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脉考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主体中的十二正经,以及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和冲脉,都是平行于人体的长轴而纵向循行,只有带脉几乎是垂直于人体的长轴而“回身一周”,所以带脉就成为奇经八脉中的“奇中之奇脉”。因《内经》对带脉的论述比较简  相似文献   

2.
冲脉的起源部位辨析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系王彩虹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其循行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总领诸经气血,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经络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但是,关于冲脉的起源部位,历来说法不一。在《内经》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我论"经络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充实和发展 ,成为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一直指导着针灸临床及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在众多医籍中 ,特别是当代各层次的《中医学》、《针灸学》、《推拿学》等统编规划教材中关于“经络概念”的解释基本上都是“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从经络循行的走向来看 ,经脉是直行的干线 ,络脉是横行的分支 ;从经络分布的深浅来看 ,经脉分布在较深部 ,络脉分布在较浅部”。对奇经八脉的解释则为“阳脉之海”、“阴脉之海”、“冲脉并…  相似文献   

4.
王继明 《国医论坛》2003,18(5):13-14
奇经和络脉均是中医学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关系极为密切。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就提出了“奇络”一词 ,并在诊治疾病中奇络并重。对于奇络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在理论与临床应用中均具有实际价值 ,尤其应用于一些疑难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中 ,常能独辟蹊径 ,出奇制胜。试从以下方面阐述二者关系 ,以与同道商榷。1 奇络的循行分布有别于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是人体的重要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和络脉的循行分布均与十二正经不同。“奇经八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难经》,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 ,阴…  相似文献   

5.
任冲督脉“一源而三歧”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脉、冲脉和督脉均属奇经八脉。三脉之循行路径及其病候首见于《黄帝内经》。任冲督三脉“一源而三歧”之说,则见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骨空论》注语,其云:“然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歧也。”历代医家对三脉之“源”注释有异;循行分布古今医籍亦不尽同。笔者复习有关文献,略述管见于后。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养生学的奠基之作,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体组织、器官、系统的独特理解,以及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互为应照的整体观念。《黄帝内经》清晰地描述了人体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及全身络脉的循行分布情况,深刻地揭示了经络系统组成的简洁性、多样性与统一性。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曰:“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经络隧道呈不连续的管形结构,粗细因段而异,其横断面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管形等结构。经络隧道内流动着呈液晶态的物质,发出不同的色彩,使得经络象一条条光带,似一根根银丝。人…  相似文献   

7.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冲脉的循行,《难经·二十八难》提出了“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与《内经》论述冲脉在腹部“与少阴经夹脐上行”有异,学者对此历来存在争议,不少人认为《难经》观点有误。考察《内经》及《难经》关于冲脉的论述,结合后世医家的相关临床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难经》中关于冲脉和足阳明经在腹部并行的论述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问:为什么说冲脉隶属于阳明? 答: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①经络循行关系:足阳明之脉“下挟脐,入气衔中”,而冲脉起于气冲(即气衔)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故“冲脉隶属于阳明”.②从功能上看: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胃中之谷气盛,则冲脉之血盛,从而保证了胞宫的生理功能. 问:什么叫天癸?天癸至说明了什么? 答:天癸是在肾气盛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来源于先天,靠后天滋养,它直接参与男女精血产生的生理活动. 女子天癸至的标志是月经来潮,主要说明生殖系统发育接近成熟,并为正常月经周期的  相似文献   

10.
冲脉为奇经之一,以其上下前后遍布,表里内外相络,故又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内经》对冲脉的有关论述虽多,然散见各篇,尚未形成系统。本文试图以冲脉的循行、生理、病证为理论依据,进一步探讨冲脉为病的治疗方法,从而开拓从冲脉着手论治相关疾病的思路,以冀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苦诊,是祖国医学望诊中的重要內容。吴坤安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即指出了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联,故凡病之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均可通过舌质、舌苔等变化反映于外。关于舌诊的记载,早在《內经》中就有很多。  相似文献   

12.
《灵枢·经筋》是《内经》中一篇系统论述人体经筋的专著,详细记载了人体"运动肌筋膜"之间的循行、生理联系及病理变化。完善研究和继承该篇的理论精华,并借助现代医学理论对"十二经筋"组织解剖结构探讨分析,有助于对经络的进一步研究,对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素问·皮部论》记载;“皮者,脉之部也。”就是说人的周身皮部都是按经络循行部位分属于十二经的。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在人体皮肤表面研究经络现象以证明经络的客观存在,《灵枢·官针》篇提出“半刺”、“直针刺”等刺激人体皮肤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不但说明皮部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也说明皮部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临床证明针刺循经穴位可以治疗痛证,针刺循经皮部有没有镇痛效果呢?我们认为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为此。我们选择一批痛证患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内经》论述经络的篇章很多,以《灵枢》的《经脉》、《营气》、《九针论》、《背(?)》、《逆顺肥瘦》、《脉度》、《寒热病》和《素问》的《骨空论》等篇为主。其内容主要论述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及十五络脉的循行部位、主病、诊断和治疗,经络的生理功用和临床应用的价值等。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学说的内容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是和人体脏腑有联系的又一组织结构系统,它与脏腑器官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罗的含义,是经的分支,如网罗维络,无处不  相似文献   

15.
熊济明 《针刺研究》1998,23(3):178-179
按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人体十四经脉大约有三百六十腧穴。腧穴的作用从中医经络学说论述,是人体经脉与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与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是息息相通,密切联系的。因此脏腑有病都会反映干腧穴部位,故有“以痛为腧”之说。腧还有“转输”气血之意。《灵桓》指出腧穴的主治作用及基本功用规律“经脉所至,主治所及。”以十四经脉各经循行分布所至之处,为各经腧穴主治范围。临床各经腧穴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反映出刺激敏感程度,及调节脏腑功能作用。十四经脉中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能…  相似文献   

16.
经脉、络脉合称为经络。经有路径、途径之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联络、网络之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灵枢·海论》:“经脉者,內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揭示了经络与人体的有机联系。《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概括了经络的功能作用。经络是沟通內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协同完成脏腑功能、维持  相似文献   

17.
经脉命名意义深远,是中国古人对经脉特点的高度概括。冲脉名称有"太冲""伏冲"等,不同节段亦有与之对应的专有名称。古人赋予冲脉的不同名称反映对于冲脉认识的侧重方面。这些认识共同构成了冲脉完整的循行和生理功能特点。冲脉循行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必要基础。其上行前支有"挟少阴经"和"挟阳明经"两说,下行支在《灵枢·逆顺肥瘦》与《灵枢·动输》两篇记载中略有不同。本文分析后认为,冲脉当挟少阴经上行,下行支自腘中已并行于少阴经深处,至内踝之后汇聚。  相似文献   

18.
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亦即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位于人体浅表筋肉关节间相互联系的循行系统。《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病候及其治疗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笔者对其内容初加研讨,略有所得。兹不揣浅陋,简述于下: 一、经筋分布循行特点的理论意义十二经筋按部位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各条经  相似文献   

19.
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针灸疗法施术的部位。俞穴即是穴位,俗称穴道。《内经》名俞(俞、输)穴或气穴。《针灸甲乙经》又叫孔穴。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俞穴分布在经络的体表循行路线上,为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聚集、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以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以接受各种刺激(如针刺、艾灸、按摩、角法、药敷等)以调整各脏腑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俞穴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俞穴是指“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主要是指十四经穴。狭义的俞穴是指分布在四肢的五脏五俞和六腑六俞、  相似文献   

20.
肚脐是人体中可以用手触摸,用眼睛看到的最明显的穴位。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把肚脐命名为"神阙穴",神阙即神气通行的门户,历来被医家视为治病要穴,具有温通经络、调理胃肠、益气固脱、调和气血的功效。肚脐为任脉的重要腧穴,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冲脉乃经脉之海,任、督二脉相表里,故有任脉、督脉、冲脉"一源而三歧"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