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VCI)是血管性痴呆(VD)的前期阶段,是防治VD的最佳时机,因此早期识别mVCI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老年人是腔隙性脑梗死(LI)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高危人群,探索老年人LI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用蒙特利尔智能评价量表(MoCA)对120例老年LI病人的VCI及其与病变部位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5,13(5):257-258
诊断腔隙性脑梗死(LI)重要前提之一是有高血压.LI的发生发展与病人的高血压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LI病人诊断之后,应当如何预防复发,预防病人发展成痴呆,血压的调整对预后的作用等等,都要求我们从事高血压临床工作的医生对腔隙性梗死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杂志》2005,13(5):257-258
诊断腔隙性脑梗死(LI)重要前提之一是有高血压。LI的发生发展与病人的高血压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LI病人诊断之后,应当如何预防复发,预防病人发展成痴呆,血压的调整以预后的作用等等,都要求我们从事高血压临床工作的医生对腔隙性梗死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银杏叶提取液对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神经内科收治的123例CSVD患者,根据类型分成三组:脑白质病变组(WML,n=43),腔隙性脑梗死组(LI,n=36)及WML+LI组(n=44);同时选取同时间段门诊就诊的44例无影像学病变的头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Aβ肽1-40(Aβ1-40)短肽水平;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智力状态评估量表(MMSE)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估患者的认知能力、智力状态及痴呆程度。结果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家族史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GF-β、TNF-α及Aβ1-40短肽表达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064、30.336、28.808,均P <0.01)。给予银杏叶提取液治疗后,WML组和LI组TNF-α和Aβ1-40短肽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459、2.713、-4.777、-5.942,P <0.05),但TGF-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WML+LI组TGF-β、TNF-α及Aβ1-40短肽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2、4.653、-11.039,P <0.05)。MoCA和MMSE总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WML、LI及WML+LI组的MoCA和MMSE评分结果均较对照组低(F=20.285、3.799、46.285、23.644,P <0.05),给与银杏叶提取液治疗后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2.911、-4.626、-4.162、-4.373、-11.157,P<0.05)。在WML+LI组中MMSE评分的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t=-5.324,P <0.05)。CDR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主要集中在无痴呆和可疑痴呆,WML、LI及WML+LI组患者主要分布在无痴呆、可疑痴呆、轻度痴呆及中度痴呆,均无重度痴呆患者。四组患者在无痴呆、可疑痴呆、轻度痴呆及中度痴呆人数分布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942、10.318、18.667、9.034,P <0.05),但在WML、LI及WML+LI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银杏叶提取液能够有效降低不同类型CSVD患者血清中TGF-β、TNF-α及Aβ1-40短肽水平,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临床预后,在WML+LI组患者中的疗效更甚。  相似文献   

5.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L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LI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本病常见于60岁以上、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对较轻并且不典型,体征表现为腔隙综合征之一,易反复发生,有可能发展成痴呆,致死率低。MRI特征:发病20d内MRI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LI部位分布以基底节最多,其次为脑叶,MRI在显示LI小病灶时明显优于CT。结论LI表现多种多样,以纯运动性卒中常见,MRI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控制及预防LI再发的关键是调控血压、血糖、血脂及控制吸烟。  相似文献   

6.
<正>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指由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1]),包括非痴呆性VCl(VCIND)和血管性痴呆(VD)~([2])。早期诊断VCIND并控制其危险因素对于延缓痴呆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腔隙性脑梗死(LI)是脑小血管病(CSVD)的一种常见类型,目前认为皮质下多发性LI是造成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对LI与VCI的关系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在VCI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7.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张金玉 《山东医药》2005,45(19):26-27
腔隙性脑梗死(LI)是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尽管LI病变面积不大,但也可以造成严重功能障碍,并可能是痴呆的原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是Hcy代谢过程中的重要酶之一,其C677T的突变可影响酶的耐热性,导致血清Hcy升高。国内外研究发现,MTHFR基因C677T的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的脑梗死有相关性,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对不同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的LI的研究较少。2003年11月~2004年10月,我们观察了血清Hcy水平及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LI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与皮质脑微梗死(cortical cerebral microinfarcts, CMI)的关系,并探讨二者与CAA患者脑出血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Boston诊断标准的CAA患者135例,根据是否合并LI分为伴LI组37例和不伴LI组98例。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LI与CMI的关系,用Cox回归分析研究LI与CAA患者发生脑出血的关系。结果 伴LI组CMI(56.76%vs 23.47%)和随访期间脑出血发生率(35.14%vs 12.24%)明显高于不伴LI组(P<0.01)。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中,LI与脑出血风险增加均相关(HR=2.959,95%CI:1.345~6.511,P=0.007;HR=3.234,95%CI:1.418~7.375,P=0.005)。结论 在CAA患者中,脑叶LI患病率高,通常与CMI共存,提示这2种病变可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的急速老化,痴呆病人急剧增加,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对老年痴呆病人的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作者研究了痴呆病人的血清脂质、脂蛋白(Lp)、载脂蛋白(Apo)的代谢。对象早老型痴呆(SDAT)组病人22例,平均年龄72.9岁,脑血管性痴呆(VD)组29例,平均年龄72.8岁及健康者(对照组)21例,平均年龄63.3岁。饮食生活自理或由护理员喂食,未服抗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皮质下梗塞(SCI)与腔隙梗塞(LI)往往被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早在19世纪,20世纪初,法国学者就认为腔隙是大脑半球深部实质的小腔(直径<1cm),可由3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病变构成: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脑血管疾病较严重的后果。除了脑动脉硬化外,其他缺血-缺氧损害均可引起血管性痴呆,表现有关日常生活的智能障碍。随着年龄增大,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增高,血管性痴呆的患也随之增多。有资料表明,在60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中,大约有26.3%的病人发生痴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出血性腔隙综合征(HL)与腔隙性脑梗死(LI)的危险因素. 方法分析59例HL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与353例LI进行发病危险因素的比较. 结果高血压病是HL和LI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H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者LI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结论临床是否发生HL或LI,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有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病人脑血管反应性状态及评价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病人21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比较病人病变侧、非病变侧及同期健康体检者脑血管反应性的相关指标水平,评价影响脑血管储备功能相关因素,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脑血管储备功能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健康体检者和病人非病变侧脑血流储备水平(CBFV)增加率高于病人病变侧(P0.05);健康体检者、病人非病变侧及病变侧CBFV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体检者搏动指数增加率高于病人非病变侧及病变侧(P0.05);病人非病变侧和病变侧搏动指数增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体检者CBFV状态优于病人非病变侧及病变侧(P0.05)。CBFV下降组合并糖尿病病史比例低于CBFV正常组(P0.05);CBFV正常组和CBFV下降组病人合并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结构储备功能及年龄是病人临床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脑血流储备正常是保护性因素(P0.05)。临床预后良好病人脑结构和血流储备功能优于临床预后不良病人(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病人脑血管反应性水平下降,且脑血管反应性水平可评价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中65岁以上的老人中,痴呆占4.4~8%,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5~69岁为2.3%,超过80岁则骤增至22%。临床所见和病理学研究证实50%的痴呆是原发变性疾病所引起,而20~22%是由于脑血管疾病所致。因为脑血管疾病病人仅有一部份最后发展成痴呆,这很可能是多发性梗塞或分布部位特殊的原故,所以有人称之为“多发梗塞性”痴呆,另一因素是平均脑血流量减少导致限局性改变。但是,有这些病变的卒中病人并不一定并发痴呆,因此有必要把并发痴呆和无痴呆的卒中加以比较,以期搞清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以遇事善忘、不能定向、理解错误、计算力差、情绪失控等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的精神减退或消失为特征[1].据WHO 统计,欧美的痴呆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为多,占全部痴呆的50%,VD占20%,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占30%.而VD在亚洲国家占老年期痴呆的68.5%,居首位,在我国占老年期痴呆的发病首位[2].据不完全数字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脑血管病人,至少有20%合并存在认知障碍.随着脑血管病患病率的日益增高,血管性痴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何治疗及改善脑血管痴呆病人的临床症状,已经成为很多医生研究的问题,现将近些年来各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Alzheimer病为造成老年人认知障碍的第二位常见原因,有人认为其与皮质、皮质下白质、皮质下核[特别是基底核、丘脑(BG/THAL,)]或其相连区域脑血管病理改变有关。本研究有18例病人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DSM—I)中多梗塞痴呆标准。均经核磁共振(MRI)检查排除皮质梗塞。最后进入研究组的11名病人仅有皮质梗塞,平均年龄69(59~79)岁,平均简短精神状态检查评分22分。应用神经行为等级量表(NRS)评价病人认知障碍、精神症状、行为异常。NRS包括28项,每项计分0~6分。与痴呆有关的6项为认知、激动/脱抑制(disinhibition)、行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人脑小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了解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组选老年脑小血管病变包括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128例,脑微出血(CMB)患者81例;并选择健康老年人10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并做随访研究,比较两组认知障碍率。结果LI组抑郁发生率为44. 5%,CMB组抑郁发生率为29. 3%,与对照组抑郁发生率(11. 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且LI组高于CMB组(P <0. 01)。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分析研究组8周内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 01);随访研究2年,MoCA得分呈下降趋势,2年时研究组与对照组MoC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内LI组与CM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老年人脑小血管病变患者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杨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302-4303
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CI)病人具有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轻度记忆认知损伤,但仍不满足痴呆诊断标准,目前将其归为过渡为痴呆前的认知功能障碍期〔1〕。临床上多发腔隙性脑梗死(MLI)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MLI对于MCI进展为痴呆是否具有相关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报道显示MCI患病率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活性增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业已证实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对鉴别皮质梗塞与脑深部梗塞是有效的。作者研究脑血栓时血小板的凝集性,结合CT和脑血管造影判断血小板凝集性与血管狭窄程度及脑梗塞类型之间的关系。共观察48例,根据脑血管造影所见分为两组:颅内大动脉管腔狭窄超过75%为严重狭窄组,共25例,男19、女6例,平均年龄50岁;动脉管腔狭窄在75%以下或无狭窄者为轻度狭窄组,共23例,男15、女8例,平均年龄58岁。大部分病人的血压正常。在脑血栓急性期后(发病后2周以上),血小板凝集性增高;严重血管狭窄或闭塞组25例中血小板凝集性增高占5例(20%);CT检查常能发现皮质或大脑深部病变,而血管轻度狭窄的23例血小板凝集性增高者达13例(57%),此组多数病人有顽固性高血压与深部小梗塞。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脑血管疾病较严重的后果。除了脑动脉硬化外,其他缺血—缺氧损害均可引起血管性痴呆,表现有关日常生活的智能障碍。随着年龄增大,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增高,血管性痴呆的患者也随之增多。有资料表明[1],在60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中,大约有26.3%的病人发生痴呆。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的概念,不仅指人体的生理健康,还包含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处在满意的状态。”随着健康含义的延伸,医疗模式的改变,医务工作者既要重视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