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于浩滨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2):182-182
我院儿内科2000-2006年共收治幽门梗阻患儿3例。转外科手术证实为先天性幽门隔膜型狭窄。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5岁、3岁和4岁。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幽门闭锁或膜样狭窄占胃肠闭锁的 1% ,发病率约 1/ 10万[1] 。 1985年 1月~ 1999年 11月我院收治 3例幽门前瓣膜症 ,现总结如下。男 2例 ,女 1例 ,年龄分别是 8个月、15个月和 2 3个月 ,临床表现为间歇性无胆汁性呕吐。例 1生后即起病 ,后 2例分别在生后 7个月、14个月进食较稠厚食物后发病。体查 2例上腹部见胃蠕动波并可闻振水音。上消化道造影发现梗阻部位在胃窦部 1例 ,幽门管部 2例 ,均完全梗阻。术中见瓣膜位置与造影显示一致 ,中央开口大小分别是 0 .2cm× 0 .3cm ,0 .5cm× 0 .4cm ,0 .6cm× 0 .5cm。分别行相应…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食管闭锁在临床上较多见,而单纯的远端食管隔膜型闭锁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远端食管隔膜型闭锁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运用高频探头对20例CHPS患儿进行超声检查,测量幽门管的长度、宽度及幽门肌的厚度,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例均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无假阳性病例,超声测量各径线均达到了幽门肥厚的诊断标准,幽门肥厚度与手术测量值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测量幽门管长度较手术测量短(P<0.05).结论 超声检查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简单易行,费用低廉,是诊断CHP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又称Caroli病 ,病因不明 ,极易误诊和漏诊 ,我科 1990~ 2 0 0 0年共收治 8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例中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1岁 3个月~ 8岁 ,病程 2 0d~ 2年。发热 5例 ,黄疸 4例 ,腹痛 6例 ,肝肋下 3~ 5cm 4例 ,脾肋下 3~ 5cm 5例 ,胆囊肿大 4例 ,肝功能 :TBi1~ 85 .5μmol/L ,DBi 5~ 81μmol/L ,ALT 16~ 344U/L ,GGT 12~14 70U/L。外院及入院时临床先后诊断为胆道蛔虫症 4例 ,其中并感染 1例 ,肝硬化、肝癌、肝糖原累积症各 2例 ,脾静脉炎、肝动脉狭窄、G 6PD缺…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合并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 ,少数有伴发畸形。我院 1990~ 2 0 0 0年手术的 76例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中 ,3例合并幽门前瓣膜 ,1例合并肠旋转不良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3例合并幽门前瓣膜者中 ,1例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后仍持续呕吐 ,胃肠减压无胆汁 ,钡餐检查提示胃输出道梗阻 ,疑幽门环肌切开不完全 ,于术后第 9d二次手术 ,术中检查幽门环肌切开彻底 ,但胃窦部触诊似有膈膜 ,胃内气体不能迅速排空 ,遂切开胃窦部 ,证实幽门前有膈膜型不完全闭锁 ,行膈膜切除幽门成形术 ,术后呕吐缓解 ,患儿痊…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高频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用高频探头(6~10MHz)经腹部扫查6例呕吐查因的新生儿及婴儿的胃及幽门,以空腹后胃腔扩张,幽门肌厚度>4mm,幽门直径12mm,幽门管长度>20mm作为诊断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标准。结果2例患者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幽门梗阻,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并于手术后4d~7d呕吐症状消失,病情痊愈。结论高频超声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安全、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有望取代传统的X线钡餐检查,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两孔法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的手术可行性,总结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两孔法腹腔镜治疗的80例CHPS患儿临床资料,并与三孔法及开腹手术对照。操作方法:于脐环下缘置5mmTrocar,放入腔镜,于右侧肋缘下锁骨中线处作3mm戳孔,放入微型电钩及幽门钳进行操作。结果80例患儿中2例改用三孔法完成,2例中转开腹,其余76例均两孔法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等指标与三孔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术后呕吐情况减少。结论二孔法腹腔镜是微创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占小儿消化道畸形的第3位。以往手术采用右上腹直肌切口或右上腹横切口,创伤较大,手术疤痕明显。我院自1998年9月~2005年4月间共对39例患儿采用环脐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例1:女,3岁。餐后上腹痛病史1年,近1个月来疼痛加剧,局限于右上腹,每次餐后均出现呕吐。伴血淀粉酶升高(1220U/L),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73.5μmol/L,直接胆红素51.3μmol/L),B超显示:肝外胆管梭形扩张,远端胆管内有强回声团。CT显示:胰头肿胀,胰管扩张,ERCP示:十二指肠乳头位于十二指肠第三段的远侧,距小乳头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和小婴儿常见的消化道先天畸形,幽门肌切开术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几种术式:经典的开腹下幽门肌切开术对患儿的机体损伤较严重,有麻醉意外、术后感染、皮肤疤痕等风险;经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易引起幽门肌切开不全、侵入性操作损伤等弊端,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对新生儿损伤小、没有手术疤痕、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喂养恢复快,经口内镜行黏膜下幽门肌切开术为一种新术式,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放免法测定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与非幽门狭窄各10例术前术后、喂养前后的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的浓度,发现幽门狭窄患儿胃泌素水平术前明显高于术后。P相似文献
15.
小儿幽门前瓣膜症四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前瓣膜是引起小儿幽门梗阻的原因之一。临床实际中常与幽门肥厚性狭窄混淆 ,但其病理、临床及X线表现均有不同之处 ,幽门肥厚性狭窄必须手术治疗 ,而幽门前瓣膜症则有非手术治疗的可能性[1 ,2 ] 。现将我院 1994~ 1999年收治的 4例小儿幽门前瓣膜症报告如下。对象及方法本组 4例 ;年龄 2岁 2例 ,4岁 2例 ;发病时间 10d至 2年不等 ,均因间断性呕吐就诊 ,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患儿伴有Ⅰ度~Ⅲ度营养不良 ,体格检查上腹部肿块 3例为阴性 ,1例可疑。 4例中有 2例以“胃肠功能紊乱”住内科治疗 ,因X线诊断幽门梗阻后转外科手术。 4例术… 相似文献
16.
患儿,女,12岁。因间歇性腹痛2年,加重伴呕吐10余天于2007年2月23日入院。患儿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间歇性、阵发性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与饮食无关,无反酸、嗳气,大小便正常。近10余天来患儿阵发性腹痛加重,伴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进食则吐,无呕血、便血。查体: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发育营养中等,心肺无异常,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胃镜检查(见图1):胃体、胃窦呈花斑样充血,未见溃疡肿物,十二指肠乳头及降部黏膜未见异常,幽门圆,开闭好,从胃窦到球部依次可经过2个幽门,具有收缩功能,中间间隔3cm,隔膜光滑,…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地常见的外科疾患之一,为新生儿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由于长期频繁呕吐、入量不足可造成慢性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障碍,如及时诊断治疗,可尽早恢复健康。以往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辅助诊断是靠小儿吞钡作X线检查,我们试图用B型超声诊断作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来取代X线诊断,为此我们从1992年5月至1994年6月用B超诊断仪对40例年龄在1—12周婴儿因频繁呕吐、临床可疑肥厚性幽门狭窄作B超检查;并经手术证实,收到准确效果,现报导如下:仪器与方法:美国GE公司RT-fino型实时超声显像仪,频率为3.5…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麻醉一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资料患儿,女,4岁,体重14Kg。在生后9个月时,因长期发热、无汗、针刺不痛,在本院做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发现感觉电位缺失,确诊为先天性无痛无汗症。以后症状无缓解,常有自伤行为而无痛觉。本次因跌伤骨折入院手术。术前查体:体温38.8℃,全身皮肤干燥无汗,针刺无痛觉,唇舌可见新旧咬伤。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及出凝血功能均无异常;骨骼摄片示右胫腓骨双骨折。拟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前半小时鲁米钠70mg肌注,未给予阿托品类药物。2%硫喷妥钠100mg静注诱导入睡,羟丁酸钠750mg静注维持基础麻醉,意识消失。术中监测…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