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注药型气管导管表面麻醉对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全麻苏醒拔管期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开颅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94例,据全麻苏醒拔管期气道表面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3)。观察组经注药型气管导管给予2 ml的2%利多卡因进行气道表面麻醉,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利多卡因给药前(T0)、拔管前5 min(T1)、拔管前即刻(T2)、拔管后即刻(T3)和拔管后5 min(T4)监测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T3时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对全麻苏醒围拔管期时呛咳和挣扎、恶心和呕吐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麻醉后苏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4时,观察组心率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T3时,观察组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3时,观察组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呛咳和挣扎评分[(1.29±0.52)分]、恶心和呕吐评分[(1.43±0.4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7±0.45)分、(1.95±0.42)分;P<0.05]。结论 经注药型气管导管进行气管表面麻醉可以稳定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全麻苏醒拔管期时的血流动力学,缓解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静推与泵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两种不同用药方法在颅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 40例ASAI~II级行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间断静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和持续泵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1)、切头皮前(T2)、钻头骨时(T3)、拔管即刻(T4)的血压和心率,及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2组T2的血压和心率及T3时的心率较T1下降(P<0.05),余时点的血压、心率与诱导前比无差异(P>0.05);持续组患者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迟于间断组(P<0.05).结论 持续泵注舒芬太尼和间断静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取得良好的麻醉镇痛效果;但间断静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躁动、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开颅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毕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5 ml/kg),试验组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0.15 ml/kg)。结果 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期间和拔管期间,试验组患者咳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丙泊酚和佩尔地平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气管导管拔管后5 min内,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随时间变化显著下降(P<0.05),但均高于手术结束时(>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和躁动,减少拔管期间的血压和心率波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将93例ASAⅠ~Ⅱ级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1例,均给予右美托咪定+生理盐水至4μg/mL静脉恒速泵入,3mL/min,A、B、C3组右美托咪定总剂量分别为0.3、0.5、1.0μg/mL。对比3组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 3组T1~T3时点SAS评分均显著低于T0(P0.05),尤以B、C组显著;拔管时,3组血压、心率均上升,B、C组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0.5μg/kg右美托咪定能够显著减少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颅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芬太尼)、B组(瑞芬太尼)各20例。A组以丙泊酚2 mg/kg,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0.5mg/kg诱导,术中间断给芬太尼0.1mg;B组以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0.5mg/kg诱导,术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3~5μg/(kg.h);2组均持续泵注丙泊酚3~4mg/(kg.h),按需给阿曲库铵0.2~0.3mg/kg。结果A组插管及拔管期间呛咳发生率,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应用瑞芬太尼可有效抑制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麻药物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恢复情况、拔管的时间、围手术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2-12神经外科收治的实施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36例,其中胶质瘤16例,脑膜瘤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每组18例。对照组使用芬太尼,实验组使用舒芬太尼。咪唑安定、复合异丙酚、维库溴胺进行麻醉诱导。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于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患者插管、拔管时血压、心率的变化,呼吸恢复情况、患者睁眼、拔管时间及拔管后半小时疼痛评分(VAS评分)。结果2组麻醉诱导后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较诱导前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插管及拔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均较实验组有明显上升。实验组麻醉苏醒期睁眼、呼吸恢复、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拔管后半小时疼痛评分(V A S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实验组患者在不同麻醉时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趋于平稳,相同剂量的舒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在患者的麻醉恢复期,有利于术后呼吸道的管理以及术后镇痛作用强。拔管时间短,术后意识恢复快。可明显的减轻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术后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舒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安全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肥胖患者高血压脑出血(HICH)开颅血肿清除术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肥胖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氟比洛芬酯(F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其中F组于术前30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术后氟比洛芬酯50mg加入0.9%Nacl溶液100mL静滴,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观察并记录2组拔管时间,拔管时MAP、HR,拔管后10 min的躁动评分(RS)、Ramsay镇静评分(RSS)、全麻后身体舒适度评分(BCS)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F组拔管时MAP、HR,拔管后10 min的RS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C组相比,F组拔管后10 min的RSS评分、BCS评分升高(P0.05);2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肥胖患者HICH开颅血肿清除术中,氟比洛芬酯具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疼痛与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可明显提高苏醒期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嘧啶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拔管反应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I~Ⅱ级颅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D1组[于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右美托嘧啶(1μg/kg/h)至手术结束前1h停药],D2组f于气管插管拔管前10min输注右美托嘧啶(1μg/kg)]和C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三组患者应用丙泊酚(5.10mg/kg/h)、瑞芬太尼(10-20μg/kg/h)和顺式阿曲序铵(0.1~0.2mg/kg/h)维持有效麻醉深度。观察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变化以及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总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质量评分、躁动评分和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结果D1、D2组拔管期间MAP和心率明昆低于C组(P〈0.05);D1组和D2组拔管质量评分、躁动评分以及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O.05);D1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短于D2组和C组(P〈0.05);D1组镇静和镇痛药物总量显著少于D2组和C组(P〈0.05)。结论右美托嘧啶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颅脑手术患者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和呛咳、躁动的发生程度,降低术后24h咽喉疼痛发生率;麻醉诱导后持续泵注右美托嘧啶不影响苏醒质量,且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9.
氟比洛芬酯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术后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神经外科手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停用麻醉药前30min静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5mg/kg和加生理盐水5ml。在围拔管期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呼唤睁眼时间、躁动呛咳发生情况以及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围拔管期观察组的血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躁动和呛咳发生例数少,清醒度镇痛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神经外科围拔管期可减轻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同时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并维持满意的镇静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七氟烷、丙泊酚分别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ASAⅠ~Ⅱ级择期行颅脑手术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七氟烷+瑞芬太尼组(A组)49例,丙泊酚+瑞芬太尼组(B组)49例。观察术后2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OAAS镇定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手术结束后2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A组明显低于B组(P0.05),OAAS镇定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诱导前、苏醒时、拔管即刻、拔管后10min时HR、SBP、DBP比较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提高颅脑术后患者的苏醒质量均有积极作用,七氟烷较丙泊酚有更高可控性,苏醒时间更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顺式阿曲库铵对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择期行MEP监测下手术治疗的120例颅内肿瘤为研究对象,根据顺式阿曲库铵使用方法分为A、B、C三组,各40例。麻醉诱导期时均给予咪达唑仑(0.07 mg/kg)+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4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麻醉维持期:A组给予顺式阿曲库铵,剂量为0.5 μg/(kg·min);B组给予顺式阿曲库铵,剂量为0.7 μg/(kg·min);C组不给予肌松药。结果 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病灶切除时、手术结束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增高(P<0.05),术中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低血压和体动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和B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在切开硬脑膜后即刻、切开硬脑膜后1 h、病灶切除后即刻MEP波幅明显降低(P<0.05),并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在切开硬脑膜后即刻、切开硬脑膜后1 h、病灶切除后即刻MEP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但是A、C组之间以及A、B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肿瘤切除术病人麻醉诱导期给予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随后用0.5 μg/(kg·min)维持,对MEP影响较小,并且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体动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诱导麻醉对颅内肿瘤手术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开颅手术治疗颅内肿瘤100例,其中50例(对照组)诱导麻醉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2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 mg/kg),50例(观察组)诱导麻醉采用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 mg/kg)。①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即刻、插管前、插管后2 min、插管后6 min及插管后10 min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ICP。②插管后5 min、切开硬膜、切除肿瘤后30 min、手术结束时及拔管时监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及脑动静脉血氧分压差(Da-jvO2)。结果 ①插管后6 min、插管后10 min,两组HR均明显降低(P<0.05);插管前两组SBP、DBP均明显降低(P<0.05)。插管后2 min,观察组SB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CP均无明显变化(P>0.05)。②观察组切开硬膜、切除肿瘤后30 min、手术结束时SjvO2水平较插管后5 min明显增高(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开硬膜、切除肿瘤后30 min、手术结束时Da-jvO2水平较插管后5 min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均对颅内肿瘤手术病人ICP无明显影响;但是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学,而且咪唑安定对SjvO2和Da-jvO2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异丙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七氟烷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浆S-100B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34例,ASAⅡ级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n=17)及七氟烷组(n=17),二组分别以丙泊酚和七氟烷诱导和维持。观察评价患者手术条件、苏醒质量、定向及记忆能力、血动力学参数,及出院时神经功能转归,测定不同时点血浆中S-100B蛋白含量。结果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使用七氟烷和丙泊酚在手术条件上、出院转归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即刻的认知功能评分丙泊酚组(18.3±5.1)较七氟烷组(20.1±3.9)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血浆S-100B蛋白浓度均有所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七氟烷具有与丙泊酚同样的特点,作用时间短、苏醒快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野清晰,脑组织顺应性好,并且在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喉上神经内支(ibSLN)阻滞对栓塞治疗的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病人全麻苏醒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栓塞治疗的100例MIA的临床资料。麻醉恢复期,50例超声引导下注射利多卡因3 ml进行ibSLN阻滞(观察组),50例按常规苏醒流程复苏(对照组)。结果 与手术结束时(T1)相比,两组气管插管拔管后即刻(T2),拔管后5(T3)、10(T4)、15 min(T5)及出手术室时(T6)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增高(P<0.05),T2时刻最高,随后呈下降趋势。观察组T2、T3、T4、T5、T6时刻MAP和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气管导管留置阶段咳嗽评分、气管导管耐受评分、拔管时不良记忆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咽痛发生率以及镇静药物使用率均显著降低(P<0.05),但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ibSLN阻滞可明显改善栓塞治疗的MIA病人全麻苏醒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丙酚和异氟醚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和β淀粉样蛋白(Aβ)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脑肿瘤切除术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丙酚和异氟醚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后前组患者静脉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为3~4 μg/mL),后组患者吸入1.2%异氟醚,并且均间断静注维库溴铵(0.02~0.03 mg/kg·h)、芬太尼(1~2 μg/kg·h)维持麻醉深度。术前1d、术后1~3 d分别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和ELISA法测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血浆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水平的变化。 结果 异丙酚组和异氟醚组患者术后1~3 d分别有8例(32%)和11例(44%)发生PO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64,P=0.382)。术后1~3 d两组患者血浆Aβ1-40浓度均较术前均明显升高,异丙酚组术后3 d Aβ1-40浓度低于术后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异丙酚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异氟醚组血浆Aβ1-40浓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异氟醚比较,异丙酚麻醉后脑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浆Aβ1-40的升高幅度较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以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用药在颅脑手术麻醉中的作用。方法20例择期行脑肿瘤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TCI),维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2.0μg/ml;BIS组根据BIS值调整麻醉深度,保持BIS值为50。监测心电图(ECG)、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BIS值。分别在麻醉前(T1)和手术中(T2)各取血8ml,用放免分析法测定血糖、血管紧张素I(AngI)。记录各组药物用量及术毕停药到清醒时间。结果两组病人MAP、HR、SpO2均保持平稳。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术中血糖及AngI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但组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IS组药物用量及停药到清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BIS作为反馈调控能减少麻醉维持中麻醉药物用量,有利于手术效果和病情变化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辅助异丙酚对脑血管造影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的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这些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其中A组术前15~2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B组术前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术中皆用微量泵静脉输注异丙酚维持。记录麻醉前(T1)、股动脉穿刺置管时(T2)、检查开始后20min时(T3)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及从停药到苏醒的时间;计算单位体重所用的异丙酚量;比较身体舒适度评分(BCS)及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结果两组各时间点MAP、SpO2、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BCS评分明显降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增多(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脑血管造影麻醉能减少异丙酚用量,改善患者舒适度,同时不影响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脑血管造影术中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局麻下择期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P—D组)、异丙酚(P组)和氟哌利多一芬太尼合剂(C组)镇静。观察并记录镇静给药前(R)、给药后5min(T1)、给药后15min(T2)、给药后30min(T3)、术后5min(T4)、术后30min(T5)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Ramsey镇静评分及SpO2值。结果三组患者T1~T4时MAP、HR均明显低于T0时(P〈0.05);C组T2~T3时、P组T1~T3时SpO2明显低于T0(P〈0.05);三组患者T1~T3时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R时(P〈0.05)。组间比较,P—D组、P组在T1-T4时MAP和HR明显低于C组(P〈0.05),P—D组患者R~B时SpO2显著高于C组(P〈0.05)。T2-T4时P—D组患者Ramsay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C组并发症显著多于P组和P—D组(P〈0.01),C组和P组术中的总干预次数明显多于P~D组(P〈0.05)。结论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脑血管造影术中镇静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