘油沉积不佳组,病灶平均直径(5.8±4.0)cm,动脉期强化23例,快进快出17例,假包膜13例,门静脉癌栓10例;碘油沉积良好组,病灶平均直径(3.7±3.2)cm,动脉期强化25例,快进快出18例,假包膜19例,门静脉癌栓12例。结论 2组病例在病灶大小、动脉期强化、假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快进快出”样强化、门静脉癌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活体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液动力学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右叶活体肝移植供体,30例右叶活体肝移植术后无SFSS受体及6例伴SFSS受体患者均行肝脏CT灌注成像,测量各组活体肝移植术前供体及术后14天和28天受体肝总血流量(TBF)、肝动脉灌注量(HAP)及门静脉灌注量(PVP)。分析和各组之间灌注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供体捐赠前[(PVP0=(82.5±13.0)ml/(min·100g)]相比,无SFSS受体的患者在术后14天和28天时PVP明显增高[PVP14=(139.7±40)ml/(min·100g),PVP28=(109.8±19)ml/(min·100g)],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和P=0.008),但术后28天PVP较术后14天明显降低(P=0.007)。SFSS组术后14天PVP较无SFSS组明显增高[PVP14=(186.0±22.0)ml/(min·100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2)。结论:CT灌注成像能准确评价无SFSS供体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肝癌的螺旋CT灌注扫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肝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至关重要,由于双期扫描在病变定性方面的不足,一种新的CT灌注技术应运而生,它是在同层动态CT及图像处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被中外学者关注,目前已成功的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其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和成果。  相似文献   

9.
超急性期脑梗死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规律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超急性期脑梗死脑血流变化规律。方法 选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 42只 ,采用改良O’Brein法闭塞兔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分别于术后 0 .5、1、2、3、4、6h不同时间段 ,利用Siemens公司SomatomPlus 4Power螺旋CT机进行CT灌注扫描 ,数据传入SiemensMagicView 5 0工作站 ,用PerfusionCT/VA 10B软件处理 ,获得 6种伪彩功能图像并对大脑双侧对称性感兴趣区 (ROI)的rCBF、rCBV、rTS、rTP进行计算。结果 缺血 0 .5~ 6h无论缺血中心区还是边缘区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rCBF、rCBV不断下降 ;缺血中心区的rTP、rTS开始延长 ,然后变为 0s ;边缘区rTP、rTS呈下降趋势。结论 CT灌注 (CTPI)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可以判断组织缺血程度、灌注状态及缺血半暗带组织 ,为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脑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表现及其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15例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分别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9例,椎基底动脉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计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将病变侧与健侧对照.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对手术前、后的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5例术前CT灌注成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表现为MTT延迟及不同程度的CBF下降,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例在支架置入后表现为灌注明显改善,CBF、MT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1例术后无明显改善,另1例表现为缺血区灌注量进一步减低.手术前、后的灌注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8个月随访,有1例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 结论 CT灌注技术可以准确地反映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客观地评价外科治疗的疗效和预后,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肝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关键技术及其并发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B超及CT证实的外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50例,采用超选择插管至病变血管,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栓塞,术后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9例单纯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41例用明胶海绵颗粒+钢圈联合栓塞。47例一次肝动脉栓塞后即成功止血;3例于首次栓塞后12~72 h复发出血,行第二次肝动脉栓塞后有2例完全止血康复,1例于第二次栓塞后2周并发肝脓肿和腹腔感染而死亡。49例随访3个月~3年无复发出血。结论肝动脉导管栓塞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其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采用单层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 ,探讨CT灌注成像测定肝血流量的技术原理。资料与方法  15例经临床及实验室、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患者 ,其中ChildB级者 10例 ,ChildC级者 5例。对照组为 13例无肝脏疾病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 ,绘制感兴趣区时间 密度曲线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 (HAP)为 0 .2 82 3± 0 .0 96 9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 (PVP)为 (1.1788± 0 .4 0 0 4 )ml·min-1·ml-1,总肝血流量 (THBF)为 (1.4 5 6 3± 0 .4 4 39)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 (HPI)为 (19.73± 5 .81) %。肝硬化时PVP为 (0 .6 12 1± 0 .2 5 4 4 )ml·min-1·ml-1,较正常组降低 ;THBF也减低 ,为 (0 .84 2 6± 0 .32 4 2 )ml·min-1·ml-1。肝硬化患者的HPI较正常组略有升高 ,为 (2 7.16±12 .75 ) %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6 5 )。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评价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及瘢痕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资料与方法对直肠癌术后复发12例、瘢痕组织8例行CT灌注成像,20例均经病理或随访证实。所有病例均对选定的层面进行快速CT动态扫描,并运用随机非去卷积灌注软件计算局部复发灶、瘢痕组织及肌肉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并计算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12例直肠癌术后复发的BF、BV值明显高于瘢痕组织和正常肌肉组织(P<0.05)。术后复发、瘢痕组织及正常的肌肉组织的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织与正常肌肉组织的BF、BV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直肠癌术后复发和瘢痕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对判断直肠癌术后复发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CTPI)技术观察小体积(SFS)肝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降低门静脉灌注量(PVP)手术对其影响。材料与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对照组(n=10)仅行扩大肝切除术建立SFS肝模型,调节组(n=10)行扩大肝切除术后加脾切除术以降低PVP,运用CTPI在术前术后分别测量两组动物的灌注参数,分析和比较灌注值的变化和预后。结果调节组术后7天生存率为40.0%,优于对照组的0.0%(P=0.020)。对照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93.7±55.1)%,与切除肝质量与体重比值(RLBWR)之间存在弱相关性(r=0.465,P=0.033),调节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01.4±32.5)%,与RLBW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67,P=0.644)。术后PVP与血清谷草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呈明显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运用CTPI可观察SFS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和脾切除术对血流灌注的影响,降低PVP能改善SFS肝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超急性脑梗死非梗死侧脑血流动力学的CT灌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64层螺旋CT)机对超急性脑梗死组17例、正常组11例行脑CTP,将图像传送到ADW4.3工作站,使用CT Perfusion 3软件包进行处理,测量所选脑内感兴趣区(ROI)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超急性脑梗死组非梗死侧脑灰质的CBF、CBV、MTT分别为(49.2±10.8)ml.100 g-1.min-1、(2.4±0.7)ml/100 g、(3.2±0.8)s,豆状核分别为(61.3±14)ml.100 g-1.min-1、(2.5±0.6)ml/100 g、(2.7±0.4)s,脑白质分别为(22.2±8.1)ml.100 g-1.min-1、(1.3±0.2)ml/100 g、(4.7±1.8)s;正常组左侧脑灰质的CBF、CBV、MTT分别为(46.9±7.6)ml.100g-1.min-1、(2.4±0.4)ml/100 g、(3.5±0.8)s,豆状核分别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CT灌注成像评估颅颈部动脉重度狭窄病人支架成形术前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材料和方法:对40例重度颅颈部动脉狭窄病人(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8.3±18.8岁)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24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CT灌注检查采用GE 16层螺旋CT扫描仪,根据狭窄动脉供血范围选择适当的扫描层面,计算并测量缺血区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将病变侧与健侧对照。结果:5例病例CT灌注未见明显异常,而其余35例病人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按照缺血程度分为三组,分别为Ⅰ组:MTT延长,CBF下降,CBV正常;Ⅱ组:MTT延长,CBF下降,CBV轻度升高;Ⅲ组:MTT延长,CBV、CBF均下降,经Kruskal-Wallis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缺血分布区域分为4种类型:动脉直接供血型,盗血型,分水岭型和混合型。结论:CT灌注技术可以有效地反映颅颈部动脉狭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及缺血分布类型,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HPD)现象的多层螺旋CT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患者共 386个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观察肝灌注异常形态、位置,分析其与血管瘤大小及强化速度的关系.结果 386个血管瘤中出现灌注异常114个(29.5%).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HPD现象的发生率(48.8%)远远大于慢速强化型(8.2%)(P<0.001);直径≤2 cm小血管瘤HPD的发生率(35.3%)高于直径>2 cm大血管瘤(18%)(P<0.005).结论 灌注异常现象在肝血管瘤中并不少见,更常见于快速强化型小血管瘤.  相似文献   

18.
肝脏灌注成像的CT扫描方法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测定肝硬化肝脏血流量的扫描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5例经临床、实验室及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其中ChildB级患者10例,ChildC级患者5例。对照组为13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各血流灌注参数。结果: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测量肝组织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血流量(THBF)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正常组的HAP、PVP、THBF和HPI分别为(0.28±0.10)ml/min·ml、(1.18±0.40)ml/min·ml、(1.46±0.44)ml/min·ml和(19.73±5.81)%;肝硬化组的HAP、PVP、THBF和HPI分别为(0.23±0.11)ml/min·ml、(0.61±0.25)ml/min·ml、(0.84±0.32)ml/min·ml和(27.16±12.75)%。结论:肝脏单层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各项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对肝硬化患者的量化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7例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20例无明显肝脏疾患的志愿者(正常组),17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再按其肝硬化程度分为两组:9例为轻中度肝硬化(轻中度肝硬化组),8例为重度失代偿肝硬化(重度失代偿组)。计算各例的各项灌流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相比,门静脉灌流量(HPP)、门静脉灌流指数(PPI)明显减低[HPP:(0.49±0.19)ml·min-1·ml-1与(0.60±0.16)ml·min-1·ml-1,P=0.045;PPI:0.58±0.14与0.67±0.06,P=0.015],门静脉与肝动脉灌流比率(HPP/HAP)亦明显减低(1.63±0.87与2.12±0.65,P=0.04),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升高(0.42±0.14与0.33±0.06,P=0.015),提示肝硬化时HPP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血供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的灌流比重增加;(2)重度失代偿组肝硬化HAP较轻中度组明显升高[分别为(0.48±0.16)ml·min-1·ml-1与(0.25±0.07)ml·min-1·ml-1,P=0.002],HPI亦明显升高(分别为0.54±0.10与0.32±0.07,P=0.0001),PPI则明显降低(分别为0.46±0.10与0.68±0.07,P=0.0001),提示不同程度肝硬化其灌注指标存在差异,灌注改变与肝硬化程度有关。结论肝脏CT灌注测量可以反映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值的变化也能够提示肝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