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 评价MSCT对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80例(男272例、女10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220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以SCA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分析16层MSC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380例患者CTA共显示4 560个血管节段,其中87.28%的血管节段具有影像诊断价值.与SCA对比诊断符合率为94%,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评价的准确率达98%.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性为83.67%,特异度为98.75%,阴性预测值为96.34%.结论 16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与SCA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冠心病阴性排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31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普通扫描(层厚3 mm)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层厚1 mm),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 、容积重建(VRT),评价16层螺旋CT对各支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病变的检出率,总结部分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因素.结果 16层螺旋CT对RCA1、RCA2、LAD1、LAD2、LM、LCX1的显示良好.心律、呼吸运动、管壁大量钙化等因素均可影响成像质量.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材料和方法:46例窦性心律患者,按心率分为6组:组1心率为<60次/min,组2心率为60~69次/min,组3心率为70~79次/min,组4心率为80~89次/min,组5心率为90~99次/min,组6心率为≥100次/min.经肘前静脉注射造影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SUN图像工作站进行二维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容积再现重建.结果:46例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左回旋支、左缘支、右冠状动脉及后降支显示较好并能用于影像学诊断者分别为46例(100%),46例(100%),41例(89%),43例(94%),24例(52%),39例(85%),27例(59%).在相位窗的选择方面,36例(78%)患者在75%相位窗上显示较好.在不同的心率组中,16层螺旋CT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及后降支的显示没有明显差别(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前降支的显示受心脏搏动的影响很小,显示率都是100%.心脏搏动主要影响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及第一对角支的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小于70次/min时,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显示率为100%.当心率小于80次/min时左旋支的显示率在93%以上.结论:16层螺旋CT可以准确可靠地进行冠状动脉显影,是冠状动脉疾病筛选和诊断中很有潜力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部分冠状动脉分支显影与心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伪影表现和成因,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质量和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失败及假狭窄诊断的38例图像,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上述病例中的伪影及假狭窄的CT表现。结果:伪影分为呼吸伪影、心律不齐伪影、冠状动脉搏动伪影、上腔静脉高浓度造影剂产生假斑块伪影、冠状动脉重度钙化产生的伪影,上述各种伪影均具有独特的影像特征。结论:准确分析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影像表现及成因,对提高CT成像质量,减少诊断失误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同心率下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283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CTCA检查.入选患者按照心率快慢分为5组;按照心率波动幅度分为3组.结果 (1)除心率为66~70次/min组和心率为71~75次/min组间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4,P=0.281)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2)在心率≤75次/min时,导致冠状动脉无法评价的原因主要为钙化,在心率>75次/min时,导致冠状动脉无法评价的原因主要为运动伪影,其次为钙化.(3)不同心率波动组中,当心率波动幅度>10次/min时,冠状动脉的可评估率明显减低.(4)在心率≤65次/min时,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最佳重建时相主要在75%时相,随着心率的增加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最佳重建时相逐渐趋于45%~50%时相,当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最佳重建时相主要位于50%时相.结论 导致冠状动脉无法评价的原因在心率较低时主要为钙化掩盖血管腔和钙化导致的伪影所致,在心率较高时主要为运动伪影,其次为钙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诊断的价值。方法3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按危险度分为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组。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图像后处理,对检出的斑块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种性质斑块所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35例中,ACS组27例,软斑块19个,中间斑块11个,钙化斑块7个;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中软斑块3个,中间斑块3个,钙化斑块11个,经统计学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间斑块和软斑块(尤其是软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程度成显著的正相关;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程度:轻度狭窄8处,中度狭窄9处,重度狭窄22处,而钙化斑块:轻度狭窄10处,中度狭窄5处,重度狭窄5处,经统计学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性质斑块与其导致管腔狭窄间有显著差别。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是一种有效、无创、简便、优良的诊断方法,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77,自引:13,他引:7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患者行64层MSCT冠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脉进行重组,以显示冠脉各主支及分支,并对冠脉病变进行诊断。对诊断冠脉不同程度狭窄的16例患者中15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6例行64层MSCT冠脉造影均成功地显示冠脉各主支(左冠脉主支、左冠脉回旋支、左冠脉前降支及右冠脉主支)及其分支(包括右冠脉的后降支、左室后支、圆锥支、窦房结动脉及左冠脉的对角支、钝缘支等),18例患者的56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的硬斑块和软斑块,其中16例的38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5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患者显示32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 64层MSCT是1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其对冠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较4~16层MSCT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狭窄的16层螺旋CT造影检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以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评价16层螺旋CT(MSCT)无创性检查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资料与方法65例临床初诊为冠心病,无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搭桥术史的患者,在冠状动脉16层MSCT造影检查后,回顾性重建心电门控轴位图像,并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方法,对所有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统计可供临床评价的、管径≥1.5mm的冠状动脉段,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标准,对比分析MSCT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管腔平均直径缩小超过50%)的准确性。其中8例在检查前心率超过80次/min的患者使用了B受体阻滞剂。结果93%的冠状动脉节段和94%的冠状动脉主干可供评价,不能评价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心脏运动伪影(58%),致密钙化(28%)和管腔显影不良(14%)。除外不能评价的冠状动脉,按节段和主干分类,MSCT诊断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2%、98%和95%、97%。结论无需常规使用B受体阻滞剂,16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即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是一种值得临床医师信赖的检查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非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行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对照,分析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结果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1%、58%、100%。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76例拟冠心病患者,4例冠状动脉支架及搭桥术后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结果80例中共显示斑块204处,其中硬斑块128处,软斑块96处,尤以左前降支为最多;冠状动脉狭窄共60例,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16例,重度狭窄8例,仍以左前降支为多。心脏肿瘤3例,中纵隔囊肿1例,主动脉夹层3例,真性动脉瘤1例,大血管畸形3例。结论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安全、准确、可靠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6层CT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55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做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5s螺旋扫描、单或双扇区重建算法和静脉注射对比剂),其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结果:在55例患者冠状动脉的568节段(血管直径≥2mm)中,CT图像能够满足管腔评价者为492节段(占86.6%),其中16层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97.2%,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和98.1%;16层CT显示高度狭窄(≥75%)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6%和98.7%,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4. 6%和 99. 3%。结论:如果冠状动脉 CT 图像能够满足管腔评价, 16 层 CT 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很高。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初步诊断以及介入治疗的筛选方面,16 层 CT可以部分取代传统的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对低龄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随访中低年龄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技术,并对图像进行评估分析. 资料与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12例随访中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男性儿童(平均年龄5.1岁,随访时间1.1~5.1年)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在无屏气状态下进行扫描,扫描时平均心率(74±12)次/min;采用"去条带状伪影"的心脏重组算法进行血管分析处理.由两名影像科医师独立对成像重组时相、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13个节段进行直径测量和图像质量评估,并观察冠状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形态和大小. 结果 共有114/156个节段能满足图像评价并进行直径测量,符合诊断要求率达到73%;两侧冠状动脉最佳显示相位窗集中在45%和75%~85%两个相位区间.MSCT共观察到30个冠状动脉瘤,其中8个较小或位于中远段的冠状动脉瘤超声心动图未能发现. 结论 在较高心率、无屏气扫描模式下,选择适当的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准确的扫描时间、合适的重组相位和有效心脏重组算法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以成为低年龄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随访和诊断的重要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评价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先天性单冠状动脉畸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先天性单冠状动脉患者的MSCT和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CCA)资料。对比两者在显示和诊断此病中的差异。仿真内镜技术用于评价异位开口及其与邻近正常冠状动脉开口的关系,多平面重建、曲面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等重建方法则用于评价变异冠状动脉的行径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结果 4例患者变异的冠状动脉全部为MSCT造影所显示并明确诊断。MSCT显示3例患者的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的近段,其中1例在CCA中左主干仅近段局部显影,未能明确诊断,另2例左冠状动脉虽显影,但较淡。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的末端,CCA则误为起源于回旋支。MSCT显示2例异常开口冠状动脉的近段狭窄,3支异常冠状动脉穿过主动脉根部和肺动脉或右室流出道的间隙,1支绕主动脉根部后方走行,而CCA均不能明确诊断。结论 MSCT显示先天性单冠状动脉明显优于CCA,凡疑及冠状动脉变异的患者,可首选非创伤性的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8例患者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对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患者共检出桥血管92支,其中内乳动脉桥31支,大隐静脉桥61支;31支内乳动脉桥中,26支(83.9%)桥血管通畅,5支(16.1%)管腔狭窄、闭塞;61支大隐静脉桥血管中35支(57.4%)桥血管通畅;26支(42.6%)管腔狭窄、闭塞.大隐静脉桥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内乳动脉桥血管(P<0.05).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桥血管狭窄、闭塞的敏感性为93.9%,特异性为100.0%.结论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的评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结果 存在差异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与冠状动脉CT成像结果 存在差异的原因.资料与方法 15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成像,并与CAG的结果 作对照分析.结果 共有32个冠状动脉分支的诊断结果 存在差异.差异由CAG引起的包括:投照位置(3个分支)、管壁病变(6个分支)、复杂病变(3个分支).由MSCT造成的包括:运动伪影(8个分支)、严重钙化(12个分支).结论 CAG只能观察动脉的管腔,无法评价血管壁的病理结构.CAG的二维图像常不能适当地评价偏心型病变和复杂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在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和血管严重钙化的患者中,MSCT的结果 值得怀疑.MSCT和CAG互为补充可提高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A)及其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与随访价值. 资料与方法 87例经EBA检查的患者,其中支架置入术后随访16例,搭桥术后随访9例.除9例搭桥患者外,其余78例均有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证实. 结果 EBA可评价的冠状动脉中,对左主干和前降支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最高,尤其是近段,其次为右冠,对回旋支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则较低;16例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共放置支架47枚,EBA准确定位45枚(95.7%),对支架内开通诊断的符合率为74.5%;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共搭建冠状动脉桥血管27支,EBA对桥血管开通与否诊断的符合率为81.5%. 结论 EB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术前筛选价值,对术后的随访也有较大的潜力,是一项很有优势的无创性冠心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3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用增强图像行二维及三维重建,其中4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以常规造影为“金标准”,得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诊断各类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用于诊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90.2%;诊断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3%。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高质量的CTA图像可作为一种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畸形的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多平面重组(MPR)等方法分析2672例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总结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和CT表现.结果:2672例中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8例(0.67%),其中发生于右冠11例(61.11%),左冠7例(38.89%);发现冠状动脉瘘7例(0.26%).结论: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准确全面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异常起源、走行和终止.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MB)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1422例患者均行64层CT扫描,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组和后处理,观察有无MB,测量MB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所有MB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与CT结果对比。结果共发现104例119段MB,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5.0±2.7)mm、(2.0±1.6)mm,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31±17)%。104例MB患者CAG发现42例44段MB,其长度、厚度与CT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64层CT对MB和壁冠状动脉清晰显示,有特殊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