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上的疗效已达一个平台,且毒性作用限制了化疗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对现代肿瘤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水平的认识逐渐加深,靶向治疗以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给予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目前抗肿瘤研究的热点。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使药物进入体内特异性选择致癌位点结合而发生作用,从而最终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正常组织细胞不受影响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多靶点药物等。  相似文献   

2.
传统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通过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相结合,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但在稳定性、靶向性、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新型ADC,如双特异性、位点特异性、双有效载荷和前药型ADC,通过同时结合2个不同抗原或表位、选择更稳定的连接子、与抗体特定氨基酸位点偶联、携带不同药物有效载荷以及采用前药策略等优化方法,在保留传统ADC作用特点的基础上,显著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靶向性、疗效和安全性,能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新型ADC可能会在未来的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探讨新型ADC在癌症治疗中的进展并分析其优势与挑战,可为开发抗癌策略提供理论支持,为药物研发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3.
靶向治疗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兼具抗体的高特异性和细胞毒药物对肿瘤的高毒性,代表了新一代抗体技术的发展方向。ADC由“弹头”药物(细胞毒药物)、抗体以及偶联抗体和药物的偶联链3部分组成。ADC利用抗体作为载体将 “弹头”药物送至靶部位,并通过细胞内吞效应进入溶酶体,释放出细胞毒性药物,从而达到专一性杀死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的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ADC研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ADC研发过程中的几个可能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近年来抗癌新靶点及其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设计相应的抗癌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选择致癌位点结合并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所以分子靶向抗癌药物又被称为“生物导弹”。针对靶点分子来设计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类药物的特异性强,疗效显著,因此,针对这些新靶点进行药物设计可以使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产生一次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靶向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强,不良反应少,在癌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叶酸受体是高选择性的肿瘤标志物,其在许多肿瘤细胞表面均过度表达,通过叶酸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将抗肿瘤药物靶向传递至肿瘤组织或细胞,提高了抗癌药物的治疗指数,目前叶酸受体靶向递药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而其中利用高分子为载体,偶联靶向配体叶酸和抗肿瘤药物形成的高分子偶联药物,能显著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使叶酸高分子偶联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目前各类叶酸受体介导的高分子抗肿瘤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肿瘤的治疗,越来越倾向于靶向治疗.所谓靶向治疗,即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靶向治疗能高效并且选择性地杀灭肿瘤细胞,并且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很小.经过多年研究证实白介素13受体(IL-13R)α2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不表达或者低表达[1-5],所以近年来IL-13R在细胞毒素靶向治疗中常作为特殊的肿瘤细胞表面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无完善治疗手段。近年来免疫疗法成为治疗HL的热点。SGN-35是一种能靶向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由药物、抗体以及偶联抗体和药物的接头(linker)3个部分组成。ADC通过其抗体部分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将具有细胞毒性的药物运载到肿瘤细胞,经过内化进入靶细胞,释放出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文中综述SGN-35各组成部分的特点、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肿瘤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其治疗机制。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使人们对肿瘤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专门针对肿瘤的治疗方法也由此而生,即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此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本文将对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现状、作用靶点和机制、存在问题及展望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新兴疗法。CAR-T细胞技术是对T细胞靶向性、杀伤活性、持久性及其表面特异性位点的基因改造,结合其特异性抗原可促使T细胞活化,起抗肿瘤作用。目前,CAR-T细胞在恶性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取得瞩目的疗效,但对于实体肿瘤治疗尚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脱靶效应、疗效控制、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等不良事件均影响CAR-T细胞在实体肿瘤中的治疗效果。随着对CAR-T细胞的深入探究,其将为实体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手段。  相似文献   

10.
张万林 《海南医学》2013,24(24):3665-3667
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最近几年,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实践已表明了分子靶向治疗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但是肿瘤化学治疗最大障碍之一是肿瘤细胞对药物的耐受性。临床产生耐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仅仅阻断一个环节不可能影响其耐药的发生,因为大多数实体肿瘤都是多靶点多环节的调控过程。目前,已经研发出多种多靶点药物研发以同时抑制多条通路。多靶点药物可以同时调节疾病网络系统中的多个环节,不易产生抗药性,对各靶点的作用产生协同效应,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文对临床使用的多靶点药物治疗原则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范永增  袁耿彪  朱晓娥  包建东  李春 《重庆医学》2012,41(31):3286-3288
目的制备一种能特异性结合甲状腺癌细胞的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药物,并对其体外主动寻靶能力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双乳化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高分子纳米材料PLGA-COOH微球;用碳二亚胺法将高分子纳米微球与促甲状腺素(TSH)抗体耦联制备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药物,检测该靶向高分子纳米药物的一般特性及其体外寻靶能力,并与非靶向高分子纳米药物比较,以排除静电吸附作用。结果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药物的平均粒径533.8nm,体外细胞寻靶试验证实,该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药物能较多、且主动的对甲状腺癌细胞寻靶,并且能够牢固的聚集到甲状腺癌细胞表面的TSH受体,非靶向高分子纳米药物未见和甲状腺癌细胞结合。结论成功制备了TSH受体介导的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药物,该高分子纳米药物在体外对甲状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主动靶向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高效的毒性药物作为"弹头"与肿瘤靶向蛋白结合形成的免疫偶联物成为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热点。多柔比星作为经典的化疗药物,抗肿瘤机制明确,但不良反应较强,已被许多研究者用于免疫偶联物的研究中。随着偶联方式(交联剂)的不断更新,多柔比星免疫偶联物的构建方法也不断改进,对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中就多柔比星免疫偶联物构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启动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hTERTp/tk)基因特异载体在体外靶向性杀伤鼻咽癌细胞的效应.方法 通过细胞转染将hTERTp/tk转染鼻咽癌细胞株中,采用RT-PCR及MTT法检测hTERTp/tk/pGL3体外特异性杀伤鼻咽癌细胞的效应及其tk基因、端粒酶表达.结果 转染hTERTp/tk/pGL3后可见tk基因表达,端粒酶及其hTERT表达较对照组下降.hTERTp/tk/pGL3能特异性杀伤鼻咽癌HNE1细胞,而对正常成纤维细胞无杀伤作用,hTERTp/tk/pGL3杀伤细胞的效应比阳性对照CMV/tk/pGL3的无选择性杀细胞作用略低.结论 hTERTp/tk基因特异表达系统具有靶向性杀伤鼻咽癌细胞的作用及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修饰-聚乙烯醇(M-PVA)作载体,通过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I)将抗人肺癌单克隆抗体5E8和新颖的光敏药物苯并卟啉衍生物-一元酸-A环(BPD-MA)桥连成一偶联物。结果表明5E8偶联物除保留5E8抗体活性和BPD-MA杀细胞效应外,在体外还对人肺癌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免疫靶向偶联物,在肿瘤组织中接种人IgG非特异性靶点,探讨人造靶点免疫导向治疗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阿霉素)偶联物,建立荷瘤小鼠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偶联物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比较分析小鼠抗人IgG、游离阿霉素、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对S180细胞的毒性作用,比较阿霉素、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 人IgO的抑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制备的偶联物中,小鼠抗人IgG、葡聚糖与阿霉素物质的量比为1:2.5:38;偶联物保留了小鼠抗人IgG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偶联物对S180细胞有体外杀伤作用.小鼠抗人IgG-葡聚糖-阿霉素 肿瘤中接种人IgG组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的抑瘤率达17.72%,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并未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 通过在肿瘤组织中接种IgG非特异性靶点,用抗人IgG单克隆免疫靶向阿霉素治疗小鼠S180肉瘤较对照组具有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抑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是重要的负性免疫调节分子,在机体适应性细胞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达PD-L1的肿瘤细胞可与T细胞表面受体分子PD-1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T细胞的活化与分化,并抑制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杀伤活性.目前,已有多种靶向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并在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本文就PD-1/PD-L1的分子结构、表达特点、上调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促进肿瘤生长、免疫逃逸、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卵巢癌细胞体外刺激、诱导的肿瘤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应用建株的人卵巢癌细胞(OVA-319),在体外定期刺激、诱导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经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扩增的淋巴细胞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分子表型和膜表面免疫标志物,并通过4-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分析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经卵巢癌细胞刺激、诱导3周后扩增的淋巴细胞主要为T细胞抗原受体(TCR)-α、β及CD8阳性的CTL,具有明显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并发现经OVA-319细胞刺激、诱导后不同个体的卵巢癌患者CTL的杀伤活性与效靶细胞的HLA-A、B位点相同数成正比。结论 肿瘤细胞体外激活的CTL具有特异杀伤靶细胞作用,提示CTL特异杀伤作用与刺激细胞、靶细胞及本身CTL表型的HLA-A、B位点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叶酸受体可以与叶酸及其类似物特异性结合,通过介导细胞内化将其摄入细胞胞浆。利用叶酸受体在肿瘤和关节炎细胞的过度表达,使药物与叶酸结合,以叶酸受体为作用靶点,即可将药物主动靶向肿瘤和关节炎细胞,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关节炎的组织分布,达到靶向诊断、治疗的目的。本文就叶酸受体及其组织分布,叶酸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叶酸受体介导的肿瘤和关节炎的靶向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道了半乳糖-细胞色素C偶联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对肝无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结合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偶联物的肝摄取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饱和性、种属特异性,符合受体介导结合的基本特征。肝的最大摄取值可达32.9%,且保留了原细胞色素C生物活性的78.5%,说明该偶联物具有明显的肝靶向性,可望成为肝靶向药物或靶向药物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卵巢癌早期症状隐匿,临床发现时多属于疾病晚期,其死亡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最高。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在卵巢癌中高表达,它与卵巢癌的发展、侵袭和预后有密切联系。PARP-1抑制剂可与存在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的肿瘤细胞发生协同致死作用,但不会杀伤正常细胞,若抑制PARP-1介导的单链DNA修复将导致DNA开始半保留复制,随后造成双链DNA损伤,从而导致细胞死亡。因此,PARP-1成为目前卵巢癌靶向治疗的热点。未来,应进一步研究PARP-1及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它们的代表药物在卵巢癌中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