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的健康教育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58例因服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分成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增加了相关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满意度、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再次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再次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上强化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和家属的依从性,使药物能得到安全有效的应用,减少消化道损伤、再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付海霞 《临床荟萃》2021,36(10):896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免疫失耐受导致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小板减少性的出血及疲劳等症状。ITP的诊断无特异性指标,需排除其他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治疗目的为维持血小板在安全水平,预防出血,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指征为血小板≤30×109/L和(或)有出血表现,对于老年患者、重体力劳动者、有高血压等出血风险较高的合并症患者以及需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患者等,可适当放宽治疗指征。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及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包括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利妥昔单抗及脾切除等治疗;对于难治性ITP患者,可考虑维A酸等三线治疗。  相似文献   

3.
吴立飞 《大医生》2022,(24):47-49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对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与出血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腹膜透析置管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分为A组(术前停用所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7d,60例)、B组(术前停用氯吡格雷≥7d但不停用阿司匹林,35例)、C组(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d但不停用氯吡格雷,25例)。比较A、B、C三组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件与术后出血发生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出血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B、C两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P<0.05);A、B、C三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术前停用所有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术前停用氯吡格雷但不停用阿司匹林不是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前停用阿司匹林但不停用氯吡格雷是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OR=1.433)。结论 术前应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能够降低腹膜透析置管术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60例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情况及头部CT或MRI复查资料。按头部CT或MRI复查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n=32例)和非出血转化组(n=28例)。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前用药情况,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对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及患有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无影响(P0.05)。心房颤动、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高血压及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出血转化有影响(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脑梗死面积4.5 cm、NIHSS评分10分及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出血转化组患者发病前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为93.75%(30/32),显著高于非出血转化组的28.57%(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相关因素分析,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因素,其中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出血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人类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小板药物(antiplatelet agent,APA)能够有效治疗和预防动脉血栓性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也需抗血小板治疗,因此使用APA的人群数量相当庞大。传统APA导致出血的风险较低,而目前临床常用的新型APA发生出血的风  相似文献   

6.
董莹 《护理学报》2013,(21):48-50
报告了1例肺动脉肉瘤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在术前患者血小板低,如何使患者的血小板上升到手术水平,在术后如何抗凝和预防出血是护理难点。在术前遵医嘱使用丙种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及输注血小板,术后遵医嘱使用非血小板依赖性抗凝药进行抗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密切监测血小板及凝血的水平,关注全身出血倾向是预防出血的重点;同时做好循环、呼吸、心理护理,营养支持,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该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张倩  葛蓓  王草心  张继方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70-1771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4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及时准确适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进行严密护理观察。结果通过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观察和护理,对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进行快速有效处理,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支架辅助治疗复杂动脉瘤,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溶栓、抗凝以及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1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脑梗死患者11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对照组、梗死组、梗死后以及出血组脑微出血患者的发病率依次升高,显示患者经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均和脑微出血无关;梗死后继发脑出血和房颤,脑微出血以及溶栓治疗有关,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为负相关.结论: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均不会增加CMB发病率,CMB也不会增加溶栓、抗凝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出血危险性,溶栓与房颤是梗死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奥美拉唑预防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凝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而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因而血小板的激活、聚集是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关键.故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减少高危患者的动脉血栓.近年来,在调脂及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是阿司匹林易引起胃肠道出血,特别是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时,出血倾向更明显.基于这一点,笔者采用奥美拉唑预防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时的消化道出血,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冠状动脉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近期的多项荟萃分析说明,与金属裸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显著增加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增加全因性死亡率.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和随访6个月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对比分析短、中期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或金属裸支架对血小板活化影响的差异.方法:对2007-06/2009-06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成功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的10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药物洗脱支架68例,金属裸支架36例.同时纳入34例因疑诊急性冠脉综合征而进行造影,证实血管完全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中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结果与结论:在相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时,与金属裸支架组相比,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对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仍较明显,这可能与药物洗脱支架的晚期支架血栓形成增加有关.目前所提倡的12个月的标准抗凝治疗是否足够,以及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对支架置入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肖冰 《临床荟萃》2015,30(3):337
<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血管并发症及脑缺血事件。因此,恰当的抗血小板治疗非常关键。尽管缺乏证据,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方案在早期被推荐用于TAVI术后患者的抗血栓治疗。然而,两项小规模随机试验结果显示,TAVI术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抗凝方案在缺血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不优于单用阿司匹林。鉴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观察TAVI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血小板反应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冬梅 《当代护士》2007,(4):110-110
2006年3月10日,我院心内科完成了1例急性下壁心梗病人的支架置入术.由于该患者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加上术中的抗凝用药,有潜在出血倾向;停用抗凝药,支架内血栓形成,再狭窄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支架置入术后,出血观察与护理和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的监测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败.该患者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康复出院.现将该例患者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血小板活化指标测定,对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预防出血和支架再狭窄的护理和观察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8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静脉血中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41、CD62p的表达水平和30例未监测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术后24h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41、和CD62p,较术后7d明显减低(P〈0.05),病例组术后3d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41和CD62p较术后7d明显增高(P〈0.05);病例组术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出血及支架再狭窄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术后不同时段的血小板活化指标,能够更有效地指导护理和病情观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拔牙后出血的防治方法。方法冠心病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97例牙病患者,拔牙前2d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拔牙后于拔牙创内置入凝血酶明胶海绵药卷并横向褥式缝合牙龈,再将消毒纱布卷置于牙创区咬紧压迫30min。观察拔牙创面有无血凝块形成和活动性出血。结果 95例拔牙后无出血,2例有少量出血者再次局部纱布压迫30min后出血停止。结论冠心病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牙病患者,术前暂停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拔牙创内置入凝血酶明胶海绵药卷后横向褥式缝合牙龈,可有效防治拔牙后出血。  相似文献   

15.
抗血小板药物在各种动脉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多采用固定剂量给药,但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或低反应性可能与血栓事件或出血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上述治疗策略能够最终改善患者预后的确切临床证据。迄今为止,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实验室监测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成因及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否可用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两种抗凝方法对伴有低血小板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DS)患者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的抗凝效果及护理。方法 将 1 2例低血小板的 MODS患者 3 6人次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 ( CVVH)治疗中的抗凝方法分为两组 :无肝素组 ( NH组 )和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加盐水冲洗组 ( COM组 ) ,观察各组 1 2 h内的抗凝效果、出血情况、血小板的变化 ,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NH组出血例次较 COM组多 ( P<0 .0 0 5 ) ,两组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经 1 2 h治疗后 NH组血小板数下降显著 ( P<0 .0 5 ) ,而肌酐清除率低 ( P>0 .0 5 )。结论 伴有低血小板的 MODS患者CVVH治疗时采用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加盐水冲洗抗凝比无肝素抗凝效果好 ,对血小板影响小 ,不增加出血危险。良好的护理管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缺血性事件的有效性。方法: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6例,纳入双重和三重治疗组,各48例;术前分别接受双重和三重抗血小板治疗。记录术后5个月缺血性、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双重治疗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三重治疗组(P=0.04);2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结论:三重抗血小板治疗比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能更有效地预防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梁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333-7333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脑梗死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疗效,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3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分为抗凝组,抗血小板组和联合治疗组,比较三组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独治疗组,两单独治疗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优于单独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与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珐选择我院产科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55例孕妇及卢湾区产院55例血小板正常的孕妇,比较出生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检测血小板减少孕妇的抗血小板抗体,再比较抗体阳性者和抗体阴性者分娩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结果血小板减少孕妇组分娩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孕妇组分娩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血小板抗体阳性孕妇组与抗血小板抗体阴性孕妇组相比。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常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护理人员需在妊娠分娩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治疗与护理,以减少胎儿和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及其他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玉霞  徐宝宏  李静  高春霞 《临床荟萃》2012,27(3):224-226,277
抗血小板药物可显著减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高危人群的不良心血管事件,2006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建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植入裸支架术后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至少4周,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2个月,与其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国内外对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患者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研究较多[1-4],但对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收集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72例,探讨其出血特点、胃镜下表现、评价出血危险性分级,为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