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照海穴在《内经》称为"阴跷"。《灵枢.热病》:"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至《针灸甲乙经》始名"照海",且明确指出:"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一寸。"其后,《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皆从其说。  相似文献   

2.
照海穴又称阴跷,漏阴,为足少阴肾经穴,位于内踝下缘凹陷中。本穴既属足少阴肾经,又为阴跷脉所生,与阴跷脉气相通,通贯五脏,主持诸里,为阴气会归之所,故针刺照海穴有调理足少阴肾经与阴跷脉气血的作用。大凡阴证、里证、虚证,涉及足少阴肾经、阴跷脉者,均可用之,有滋阴降火、协调阴阳、利咽明目、开窍利机之功效。文献记载其主治有目痛引眦,少腹偏痛,咽喉干痛,偏枯癫痫,癃闭,便秘,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阴痒,胎衣不下,失眠等症。笔者多年来宗前人之旨,在临床工作中单取照海或加配穴,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引火归原治头面之疾阴跷脉…  相似文献   

3.
照海穴之记载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照海阴跷脉所生,在足内踝下[1]".又名阴跷穴、漏阴穴,属足少阴肾经,为足少阴和阴跷脉交会穴,系八脉交会穴之一.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临床应用广泛,李梴医学入门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强调了八穴的重要性.本文综述古今资料,略谈个人见解,抛砖引玉,以期促进照海穴乃至八脉交会穴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李忠仁教授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治疗各种眼科疾病,疗效颇丰~([1-6])。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教诲,发现李教授治疗眼部干、痒、胀、酸痛,眼睑开合失常以及眼球活动障碍等眼病时,尤其重视照海穴的选用,现提炼如下,以飨读者。1照海与眼之联系照海,又名阴跷、漏阴,属足少阴肾经,为八脉交会穴,与阴跷脉相通,始见于《针灸甲乙经》。《孔穴命名的浅说》言:"照海,照为光明所及,其穴治  相似文献   

5.
阳跷、阴跷脉是奇经八脉中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的经脉。申脉、照海穴作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与阳跷、阴跷脉相通,是调节阳跷、阴跷脉的特定穴位,也是重要穴组。《针灸大成》是明代以前针灸理论集大成者,此文以《针灸大成》中有关申脉、照海穴的记载为基础,重点探讨和分析了申脉、照海穴在治疗五官科疾病、癫痫、头脑相关神志病、妇科疾病、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等疾病中的应用,并就其刺灸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可以为针灸临床中相关疾病的选穴及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然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荥穴。《子午流注说难》载:“然谷乃肾所溜之荥穴,阴荥为火穴,坎中有一阳无根之少火能生气,其穴亦名龙渊,潜龙在渊之义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于深谷之中,不受水克,故名然谷。”《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云:“然骨者……,通于心脾,有龙临深渊之性。”《针灸穴名解》指出:“谷而得然者,犹龙雷之火出于渊也。养生家谓水中有真火,今学者谓地心有真热。观本穴所治,凡肾火衰微所生种种弱症,刺此穴俾以发动内热也。”关于此穴定位,古代医籍有不同的记载。《灵枢·本输》谓:“然骨之下者也”;《针灸甲乙经》载:“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千金要方》载:“在内踝前直下一寸”;《循经考穴编》载:“去照海一寸,赤白肉际,与外侧京骨相对”;《针灸集成》载:“在公孙后一寸”。目前国家标准定位是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临床应用时可在足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前下缘凹陷处,公孙后1寸处取本穴。临床操作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取针剌、剌络、火针、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进行治疗。根据足少阴肾经的循行特点以及“荥主身热”的理论,然谷穴能够通络止痛、滋阴降火、温补肾阳,对男女生殖泌尿系统、肾与膀胱、心肺、咽喉、足跟等部...  相似文献   

7.
照海穴,位于内踝下缘凹陷处。其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前后有筋,穴居当中。一般采取坐位,盘腿两脚心相对取穴,亦可仰卧位取穴。照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腧穴、原穴,又为八脉交汇穴之一。通阴跷,乃阴跷脉脉气所发之处。针刺照海穴,有调理足少阴肾经与阴跷脉气血的作用。功效:滋阴降火,利咽明目,熄风止痉,开窍宁神,调理下焦,通利二便。主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耳鸣,  相似文献   

8.
睛明穴最早载于《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针灸甲乙经》中首次出现睛明的穴名,“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本穴又名泪空、泪腔、目内眦,为足太阳膀胱经的首穴,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睛明穴不仅是治疗眼部疾患的首选穴位,在治疗急性腰痛、下肢不遂、失眠、呃逆等方面亦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有关跷脉的循行,中医学院讲义尚未有言其“入脑”者。如《内经讲义》引《灵枢·脉度篇》原文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引《难经·二十八难》原文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中医学基础》说:“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结喉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  相似文献   

10.
1 古代医集跷脉的循行路线记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已对跷脉的循行有所描述,但并不详细,如《灵枢·脉度第十七》.[1]中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毗,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文中之跷脉为阴跷,少阴经之别支,上行人目内眦后,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蹻脉并行.《灵枢·寒热》云:"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腩者,……,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  相似文献   

11.
<正> 五、跷脉,"跷"有轻健跷捷的含义.两跷脉均起于足跟,自内踝上行者为阴跷,自外踝上行者为阳跷,二者共同主持人体运动,同时又都行至目内眥而司眼睑的开閤.李时珍说:"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  相似文献   

12.
黄红 《陕西中医》2001,22(3):178-178
申脉、照海穴首载于《甲乙经》,分别是阳跷脉及阴跷脉的起始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文献中虽有两穴左右主客相配的记载,但同侧相配运用未见经传。笔者据《奇经八脉考》中“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理论,结合阴阳学说中疾病皆因于阴阳失衡的观点,将二穴作为调整阴阳的对穴主治常见的腰腿痛,疗效明显,兹报道于下。 1.针刺法 二穴与皮肤呈30度夹角向上斜刺0.5~1.0寸以得气为度。 2.常用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足三里,三阴交;湿邪下注者配阴陵泉、公孙;肝肾亏虚者配太溪、阴谷;腰痛若伴大腿部足阳明经放…  相似文献   

13.
八脉交会穴乃临床常用的八个特定穴。取此八穴,对临床治疗疾病能达到取穴少而疗效满意的综合治疗作用。但对申脉、照海之位置及两穴之针刺深度各医家说法不一。八脉交会穴首见于窦汉卿所著《针经指南》一书。书中明确指出,申脉——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外踝下赤白肉际内,令病人垂足坐取之,侧卧取亦得。照海——足少阴肾经,在足内踝下赤白肉际陷中,令病人坐稳,足底相对取  相似文献   

14.
列缺照海治疗咽喉疾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缺、照海属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八穴歌》:“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临床上我们以列缺、照海为主,治疗多种咽喉疾病,现采撷验案三则,请教于同道。1癔病性失语患者,女,19岁,高中生。患者突然失语10天。缘由10天前接成绩单后情绪激动,突然不能言语,曾去精神病中心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阳萎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有“阴疝、痿……刺气街主之”;“丈夫……阴痿……涌泉主之”;“脊内廉痛、溺难、阴痿不用……阴谷主之”等.目前,本病的治法比较丰富,有专用针者,有专用灸者,亦有针灸并用者,还有针药并用及穴位注射者,对于临床取穴有研究常规用穴者,有研究专用穴者,亦有二者相互配合者.  相似文献   

16.
三阴交穴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位,其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胚骨内侧后缘,属足太阴牌经。因与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名曰“三阴交”。此穴在临床上治疗病证较多,多与其它腧穴配伍应用,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一谈运用体会。1古文记载 《灵枢·四时气》篇“飨泄,补三阴之上”。《长桑君天星秘决歌》“脾病之痛先合谷,后针三阴交莫迟”。又“胸隔痞满先阴交,针至承山饮食喜”。《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针灸大成·治症总要》“小腹胀满、内庭、三里、三阴交”。《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足部主病针灸要穴…  相似文献   

17.
承泣,属足阳明胃经,《针灸甲乙经》定位:“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补充:在“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视取之”。《针灸图考》:“在目眶骨上内际,正目直瞳子”。临床即于下眼睑正中眶缘上定穴。关于此穴的针灸方法,《甲乙经》说:“刺入三分,不可灸”;《外台秘要》甄权云:“在眼下八分,禁不可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如拳,息肉长桃许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见物,或如升大”。《圣济总录》:“承泣穴只可针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睑池上  相似文献   

18.
《光明中医》2021,36(5)
目的通过查阅古籍,总结历代医家临床应用照海穴的主治病证、配伍腧穴及其刺灸法的特点。方法以"照海""阴跷"作为检索词对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第五版)进行检索,筛选符合条件的相关条文,并与原著进行校对,建立数据库进行古代文献研究。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计267条文献,涵盖47本古籍,其中照海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共计101种,总频次为502次;照海穴的配伍应用腧穴总计167个,频次821次;刺灸法35条,总频次47次。结论照海穴善于治疗中医内科学疾病,尤其是脾胃病证,经统计排名前10位的优势病证为:便秘、淋证、腹痛、嗜卧、中风、呕吐、郁证、疝气、疟疾和喉痹;腧穴配伍属膀胱经最多,前7位优势配伍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内关、气海、太溪和申脉;常用的刺灸法为灸法、针刺法,灸量多为3~7壮,针刺深度多在3~4分。  相似文献   

19.
刘学  居防 《四川中医》2014,(3):28-29
<正>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其他病症。笔者将从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跷脉的生理功能、"胃病则阳跷穴满"等理论探讨跷脉调理失眠的机理。1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灵枢·脉度》曰:"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前,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失眠临床用穴的基本法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萍  董勤  刘兰英 《吉林中医药》2009,29(8):690-691
通过对现代针灸临床文献的分析考察,从调和阴阳及调神促眠两方面探讨了针灸治疗失眠的选穴基本法则。根据阳盛阴亏、阴阳失交的基本病机,认为调和阴阳是治疗失眠的根本大法,具体可从四方面入手:取背俞穴,调脏腑阴阳;取照海、申脉穴,调阴阳跷脉;取任督穴,调营卫阴阳;上下配穴,泻阳补阴。针对失眠主症特点及主要病位,又当注重健脑调神、宁心安神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