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住院NAFLD患者共90例,根据肝脏脂肪浸润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每组30例;选择同期我院门诊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各组门静脉最大速度(PPVV)及平均速度(MPVV)、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肝中静脉脉冲多普勒频谱特征。结果各组肝中静脉脉冲波形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42,P<0.01)。对照组PPVV为(21.8±2.6)cm/s,轻度组为(19.6±2.4)cm/s,中度组为(17.6±2.2)cm/s,重度组为(15.8±2.1)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2,P<0.05);4组对象MPVV分别为(20.4±1.5)cm/s、(16.6±2.4)cm/s、(16.2±2.9)cm/s、(13.7±0.7)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8,P<0.05);HARI分别为(0.79±0.03)、(0.77±0.04)、(0.73±0.03)、(0.71±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0,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NAFLD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反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及其进程,经济安全,操作简单,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2.
脂肪肝病变程度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鞠丽君  刘芦萍  张颖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677-2679
目的: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分析脂肪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脂肪肝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186例脂肪肝患者的血流参数,分析脂肪肝病变程度及临床意义。结果:中、重度脂肪肝的肝脏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值,并与脂肪肝病变的程度成负相关。结论: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脂肪肝病变程度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62例,依据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不同分为A、B、C 3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2组肝动脉血流量(QHA)、搏动指数(PI),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阻力指数(RI)、血流量(QPV)进行测定,并对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不同肝病肝功能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B、C 3组的RI、PI相比较,B组肝硬化患者明显较A组高。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改变在A、B 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病变患者与健康参照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固有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与肝病变程度呈正相关,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加重而降低,门静脉内径、血流量随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加重逐渐增高。结论肝硬化肝脏整体流入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肝动脉血流的异常改变可为肝硬化诊断提供依据,对肝硬化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关肝功能异常损害与人肝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报道,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肿块及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HCC)的转移性肝癌(MHC)肿块及肝脏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183个HCC肿块,96个MHC肿块,及其肝动脉,门静脉的血流情况,分别检测其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将两组资料分别分为小肝癌型,结节型及块状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肿块增大,两组肿块增大而增加,HCC以瘤内双重供血为主,vmax和RI均随肿块增大而增高,MHC以瘤周双重供血为主,随肿块增大PI增高,三型肿块vmax均为30cm.s^-1左右,随肿块增大无明显增加,HCC组RI无明显变化,MHC组RI随之增大,HCC组门静脉内径和vmax随肿块增大无显著变化,而MHC组内径增加,vmax却逐渐降低,结论: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的肿块和肝脏血流动力学表现明为不同,CDFI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颖  单彪 《西部医学》2014,(4):504-505,508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评估脂肪变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104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根据患者肝脏脂肪浸润程度不同将104例患者分为轻(46例)、中(33例)、重度(25例)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四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四组患者之间的各波形构成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4组之间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PPVV)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速度(MPVV)轻度组和中度组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肝动脉阻力指数(HARI)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以准确评估肝脏脂肪变的程度,且具有无创、经济及简单易操作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的眼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4人45眼≥-6.00D的高度近视眼的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结果高度近视眼眼动脉的PSV及RI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的PSV比正常人低(P<0.05),RI比正常人稍高(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屈光度进一步加深,视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彩超测量肝硬化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不同肝功能状态下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彩超 )检测 71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 (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VPV)、门静脉血流量 (QPV)、脾静脉内径 (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VSV)、脾静脉血流量 (QSV)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 DPV、DSV增宽 ,VPV、VSV减慢 ,QSV增加 ,且肝功能越差 ,变化越明显 ;QPV在 Child A级、B级患者增加 ,Child C组患者减少。结论 肝硬化不同肝功能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同 ,彩超测量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是否具有季节动态变化。方法:明确诊断的肝硬化患者38例,以1年为周期,分别在春(2-4月)、夏(5-7月)、秋(8-10)月、冬(11-1月)季行多普勒超声检测门、脾静脉血流直径(D)、流速(V)、流量(Q),并同期行肝功能Child-pugh评介。结果:门静脉直径在春、夏、秋、冬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门静脉流速冬季显著高于夏季(P=0.0443),门静脉血流量夏季显著小于冬季(P=0.0089)及春季(P=0.0265)。脾静脉血流量冬季显著大于夏季(P=0.04)。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在夏、秋、冬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有周期性动态变化,冬季门静脉流速、流量较夏季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移植肾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监测移植肾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CDEI)对69例在我院行肾移植手术患者进行监测,观察移植肾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情况,比较移植肾功能正常组、急性排斥(AR)组、环孢素A(CsA)肾中毒组形态学及血流参数.结果:移植肾功能正常组:肾内血流显示良好,肾动脉阻力指数(RI)在正常范围;移植肾AR组:①肾内血流明显减少;②肾动脉频谱收缩期峰值高尖、舒张期无或少血流信号显示,部分呈单峰,各级动脉RI明显增高;移植肾CsA 肾中毒组:皮质部血流减少,RI明显减低.结论:彩超测定移植肾各级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早期诊断排斥反应及监测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酒精性肝病不同阶段血清胃泌素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不同阶段血清胃泌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胃泌素放射免疫测定盒测定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在不同病理阶段的血清胃泌素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模型组酒精性肝炎和肝纤维化期血清胃泌素含量明显升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酒精性脂肪期血清胃泌素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提示测定性肝病者的血清胃泌素含量对酒精性肝病病情观察和分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新 《中外医疗》2015,(3):124-125
目的:研究饮食干预联合硫普罗宁治疗对于酒精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该院门诊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酒精肝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以饮食干预联合硫普罗宁进行治疗,而对照组60例以单纯的硫普罗宁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ALT、AST、γ-GT指标分别为(60.3±48.1) U/L、(78.2±42.2) U/L、(71.4±31.3) U/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ALT、AST、γ-GT 的(71.2±50.3) U/L、(91.3±50.4) U/L、(80.2±32.1) 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BIL为(17.6±14.7)μmol/L与对照组患者TBIL的(17.8±15.5)μmol/L差别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患者的临床治疗,以评分标准进行评定,观察组患者评分的优良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优良率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干预联合硫普罗宁对于酒精肝的治疗效果显著,适用于我国患有酒精肝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病(ALD)患者血清中铁和铁蛋白的变化。方法:对酒精性肝病、嗜酒者、正常健康人群的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Ferr)、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在238例嗜酒者中符合诊断ALD者65例,占27.3%;GGT异常者(>90 U/L)107例,占45%;MCV>99 fL者60例,占25%;AST异常者96例,占40%。ALD组的血清Fe(10.9±2.6)μmol/L,较嗜酒组(19.4±5.3)μ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err增高者在ALD组中的阳性率为61%,在嗜酒组中的阳性率也达20%;血清铁蛋白在ALD组(207.7±50.3)μg/L,与嗜酒者组(196.6±55.4)μg/L均较对照组(161.3±30.1)μg/L明显增高。结论:Ferr在诊断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敏感性较高,甚至高于GGT;多指标联合检测对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国产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国产四类新药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病120例,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GSH 1200mg加入10%GS 250ml 静脉滴注,一日一次,疗程30天。对照组60例,以意大利Laboratorio Farmaceutico C.T.s.r.l 生产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古拉定GLT)为对照药,用药剂量、途径、疗程同GSH。观察指标 肝功能、血脂、消化道症状和体征。结果:治后治疗组、对照组血清ALT、AST复常率分别为75.0%(45/60)、75.44%(43/57)和76.67%(46/60)、76.27%(45/59)( P均>0.05)。治后1月随访GSH治疗组显效率65%、有效率10%,对照组显效68。33%、有效10%,两者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黄疸消退。个别病例皮肤搔痒,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国产注射用GSH治疗酒精性肝病,对肝功能恢复及改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甘利欣注射液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利欣注射液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病住院病人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给予甘利欣注射液治疗;对照组80例,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肌苷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64.1%,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显效所需时间为(9.7±3.2)d,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1个疗程结束,治疗组ALT、AST、GGT、TG、CHO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ALT、AST、GGT、TG、CHO复常率分别为97.6%、95.5%、89.5%、87.6%、78.5%,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P均<0.01)。结论甘利欣注射液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明显,优于门氨酸钾镁+肌苷治疗  相似文献   

16.
方永光 《吉林医学》2010,31(3):300-301
目的:观察肝病治疗仪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方法:53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病治疗仪照射肝区,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和肝纤维化指标显著降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DSG-I型肝病治疗仪能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84-87,91
目的考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134例酒精性肝病患者(包括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治疗1组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 g,1次/d静滴;治疗2组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2.0 g,1次/d静滴;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针剂,15 d为一个疗程。观测治疗前和治疗后TBIL、ALT、AST、GGT、ALP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BIL、ALT、AST、GGT、ALP各指标均明显改善,治疗1组、治疗2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93.5%,显著高于对照组58.1%,大剂量组总有效率优于低剂量组。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治疗酒精性肝病方面疗效显著,无毒副反应,且大剂量比小剂量更加有效,为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理想选择,早期足量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and obesity-caused non-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re in a rising trend. ALD has become the second popular disease following the viral liver disease. A total of 90 % intaken alcohol were metabolized in the liver; long term alcohol consumption would induce liver cells to fat degenera tion, necrosis or even regeneration, and ultimately lead to ALD.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is usually concealed and can gradually develop into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HCV infection plus alcoholism or ALD concurrently infected HCV ca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iver disease such as chronic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epidemiology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nd chronic hepatitis C,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two diseases, mechanisms of action, prognosis and antiviral therapy for hepatitis C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9.
内源性一氧化氮与慢性酒精性肝脂肪变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水平与慢性酒精性肝脂肪变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32只,随机分成A、B、C、D4组,每组8只。A、B、C组分别采用酒精灌胃4、8、12周,制作慢性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对照组用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12周。到期后采血分离血清测NO水平,并处死动物取肝脏,病理检查用半定量法进行肝脏脂肪变性评分。结果(1)A、B、C组肝脏脂肪变性评分分别为1.63±0.51、2.12±0.64和1.50±0.5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A、B、C组的血清NO水平分别为(76.35±10.56)μmol?L、(104.17±25.6)μmol?L和(54.30±7.41)μmol?L,对照组为(46.17±5.25)μmol?L,A、B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而C组的水平已接近对照组(P>0.05);(3)4组的肝脏脂肪变性评分与血清NO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大鼠在发生酒精性脂肪肝过程中,同时存在血清内源性NO含量的改变,酒精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可能与内源性NO有关。  相似文献   

20.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由于长期酗酒引起肝脏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ALD的相关机制并未研究透彻,需要通过改进目前现有的动物模型或建立一种新的更全面的ALD动物模型去模拟人类ALD。ALD的实验动物模型,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已被广泛用于模拟人类ALD,理想的酒精性肝病啮齿动物模型将有效地模拟酒精对人类肝脏的方方面面。但到目前为止,常用的动物模型都存在一定缺陷,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类ALD。本文对ALD发病机制、ALD啮齿动物模型建立的相关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为相关科研人员建立ALD啮齿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