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是动病"、"所生病"是<灵枢*经脉>篇"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者"的简称.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气血之说、阴阳之说、本经他经之说、经络病脏腑病之说、证候病名之说、病症主治之说、表里虚实之说.众说纷纭,给学习经络理论带来了一定的疑惑.笔者认为"是动病" 除了本经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时出现的病证外,还应包括本经所属脏腑相关功能失调而影响其他脏腑经脉产生的病证.而"所生病"则是指经脉所主"×"的功能异常变动时产生的相关病证及本经经脉循行线路上相关部位产生的病症.  相似文献   

2.
新安医家汪机承袭易学中的阴阳思想,在其《营卫论》中通过阐述营卫阴阳气血的关系、营卫之说的具体内容以及人参黄芪益气养血的特点,体现其"以阳为本"的阴阳观。  相似文献   

3.
风气通于肝     
"风气通于肝"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春季多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将风、木、肝、筋等一一对应,紧密联系,故有"风气通于肝"之说.  相似文献   

4.
世人论仲景治疗神志病多从阴阳入手,固然,仲景辨病本着<黄帝内经>的精神,"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经中也有关于阴阳不和而神志改变的论述,但是阴阳之说范围太广,所指甚多,若不加分辨地一概用阴阳诠释难免有泛泛之嫌,更何况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勤求古训,思求经旨,他以阴阳为纲分六经辨证,将八纲辨证贯穿其中,最后和脏腑经络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心主舌……在窍为舌",同时《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又出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后人解释这句话为耳之听声与心神有关,故有"心寄窍于耳"之说。然而对于心是否需要寄窍,以及心与耳的关系,笔者认为还需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中医阴阳理论精髓运用于中医术语英译分类方面,提出以中医阴阳理论规范中医英译标准,根据中医术语词汇的活跃程度分为"阴性"和"阳性",并提出具体分类方法.阴阳分类法有助于从理论上厘清和确立中医术语英译基础宏观标准.  相似文献   

7.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内涵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时五脏阴阳"是程士德教授提出的关于藏象研究的命题,它把人体以五脏为主体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统一起来,体现出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也恰好构成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1].程士德教授指导下的课题组对"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研究已近20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有学者撰文<关于"四时五脏阴阳"问题的讨论>,认为"四时五脏阴阳"命题无理论意义[2],笔者认为该学者立论当为"四时五行阴阳",与程士德教授"四时五脏阴阳"命题不同.本文就"四时五脏阴阳"一词的由来、时脏相应以及程士德教授"四时五脏阴阳"命题的内涵进行阐释,并就相关问题与有关学者商榷.  相似文献   

8.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保健及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制品.流传有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中医药治病有"自然疗法,安全"之说.然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 月经过多,早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温经汤方下就有记载.后世各家针对虚、热、瘀,甚则痰湿等病机进行了论述,认识渐趋完善.病位上突出冲任;病机强调了气虚统摄无权,或血热流行散溢,此外尚有痰湿内阻、痰火虚热、虚寒等;治疗上以摄血止血、引血归经、和其阴阳、调其血气、滋阴制火为大法,并通过诊疗实践积累了不少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后人研究和治疗本病有所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太极之理无处不在,阴阳是"变化之母,生杀之本始",人体生命演化现象与其它万物一样服从阴阳规律,可以归结为为阴阳的变化.太极图高度概括了阴阳变化规律,它形象地反映了阴阳、五行、八卦等天地自然的共同规律,是一副鲜明的生命图像.若以太极图为工具,对人体生命演化的阴阳变化规律进行了阐释,以象明义,形象明了.  相似文献   

11.
六经"开、阖、枢"理论由《素问· 阴阳离合论篇》首次提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四时阴阳气数离合的变化,因三阴三阳的气数不等,各有出入,而反映出"开、阖、枢"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时阴阳变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开、阖、枢"的功能形式来完成的.及与人体之阴阳"开、阖、枢",则是对六经气化功能状态的高度概括,阴阳"离"则有开、有阖、有枢,阴阳"合"则为一阴一阳.阴阳的"离"与"合"既分工又合作,分则三,合则为一."开、阖、枢"是以六经的标本中气为物质基础,以气机的升降出入为功能状态.太阳为老阳、巨阳,守正御邪,气机为开,因此而敷布营卫,通畅津液;阳明为"两阳合明",多气多血,气机为阖,而善蓄能纳阳,腐熟水谷;少阳为初生之阳,生机盎然,气机为枢,主枢转阴阳,沟通表里,贯通上下,畅达脾胃;太阴为老阴,老成持重,居阴之表,气机为开,而主运化精微,化生营气,吐故纳新;厥阴为"两阴交尽",阴气盛极,气机为阖,故主阖禁阴气,藏血舍魂,蕴以生阳;少阴为初生之阴,心肾朋居,水火并蓄,气机为枢,而能既济水火,交通心肾.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六经病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肾者,胃之关"源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意指二者在水液代谢中的联系,肾为至阴之脏,主水,水从胃入,而从肾出,故为肾关.本人在临床上体会到:肾为胃官,两者相互联系.肾为水火之脏,职司封藏,内守真阴真阳,亦畏燥热;而胃为纳谷之官,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喜润恶燥,故有"先天之阴阳藏于肾,后天之阴阳本于胃"之说,两者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肾胃相关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肾治胃是治疗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上诸多胃病如胃痛、痞满、呕吐等,其病虽在胃,其本在肾,当从肾论治,通过调肾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治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论机能状态紊乱与中医阴阳平衡失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机体机能状态紊乱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在现代医学中用整体观观察认识疾病在机体发生的早期阶段由"细胞器质性改变"所引起的机能状态紊乱.研究发现这一机能改变表现于多系统、多器官组织细胞的代谢障碍,主要是能量代谢障碍,而导致细胞超微结构发生的"细胞器质性改变",从而引起细胞功能异常或降低,它是疾病的早期发展阶段,久而久之发展为临床明显的"疾病"的结果.应用中医的理论的观点它属于"阴阳平衡失调",<内经>认为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临床对疾病治疗上需要从调整机能状态上和调整阴阳平衡上着手,便会达到意想不到神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本科或大、中专各版《中医基础学》教材中的阴阳学说一节,在阐述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之利用阴阳学说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时,也承《内经》此篇之说,将酸、苦、咸味药归为阴类药,辛、甘、淡味药归为阳类药.笔者对于淡味药有渗泄作用,却为何归为阳类药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5.
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中医历代著名医学学派、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一门学科,是中医本科以上高年级学生提高临床基础理论与研究能力的必修课.如今,这门课程的内容逐渐丰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笔者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本着"上不离教学大纲,下要适应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摸索出一种"经纬教学法",用于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以阴阳之法辨脉是脉诊中的基本法则之一。除已为人知的部分之外,以阴阳辨脉还包括:寸口脉三部之中,单部脉搏波划过速度"数"属阳,速度"迟"属阴;一动之中,脉的升起部分称之为"来",属阳,脉的下落部分称之为"去",属阴;脉之一起一落称为"动",属阳,两动之间的静止期称为"静",属阴;右寸口脉属阳,左寸口脉属阴。根据脉搏波滑动速度迟或数的部位判断病位,分析病机;脉搏波来去、动静判断阴阳是否偏盛;左右寸口脉判断气血、阴阳的偏盛。  相似文献   

17.
亢害承制论源流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害承制理论,原本属于运气学说范畴.唐代以来诸多医家阐述了对《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之意的理解和领悟,把亢害承制理论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相结合,尤以王冰、刘河间、王履、虞抟、张介宾、李中梓等医家的论说最具特色,并阐述、分析各家之说.  相似文献   

18.
温病各家之说与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温病学说的特点和现行教材的不足,就温病各家之说与流派问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应将大量的温病不原著,按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划分成若干学术流派,如温疫派,核心派,兼融派,伤寒派,再以流派为纲去把握各家之说,则能起到执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又认为各家各派由于研究时所采用的观点,方法不同,各自的实践体会不同,而导致其见解差异。  相似文献   

19.
借助系统论某些原理,将人体阴阳的运动分为:初始平衡态、阴阳的自发运动态、人体的自我稳定,三步.认为"阴升阳降",是人体借助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以自我稳定的过程.这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也使传统中医理论易混淆的三个概念:阴阳相和,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得到明确.  相似文献   

20.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仰韶文化遗物,人面的嘴部由两条交吻的鱼组成,呈"×"形空间,寓意"阴阳在天地间交午"及原始社会以"蜃"为"交换媒介"的"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易。"地中"为"阴阳交午"即午月夏至日午时立表测影求得的,脾胃属土,土居中宫,"阳明者午也"的表述说明足阳明胃经具有夏至日午时立杆测影以求"地中"一样的功能,而这个功能也正是胃与"地中"相参的生理基础。其中梁门穴、梁丘穴、伏兔穴与"地中"之一"大梁"相参,天枢穴与测量"地中"的时间"夏至"所在的"气交"时段相参。同时,"阴阳交午"寓意之引申—原始社会"互市"贸易及"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换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之说的来源,其中厉兑穴之命名体现了"日中为市"与五月天地"阴阳交午"的渊源关系。而彩陶盆"×"形空间所在的"唇",与交换媒介作用的"蜃"及表示时间的"辰"本义同源,都有"×"所寓意的"交互"含义。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学对于胃及足阳明经生理功能的认识与仰韶文化彩陶盆两条鱼交吻于人头口周彩绘之寓意之间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