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去甲氧柔红霉素(IDr)联合阿糖胞苷与标准D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初治AML(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疗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入院治疗的初治非早幼粒细胞AML患者89例,根据不同的化疗方案(IA或DA)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并评价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IA组第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4.44%,完全缓解率为55.56%,DA组分别为79.25%和32.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组感染率高,其余不良反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IA方案比DA方案治疗初治非早幼粒细胞型AML患者第一疗程完全缓解率高,但IA对患者骨髓抑制时间长,感染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与DA方案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TLC、HPLC技术鉴定了柔红霉素产生菌SIPl 1482发酵过程中间产物ε—紫红霉酮、副产物13—双氢柔红霉素、13—双氢柔红霉酮,柔红霉酮、7—脱氧—13—双氢柔红霉酮和7—脱氧柔红霉酮等组份的变化。研究了外源添加试验,发酵条件包括发酵培养pH、温度及通气等条件对柔红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对副产物及中间体ε—紫红霉酮的转化。玉米粉—麸皮培养基能提高柔红霉素发酵效价,且降低发酵过程中副产物的生成。 在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上不产柔红霉素的突变株SIPI 1482 NS-4通过加入玉米粉或玉米粉酸解液、或经纯化的酸解液组份1-B,能够使其恢复产生柔红霉素。在柔红霉素生产菌株SIPI1482和SIPIPF-25原来的玉米粉—麸皮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玉米粉酸解液能够提高柔红霉素发酵效价10%和30%以上。  相似文献   

3.
柔红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十余年来柔红霉素生物合成机制及其有关研究的进展,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对其生物合成途径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去甲氧柔红霉素(IDA)与柔红霉素(DNR)、米托蒽醌(MTN)、吡柔比星(THP)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4月~2010年4月住院的6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IDA+阿糖胞苷(Ara-C)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DNR(或MTN、THP)+Ara-C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80.0%和43.8%,总有效率(RR)分别为93.3%和68.8%,临床严重感染率分别为36.7%和34.4%。2组CR和R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严重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IDA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较小剂量柔红霉素(DNR)诱导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缓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AM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DA化疗方案,治疗组患者柔红霉素采用较小剂量30mg/(m2·d),对照组患者柔红霉素采用标准剂量45mg/(m2·d),随访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反应等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16例,缓解率为40%,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18例,缓解率为45%,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11例,占28%,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18例,占4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小剂量柔红霉素诱导老年AML,疗效满意,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胡文广 《中国医药科学》2015,(3):117-118,121
目的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及柔红霉素诱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患者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治疗为柔红霉素组,23例患者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治疗,为去甲氧柔红霉素组。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去甲氧柔红霉素组CR 78.3%,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柔红霉素组的42.1%和47.4%(P<0.05或0.01)。结论去甲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诱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比较,能够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硝苯地平减少红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国娟  金萍  史美甫 《中国药业》2001,10(12):26-26
目的:观察比较单独静脉滴注红霉素与静脉滴注红霉素前舌下含服硝苯地平二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32例支原体肺炎患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用乳糖酸红霉素3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内,浓度1mg/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滴注速率为3ml/min,治疗组16例以相同的剂量,浓度,速率静脉滴注乳糖酸红霉素,但静脉滴注前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0mg,两组疗程均为4-7d。结果:对照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8%,治疗组为18.8%。结论:舌下含肥硝苯地平可缓解静脉滴注红霉素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在防治早产儿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82例早产儿感染病例分为IVIG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VIG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静脉丙球,500mg/kg稀释成25ml静滴,使用2-3次。结果:IVIG在改善一般状况、缓解症状,控制感染病灶、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治愈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早期应用IVIG可增强患儿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柔红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白血病药物,疗效显著但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何更多了解可能引起柔红霉素耐药的因素,从而提高柔红霉素的疗效,降低耐药,及减少药物的副反应,是目前临床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影响柔红霉素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遗传因素,旨在为柔红霉素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静滴西咪替丁减少红霉素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红霉素静滴时引起的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我们在采用静滴红霉素治疗的同时加用西咪替丁减少其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病例1,男,14岁,172 cm,53 kg,学生。因面色苍黄一月余,活动后乏力半月,于2010年11月9日收入院。既往史:体质稍弱,易患呼吸道感染,5岁曾患水痘。1岁时曾输双黄连过敏(具体不详)。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界正常,心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 1994年开始以山莨菪碱对抗红霉素的不良反应 ,收到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  选择轻中度感染者 196例 ,男 117例 ,女 79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10 7例 ,对照组 89例。所有患者均用红霉素 0 .9~1.2 g,加入 5 %葡萄糖 5 0 0 m l内静滴。治疗组每次将山莨菪碱5~ 10 mg加入上述液体中静滴 ;对照组静滴前 10分钟含服维生素 B6 10~ 2 0 m g。详细观察并记录用药期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发生情况 ,若有上述症状之一者 ,为有胃肠反应 ;若无上述症状为无反应。结果 :治疗组有胃肠反应 7例 ,反应率 6 .5 % ;对照组胃肠反应 34例 ,反应率 …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化疗药物的发展及化疗方案的进步,使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部分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至今治疗仍很棘手,本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cin,IDA,I)与阿糖胞苷(Ara-C,A)联合方案治疗Aml及复发性All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柔红霉素在催化剂对甲苯磺酸(PTS)、对甲苯磺酸吡啶盐(PPTS)及三氟化硼乙醚溶液下进行吡喃化反应的产物。经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反复分离得5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分别为(2″R)-4′-氧-吡喃柔红霉素(2),(2″S)-4′-氧-吡喃柔红霉素(3),9氧-哟喃柔红霉素(4),4′,9-二氧-吡喃柔红霉素(1)和原料柔红霉素。此类化合物均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去IDA治疗老年AM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4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给予IDA+Ara-C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DNR联合Ara-C化疗方案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P0.05);两组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出现,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A是一种治疗老年AML疗效可靠的抗肿瘤药物,具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可作为缓解老年AML的最佳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与硼替佐米治疗血液肿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8例血液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硼替佐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跟踪观察,治疗结束后评价其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38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9.5%;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14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70.0%,两组间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血液肿瘤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将柔红霉素(Da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交联,以克服耐长春新碱(VCR)的KB细胞株(KB/VCR)对Dau的耐药性.Dau抑制KB和KB/VCR细胞生长的IC50分别为3.3μgL-1和0.26mgL-1.KB/VCR细胞对Dau的耐药性是KB细胞的79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KB/VCR细胞有很高水平的mdr-1基因表达.Dau-BSA交联物和Dau杀伤KB/VCR细胞的EC50分别是12μgL-1(指其中Dau含量)和0.24mgL-1,即Dau-BSA对KB/VCR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是Dau的20倍.药物蓄积实验显示,使用Dau-BSA时,KB/VCR细胞内Dau蓄积量较使用Dau者增加1.4倍(24h时);药物外排实验显示,加入Dau时,Dau迅速从KB/VCR细胞排出,而使用Dau-BSA时Dau能在KB/VCR细胞内长时间维持较高浓度.结果提示,Dau与BSA交联后,能克服多药耐药细胞对Dau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将柔红霉素(Dau)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交联, 以克服耐长春新碱(VCR)的KB细胞株(KB/VCR)对Dau的耐药性. Dau抑制KB和KB/VCR细胞生长的IC50分别为3.3 μg·L-1和0.26 mg·L-1. KB/VCR细胞对Dau的耐药性是KB细胞的79倍.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 KB/VCR细胞有很高水平的mdr-1基因表达. Dau-BSA交联物和Dau杀伤KB/VCR细胞的EC50别是12 μg·L-1(指其中Dau含量)和0.24 mg·L-1, 即Dau BSA对KB/VCR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是Dau的20倍. 药物蓄积实验显示,使用Dau-BSA时,KB/VCR细胞内Dau蓄积量较使用Dau者增加1.4倍(24 h时);药物外排实验显示,加入Dau时, Dau迅速从KB/VCR细胞排出, 而使用Dau-BSA时Dau能在KB/VCR细胞内长时间维持较高浓度. 结果提示,Dau与BSA交联后,能克服多药耐药细胞对Dau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潘淑勇 《齐鲁药事》2011,30(10):561-562
目的优化培养基,提高柔红霉素发酵效价。方法采用U1*0(108)均匀设计表进行均匀设计,用摇瓶发酵进行实验。结果使柔红霉素效价提高23%。结论使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柔红霉素发酵效价。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10岁8个月,因非霍奇金淋巴瘤入院化疗。于化疗第8、15、22天静脉推注长春新碱2mg,1次/d,并同时静脉泵入柔红霉素50mg。第3次使用柔红霉素后42h,患儿突然神志不清,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出,心室颤动。心电图示心脏停搏。急行抢救措施,2min后出现窦性心律,意识逐渐恢复。之后又出现2次类似发作,每次持续约10min。3d后24h心电图示单发房性早搏9次、室性早搏1次,全程ST段改变。随诊2年,患者未再用柔红霉素,长春新碱继续使用,未再出现类似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