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SA)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lac)的耐药趋势。方法:对本院1999-2004年临床所采集标本分离的各致病菌株数,确定SA的排位,并对其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yer纸片扩散法。结果:SA株数在总致病菌株数(不包括真菌)中居第1位。6年中对β-lac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11种药物中以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96.7%)。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最低(26.5%)。耐药性与临床上用药频度呈正相关。结论:SA对β-lac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为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及时准确判断药物热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宁波地区4家三甲医院发生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病例共41例,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居第1位18例(43.9%),其次为头孢曲松6例(14.6%),头孢地嗪5例(12.1%)。11例仅有发热表现(26.8%),其余30例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停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药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临床医师尽早诊治药物热。 相似文献
3.
4.
对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活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为了解细菌对药物存在的固有耐药动向,分别选用临床常用之广谱、耐酶、第一、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代表品种和临床有代表意义的标准菌株,检测采用临床的药敏测定法,以观察青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国内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皮试现状,为推进该类药物皮试规范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34家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及21家综合性医院的医护人员、药师和药学部门负责人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10家医院的问卷填报人访谈完成良好。各家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比例为19%~100%,平均75%。所有医院均对青霉素类注射剂进行皮试。8家医院对口服青霉素类药品未进行皮试。54家医院(剔除仅有1种抗菌药物品种的1家医院)中,进行头孢菌素类注射液皮试的医院有50家,比例为93%。4家医院对口服头孢菌素类进行皮试,10家医院对碳青霉烯类进行皮试,3家医院对单环β-内酰胺类进行皮试。皮试液种类、皮试液剂量及浓度不一。皮试方法均为皮内注射。26家医院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文件统一规定,28家医院无相应规定,1家医院仅对青霉素类皮试有规定。11家医院提供了可查询的近3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次数共2 727 714例次,平均每家医院每年82 658例次。23家医院提供了近3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输液反应例次共6 187例次,每家医院平均每年约90例次。6家医院提供了按药品化学结构分类统计的数据,总计头孢菌素类皮试次数超过了108万例次,达到了青霉素类皮试次数的2倍多,头孢菌素类皮试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造成环境污染。结论:目前国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执行情况差异较大,尤其是有争议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有待进行统一规范,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7.48%;1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陈筱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4):120-122
β-内酰胺类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在治疗很多感染性疾病时疗效良好,特别是下呼吸道感染。近年来得到了较多的临床验证。本文对β-内酰胺类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表明这两类抗菌药物联用,可以扩大抗菌谱、降低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需作皮肤过敏试验(下简称皮试)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近年国内有关文献报道、药学资料记载及多年的用药经验,从过敏反应发生机制方面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否需作皮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的头孢菌素类(下简称头孢类)的β-内酰胺环较青霉素类稳定,所以头孢类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头孢类各药物间缺乏共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头孢类极少发生交叉过敏反应。此外相对于青霉素类,头孢类的皮试符合率太低,因此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前是否作皮试应严格按照规范药品说明书要求执行,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只需作青霉素皮试,不应盲目扩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品种范围,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2020年南京地区67家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7—2020年,南京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状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2006-2009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考察对象,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理作用、年龄、性别、剂型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β-内酰胺类累及系统-器官涉及皮肤及其附件、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容易发现,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的反应具有隐匿性。结论用药前了解既往过敏史,尽可能地减少联合用药,选择合理地给药方法,按照说明书剂量给药是防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19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淮安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淮安市2007年收集的619例β-内酰胺粪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3种,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钠;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报道17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临床分离的424株革蓝氏阳性和阴性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和亚氨甲基thienamycin对多数革蓝氏阳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但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的活性并不优于青霉素类抗生素.肠球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皆耐药,对亚氨甲基thienamycin比较敏感,半数菌株对脲基青霉素敏感.第三代头孢菌素和3种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有极强抗菌活性,明显优于5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庆大霉素.流感杆菌对本实验采用的所有抗生素均敏感.硝酸盐阴性杆菌比较耐药,仅亚氨甲基thienamycin、Ceftazidime、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和哌拉西林对某些菌株有抗菌作用.多形模仿菌对5种青霉素类抗生素、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除头孢哌酮外)和亚氨甲基thienamycin敏感者约占半数.Ceftazidime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最强,次为头孢哌酮和哌拉西林,再次为味苄青霉素、阿洛西林、Aztreonam、亚氨甲基thienamycin和头孢三嗪.除头孢哌酮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亚氨甲基thienamycin对产碱杆菌有较强活性. 相似文献
14.
15.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抗感染药,其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根据β-内酰胺环是否连接有其他杂环以及所连接杂环的化学结构差异,又可分为青霉素类(Penicillins)、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头霉素和氧头孢烯类(Cephamycins)、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以及β-内酰胺酶(ESBL)抑制剂(Beta-lactamase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2007至2009年我院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Whonet软件,对2007至2009年度分离的2193株病原菌进行分析,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MIC法).结果 致病菌的分离数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种,1460株,占66.6%),分离数前10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614株,占28.0%)、铜绿假单胞菌(345株,占15.7%)、肺炎克雷伯菌(231株,占10.5%)、鲍曼不动杆菌(151株,占6.9%)、金黄色葡萄球菌(150株,占6.8%)、表皮葡萄球菌(74株,占3.4%)、阴沟肠杆菌(64株,占2.9%)、黏质沙雷菌(55株,占2.5%)、粪肠球菌(54株,占2.5%)、屎肠球菌(48株,占2.2%).614株大肠埃希菌和23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分别为33.6%(206株)和46.3%(107株);1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4.7%,74株表皮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为78.4%.β内酰胺类药物中的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对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检出率逐年递增,应引起重视.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drug resistance of bacteria isolated during 2007 to 2009 in our hospital and to guide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linical medication. Methods Totally 2193 pathogens isolated at 2007-2009 by Whonet software were anlyzed, and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ethod) by the French Merieux VITEK 2 Compact automated bacterial culture Identification System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eparation rate of gram-negative bacterium was the highest (66.6%), followed by Escherichia coli (28.0%),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15.7% ), Klebsiella pneumoniae ss. pneumonia ( 10.5%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itratus) (6.9%), Staphylococcus aureus (6.8%),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3.4% ), Enterobacter cloacae (2.9%), Serratia marcescens (2.5%), Enterococcus faecalis (2.5%) and Enterococcus faecium (2.2%). Detection rates of 614 Escherichia coli and 231 Klebsiella pneumoniae ss. pneumonia which produce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 (ESBLs) were 33.6% and 46. 3%. The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detection rate of 150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64.7% and the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MRS) epidermidis detection rate of 74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was 78.4%. Imipenem, PiperacillinTazobactam Sodium, Ceftazidime and Cefepime inβ-Lactam medicaments for most gram-negative bacterium had good activity. Conclusion Drug resistance of bacteria has the trend of ascent and the MRS and ESBLs detection rate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2019年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转归及可能的机制.结果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及过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观察红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08例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以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对照组(n=54)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治疗,按常规给予止咳、化痰等药物治疗;治疗组(n=54)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红霉素20 mg.kg-1.d-1,连续治疗5~7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50/54),对照组为83.3%(45/54),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治疗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止咳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红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安全、有效,有助于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9.
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度收集到的125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果4年间共收到181份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125例占69.06%,病例报告中涉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院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对医院2014年度儿科患者联合应用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最新指南,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有根据的,综合医院阿奇霉素细菌耐药率偏高,儿科支原体、衣原体阳性时单用阿奇霉素抗混合感染是不合理的。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作为重症、难治或者考虑为混合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是合理、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