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1995年我院行肺癌手术83例,其中有两例发生乳糜胸,经保守治疗及精心护理痊愈出院、据有关文献报道”‘,心血管术后乳糜胸发生率约0.25%~0.5%,食管木后乳糜胸发生率约0.9%~1.0%,发生于肺癌术后的乳糜胸则较罕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1:.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对中央型肺癌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对中央型肺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癌共88例,将SCT检查结果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螺旋CT分期和术后病理符合率为:I期83.3%,Ⅱ期87.0%,ⅢA期94.1%,ⅢB期95.0%,Ⅳ期100%,总体符合率92.0%。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82.9%,特异性83.3%,准确率83.0%。结论:螺旋CT对中央型肺癌术前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万青梅 《西南军医》2014,(4):398-399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行开胸手术治疗老年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325例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共发生肺部感染64例,感染率为19.7%,肺部感染病原菌依次为克雷伯菌属(34.4%)、假单胞菌属(28.1%)、葡萄球菌属(24.3%)和真菌(14.1%);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过大、白蛋白〈30g/L、化疗时间≥2周、肺不张、化疗后血象〈3.0×10。/L、KPS评分〈80分(P〈0.05)。结论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降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中心型肺癌5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52例中心型肺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1987年1月~2008年5月期间收治的中心型肺癌52例,其中Ⅰb期17例(T2N0M0),Ⅱb期29例(T2N1M0,T3N0M0),Ⅲa期6例(T2N2M0);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43例,肺动脉和支气管双袖状肺叶切除9例。结果:手术死亡率1.9%(1/52)。术后并发肺不张3.8%(2/52),脓胸1.9%(1/52)。术后随访1~48个月,1年生存率为80.21%,3年生存率38.23%。结论:以支气管或肺动脉袖状切除能提高中心型肺癌的手术切除率,并可最大限度保护肺功能,保证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血清TSGF检测对于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92例肺癌和63例肺部感染患者、41例肺结核及256例正常人的血清TSGF水平。结果:①肺癌患者血清TSGF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SGF诊断肺癌的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98.0%;②肺部感染患者TSGF水平高于健康人(P〈0.01),其假阳性率可达到65.1%,而与肺癌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③肺结核患者血清TS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④肺部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TSGF下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清TSGF水平明显增高,在排除炎症后,可作为肺癌辅助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1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行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临床资料均经病理证实,生存期超过6个月,且失去手术机会或患者不愿行手术治疗,每部位植入放射粒子12~56粒,放射粒子活度为26、30、33 M bp/颗,粒子间距为0.5~1.0cm ,放射性总活度为550~1500M bp ,按照“均匀植入原则”植入。结果术后随访观察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生存率,随访2月病灶CR 13例、PR 3例、NC 2例、PD 0例、RR 88.9%(16/18);随访6月病灶CR 15例、PR 2例、NC 1例、PD 0例、RR 94.4%(17/18);随访1年病灶CR 13例、PR 2例、NC 0例、PD 3例、RR 83.3%(15/18)。患者生存情况: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94.4%(17/18)。并发症:气胸5例,咳血3例,术后并发感染1例,125 I放射性密封籽源迁移或脱落1例。结论植入125 I放射性粒子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操作安全,并发症少,6月时临床疗效达到最佳,可重复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方法可行性,检验同部位重复插管及全身动脉性疾病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分析39例(53人次)经单次及多次桡动脉插管术后桡动脉搏动情况。结果:53人次患者中51人次(96.2%)获得桡动脉插管成功,2次失败。51次术后全部随访,术后3~30天(平均19天)检查术侧桡动脉情况并与对侧对比:第一次插管(包括同部位重复插管病例的第1次手术)共37人次,其中无全身动脉病变组25人次,搏动减弱2例(8.0%),无搏动1例(4.0%);糖尿病动脉病变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全身动脉病变组12人次,发生动脉搏动减弱2例(16.7%),无搏动3例(25.0%)。同部位重复插管14人次(9例,统计每例的第2次及2次以后的手术),多次同部位插管最后发生2例(14.3%)搏动减弱与2例(14.3%)搏动消失,但均无术侧手缺血的临床症状。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为一可行方法,且动脉基础良好的患者可重复同部位插管。但对糖尿病动脉病变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全身动脉病变患者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γ探针对肺癌胸内转移淋巴结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γ探针对肺癌胸内淋巴结廓清术的临床意义。方法:肺癌患者20例,肺部良性病变10例,手术前30-40min静脉注射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开胸后用γ射针探测肺内和纵隔淋巴结及切除的标本,术后对辐射导向手术判定为阳性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即假阳性进行连续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应用γ探针探测淋巴结,其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6.3%,准确性为96.9%,假阴性率0,假阳性率3.7%,术中探测发现最小的转移淋巴结为0.098g,结论:γ探针法在术中能更直接、现客观地提示肿瘤及其浸润、,转移范围,有助于外科医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31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外科治疗病例资料,其手术率24.20%,切除率71.19%,临床治愈率70.97%,5年生存率32.14%。收到了较好地临床治疗效果。作者认为:1.早期诊断。力争手术切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2.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3.认真做好手术前准备,确保患者安渡围术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术后辅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基层医院开展肿瘤治疗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67例肺癌患者,此探讨其临床价值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材料和方法:术前确定组织学类型,应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进路送入导管至病侧支气管动脉,根据造影征象把本组病例分为多血管型和少血管型两组。每例病人治疗1-5次,平均3次。术后胸片和CY复查评价有效。结果:67例患者多血管型47例,少血管型20例,共进行BAI治疗197次,总有效率92.54%。显效率68.65%,中位生存期10.5个月,一年生存率76。1%。结论:BAI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肺癌不适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多血管型肺癌,首选BAI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