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特种针法─—小宽针疗法张红英(山东省德州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253016)小宽针疗法是在古代九针中锋针、铰针、长针、大针等形状规格大小的基础上研制出六种型号不同的剑形钢针,根据《灵枢·官针篇》经刺、络刺、分刺、输刺、短刺的原理结合拔火罐、按摩形成...  相似文献   

2.
小宽针疗法是在古代九针中锋针、铍针、长针、大针等形状规格大小的基础上研制出6种型号不同的剑形钢针,根据《灵枢.官针篇》经刺、络刺、分刺、输刺、短刺的原理结合拔火罐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骨质增生性疾病、多种疼痛性疾病、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等具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宽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宽针的临床应用253016山东省德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张红英小宽针是在古代针具中的锋针、铍针、长针、大针等形状规格大小的基础上研制出六种型号不同的剑形钢针,根据《灵枢·官针篇》经刺、络刺、分刺、输刺、短刺的原理结合拔火罐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骨质增...  相似文献   

4.
刺络拔罐是将刺血术与拔罐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刺络即刺络放血法,是以三棱针、梅花针等针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的浅表静脉,放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外治法;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  相似文献   

5.
<正>刺络拔罐疗法是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疾病和患者体质等情况,用锋利的三棱针或梅花针刺入"络脉",使之流出适量血液,然后在针孔处拔上火罐,具有泻热、止痛、消肿、镇静、解毒和化瘀等作用,能够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达到治疗疾病甚至急救的目的。笔者登录中国知网期刊库以"刺络拔罐"为题名关键字(以区分单纯"放血疗法"),进行近6 a文献检索(2005~2011),共计198篇文献报道采取刺络拔罐疗法,其中包含38个病种,其中同类疾病搜索到2篇文献以上有23种(详见表1)。  相似文献   

6.
试论刺络拔罐法及其临床作用362113福建省惠安县后龙卫生院肖惠中刺络拔罐法是指用皮肤针或三棱针在肢体局部刺络出血然后叩上火罐的一种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等特点。一、刺络拔罐法与刺血、拔罐的关系:《灵枢.官针篇》谓:“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四...  相似文献   

7.
汪晓露  原爱红  原理 《新中医》2020,52(3):128-130
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是一种点刺出血加拔罐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10年来有关刺络拔罐放血疗法的文献,从其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显示,刺络拔罐放血疗法对于临床常见的内外科、皮肤科、妇科等疾病均有显著疗效。此外,目前存在单独使用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研究不多,该疗法对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时效关系研究甚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刺血疗法是依据“血实宜决之”、“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用针具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刺络放血的针具有三棱针和梅花针两种,或可两针并用,也可与拔罐疗法联合应用。该法可用于救治多种疾病,下举验案数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皮部特种针具及其发展源流,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探讨了皮部特种针具的作用机制。通过查阅相关针灸书籍及文献,结合临床所用针具,总结了针具可分为按摩皮肤针具、皮部刺血针具、皮下浅刺针具等多种类型。皮-脑轴是皮部刺激疗法发挥作用的核心。皮肤表面机械压力、机械针刺力、微循环变化及药物叠加作用是皮部特种针具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李小红 《光明中医》2012,27(7):1468-1469
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指用三棱针、一次性采血针、锋钩针、皮肤针等针具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放血疗法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该疗法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疗效,现举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的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临床采用三棱针、梅花针、火针、自血穴位注射的刺血疗法配合艾灸、拔罐及中药,在治疗湿疹上取得了较好疗效。三棱针疗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和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可单独穴位刺血,或配合拔罐、灸法、药物治疗。殷明应用耳背及四缝穴针刺放血治疗小儿顽固性湿疹;王书良等应用三棱针点刺配合拔罐治疗下肢湿疹;贺林等以刺络拔罐配合耳尖放血治疗20例湿疹患者;马新等以针刺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耳尖点刺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齐刺、温针、刺络拔罐和火针疗法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齐刺组、温针组、刺络拔罐组和火针组各30例,分别采用齐刺、温针、刺络拔罐及火针疗法治疗。每2~3天治疗1次,治疗5次为1疗程。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评定4组疗效。结果:温针组脱落1例,余3组均全部完成观察。4组患者治疗后VAS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4种疗法均可以改善患者疼痛程度;4组患者治疗后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齐刺组VAS与温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络拔罐组VAS分别与齐刺组、温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火针组VAS分别与齐刺组、温针组、刺络拔罐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火针组疗效优于齐刺组、温针组和刺络拔罐组,刺络拔罐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温针组。火针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优于齐刺组、温针组和刺络拔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刺络拔罐组总有效率优于齐刺组、温针组(P0.01),愈显率与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刺组总有效率优于温针组(P0.05)。结论:火针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疗效优于齐刺、温针、刺络拔罐疗法,刺络拔罐疗法疗效优于齐刺和温针疗法。  相似文献   

13.
刺络拔罐疗法临床应用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沈若星刺络拔罐疗法是用针具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络,加用拔罐,抽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笔者广泛用于临床,获得显著疗效。1感冒高热黄某,男,22岁,学生,1992年3月9日就诊。患者因感...  相似文献   

14.
对近5年来刺络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作以综述,主要从刺络拔罐疗法的单独应用、刺络拔罐法配合体针疗法的应用、刺络拔罐法配合药物疗法的应用、刺络拔罐配合局部TDP照射、刺络拔罐法配合其他疗法等5个方面阐述了刺络拔罐法治疗本病的确切疗效,并对临床研究中现存的问题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们在治疗时,采用针药结合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病初起阶段,须用抗病毒药物或中药。而急性期后或久病重病者,可选用其他3~5种方法或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常用的方法有毫针刺法、眼针疗法、刺血拔罐法、点睑法、甩针挂钩疗法、口腔泻血法、粗针疗法。采用以上多种疗法同时运用,给予较强的刺激,可使患部经络疏通,气血流畅,恢复功能,如能配合灸法和按摩、热敷,效果更为显著。2年之内的患者,都可收到不同程度的疗效,其中病程越短,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壮医莲花针拔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是将壮医莲花针叩刺与拔火罐相结合,用于活血化瘀、排毒解毒、祛瘀生新的一种治病技法。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且CFS患者尚乐于接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是在壮医独特理论的指导下,将莲花针叩刺与拔罐相结合,以驱逐瘀滞的治疗方法,属于壮医针刺疗法的一种。本文就其操作流程及作用原理等作初步探讨与研究。1定义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壮医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壮医临床思维方法与现代技术来疏通人体的三道两路(三道即谷道、水道、气道,两路即龙路、火路),用以治疗因瘀血、毒素、湿气等瘀滞导致的疾病,并可  相似文献   

18.
针刺拔罐疗法又称刺血拔罐疗法,术者使用特制的放血针具三棱针刺于身体一定穴位,再行拔罐,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疗急症的目的.本法简单易行,起效迅速.现举数例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拔罐疗法是民间的一种简易疗法 ,历史悠久。因古人是用兽甬制成的杯罐作拔罐工具 ,所以古人称之为甬法。其原理是在罐内点火燃烧 ,急扣在施治的部位上 ,利用负压外吸而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可单独使用亦可和针灸法、三棱针、梅花针法并用。血罐疗法即为双针一罐刺血疗法。双针即三棱针、梅花针 ,一罐即火罐。此疗法是以民间单纯的刺血疗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刺血疗法。中医针灸在治病时 ,常采用阿是穴治疗疾病 ,痛处补泻也是继承了这一传统方法在患者疼痛区域进行补泻治疗。疼痛轻微者可采用罐针疗法 ,先行罐 3~ 5次 ,三棱针点刺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体针加刺络拔罐对单纯疱疹的治疗作用.方法 35例分治疗组18例采用体针加刺络拔罐法,对照组17例只用刺络拔罐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1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治愈11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82.3%.结论 体针加刺络拔罐因能调节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治疗单纯疱疹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用刺络拔罐法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